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蓄电池防尘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6243发布日期:2019-01-04 23:0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变电站蓄电池防尘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设备的防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变电站蓄电池防尘箱。



背景技术:

蓄电池是变电站内重要的电力设备,尽管使用频率不高,但确是变电站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蓄电池维护是变电站巡视维护的重点项目。由于单个的蓄电池一般没有设置防尘装置,在单独存放的时候容易让蓄电池表面积尘,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同时,由于传统的防尘箱一搬为不可拆卸的整体,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想检查蓄电池的表面,则很难将防尘箱进行拆除,影响蓄电池的维护,传统的防尘箱的散热结构过于简单,在蓄电池长期使用过程中不能使其更好的散热,影响蓄电池的正常使用。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对单个蓄电池起防尘作用、随时拆卸并具有更好散热功能的防尘箱。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电站蓄电池防尘箱,能够对单个的蓄电池进行防尘,避免蓄电池在存放过程中表面积灰,影响蓄电池的使用,能随时拆卸,以便对蓄电池的表面进行维护,并具有更好的散热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电站蓄电池防尘箱,包括:底盒和可拆卸式安装于底盒的罩体;

所述罩体包括四个上侧板、四个下侧板、四个横梁以及四个长方体结构的立柱;

所述四个立柱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立柱的顶端通过横梁固定连接且横梁与立柱垂直;每一个上侧板固定设置于相邻两个立柱之间且上侧板位于横梁的下方;

所述每个立柱沿立柱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个滑槽,两个滑槽分别设置于立柱相邻的侧面上,且相邻两个立柱的滑槽正对设置;

每一个下侧板设置于相邻两个立柱之间并嵌入于滑槽中且下侧板可沿滑槽单自由度滑动;

所述底盒的侧壁设置有嵌入槽,所述下侧板的下边缘可适形嵌入于嵌入槽中,所述底盒的四个直角处均设置有固定孔,四个立柱的下端分别固定插入于四个固定孔中。

进一步,所述上侧板的下边缘与底盒的侧壁的上边缘具有间隙,所述下侧板的宽度大于上侧板和底盒的侧壁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还包括矩形结构的箱盖,所述箱盖的其中一对边边缘设置有箱盖固定块,所述横梁的上表面设置有与固定块对应的固定槽,所述固定块可适形嵌入于固定槽中,其中,固定块为燕尾形结构。

进一步,还包括弹性挂钩组件,所述弹性挂钩组件包括弹簧Ⅰ、挂钩和固定设置于板上侧板下部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设置于上侧板的外侧壁,固定杆的另一端通过弹簧Ⅰ与挂钩连接,所述下侧板的外侧壁固定设置有挂接件,所述挂钩可拆卸式挂接于挂接件上。

进一步,所述上侧板的内侧壁和底盒的内侧壁均固定设置有用于对蓄电池定位的减震定位件,所述减震定位件包括固定片、弹簧Ⅱ以及定位片,所述固定片和定位片的一端铰接形成V形结构,所述弹簧Ⅱ设置于固定片和定位片之间且弹簧Ⅱ两端分别与固定片和定位片固定连接,其中,设置于底盒的减震定位件的V形结构的开口朝下,设置于上侧板的减震定位件的V形结构的开口朝上。

进一步,所述底盒的侧壁设置有两个测试孔,所述测试孔内分别设置有与蓄电池正极和负极的连接的导线。

进一步,所述底盒的侧壁设置有铜排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连通盒体内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电站蓄电池防尘箱,通过将罩体插合固定于底盒上,并向下滑动下侧板保证下侧板的下边缘固定于嵌入槽中,使箱盖、上侧板、下侧板以及底盒之间互相配合形成封闭的防尘箱,可有效防止灰尘及其它污秽物进入防尘箱,避免蓄电池表面及蓄电池顶部的导电端子积污而发生闪络或击穿,本防尘箱为可拆卸的结构,在维修时可根据需要将防尘箱的罩体与底盒拆离,更巧妙的是,下侧板设置为可上下滑动式结构,若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发热严重的情况,可将下侧板移动并收至上侧板的背面,使罩体与底盒之间出现间歇,增大防尘箱的散热空间,为避免蓄电池在搬运过程中出现晃动,使蓄电池受到损害,防尘箱内部还设置有对蓄电池定位的减震定位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罩体1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盒2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箱盖3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的弹性挂钩组件a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的减震定位件e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罩体1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盒2的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箱盖3的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的弹性挂钩组件a的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的减震定位件e的结构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变电站蓄电池防尘箱,包括:底盒2和可拆卸式安装于底盒的罩体1;罩体1包括四个上侧板1-3、四个下侧板1-4、四个横梁1-1以及四个长方体结构的立柱1-2;四个立柱1-2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立柱1-2的顶端通过横梁1-1固定连接且横梁1-1与立柱1-2垂直;每一个上侧板1-3固定设置于相邻两个立柱1-2之间且上侧板位于横梁1-1的下方;每个立柱1-2沿立柱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个滑槽1-5,两个滑槽1-5分别设置于立柱1-2相邻的侧面上,且相邻两个立柱1-2的滑槽1-5正对设置;每一个下侧板1-4设置于相邻两个立柱1-2之间并嵌入于滑槽1-5中且下侧板1-4可沿滑槽1-5单自由度滑动;底盒2的侧壁2-1设置有嵌入槽b,下侧板1-4的下边缘可适形嵌入于嵌入槽b中,底盒2的四个直角处均设置有固定孔2-4,四个立柱1-2的下端分别固定插入于四个固定孔中2-4。安装时,先将蓄电池放入底盒2内,再将罩体1的四个立柱1-2插入对应的固定孔2-4中进行固定,最后将四个下侧板1-4沿滑槽1-5滑下,使下侧板1-4的下边缘固定于嵌入槽b中,罩体1和底盒2配合固定形成封闭的蓄电池防尘箱,可单独对每台蓄电池进行防尘,避免蓄电池在存放过程中,表面积灰而形成污秽物,影响蓄电池的使用,由于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发热的情况,通过变换防尘箱的结构,即:将下侧板1-4沿滑槽1-5收入固定于上侧板1-3的背面,可增大防尘箱内部的散热空间,避免蓄电池在封闭的防尘箱内发热,影响蓄电池的使用。

上侧板1-3的下边缘与底盒2的侧壁2-1上边缘具有间隙,下侧板1-4的宽度大于上侧板1-3和底盒2的侧壁2-1之间的间隙;避免下侧板1-4沿滑槽1-5滑下并固定于嵌入槽b中后,上侧板1-3的下边缘与下侧板1-4的上边缘之间出现间隙,使底盒2和罩体1固定配合后不能形成封闭的防尘结构,从而影响对蓄电池表面防尘。

滑槽1-5的上部紧靠上侧板1-3的背面设置,滑槽1-5的下部与嵌入槽b的底壁相交,且滑槽1-5与嵌入槽b的底壁互相垂直,保证下侧板1-4的下边缘嵌入固定于嵌入槽b中固定。其中,背面是指蓄电池箱的内壁方向。

蓄电池防尘箱还包括矩形结构的箱盖3,箱盖的其中一对边边缘设置有箱盖固定块3-1,横梁1-1的上表面设置有与固定块3-1对应的固定槽c,固定块3-1可适形嵌入于固定槽c中,其中,固定块3-1为燕尾形结构。箱盖3与罩体1配合可对蓄电池的顶部进行防尘,避免蓄电池的导电端子表面形成污秽物,而造成蓄电池发生短路或闪络,影响蓄电池的正常使用。

蓄电池防尘箱还包括弹性挂钩组件a,弹性挂钩组件a包括弹簧Ⅰ、挂钩a-1和固定设置于板上侧板下部的固定杆a-2,固定杆a-2的一端设置于上侧板1-3的外侧壁,固定杆a-2的另一端通过弹簧Ⅰ与挂钩a-1连接,下侧板1-4的外侧壁固定设置有挂接件1-6,挂钩a-1可拆卸式挂接于挂接件1-6上。便于下侧板1-4沿滑槽1-5滑上后收入上侧板1-3的背面后对下侧板1-4进行固定。

上侧板1-3的内侧壁和底盒2的内侧壁均固定设置有用于对蓄电池定位的减震定位件e,减震定位件e包括固定片e-1、弹簧Ⅱ以及定位片e-2,固定片e-1和定位片e-2的一端铰接形成V形结构,弹簧Ⅱ设置于固定片e-1和定位片e-2之间且弹簧Ⅱ两端分别与固定片e-1和定位片e-2固定连接,其中,设置于底盒2的减震定位件e的V形结构的开口朝下,设置于上侧板1-3的减震定位件e的V形结构的开口朝上。其中,“朝下”是指朝向防尘箱底部的方向,“朝上”是指朝向防尘箱顶部的方向。减震定位件e的固定片e-1分别固定设置于底盒2的内侧壁和上侧板1-3的内侧壁,定位片e-2被按压后朝固定片e-1的位置靠近。蓄电池放入底盒2后,底盒2内侧壁上的减震定位件e的定位片e-2受到来自蓄电池上侧壁的挤压作用后,弹簧Ⅱ受力压缩,蓄电池下侧壁受到定位片e-2的挤压作用而被顶紧,罩体1的立柱1-2插入固定孔2-4后,减震定位件e的定位片e-2受到来自蓄电池下侧壁的挤压作用后,弹簧Ⅱ受力压缩,蓄电池上侧壁受到定位片e-2的挤压作用而被顶紧。避免运输过程中,蓄电池在防尘箱内晃动,使蓄电池受损。

底盒2的侧壁设置有两个测试孔2-5,测试孔2-5内分别设置有与蓄电池正极和负极的连接的导线。将蓄电池顶部的导电端子引至蓄电池下侧部,方便蓄电池在叠放使用时,测试蓄电池的电气性能。特别是当蓄电池放置在电气柜中使用时,将设置有测试孔2-5的侧壁正对电气柜的柜门放置,可避免电气柜的内顶壁与蓄电池顶部之间位置狭窄而无法对蓄电池顶部的导电端子进行电气测试。

底盒2的侧壁设置有铜排安装孔2-6,安装孔2-6连通盒体内外。方便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相互之间的铜排连接。铜排安装孔2-6与测试孔2-5分别设置于底盒2的不同侧壁上。当蓄电池放置在电气柜中使用时,设置有铜排安装孔2-6的侧壁应靠近电气柜的侧壁放置。

为增大蓄电池防尘箱的散热面积,上侧板1-3和下侧板1-4均设有散热孔。

底盒2的底部设置有四只支撑脚2-3,保证防尘箱的底部形成台阶,便于叉车搬运蓄电池。底盒2的外侧壁设置有可折叠的支架2-7,需要拆卸罩体1时,可先支架2-7固定后再对罩体1与底盒2进行拆离,支架2-7在不需要时可折叠收合,以便节省防尘箱的放置空间。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