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光催化网的生态浮床净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4639发布日期:2019-02-15 20:05阅读:1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光催化网的生态浮床净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光催化网的生态浮床净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河道都存在污染问题,需要进行综合治理。现有技术中有在河道中设置生态浮床等净水装置,但是净水效果还是不太理想,需要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和工业快速发展,造成了河道、湖泊水体的污染严重,一些城市内湖、河流或景观水体水质不断恶化,呈现严重富营养化,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环境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水体水质提升、黑臭水体净化和水体景观修复通常采用曝气复氧技术、微生物制剂技术、生物膜法处理技术、人工生态浮岛技术、生物栅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水草(带状生物填料)技术、水生植物净化技术等方法或各种方法的组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河道净水装置,净水效果不太理想,需要进一步提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光催化网的生态浮床净水装置,包括上部浮体和生态带,生态带设置在上部浮体的下方,其中上部浮体包括浮体框架和设置在浮体框架上的多个浮体单元,所述浮体单元包括种植盆,种植盆内种植水生植物,种植盆安装在浮体框架的套口上,在浮体框架四周设置回字形光催化网安装骨架,在浮体框架和安装骨架之间安装光催化网,在光催化网的节点处固定石墨烯材料,在浮体框架下侧安置生态带,生态带上端连接固定在浮体框架底部,下端连接水下平面框架,所述浮体框架上连接有钢索,钢索至少设置两根,钢索上端固定在浮体框架侧面,下端连接固定在水底或岸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光催化网的生态浮床净水装置,在浮体周围增加以尼龙网为载体的石墨烯材料光催化网,石墨烯光催化网有产生氧气的作用,在降解COD、氨氮的效果很好,强化了净水效果,下部生态带更方便微生物的生存,也有利于浮体上植物的生长。

更进一步的,浮体框架周边设置了光催化网安装骨架,上部浮体周边通过安装骨架安装有回字形光催化网,骨架外缘距离浮体框架在1~1.5m之间。安装骨架略低于浮体框架约10~20cm,保证光催化网位于水面下方,且能接受阳光照射。

其中,光催化网以尼龙网为载体,在光催化网的节点处设置石墨烯材料,在节点处设置石墨烯材料比较牢固,或者将石墨烯细小颗粒采用编制方法融入尼龙网载体。光催化网本身也采用石墨烯光催化材料。

更进一步的,水下平面框架上还安装配重块。配重块根据生态带材质、长度、水体流速等综合确定,单个配重块重量在0.5~1kg之间。

种植盆内设置植物生长基质,植物生长基质包括培养土填料层和微生物填料层。培养土填料层为活性炭或炉渣或陶粒。

更进一步的,在培养土填料层四周及上方设置海绵层。海绵层既可在浮体冒出水面的部分提高含水量,也可以防止培养土流失。

其中,浮体框架的材质为泡沫或PVC管或废橡胶轮胎或竹子,长边一般在3~10米,短边一般在1~5米,浮体框架上设有连接孔,用于连接固定钢索。浮体单元一般为四边形或六角形,配合若干异形浮体单元,可将上部浮体组合制作为所需的各种形状。

其中生态带为带状生物填料,采用带状填料或立体弹性填料或软性填料。水下平面框架为PVC或金属材质,与生态带底部连接,保持生态带底部间距,防止缠绕、打结。

种植盆可为PVC材质,内装植物生长基质,一般为活性炭或炉渣或陶粒,种植盆内种植水生植物。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光催化网的生态浮床净水装置,光催化技术可以很好地治理黑臭水体,将石墨烯加入用于河道污水处理的光催化材料上,能使原位污水处理能力提高10倍左右。其中光催化网位于水面下方20cm左右,效果最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其中,1-浮体框架,2-生态带,3-种植盆,4-水生植物,5-套口,6-光催化网安装骨架,7-光催化网,8-石墨烯材料,9-水下平面框架,10-钢索,11-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光催化网的生态浮床净水装置,包括上部浮体和生态带2,生态带2设置在上部浮体的下方,其中上部浮体包括浮体框架1和设置在浮体框架1上的多个浮体单元,所述浮体单元包括种植盆3,种植盆3内种植水生植物4,种植盆3安装在浮体框架1的套口5上,在浮体框架1四周设置回字形光催化网安装骨架6,在浮体框架1和安装骨架6之间安装光催化网7,在光催化网7的节点处固定石墨烯材料8,生态带2上端连接固定在浮体框架1底部,下端连接水下平面框架9,所述浮体框架1上连接有钢索10,钢索10至少设置两根,钢索10上端固定在浮体框架1侧面,下端连接固定在水底或岸边。

其中,水下平面框架9上还安装配重块11。

种植盆3内设置植物生长基质,植物生长基质包括培养土填料层和微生物填料层。

更进一步的,在培养土填料层四周及上方设置海绵层。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光催化网的生态浮床净水装置,在浮体周围增加以尼龙网为载体的石墨烯材料光催化网,石墨烯光催化网有产生氧气的作用,在降解COD、氨氮的效果很好,强化了净水效果,下部生态带更方便微生物的生存,也有利于浮体上植物的生长。

配重块根据生态带材质、长度、水体流速等综合确定,单个配重块重量在0.5~1kg之间。

浮体框架周边设置了光催化网安装骨架,骨架外缘距离浮体框架在1~1.5m之间。安装骨架略低于浮体框架约10~20cm,保证光催化网位于水面下方,且能接受阳光照射。

光催化网以尼龙网为载体,在光催化网的节点处设置石墨烯材料,在节点处设置石墨烯材料比较牢固,或者将石墨烯细小颗粒采用编制方法融入尼龙网载体。

培养土填料层为活性炭或炉渣或陶粒。

海绵层既可在浮体冒出水面的部分提高含水量,也可以防止培养土流失。

其中,浮体框架的材质为泡沫或PVC管或废橡胶轮胎或竹子,长边一般在3~10米,短边一般在1~5米,浮体框架上设有连接孔,用于连接固定钢索。浮体单元一般为四边形或六角形,配合若干异形浮体单元,可将上部浮体组合制作为所需的各种形状。

其中生态带为带状生物填料,采用带状填料或立体弹性填料或软性填料。水下平面框架为PVC或金属材质,与生态带底部连接,保持生态带底部间距,防止缠绕、打结。

种植盆可为PVC材质,内装植物生长基质,一般为活性炭或炉渣或陶粒,种植盆内种植水生植物。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光催化网的生态浮床净水装置,光催化技术可以很好地治理黑臭水体,将石墨烯加入用于河道污水处理的光催化材料上,能使污水处理能力提高10倍左右。其中光催化网位于水面下方20cm左右,效果最好。

本实用新型将单一的人工生态浮岛、带状生物填料和带石墨烯材料的光催化网联合运用,并对其结构进行了改进。去除常规的整体笼形框架形式,采用上部浮体、带状生物填料、水下平面框架在垂直方向上依次连接结构,在浮体周围设置回字形光催化网。水下平面框架置于垂直的带状生物填料底部并配合配重,可以促成生物填料垂直舒展,并可在水中一定范围内适当摆动,在水面上建立了生态浮体,在水体中增加了水生植物根系数量,垂直布设的生物填料进一步增加装置在污染水体中的接触面积,增强了水体中氮、磷、有机物质等污染物聚集效果,为上部水生植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提高了水生植物吸收消解水中的COD、氮、磷能力。垂直的生物填料状态舒展,且能相对自由摆动,提升了吸附水中悬浮固体颗粒能力,加强了附着微生物的几率,优化了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对提升净化水体、增强治理黑臭水体和美化景观效果有显著作用。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单一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单一人工水草技术、人工生态浮床和人工水草组合技术等一般模式的缺点,加入了光催化反应附近水体污染物消除的光催化网部件,组合体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快捷,工艺易于掌握,提升了组合型人工浮岛应用的灵活性、降低组合体整体重量、提升应用便利性,在修复污染水体和治理水体景观项目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