脱扣结构及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8254发布日期:2019-01-13 16:40阅读:787来源:国知局
脱扣结构及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脱扣结构及断路器。



背景技术:

塑壳断路器是一种用塑料绝缘体来作为装置外壳的断路器。用来分配电能和保护线路及电源设备免受过载、短路等故障的损坏。如今,随着塑壳断路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塑壳断路器的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塑壳断路器的脱扣按钮是用来保证断路器在紧急情况下用手动操作使断路器自由脱扣的一种操作方式。

现有技术中,由于按钮操作面较小不能用手指操作,只能用工具来操作按钮,但现场有时没有合适的工具而无法及时操作,无法达到紧急脱扣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脱扣结构和断路器,用于解决现有的断路器无法实现紧急脱扣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扣结构,应用于断路器,所述断路器包括壳体、牵引杆、及通孔,所述牵引杆设于壳体内部,所述通孔连通壳体的内部和外部;所述脱扣结构包括:操作部;推动部,连接所述操作部;所述推动部部分穿过所述通孔,且所述牵引杆位于所述推动部的活动行程内;弹性部,套于所述推动部;其中,所述操作部曝露于用户的可触区域内,且所述操作部可带动推动部朝着靠近牵引杆的方向活动;所述推动部接触并推动牵引杆时所述弹性部处于形变且为推动部提供回复力的状态。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包括:推动杆,连接所述操作部;推动端,设于推动杆的一端且与所述牵引杆可接触;其中,所述推动杆的形状包括圆柱体,所述推动端的形状包括圆锥体。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脱扣结构包括:所述通孔包括按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圆孔、第二圆孔、第三圆孔;其中,所述第一圆孔供放置操作部,所述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呈阶梯状且分别用于放置推动杆及推动端,所述第一方向包括从壳体外部朝向壳体内部的方向;所述推动部采用柔性材料,且推动端的外周尺寸大于第三圆孔的孔径。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还包括:豁口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于推动端,或者沿所述第一方向设于推动端及推动杆。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孔的孔径大于第二圆孔的孔径。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材料包括塑料。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圆孔与第三圆孔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之和与所述推动部的行程距离相匹配,以防止所述推动部活动过度。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包括压簧。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的截面形状包括椭圆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断路器,包括所述脱扣结构。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脱扣结构及断路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断路器的通孔可进入断路器内部而推动牵引杆,从而快速、便捷地即可完成断路器的紧急脱扣,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且有效避免牵引杆卡死而使断路器无法合闸的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断路器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脱扣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脱扣结构的部分图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断路器

11 壳体

12 通孔

2 脱扣结构

21 操作部

22 推动杆

23 推动端

24 弹性体

25 豁口部

31 第一圆孔

32 第二圆孔

33 第三圆孔

A-A 剖面线

B 反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提供脱扣结构以及断路器,所述断路器包括脱扣结构。所述脱扣结构供用户操作并应用于断路器,从而达到紧急脱扣断路器的目的,下文将以具体的实施例说明所述脱扣结构的实施方式及实现原理。

如图1所示,展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断路器的示意图。所述断路器例如塑壳断路器,所述塑壳断路器是一种用塑料绝缘体来作为装置外壳的断路器,用来分配电能和保护线路及电源设备免受过载、短路等故障的损坏。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断路器1包括壳体11、通孔12、以及未图示的牵引杆,所述牵引杆设于壳体11内部,所述通孔12设于壳体11上,以连通壳体11的内部与外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的是,断路器的牵引杆用于支撑锁扣件,锁扣件锁住跳扣件,当牵引杆受力而转动后与锁扣件脱离,所述锁扣件与牵引杆脱离后释放所述跳扣件。至此,断路器可实现脱扣,断路器具体如何实现自由脱扣的原理均为现有,故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展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脱扣结构的示意图。所述脱扣结构2具体包括:操作部21、推动部、以及弹性部,所述推动部包括推动杆22和推动端23。

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图1和图2可知:所述操作部21曝露于用户的可触区域内,所述操作部21可外凸于壳体11,也可嵌于壳体11中但仍位于用户可触范围内。所述推动部连接所述操作部21,且其部分穿过所述通孔12,所述推动部可在操作部21的带动下沿着通孔12的开孔方向活动,且所述牵引杆位于所述推动部的活动行程内;所述弹性部套于所述推动部,为所述推动部提供弹性回复力。所述操作部21可带动推动部在所述通孔12内沿着第一方向活动,所述推动部接触并推动在其活动行程范围内的牵引杆,从而可使断路器实现自由脱扣。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表示沿着通孔12的开孔方向由壳体11外部朝向壳体11内部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只能通过手指或者其他替代工具紧急脱扣断路器。但是,断路器的按钮操作面较小手指无法灵活操作,而且现场又极难找到合适的替代工具,因而导致断路器无法紧急脱扣,极大地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扣结构巧妙地解决了上述技术难题,脱扣结构通过断路器的通孔可进入断路器内部而推动牵引杆,从而快速、便捷地即可完成断路器的紧急脱扣,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优选的,所述操作部21的截面形状包括椭圆形,椭圆形截面的操作部21可增大与人手指的接触面积,更利于操作的稳定性。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推动杆22的形状包括圆柱体,所述推动端23的形状包括圆锥体。值得注意的是,断路器内部的结构复杂部件繁多,故圆锥体形状的推动端23更易于穿过通孔12进入断路器的内部与牵引杆相接触,可避免推动端23伸入断路器内部的过程中妨碍其他部件。

如图3所示,展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脱扣结构的部分图的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图3为图1所述通孔12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令图3中的箭头B为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通孔12包括:按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圆孔31、第二圆孔32、第三圆孔33,其中,第二圆孔32与第三圆孔33呈阶梯状,且第二圆孔32的孔径大于第三圆孔33的孔径。所述推动端23的外周尺寸大于第三圆孔33的孔径,且推动部采用柔性材料,所述柔性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等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图1和图3可知:所述脱扣结构沿着箭头B的方向移动,推动端23穿过所述第一圆孔31、第二圆孔32并抵达第三圆孔33,由于推动端23的外周尺寸大于第三圆孔33的孔径且推动部采用柔性材料,故推动端23进入第三圆孔33并发生形变,待穿过第三圆孔33并进入断路器内部之后恢复原状。至此,所述操作部21位于第一圆孔31内,推动杆22位于第一圆孔31、第二圆孔32、第三圆孔33内,弹性体24套于推动杆22且位于第一圆孔31、第二圆孔32内,推动端23穿过并外露于第三圆孔33。需要说明的是,因推动端23的外周尺寸大于第三圆孔33的孔径,故可防止脱扣结构沿着与箭头B相反的方向滑出通孔12。

所述操作部21在操作人员的按压下,带动推动部继续朝着箭头B的方向活动,所述推动端23深入断路器内部并朝着靠近牵引杆的方向活动,直至与牵引杆相接触并推动该牵引杆。所述弹性体24的一端受操作部21的挤压,另一端受第二圆孔32底部的挤压,因而发生形变并为脱扣结构提供与箭头B相反的回复力。所述推动端23推动牵引杆使断路器脱扣后,通过弹性体24的回复力回复行程。

如图2所示,优选的,所述推动部还包括豁口部25,沿所述第一方向设于推动端23,或者沿所述第一方向设于推动端23及推动杆22。在所述推动部设置豁口部25,更利于推动端23发生形变,从而更易于穿过第三圆孔33。

优选的,所述第二圆孔32与第三圆孔33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之和与所述推动部的行程距离相匹配,以防止所述推动部活动过度而导致脱离牵引杆操作面。此外,又因推动部为柔性材料,若脱离牵引杆而继续活动极可能导致脱扣结构无法复位的故障。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呈阶梯形状的第二圆孔32、第三圆孔33的高度限制了推动部的行程,有效避免牵引杆卡死而使断路器无法合闸的隐患。所述长度匹配,例如:所述所述第二圆孔32与第三圆孔33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之和与与所述推动部的行程距离相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断路器,所述断路器包括所述脱扣结构,所述断路器的类型包括塑壳断路器。因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与脱扣结构的实施方式雷同,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断路器的通孔可进入断路器内部而推动牵引杆,从而快速、便捷地即可完成断路器的紧急脱扣,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且有效避免牵引杆卡死而使断路器无法合闸的隐患。因此,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