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塔中具备止挡功能的单组塔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5042发布日期:2018-12-05 18:5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升降塔中具备止挡功能的单组塔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标校系统、升降塔配套设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升降塔中具备止挡功能的单组塔架结构。



背景技术:

升降塔主要功能是作为安装标校天线的平台,使标校天线调整到所需角度并上升到一定高度,在满足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完成标校工作,升降塔在进行升、降时随升降塔升、降的电缆能用自动绞线盘进行收放。

升降塔的性能指标:

升降塔工作电源:~380V,50Hz;电气控制方式:继电器+按钮;升降塔有手动架设和撤收功能,在电故障的情况下可以手动架设撤收;塔架外形尺寸(不含电缆收放装置及倒伏装置):完全收缩状态不大于1200×1200×1700(mm)顶部承载(含天线倒伏装置):G≥105kg;升降时间:≤5分钟;标校设备连接装置能在铅垂面0°~120°的方位角度间的任意位置进行锁定,并具有醒目的可识别的角度游标尺以确定天线的倒伏角度,角度游标尺的识别精度≤1°,角度极限位置有限位装置;在天线的收放位置时设计有支撑天线的支架;抗风性:6级风(最大风速13.8m/s),塔顶载荷105kg,在加揽风绳装置时顶端晃动≤±50mm;8级风(最大风速20.7m/s),升降塔能安全撤收;总质量:≤1500kg。

结构及工艺性要求:

升降塔升降动作应平稳、无异常振动和响声;升降塔具有限位和安全保障措施,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发生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升降塔具有安全可靠的运输锁定装置,保证运输时,各塔节不发生窜动;升降塔配备电缆自动收放装置,能够满足上塔电缆的工作要求;天线倒伏装置(手动)要操作方便、锁定可靠。升降塔配备揽风绳装置,确保升降塔在6级风工况,塔顶载荷105kg时,顶端晃动≤±50mm;在8级风(最大风速20.7m/s)时,升降塔能安全撤收。升降塔在设计时需考虑各处的维修空间,需保证各处均可视、可达,便于后续维护保养和维修;升降塔塔架、底座等封闭结构件焊接完后应具有良好的密闭性。对封闭体的结构件,不允许在其表面随意打通孔、螺纹通孔,非封闭结构要在工作状态和运输状态下最低点留有排水孔,可以加盖、罩进行保护,不得有积水、积雪“死角”;升降塔传动使用钢丝绳需采用不锈钢材料,平时免维护,同时钢丝绳应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控制箱具有本控和有线控制两种功能,有线控制盒的线缆长度不小于3m。控制箱及有线控制盒等箱体需采用密封防雨水结构设计。电缆选用应符合防腐要求和规定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要求,电缆外皮应符合防霉菌要求,外露的电缆应满足太阳辐射要求;接插件外壳材料要求耐蚀、结构要求密封。升降塔在必要部位需安装指示铭牌和安全警示铭牌,所有铭牌及标识均采用英文,所有铭牌图纸需经需方会签确认。

基于上述,升降塔在伸展使用时,如果导向轮上的钢丝绳松弛甚至断裂时,塔身就会不会稳固的竖立在高处,特别是导向轮上的钢丝绳发生断裂时,塔身甚至有向下坠落的危险,如附图9所示。

例如申请号:CN201020056426.6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通信设施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防升降塔下降的装置,所述升降塔包括至少两个可相对进行升降运动的塔身,于所述两相邻塔身结合部,还设有一止挡件。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由于相邻塔身的结合部设有止挡件,所述止挡件能有效支撑处于高处的塔身,即使支撑塔身的钢丝绳松弛甚至断裂,该止挡件也对塔身进行有效的支撑,使处于高处的塔身的重量由处于低处的塔身承担,确保在高处的塔身稳固竖立并正常工作。

升降塔是具备撤收功能的,而上述专利中所设计的止挡件,并没有相应的结构可以控制止挡件进行回收操作,导致其本身位置无法进行改变,故当升降塔回收时,该止挡件将会造成阻碍。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升降塔中具备止挡功能的单组塔架结构,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升降塔中具备止挡功能的单组塔架结构,以解决现有的升降塔在伸展使用时,如果导向轮上的钢丝绳松弛甚至断裂时,塔身就会不会稳固的竖立在高处,特别是导向轮上的钢丝绳发生断裂时,塔身甚至有向下坠落的危险问题。

本实用新型升降塔中具备止挡功能的单组塔架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升降塔中具备止挡功能的单组塔架结构,包括方形底板、支撑圆管、导向轮、矩管、加强支撑板、T型槽孔、凹槽、圆孔、止挡板、转动连接座、倾斜面结构、加重块、尼龙绳、套环、凹型板、条形限位块和矩形弹簧;所述方形底板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处均贯穿焊接有一根所述支撑圆管;四根所述支撑圆管中每相邻两根所述支撑圆管顶端之间均共同焊接有一根所述矩管;四根所述支撑圆管顶端均焊接有一组所述导向轮;四根所述支撑圆管中每相邻两根所述支撑圆管之间所共同焊接的所述矩管与所述方形底板顶端面之间均焊接有一块所述加强支撑板;四块所述加强支撑板中每相邻的两块所述加强支撑板之间均呈对称状分布;所述加强支撑板朝向内侧的端面下半部位开设有一处所述凹槽,且凹槽的深度为所述加强支撑板厚度的二分之一;所述加强支撑板朝向外侧的端面相对应于所述凹槽下半部位开设有一处与所述凹槽相连通的所述T型槽孔。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支撑板朝向外侧的端面相对应于所述T型槽孔部位焊接有一块所述凹型板,且凹型板内凹部位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相对应于所述T型槽孔中垂直槽孔部位的左右边缘部位处。

进一步的,所述凹型板内凹端面相对应于所述T型槽孔中垂直槽孔部位焊接有一组所述矩形弹簧,且矩形弹簧的外轮廓直径小于所述T型槽孔中垂直槽孔部位的宽度,当所述矩形弹簧处于普通伸展状态下时,所述矩形弹簧一端位于所述T型槽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支撑板朝向外侧的端面相对应于所述凹槽上半部位开设有一处与所述凹槽相连通的所述圆孔,且圆孔的两端开口部位均设置为圆角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底端部位转动连接有一块所述加强支撑板,且加强支撑板朝向外侧的端面中心部位焊接有一组所述转动连接座,所述T型槽孔中水平槽孔的尺寸大于所述转动连接座的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T型槽孔中垂直槽孔部位底端部位转动连接有一根所述条形限位块,且条形限位块的宽度小于所述T型槽孔中垂直槽孔部位的宽度,所述条形限位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加强支撑板朝向外侧的端面中心部位所焊接的所述转动连接座转动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支撑板朝向外侧的端面相邻顶端部位固定连接有一根所述尼龙绳,且所述尼龙绳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圆孔并固定连接有一个外径大于所述圆孔的所述套环,所述加强支撑板朝向内侧的端面相邻顶端部位焊接有一块所述加重块。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支撑板顶端为所述倾斜面结构,当所述加强支撑板与所述凹槽最大角度相分离时,所述加强支撑板顶端面与所述方形底板的顶端面相平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当伸展升降塔时,通过传动机构运作,收纳的单组塔架结构逐渐伸展,当升降塔伸展完毕后,可解开拉动限位住四块止挡板的外连接线,这时,矩形弹簧在无施加压力下迅速回弹,从而推动加强支撑板与凹槽相分离,形成一定角度,又因为加重块重量的因素下,推动支撑板转动,加大其与凹槽之间的角度,最终由条形限位块进行限位支撑,此时加强支撑板与凹槽之间为最大分离角度,故这时加强支撑板顶端面与方形底板的顶端面相平行,当导向轮上的钢丝绳松弛或断裂时,处于高出的单组塔架结构向下坠落时,坠落的单组塔架结构将经由其下方单组塔架结构中的四块止挡板进行支撑限位,从而确保处于高处的单组塔架结构稳固竖立,不会坍塌,便于后续的修复操作,且本实用新型单组塔架结构中的四块止挡板也便于升降塔回收时的收纳操作,不会对升降塔回收造成阻碍。

本实用新型圆孔的两端开口部位均设置为圆角结构,通过圆角结构的设置,降低圆孔的两端开口部位对尼龙绳的摩擦损伤,从而加长尼龙绳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支撑板伸展状态下轴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支撑板伸展状态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C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支撑板伸展状态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支撑板朝向内侧端面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9是现有技术中升降塔塔架展开状态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方形底板,2-支撑圆管,3-导向轮,4-矩管,5-加强支撑板,501-T型槽孔,502-凹槽,503-圆孔,6-止挡板,601-转动连接座,602-倾斜面结构,7-加重块,8-尼龙绳,801-套环,9-凹型板,10-条形限位块,11-矩形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升降塔中具备止挡功能的单组塔架结构,包括方形底板1、支撑圆管2、导向轮3、矩管4、加强支撑板5、T型槽孔501、凹槽502、圆孔503、止挡板6、转动连接座601、倾斜面结构602、加重块7、尼龙绳8、套环801、凹型板9、条形限位块10和矩形弹簧11;所述方形底板1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处均贯穿焊接有一根所述支撑圆管2;四根所述支撑圆管2中每相邻两根所述支撑圆管2顶端之间均共同焊接有一根所述矩管4;四根所述支撑圆管2顶端均焊接有一组所述导向轮3;四根所述支撑圆管2中每相邻两根所述支撑圆管2之间所共同焊接的所述矩管4与所述方形底板1顶端面之间均焊接有一块所述加强支撑板5;四块所述加强支撑板5中每相邻的两块所述加强支撑板5之间均呈对称状分布;所述加强支撑板5朝向内侧的端面下半部位开设有一处所述凹槽502,且凹槽502的深度为所述加强支撑板5厚度的二分之一;所述加强支撑板5朝向外侧的端面相对应于所述凹槽502下半部位开设有一处与所述凹槽502相连通的所述T型槽孔501。

其中,所述加强支撑板5朝向外侧的端面相对应于所述T型槽孔501部位焊接有一块所述凹型板9,且凹型板9内凹部位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相对应于所述T型槽孔501中垂直槽孔部位的左右边缘部位处。

其中,所述凹型板9内凹端面相对应于所述T型槽孔501中垂直槽孔部位焊接有一组所述矩形弹簧11,且矩形弹簧11的外轮廓直径小于所述T型槽孔501中垂直槽孔部位的宽度,当所述矩形弹簧110处于普通伸展状态下时,所述矩形弹簧11一端位于所述T型槽孔501中,通过所述矩形弹簧110的设置起到推动所述加强支撑板5与所述凹槽502相分离的作用。

其中,所述加强支撑板5朝向外侧的端面相对应于所述凹槽502上半部位开设有一处与所述凹槽502相连通的所述圆孔503,且圆孔503的两端开口部位均设置为圆角结构,通过圆角结构的设置,降低所述圆孔503的两端开口部位对所述尼龙绳8的摩擦,加长所述尼龙绳8的使用寿命。

其中,所述凹槽502底端部位转动连接有一块所述加强支撑板5,且加强支撑板5朝向外侧的端面中心部位焊接有一组所述转动连接座601,所述T型槽孔501中水平槽孔的尺寸大于所述转动连接座601的尺寸,故所述T型槽孔501中水平槽孔不会对所述转动连接座601从其内滑出造成阻碍。

其中,所述T型槽孔501中垂直槽孔部位底端部位转动连接有一根所述条形限位块10,且条形限位块10的宽度小于所述T型槽孔501中垂直槽孔部位的宽度,所述条形限位块10的另一端与所述加强支撑板5朝向外侧的端面中心部位所焊接的所述转动连接座601转动相连接,通过所述条形限位块10的设置对伸展状态下的所述加强支撑板5起到支撑限位效果。

其中,所述加强支撑板5朝向外侧的端面相邻顶端部位固定连接有一根所述尼龙绳8,且所述尼龙绳8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圆孔503并固定连接有一个外径大于所述圆孔503的所述套环801,所述加强支撑板5朝向内侧的端面相邻顶端部位焊接有一块所述加重块7,便于升降塔伸展时,通过所述加重块7重量的因素,使所述加强支撑板5与所述凹槽502最大角度相分离。

其中,所述加强支撑板5顶端为所述倾斜面结构602,当所述加强支撑板5与所述凹槽502最大角度相分离时,所述加强支撑板5顶端面与所述方形底板1的顶端面相平行,故当所述导向轮3上的钢丝绳松弛或断裂时,处于高出的单组塔架结构向下坠落时,坠落的单组塔架结构将经由其下方单组塔架结构中的四块所述止挡板6进行支撑限位。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升降塔由若干个比例依次缩小的塔架结构及传动机构所组成;当升降塔处于回收状态时,单组塔架结构中的四块止挡板6经由外连接线套接在尼龙绳8的套环801上,拉动限位住四块止挡板6不会伸展,且单组塔架结构内端所收纳的比例小于其的单组塔架结构之间间隔的宽度大于加重块7及凹型板9相加的宽度;当伸展升降塔时,通过传动机构运作,收纳的单组塔架结构逐渐伸展,当升降塔伸展完毕后,操作人员可解开拉动限位住四块止挡板6的外连接线,这时,矩形弹簧11在无施加压力下迅速回弹,从而推动加强支撑板5与凹槽502相分离,形成一定角度,这时又因为加重块7重量的因素下,推动支撑板5转动,加大其与凹槽502之间的角度,最终由条形限位块10进行限位支撑,此时加强支撑板5与凹槽502之间为最大分离角度,故这时加强支撑板5顶端面与方形底板1的顶端面相平行,故当导向轮3上的钢丝绳松弛或断裂时,处于高出的单组塔架结构向下坠落时,坠落的单组塔架结构将经由其下方单组塔架结构中的四块止挡板6进行支撑限位,从而确保处于高处的单组塔架结构稳固竖立,不会坍塌,便于后续的修复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