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综合布线用光电复合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7933发布日期:2018-12-07 22:29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综合布线用光电复合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缆设备硬件设计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综合布线用光电复合缆。



背景技术:

电缆是由一根或多根相互绝缘的导体和外包绝缘保护层制成,将电力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导线。光缆是为了满足光学、机械或环境的性能规范而制造的,它是利用置于包覆护套中的一根或多根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并可以单独或成组使用的通信线缆组件。

之前,光缆和电缆曾经是完全分开制作和使用的,但是这对生产、安装和维护等工作带来了不便,而且分开生产会增加生产的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人们需要更加满足要求的复合电缆,即光电复合电缆。

在很多场合,往往需要同时传输光信号和电信号,作为光信号传输的光缆和作为电信号传输的电缆通常是分别敷设的,这不仅给施工带来困难,也增加了施工及使用成本。为适应市场需求,人们研制出光电复合电缆,这种光电复合缆将传输几种信号的线缆符合在一起,一般在缆芯中有光单元、屏蔽电源线,有的还有电话线等传输电信号的信号线。

而光电复合电缆线在现场布线时,由于现场的实际地形的复杂,部分拐角或者建筑狭窄处给工人操作的空间有限,特别在光线不好,视觉环境差的情形下,工人需要一手拿住诸如手电之类的照明设备,另一手使用诸如切割刀之类的工具对电缆进行剪断切割,操作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综合布线用光电复合缆,在现场布线时操作便捷,无需使用过多的辅助工具,大大提升在不良施工环境下的布线顺利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综合布线用光电复合缆,包含线缆体,所述线缆体包含电线单元和光纤单元,所述电线单元中包含金属信号线,所述光纤单元包含光纤线,所述光纤单元和所述电线单元外侧共同设有外护套,在所述外护套上连接有用于切割所述电线单元和所述光纤单元的切割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切割装置包含连接在所述外护套上的识别台、与所述识别台固定连接的连接片和连接在所述连接片上的切割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识别台外凸于所述外护套外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切割刀包含多个切割锯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线缆体侧面开设有侧开槽,所述光电复合缆还包含有从所述侧开槽中滑动取出的防护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防护片包含外扣部和连接在所述外扣部上的挡片部,所述挡片部位于所述切割装置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切割装置为多个,间隔均匀的遍布在所述外护套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好包含连接在所述外护套上的荧光识别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还包含外凸连接在所述外护套上的多个标识浮点,所述标识浮点为正多边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线缆体呈带装,包含上下两面的平整面和连接两个所述平整面的呈弧形的侧弧面;所述光纤单元为两个,位于所述电线单元的两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用户无需使用额外的切割工具,并且在狭窄的操作空间中,用户可以单手依靠拇指和食指即可完成操作,大大提升了狭窄空间中的切割完成率。

2、可以仅仅需要触觉即完成线缆切割,无需其他照明设备,在光线不佳且没有光路辅助的环境下可顺利操作。弹性外护套覆盖倒刺体,避免对工人造成误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是切割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电线单元和光纤单元安装在线缆体中的剖视图。

图中:

1、线缆体,11、外护套,2、电线单元,21、金属信号线,3、光纤单元,31、光纤线, 4、切割装置,41、识别台,42、连接片,43、切割刀,5、侧开槽,6、防护片,61、外扣部,62、挡片部,7、荧光识别区,8、标识浮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和图3所示,完整的线缆体1如图,包含外护套11,在外护套11内部还设有光纤单元3和电线单元2,分别包含光纤线31和金属信号线21,本实施例中,光纤单元3为两股,分别位于电线单元2的两侧。光纤线31和金属信号线21外侧可包含有加强层、收紧层、屏蔽层、内护套等层,这些属于现有技术的内容,本文不做赘述。

整个线缆体1呈扁平状设计,外护套11呈带状,两个平整面为上下两面,其侧面呈弧形设计,在外护套11的上平整面上,可设有多个切割装置4,彼此间隔均匀。

在外护套11的侧面,设有开口,即图中的侧开槽5,侧开槽5中设有防护片6。防护片6在平时状态就插在侧开槽5内部,抵在相应的切割装置4与电线单元2和光纤单元3之间,避免切割装置4切到线缆部分。当需要进行切割的时候,用户用手指去触摸外护套11的侧面,外扣部61的横截面积大于侧开槽5的开口的横截面积,使得外扣部61在外护套11的外侧,即使在不便观察的环境中,用户也可以只依靠触觉就感知到。随后,用手指捏住外扣部61,带动挡片部62抽走。

抽走后,用户只需手指寻找切割装置4并进行下压切割,具体的,识别台41外凸在外护套11的平整面上,用户同样可以只依靠触觉寻找到对应位置,如图2所示,手指下压,连接片42被带动下压,切割刀43接触电线单元2和光纤单元3,并将之切割。切割后,电线单元2和光纤单元3均被切割掉,同时,外护套11的下表面也被切割掉,此时只剩外护套11的上表面的部分还残留着,这部分由于尺寸较小,用户可以依靠徒手,不依靠其他工具,即可进行剥离。

这样的技术方案的设计,一方面,用户无需使用额外的切割工具,并且在狭窄的操作空间中,用户可以单手依靠拇指和食指即可完成操作,大大提升了狭窄空间中的切割完成率;另一方面,可以是需要触觉即完成线缆切割,无需其他照明设备,在光线不佳且没有光路辅助的环境下可顺利操作。

进一步的,在各个切割装置4的附近,如图1中,切割装置4偏向下方位置,均设有荧光识别区7,具体的实现方式是可以涂有荧光粉或荧光液,使得这一块在黑暗中有一定的亮度,用户凭借这个亮度也可快速地知道线缆上各个切割装置4的大致位置,先用视觉锁定大致位置,再依靠触觉找到切割装置4的具体位置。

进一步的,在各个切割装置4之间可设有多个标识浮点8,标识浮点8同样外凸在外护套11的表面,可以被触觉捕捉到。需要注意的是各个标识浮点8之间的间隔同样也是均匀的。

标识浮点8的作用是进一步提升切割位置的精确性,例如图1中,两个切割装置4之间相隔60厘米,而每个标识浮点8彼此之间,包括标识浮点8与相邻的切割装置4之间,都是相隔10厘米,此时,用户假设需要在30厘米的地方进行切割,只需要用手指触膜距离相应的切割装置4的标识浮点8的数量,例如找到第三个标识浮点8,在此处进行切割。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用户使用的切割工具也可不使用额外的第三方工具,可以是上文提到的已经使用过的切割装置4,用户可以捏住已经独立的切割装置4对对应标识浮点8处的线缆体1进行切割。

外护套11本身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即弹性,使得切割装置4的下压更为顺畅。

标识浮点8的外形特别限定为正多变形,这样就可以使得正多边形的边与电线的延伸方向垂直,用户将切割刀43的边贴着正多变形的边进行切割,使得切割出来的线缆边沿线不倾斜,提升切割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