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5G壁挂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4640发布日期:2019-02-15 20:05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5G壁挂天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5G或WLAN、WIFI频段的新型宽频、高增益的壁挂天线。



背景技术:

名为“一种高增益、宽瓣宽度壁挂天线”,专利号为:201320191079.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壁挂天线。其具有性能好,体积小等优点。但是这样的天线只适用于3G或4G频段的信号发射之用。为筹备未来5G频段的商用计划,同样需要一种性能好、体积小的5G壁挂天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高增益的5G频段壁挂天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5G壁挂天线,包括外罩、辐射单元、寄生单元、微带线和反射体;外罩由绝缘材料制成;辐射单元、寄生单元、微带线和反射体由金属材料制成;辐射单元、寄生单元和微带线处在外罩和反射体所形成的腔体之中;所述辐射单元由平面型的且相对地分布的第一辐射振子和第二辐射振子构成;所述微带线分为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第一微带线与第一辐射振子导通;第二微带线与第二辐射振子导通;特别地,所述寄生单元包括均是平面型的第一寄生片、第二寄生片和第三寄生片;第一寄生片呈“C”状;第二寄生片和第三寄生片呈“L”状;第一寄生片的一端与第一辐射振子导通;第二寄生片和第三寄生片互不导通地排列成“C”状后,该排列而成的“C”状与第一寄生片自身所呈的“C”状以开口相向的方式相对地分布;第一寄生片、第二寄生片、第三寄生片以及辐射单元处在同一平面内,该平面称为天线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天线为平面天线,相比现有的立体结构的天线更能节省在外罩内的安装空间,并且通过对辐射体以及寄生单元结构的改进,在取消了耦合单元的情况下,一方面可获得高增益、优良电性能的效果,另一方面使采用长度较短的微带线成为现实,并且可以沿用大部分原来4G壁挂天线的生产流程和生产装备,于是本5G天线的生产成本可大幅降低。

所述第一辐射振子和第二辐射振子优选呈船锚状。

所述第一辐射振子与第二辐射振子之间的距离D优选在1~5mm范围内。

所述第一辐射振子、第二辐射振子、第一寄生片、第二寄生片和第三寄生片是处在天线平面内的一个长度L在110~150mm,宽度W在100~130mm的矩形区域内。

第一微带线所在平面最好与第二微带线所在平面互相平行。第一微带线所在平面和第二微带线所在平面最好垂直于所述天线平面,这样微带线所需材料会较少。当然,第一微带线所在平面和第二微带线所在平面也可以非垂直于所述天线平面,这样微带线所需材料虽然可能会增加一些,但是或会令到产品个体差异而导致的一些电性能指标得到弥补。

所述天线平面与反射体之间的距离H优选在15~100mm距离范围内。

所述寄生单元最好还包括与所述反射体导通的第四寄生片、第五寄生片和第六寄生片;所述第四寄生片、第五寄生片和第六寄生片从反射体伸向天线平面。

所述第四寄生片、第五寄生片和第六寄生片的结构优选如下:各自包括有立起部和平展部;所述平展部与所述立起部构成折弯的形态;所述平展部处在立起部的远离反射体的一头。而平展部与立起部构成的折弯形态,该折弯形态的角度优选是在90°±35°范围内。

第四寄生片在天线平面上的投影落在第一寄生片的“C”形的转角附近,该转角是指靠近第一辐射振子的转角;第五寄生片在天线平面上的投影落在第二寄生片的“L”形的转角附近;第六寄生片在天线平面上的投影落在第三寄生片的“L”形的转角附近。

所述反射体优选是矩形状的平面板体。反射体的长度s在100~300mm,宽度w在100~300mm。

所述第一辐射振子、第二辐射振子、第一寄生片、第二寄生片和第三寄生片可以是金属冲压件,也可以是在同一覆铜板上腐蚀制得。在第一辐射振子和第二辐射振子是金属冲压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微带线和第一辐射振子优选是一体冲压而成;所述第二微带线和第二辐射振子优选是一体冲压而成。

应当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第一辐射振子、第二辐射振子、第一寄生片、第二寄生片、第三寄生片、第四寄生片、第五寄生片和第六寄生片的轮廓线条作少量的调整以获取其目标电性能效果。但此时仍应视为落在本申请之技术方案内。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高增益、电性能优良、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5是图2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主视视角);

图8是实施例2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主视视角);

图10是实施例3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3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主视视角)。

附图标记说明:101-外罩;102-第一辐射振子;103-第二辐射振子;104-第一寄生片;105-第二寄生片;106-第三寄生片;107-第一微带线;108-第二微带线;109-反射体;110-线缆护件;111-底盖;112-天线平面;

204-第一寄生片;205-第二寄生片;206-第三寄生片;209-反射体;213-第四寄生片;214-第五寄生片;215-第六寄生片;2131-立起部;2132-平展部;2141-立起部;2142-平展部;2151-立起部;2152-平展部;

302-第一辐射振子;303-第二辐射振子;304-第一寄生片;305-第二寄生片;306-第三寄生片;313-第四寄生片;314-第五寄生片;315-第六寄生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

技术实现要素:
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壁挂天线包括:外罩101、第一辐射振子102、第二辐射振子103、第一寄生片104、第二寄生片105、第三寄生片106、第一微带线107、第二微带线108、反射体109、线缆护件110和底盖111。

第一辐射振子102、第二辐射振子103、第一寄生片104、第二寄生片105、第三寄生片106、第一微带线107、第二微带线108、反射体109均是金属材质制成,且第一微带线107和第一寄生片104是与第一辐射振子102一体冲压而成,第二微带线108是与第二辐射振子103一体冲压而成。外罩101、线缆护件110和底盖111均是非金属材质制成。

其中,如图1、图5、图6所示,外罩101和底盖111共同构成一个盒体。第一辐射振子102、第二辐射振子103、第一寄生片104、第二寄生片105和第三寄生片106均是安装固定在外罩101的内底面上。线缆护件110安装在外罩101的其中一个侧面上。本实施例的反射体109是一件矩形状的平面板体,反射体109贴紧在底盖111的朝向外罩101内部的面上。

如图5、图6、图7所示,作为辐射单元的第一辐射振子102和第二辐射振子103是平面型的振子,且两者相对地分布。作为寄生单元的第一寄生片104、第二寄生片105和第三寄生片106是平面型的寄生片。其中,如图7所示,第一寄生片104呈“C”状;第二寄生片105和第三寄生片106呈“L”状;第一寄生片104的“C”的一端与第一辐射振子102导通;第二寄生片105和第三寄生片106互不导通地排列成“C”状后,该排列而成的“C”状与第一寄生片104自身所呈的“C”状以开口相向的方式相对地分布。且第一寄生片104、第二寄生片105、第三寄生片106、第一辐射振子102、第二辐射振子103均处在同一平面内,该平面称为天线平面112。

如图5、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辐射振子102和第二辐射振子103呈船锚状。第一辐射振子102与第二辐射振子103之间的距离D为3mm。天线平面112与反射体109之间的距离H为43.5mm。第一辐射振子102、第二辐射振子103、第一寄生片104、第二寄生片105和第三寄生片106是处在天线平面112内的一个长度L为130.5mm,宽度W为118.5mm的矩形区域内。而反射体109的长度s为156.5mm,宽度w为146.5mm。

实施例2

如图8、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寄生单元还包括与反射体209导通的从反射体209伸向天线平面的立体型的第四寄生片213、第五寄生片214和第六寄生片215。

如图8所示,第四寄生片213包括有立起部2131和平展部2132;第五寄生片214包括有立起部2141和平展部2142;第六寄生片215包括有立起部2151和平展部2152。同一寄生片上的平展部与立起部构成折弯的形态,折弯形态的角度是在90°±35°范围内,而平展部2132、2142、2152是处在立起部的远离反射体209的一头。

如图9所示,第四寄生片213在天线平面上的投影落在第一寄生片204的“C”形的转角附近,该转角是指第一寄生片204的靠近第一辐射振子202的转角。第五寄生片214在天线平面上的投影落在第二寄生片205的“L”形的转角附近。第六寄生片215在天线平面上的投影落在第三寄生片206的“L”形的转角附近。

在加入了第四寄生片213、第五寄生片214和第六寄生片215后,能获得比实施例1的天线更好的电学性能效果。

实施例3

如图10、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辐射振子302、第二辐射振子303、第一寄生片304、第二寄生片305、第三寄生片306、第四寄生片313、第五寄生片314和第六寄生片315的轮廓线条均被作少量的调整以获取比实施例2的天线更优的电性能效果。

本说明书列举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思路下所做的等同技术变换,均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