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线束和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1250发布日期:2019-02-15 19:49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复合线束和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合线束和一种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工作时容易产生内外不平衡的气压,可能引起进水导致电机故障,而连通电机内外的部件一般只有复合线束,如图1所示,现有的复合线束中,包括有第一外护层1’,第一外护层1’内设有电缆线2’和信号线4’,这样的复合线束不能解决平衡电机内外气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线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复合线束,用于电机,包括:第一外护层和电缆线,第一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的环形以构造出用于容纳电缆线的容纳腔;信号线,设于容纳腔内;通气管,设于容纳腔内,通气管连通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线束,加入了通气管,通气管连通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这样在电机工作时,电机内外气压可以保持平衡,不会形成压差,避免了内外压差导致电机故障,提升了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地,复合线束包括第一外护层,便于为内部的线束提供防护,避免内部线束受到外部物体的磕碰刮蹭,保证内部线束的正常工作,也可以避免内部线束中的电线漏电产生安全事故;将通气管、电缆线、信号线集成在复合线束的容纳腔内,便于各类管线的统一搬运和安装,减少电机上的开孔数量,还可以避免管线散乱,降低安装效率或者因管线散乱导致的缠绕等问题;第一外护层内包括有电缆线和信号线以及通气管,便于通过电缆线向电机内的部件供电,通过信号线在电机内外的部件之间传输工作信号和数据,通过通气管连通电机的内外空间以实现内外压力平衡,减少压差,进而减少因电机压差引起的进水导致电机故障,提升了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通气管设置在复合线束内,外有第一外护层进行防护,还可以避免通气管被外物磕碰刮蹭导致损伤。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复合线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气管与电缆线和信号线并列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气管与电缆线和信号线并列设置,可以避免缠绕,有利于各管线在进入电机后快速分离以连接与各自对应的部件,提升安装效率。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通气管包括第二外护层,第二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环形以构造出用于通气的空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气管包括有第二外护层,且第二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环形,有利于构造出用于通气的空腔,避免外物进入空腔堵塞气路,提高了气路的通畅性,确保电机内外的气压平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外护层包括硬质保护层,硬质保护层用于保护通气管免于受到挤压而变形。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二外护层包括硬质保护层,可以使通气管具有一定的强度,从而在通气管受到挤压时不容易发生变形,以保持气路畅通,避免因气路变窄或堵塞而导致电机内外形成压差导致电机故障,提升了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外护层上沿通气管的轴向设有凹槽,凹槽用于容纳电缆线和信号线。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外护层上沿通气管的轴向设有凹槽,并在凹槽内容纳电缆线和信号线,这样有利于使复合线束内的多个管线更加紧凑,节省空间,还可以使复合线束的外轮廓更加规则,便于生产和加工。

可以理解地,如果通气管需要连接其他部件,由于第二外护层上设有凹槽,或者说其外壁上设有凹槽,则与其相连的部件需要设置与通气管的截面形状相适配的接口,以提高接口处的密封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复合线束还包括:第三外护层,设于容纳腔内,第三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的环形,电缆线和信号线设于第三外护层的中空的环形内,通气管设于第三外护层之外。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复合线束中设置第三外护层,且将电缆线和信号线设于第三外护层的中空的环形内,有利于将涉及电路、信号的电缆线、信号线与通气管分离,减少相互的工作干扰,避免电缆线或信号线与通气管发生缠绕,提升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利于直接利用现有的复合线束直接复合一个或多个通气管,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难度,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复合线束还包括:第三外护层,设于容纳腔内并将容纳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其中,电缆线和信号线设于第一容纳腔内,通气管设于第二容纳腔内或第二容纳腔的腔壁直接形成通气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三外护层将容纳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且电缆线和信号线设于第一容纳腔内,通气管设于第二容纳腔内或第二容纳腔的腔壁直接形成通气管,这样的结构简单而紧凑,便于生产,有利于将涉及电路、信号的电缆线、信号线与通气管分离,减少相互的工作干扰,避免电缆线或信号线与通气管发生缠绕,提升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外护层和/或第二外护层和/或第三外护层包括绝缘层和屏蔽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外护层和/或第二外护层和/或第三外护层包括绝缘层和屏蔽层,有利于更好地减少电缆线、信号线和通气管之间的工作干扰,提升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缆线和/或信号线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绝缘层和导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缆线和/或信号线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绝缘层和导体,可以使电缆线和信号线各自独立工作,电流和数据的传输各自互不干扰,提升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复合线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复合线束,从而具有了上述技术方案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复合线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第一外护层,2’电缆线,4’信号线。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线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第一外护层,2电缆线,20相线绝缘层,22第一导体,4信号线,40信号线绝缘层,42第二导体,5通气管,50第二外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线束,用于电机,包括:第一外护层1和电缆线2,第一外护层1的横截面为中空的环形以构造出用于容纳电缆线2的容纳腔;信号线4,设于容纳腔内;通气管5,设于容纳腔内,通气管5连通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线束,加入了通气管5,通气管5连通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这样在电机工作时,电机内外气压可以保持平衡,不会形成压差,避免了内外压差导致电机故障,提升了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地,复合线束包括第一外护层1,便于为内部的线束提供防护,避免内部线束受到外部物体的磕碰刮蹭,保证内部线束的正常工作,也可以避免内部线束中的电线漏电产生安全事故;将通气管5、电缆线2、信号线4集成在复合线束的容纳腔内,便于各类管线的统一搬运和安装,减少电机上的开孔数量,还可以避免管线散乱,降低安装效率或者因管线散乱导致的缠绕等问题;第一外护层1内包括有电缆线2和信号线4以及通气管5,便于通过电缆线2向电机内的部件供电,通过信号线4在电机内外的部件之间传输工作信号和数据,通过通气管5连通电机的内外空间以实现内外压力平衡,减少压差,进而减少因电机压差引起的进水导致电机故障,提升了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通气管5设置在复合线束内,外有第一外护层1进行防护,还可以避免通气管5被外物磕碰刮蹭导致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管5的功能并不仅限于连通电机内外空间而平衡气压,通气管5还可以连通电机内部需要通气的部件,或者向电机内输送特定的气体。

可选地,通气管5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可以理解地,第一外护层1的横截面优选设置为圆环形,也可以是其他的环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气管5与电缆线2和信号线4并列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通气管5与电缆线2和信号线4并列设置,可以避免缠绕,有利于各管线在进入电机后快速分离以连接与各自对应的部件,提升安装效率。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通气管5包括第二外护层50,第二外护层50的横截面为中空环形以构造出用于通气的空腔。

在该实施例中,通气管5包括有第二外护层50,且第二外护层50的横截面为中空环形,有利于构造出用于通气的空腔,避免外物进入空腔堵塞气路,提高了气路的通畅性,确保电机内外的气压平衡。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外护层50包括硬质保护层,硬质保护层用于保护通气管5免于受到挤压而变形。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外护层50包括硬质保护层,可以使通气管5具有一定的强度,从而在通气管5受到挤压时不容易发生变形,以保持气路畅通,避免因气路变窄或堵塞而导致电机内外形成压差引起电机故障,提升了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由于较硬的材料一般不便弯曲,在通气管5的轴向上,第二外护层50还包括有弹性保护层,硬质保护层与弹性保护层沿轴向交叉布置;或者,第二外护层50沿通气管5的径向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多段间隔设置的硬质保护层、弹性保护层,其中,多段间隔设置的硬质保护层套设在弹性保护层上;这两种结构,都可以使通气管5既能够弯曲,又具有一定的强度,以保持气路的通畅。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外护层50上沿通气管5的轴向设有凹槽,凹槽用于容纳电缆线2和信号线4。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外护层50上沿通气管5的轴向设有凹槽,并在凹槽内容纳电缆线2和信号线4,这样有利于使复合线束内的多个管线更加紧凑,节省空间,还可以使复合线束的外轮廓更加规则,便于生产和加工。

可以理解地,如果通气管5需要连接其他部件,由于第二外护层50上设有凹槽,或者说其外壁上设有凹槽,则与其相连的部件需要设置与通气管5的截面形状相适配的接口,以提高接口处的密封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复合线束还包括:第三外护层,设于容纳腔内,第三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的环形,电缆线2和信号线4设于第三外护层的中空的环形内,通气管5设于第三外护层之外。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复合线束中设置第三外护层,且将电缆线2和信号线4设于第三外护层的中空的环形内,通气管5设于第三外护层之外,有利于将涉及电路、信号的电缆线2、信号线4与通气管5分离,减少相互的工作干扰,避免电缆线2或信号线4与通气管5发生缠绕,提升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利于直接利用现有的复合线束直接复合一个或多个通气管5,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难度,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中,复合线束还包括:第三外护层,设于容纳腔内并将容纳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其中,电缆线2和信号线4设于第一容纳腔内,通气管5设于第二容纳腔内或第二容纳腔的腔壁直接形成通气管5。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三外护层将容纳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且电缆线2和信号线4设于第一容纳腔内,通气管5设于第二容纳腔内或第二容纳腔的腔壁直接形成通气管5,这样的结构简单而紧凑,便于生产,有利于将涉及电路、信号的电缆线2、信号线4与通气管5分离,减少相互的工作干扰,避免电缆线2或信号线4与通气管5发生缠绕,提升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外护层1和/或第二外护层50和/或第三外护层包括绝缘层和屏蔽层。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外护层1和/或第二外护层50和/或第三外护层包括绝缘层和屏蔽层,有利于更好地减少电缆线2、信号线4和通气管5之间的工作干扰,提升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缆线2和/或信号线4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绝缘层和导体。

在该实施例中,电缆线2和/或信号线4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绝缘层和导体,可以使电缆线2和信号线4各自独立工作,电流和数据的传输各自互不干扰,提升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缆线2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相线绝缘层20和第一导体22,第一导体22优选为铜线,也可以是其他可以导电的金属线,例如钢线等,相线绝缘层20优选采用铁氟龙或透明铁氟龙。信号线4由外向内依次包括信号线绝缘层40和第二导体42,信号线绝缘层40优选采用铁氟龙;第二导体42可以选用铜丝、光纤等。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项实施例的复合线束。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复合线束,从而具有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复合线束中设置了通气管,可以连通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保持了电机内外气压的平衡,避免内外压差导致电机故障,提升了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