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及可移动式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5457发布日期:2018-12-05 18:54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及可移动式插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及可移动式插座。



背景技术:

现如今,我国已经步入电气化时代,电能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电能的输送则离不开输电线路。尤其是家庭生活中,为了给各种电器输送电能,会连接各式各样的插排,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数个插排来连接家用电器。但是市场上销售的插排都是固定尺寸的连接线,插排连接线的规格一般只有5m、10m、15m、20m等几种规格,这种带有固定尺寸的连接线难以满足灵活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比如用一个插排时连接线不够长,两个插排并联使用时,线路又太长这类的问题。因此,移动式插座应运而生。

现有的移动式插座在使用的时候有部分是无线无插头产品的,需要用户自己接线。然而现有的市面上无线插排产品中接线端子火线、零线、地线都是一样的接触长度以及一样的固定方法。但是实际上电器在接线的时候应当是先连接地线,然后再接火线与零线,断开的时候也是先断开火线与零线,地线最后断开,否则会有触电的危险,如果地线未连接而火线处在连接状态,不光危及财产更会对人生安全造成危害。

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提供一种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旨在解决移动式插座接线过程中容易导致的用电安全隐患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可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所述防触电保护结构包括防触电接线端子,所述防触电接线端子包括接线座、贯穿所述接线座设置的接线孔以及穿设所述接线孔用以连通导线的插件;所述接线孔包括地线接线孔、零线接线孔以及火线接线孔,所述地线接线孔处设置有防触电结构,用以使地线接线孔内的插件比零线接线孔内的插件以及火线接线孔内的插件优先与导线导通,且断开时滞后于所述零线接线孔内的插件以及所述火线接线孔内的插件与导线断开。

优选地,所述防触电结构包括插件变形部,所述插件变形部设置在所述地线接线孔内的插件上;所述插件变形部包括第一接线块与第二接线块,所述第一接线块的固定端通过垂直于所述第二接线块的连接块连接在所述第二接线块上,所述第一接线块的自由端沿朝向所述第二接线块的方向倾斜。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线块由从接线孔外部向内延伸的方向倾斜。

优选地,所述防触电结构包括接线座延伸部,所述接线座延伸部为所述接线座位于所述地线接线孔的位置向外延伸的凸起结构,以使地线接线孔的端面突出于所述火线接线孔以及零线接线孔的端面。

优选地,所述插件通过所述接线座上方的固定件固定在所述接线孔内。

优选地,所述接线孔为方形或者梯形或者圆形。

优选地,所述插件为五金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可移动式插座,所述可移动式插座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如上所述的防触电保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防触电保护结构包括防触电接线端子,所述防触电接线端子包括接线座、连接在所述接线座上的插件以及设置在所述接线座上的接线孔,所述插件穿设所述接线孔用以连通导线;所述接线孔包括地线接线孔、零线接线孔以及火线接线孔,所述地线接线孔处设置有防触电结构,用以使地线接线孔内的插件比零线接线孔内的插件以及火线接线孔内的插件优先与导线导通,且滞后于所述零线接线孔内的插件以及所述火线接线孔内的插件与导线断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能使用户在对插座进行接线操作时,使地线优先与导线导通,且最后与导线断开,从而提高了用电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地线插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100,旨在解决移动式插座接线过程中容易导致的用电安全隐患问题。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100包括防触电接线端子(未标示),所述防触电接线端子包括接线座10、连接在所述接线座10上的插件以及贯穿所述接线座10设置的接线孔(未标示)以及穿设所述接线孔用以连通导线的插件(未标示);所述接线孔包括地线接线孔22、零线接线孔23以及火线接线孔21,所述地线接线孔22处设置有防触电结构,用以使所述地线接线孔22内的插件比所述零线接线孔23内的插件以及所述火线接线孔21内的插件优先与导线导通,且滞后于所述零线接线孔23内的插件以及所述火线接线孔21内的插件与导线断开。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100,能使用户在对插座进行接线操作时,使地线优先与导线导通,且最后与导线断开,提高了用电安全性。

具体地,参照图1,所述防触电接线端子包括接线座10,所述接线座10采用塑胶材料制成。所述接线座10上开设有贯通所述接线座10的接线孔,所述接线孔为方形或者梯形或者圆形等等。所述接线孔具体包括地线接线孔22、零线接线孔23以及火线接线孔21,地线接线孔22内穿设有地线插件32,火线接线孔21内穿设有火线插件31,零线接线孔23内穿设有零线插件33,所述地线插件32、火线插件31以及零线插件33均为五金件,且所述地线插件32、零线插件33以及火线插件31的一端部均通过设置在接线座10表面的固定件固定在不同的接线孔内,其中所述固定件为螺钉40。用户将导线插入到接线孔内使各个接线导通,而用户在进行接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安全细节而选择带电进行操作,因此往往容易存在安全隐患。故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地线接线孔22处设置防触电结构,用以使地线接线孔22内的插件比零线接线孔23内的插件以及火线接线孔21内的插件优先与导线导通,且滞后于所述零线接线孔23内的插件以及所述火线接线孔21内的插件与导线断开。在对插座进行接线操作时,通过使地线保持优先导通以及最后断开,进而保证了用电安全,不会出现在带电进行接线安装时,出现由于地线未接通而带来的用电安全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可移动式插座优选为无线插座,即用户需要自行将插头线安装到此插座中,以使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同长度的插头线来进行安装,提高了插座的适用范围。

其中,该地线接线孔22处的防触电结构可以为:在地线接线孔22内的地线插件32上设置插件变形部51,所述插件变形部51设置在所述地线接线孔22内的插件上;所述插件变形部51包括第一接线块51a和第二接线块51b,所述第一接线块51a的固定端通过垂直于所述第二接线块51b的连接块连接在所述第二接线块51b上,所述第一接线块51a的自由端沿朝向所述第二接线块51b的方向倾斜。参照图2和图3,所述地线插件32用于连通导线的一端设置有插件变形部51,该插件变形部51通过将其上的第一接线块51a倾斜设置,进而使得导线在插入到地线接线孔22内时,在接线座10上的固定件还未紧固地线插件32时,地线插件32上第一接线块51a的倾斜部分就已经与导线接通,而火线插件31与零线插件33只有在固定件拧紧时才会与导线导通,进而保证地线插件32优先于火线插件31以及零线插件33导通,保证了用电安全性。

优选地,参照图3,所述第一接线块51a由从接线孔外部向内延伸的方向倾斜。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块51a还可以由从接线孔内部向外延伸的方向倾斜。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以能实现将地线插件32优先于火线插件31以及零线插件33导通且滞后于火线插件31以及零线插件33断开的方式为准。

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防触电结构为在地线接线孔22内的地线插件32上设置插件变形部51时,此时的地线接线孔22、零线接线孔23以及火线接线孔21的端面可在同一平面内。且地线接线孔22、零线接线孔23以及火线接线孔21在所述接线座10上的位置排布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述防触电结构包括接线座延伸部50,所述接线座延伸部50为所述接线座10位于所述地线接线孔22的位置向外延伸的凸起结构,以使地线接线孔22的端面突出于所述火线接线孔21以及零线接线孔23的端面。具体地,该接线座延伸部50为在接线座10上突出于零线接线口23以及火线接线口21端面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使得地线插件32相较于零线插件33和火线插件31更靠前,进而使得在接线时,地线插件32优先于火线插件31和零线插件33导通;而在进行拆卸操作时,火线插件31和零线插件33先断开,地线插件32最后断开,进而保证了用电安全。

当然,所述防触电结构可以同时包括接线座延伸部50结构以及插件变形部51结构,如图1所示。同时将接线座延伸部50与插件变形部51集中到一个移动式插座的防触电保护结构100中,对用电安全实施双重保险,进一步消除了用电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移动式插座,所述可移动式插座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如上所述的防触电保护结构1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插座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具体的由于本移动式插座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