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0192发布日期:2019-04-05 19:54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异质结太阳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硅基硫化铟异质结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的清洁能源。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对于解决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管是常规晶体硅太阳电池还是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都需经过高温扩散工艺制备p-n结,由此将给晶体硅带来晶格损伤和各种缺陷,引入复合中心从而降低太阳电池效率。采用非晶硅与晶体硅结合形成的p-n异质结太阳电池则无需高温工艺,可在低于300℃的条件下制备。1983年Koji Okuda等人采用非晶硅和多晶硅叠层结构在200-300℃条件下制备了效率超过12%的异质结太阳电池。1992年三洋机电的Makoto Tanaka等人在非晶硅与晶体硅层之间插入了一层本征非晶硅层,在低于200℃的条件下制备了效率超过18%的异质结太阳电池,此电池就是如今的HI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太阳电池。

HIT太阳电池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26.67%的世界最高效率。近年来国内对于HIT太阳电池的研究越来越多,制备出来的电池效率相比三洋机电的电池效率还有一定差距。HIT结构就是在p型氢化非晶硅和n型氢化非晶硅与n型硅衬底之间增加一层非掺杂(本征)氢化非晶硅薄膜,采取该工艺措施后,改变了PN结的性能。HIT电池难点在于难以稳定制备出性能优良的本征非晶硅层。而且由于非晶硅的寄生吸收,导致HIT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比其他高效太阳电池的更小。因此需要另辟蹊径寻找一种寄生吸收小的新材料与晶体硅结合形成异质结制备高效太阳电池。

In2S3是典型的III~VI族硫化物。它具有三种不同的缺陷结构,分别为α-In2S3(缺陷立方结构)、β-In2S3(缺陷尖晶石结构)和β-In2S3(层状结构)。在室温下可以稳定存在的是β-In2S3。它的带隙宽度是2.0~2.7eV,在未掺杂的情况下一般呈现n型半导体的性质。β-In2S3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声学性能以及光电化学性质,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光电材料。β-In2S3材料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材料本身对可见光波段的透射率较大,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缓冲层材料。In2S3在保证了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同时解决了Cd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据报道,采用原子层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In2S3作为缓冲层的CIGS太阳电池,其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4.41%,非常接近使用CdS作为缓冲层的CIGS太阳电池转换效率(25.56%)。

现有技术中硫化铟还几乎没有应用在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当中,实验室研究中偶有涉及类似结构的电池方面,但硫化铟电阻率比较大,厚度增大,会导致器件性能下降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硅基硫化铟异质结太阳电池,改善以往HIT太阳电池由于其寄生吸收导致HIT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较小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太阳电池,包括:硅基体层、n型发射层、导电层、银前电极、欧姆接触层以及铝背场,以硅基体层作为衬底,所述n型发射层形成于硅基体层,位于硅基体层上;所述导电层形成于n型发射层,位于n型发射层上,所述n型反射层与硅基体层形成p-n异质结;所述银前电极形成于导电层表面,且向n型发射层延伸,其延伸至所述n型发射层的顶部表面,银前电极之间有间隔;欧姆接触层形成于硅基体层的另一面,铝背场形成于欧姆接触层表面。

优选地,所述n型发射层为硫化铟。

优选地,所述硅基体层与n型发射层之间的界面形成的p-n结为硅基硫化铟异质结。

优选地,所述硅基体层为p型单晶硅。

优选地,所述导电层为ITO导电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硫化铟材料与传统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材料(如:碳、非晶碳、CuO、FeSi2等)相比具有更优越的光学性能,作为硫化铟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发射极,可减少寄生吸收增大短路电流,另外硫化铟与硅晶格匹配好,界面态缺陷少可以减小界面复合增大开压。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太阳电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In2S3材料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太阳电池的一例的示意性剖面图。该太阳电池有如下结构:硅基体层1、n型发射层2、导电层3、银前电极6、欧姆接触层4以及铝背场5,以硅基体层1作为衬底,所述n型发射2形成于硅基体层1,并位于硅基体层1上;所述导电层3形成于n型发射层2,并位于n型发射层2上;所述银前电极6形成于导电层3表面,且向n型发射层2延伸,其延伸至所述n型发射层2的顶部表面,银前电极6之间有间隔;欧姆接触层4形成于硅基体层1的另一面,铝背场形5成于欧姆接触层表面4。

其中,上述n型发射层2采用硫化铟,硅基体层1与n型发射层2之间的界面形成的p-n结为硅基硫化铟异质结。硫化铟与硅晶格匹配好,界面态缺陷少可以减小界面复合增大开压。而且能够低温形成p-n结,节约能源,硫化铟制备简单,而且无毒无污染,是一种潜在的高效太阳电池。

上述硅基体层1优选p型单晶硅基体,尤其是(100)晶向的p型单晶硅衬底,(100)晶向表面硅原子最少,悬挂键最少,所以相对而言,产生的不希望的反应和缺陷少些,适合较高要求产品)相结合,在p型(100)晶向的单晶硅衬底上沉积硫化铟薄膜,形成In2S3(n)/c-Si(p)异质结太阳电池,硫化铟作为发射极的同时还作为窗口层,可以减少寄生吸收,增加电池量子效率,从而提高短路电流。

上述导电层3为ITO导电膜,ITO作为透明导电薄膜,主要起到收集横向电流的作用,且本身与银和In2S3的接触电阻较小,可获得较低的串联电阻,寄生性吸光比较小,可增大电池对红外波段的响应。

将实施例中的太阳电池的In2S3薄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由图2可知,说明本发明制备出来In2S3薄膜主要由In、S元素组成,元素比例S:In=1.70:1。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