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尺寸发光二极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8872发布日期:2019-02-26 17:5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微型尺寸发光二极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与LED有关,更详而言之,是一种具有微型尺寸的LED结构。



背景技术:

基于市场要求以及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LED及使用LED的产品和技术都面临微型化的趋势。而微型化LED结构除了二极体晶粒切割采微米等级之外,也要克服微型支架尺寸、正负极配置、导线配置、反光杯尺寸…等结构体微型化的问题,然而在克服这些问题的同时,还需考虑LED发光亮度、照射距离、均匀照度、聚光效果、以及制造技术等层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尺寸发光二极体结构,以因应产业需求,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具体的空间和结构配置克服上述微型化结构和制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型尺寸发光二极体结构,包括:一微型支架、二设于该微型支架上做为正极和负极的极片、一打线盘、一反光杯、和至少一发光二极体(LED);该微型支架的尺寸为:L(长):1.5~1.3mm、W(宽):1.5~1.3mm、H(高):0.8~0.6mm;该反光杯是从其中一极片及该微型支架顶面下凹一预定深度的槽状结构,该LED设于该反光杯的杯底的一焦距调整槽中;该打线盘位于该微型支架顶面的一边角位置,是从另一极片及该微型支架顶面下凹一预定深度的槽状结构;该打线盘与该反光杯之间以一开口相连;该LED与该打线盘以一引线连接。

较佳的,该打线盘包括二第一段壁和一第二段壁;该第一段壁对应该二极片之间的分隔线,该第一段壁连接该开口的两侧,为平面型倾斜壁;该二第一段壁的后侧连接该第二段壁,该第二段壁为弧形倾斜壁。

较佳的,该第一段壁和该第二段壁的连接处为曲弧侧壁。

更进一步的,一第一底面连接在该二第一段壁的底端,该第一底面为0°水平面,该第一段壁与该第一底面的相交内角至少为30°。

较佳的,一第二底面连接在该第二段壁和该曲弧侧壁的底端,该第二底面为0°水平面;该第二段壁与该第二底面的相交内角为10度。

较佳的,该打线盘的开口边缘至该微型支架边缘的最小距离至少为0.1mm。

较佳的,该LED为尺寸8mil以下的红外光LED或红外光面射型雷射二极体(红外光VCSEL)。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体(LED)结构具有微型尺寸。

该打线盘位于该微型支架顶面的一边角位置,据以有效利用该微型支架的边角空间,在微型支架上做最佳且最小化的空间配置。

第一段壁为前述30°主要是做为雷射走线之用。第二段壁为前述10°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满足打线盘上开口边缘至微型支架边缘的最小距离需大于0.1mm的要求,据以保持微型支架的结构强度以及脱模时的抗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打线盘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V-V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打线盘第一段壁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打线盘第二段壁的剖面图。

附图标号:10:微型支架;11:极片;12:极片;13:打线盘;131:上开口边缘;14:反光杯;141:焦距调整槽;15:LED;16:引线;17:开口;18:分隔线;21:第一段壁;22:第一底面;23:第二段壁;24:第二底面;25:曲弧侧壁;θ1:相交内角;θ2:相交内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新型内容一栏中所述的中心思想,兹以具体实施例表达。实施例中各元件是按利于说明的比例和尺寸绘制,而非实际尺寸。

如图1、2、3,本实用新型微型尺寸发光二极体(LED)结构,包括一微型支架10、二设于该微型支架10上做为正负极的极片11、12、打线盘13、反光杯14、和LED 15。LED 15采用尺寸8mil以下的红外光LED(红外光发光二极体)或红外光VCSEL(红外光面射型雷射二极体)。

该微型支架10的外观为矩形块状,尺寸为:L:1.5~1.3mm、W:1.5~1.3mm、H:0.8~0.6mm。

如图4、5,该反光杯14是从其中一极片11及该微型支架10顶面下凹一预定深度的槽状结构,该LED 15设于该反光杯14的杯底的焦距调整槽141中。该打线盘13是从另一极片12及该微型支架10顶面下凹一预定深度的槽状结构。该LED 15与打线盘13以引线16连接。该打线盘13位于该微型支架10顶面的一边角位置,据以有效利用该微型支架10的边角空间,在微型支架10上做最佳且最小化的空间配置。

如图4-图7,该打线盘13与该反光杯14之间以一开口17相连,连接该开口17两侧的是该打线盘13的第一段壁21;该第一段壁21为平面型倾斜壁;两个该第一段壁21的后侧连接一第二段壁23,该第二段壁23为弧形倾斜壁,该第二段壁23相对于该开口17;该第一段壁21和该第二段壁23的连接处为曲弧侧壁25。一第一底面22连接在两个第一段壁21的底端,该第一底面22为0°水平面。一第二底面24连接在该第二段壁23和曲弧侧壁25的底端,第二底面24也为0°水平面。该第一段壁21与该第一底面22的相交内角θ1至少为30°。该第二段壁23与该第二底面24的相交内角θ2为10度。

该二极片11、12的分隔线18是通过雷射走线而形成,而分隔线18需通过反光杯14的侧壁以及微型支架10的顶面,因此第一段壁21为前述30°主要是做为雷射走线之用。第二段壁23为前述10°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满足打线盘13上开口边缘131至微型支架10边缘101的最小距离D1需大于0.1mm的要求,据以保持微型支架10的结构强度以及脱模时的抗拉力。

该反光杯14具有使该LED15产生偏角出光或30度以内发光角的设计。关于偏角出光的设计,可将反光杯14的杯侧作曲面及轴倾1~25度的设计,相关技术可参考本案申请人的先前中国台湾专利M560010案。关于30度以内发光角的设计,可通过调整反光杯14底部用以承载LED的焦距调整槽141与LED晶粒厚度的比例(较佳比例范围为1:4至2:3),或是调整该焦距调整槽141的深度与该焦距调整槽141的直径的比例(较佳比例范围为1:12至1:5)等技术手段来达成,相关技术可参考本案申请人的先前中国台湾专利M552673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