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S模块的快速电气插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7940发布日期:2019-03-08 17:40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UPS模块的快速电气插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UPS模块的连接组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UPS模块的快速电气插接结构。



背景技术: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即不间断电源,是将蓄电池与主机相连接,通过主机逆变器等模块电路将直流电转换成市电的系统设备。主要用于给单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系统或其它电子设备提供稳定、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UPS模块中有多个零散的电气连接线,而在UPS与机架进行安装时,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时,电气线是逐次单个连接的,一个UPS模块的安装过程需要频繁的进行单个不同电气线的连接,接线过程比较十分繁琐并且耗时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UPS模块的快速电气插接结构,通过将电气连接线集中在一个插座组合中,并且插座组合的插合轨迹采用插针进行定位,以实现UPS与机架之间电气线的快速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UPS模块的快速电气插接结构,包括机架,以及在机架上滑移的模块盒,机架上设有的插座,模块盒设有集成电气线的插体,机架上固定有插针,模块盒上开设有供插针插入的插孔;插针插入插孔的深度大于插座与插体的深度;

当插针沿插孔移动时,插体与插座相向移动以实现两者插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ups的模块盒中的电气线路均集中到一个插体上,单个插体与插座的插合即可完成两者电气线路的快速插接。

而插针与插孔的插合关系就是一种定位关系,若模块盒在机架中移动过程中,插针顶持到模块盒的其他位置,模块盒就无法进一步移动,说明该插合位置需要调整;而该设计的目的在于,倘若由于员工操作失误,插座与插体在未对准的情况下快速碰撞,将会造成插体和插座各自撞击外物而撞损;而插针插入插孔的深度大于插座与插体的深度,若插针与模块盒的提前碰撞,可避免该插体和插座的撞损情况发生;而且可通过移动模块盒,使得插针插入插孔,该移动过程中插体和插座也不会有相互碰撞,故工作人员在移动过程中顾虑较少,有利于插针与插孔的快速对准操作以及进一步的插合操作。

较佳的,插针朝向插孔的一端为圆锥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锥状有利于插针插入插孔,提高插座与插体的快插。

较佳的,机架上固定有两个限位条,两个限位条形成供模块盒直线滑移的滑道,插针的插合方向与滑道的轨迹同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道的限制使得模块盒仅有单一的移动轨迹,故对于矩形的模块盒而言,模块盒仅仅具有正装和反装两种滑入状态,模块盒在机架中安装时的出错几率大幅度减少,有利于插座与插体的快速安插接。

较佳的,模块盒底部设有滚珠,机架设有供滚珠的滚动的支撑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可减少模块盒在支撑板上移动时的摩擦阻力,有利于插座与插体的快速安插接。

较佳的,机架包括固定插座的侧板,侧板上开设有第一孔,第一孔边沿固定有第一弹性柱,第一弹性柱固定有贯穿第一孔的第一钩件;插体的边沿固定第一卡块;

当插体向插座移动时,第一卡块推动第一钩件绕第一弹性柱正向转动以实现第一卡块滑入第一钩件的第一钩部;

第一钩件置于侧板外侧的一端为受按压后带动第一钩件正向转动以实现第一卡块解锁第一钩件的第一按压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钩件利用第一弹性柱在弹性形变下可以进行小幅度转动的性能,当第一卡块撞向第一钩部时,第一卡块推动第一钩部旋转,使得第一卡块进入到第一钩部的钩合位置,此时插体和插座难以通过简单的拉拔动作而进行彼此的分离。

而按压第一按压部时,第一钩部翻转,此时第一卡块的移动轨迹未受到隔挡,故插体和插座可以进行分离,此设计有利于插体和插座的稳定插合。

而第一按压部置于侧板外侧,也就是机架外侧,是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在机架外直接按动第一按压部,此为便于员工操作。第一弹性柱可以是橡胶柱或者弹性塑料柱。

较佳的,第一钩件有两个,且分别置于插座上下两端,两个第一按压部之间的间距为5-15c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第一钩件上下配合钩锁插体,插体与插座的插接更加稳定。

两个第一按压部之间的间距采取5-15cm,目的在于成人拇指与食指的展开间距在15cm 左右,便于工作人员采用单手同时按压两个第一钩件,以便于插体的快速解锁。

较佳的,侧板上开设有第二孔,第二孔边沿固定有第二弹性柱,第二弹性柱固定有贯穿第二孔的第二钩件;侧板上固定围绕插座的弹簧,弹簧固定有套设于插座的压环,压环的边沿固定第二卡块;

当插体向插座移动时,插体驱动压环挤压弹簧并且第二卡块推动第二钩件绕第二弹性柱正向转动以实现第二卡块滑入第二钩件的第二钩部;

第二钩件置于侧板外侧的一端为受按压后带动第二钩件正向转动以实现第二卡块解锁第二钩件的第二按压部;

第二按压部置于第一按压部的正向转动的轨迹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钩件的钩合关系与第一钩件的相同,只是第二钩件在钩合时约束了压缩的弹簧;

故当第二钩件解锁时,弹簧复位推动插体与插座分离,有利于两者的快速分离。

第二按压部与第一按压部均是正向转动解锁,而且第一按压部正向轨迹中会碰撞到第二按压部,故当第一按压部正向转动解锁时将碰撞第二按压部,并带动第二按压部一同解锁,实现两者同步解锁。第二弹性柱可以是橡胶柱或者弹性塑料柱。

较佳的,第一按压部设有朝向第二按压部的凸块,凸块与第二按压部的间距为2-1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块减少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之间的碰撞间隙,使得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两者的同步解锁更加快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利用弹簧推开插座与插体时,由于模块盒底部滚珠的作用使得模块盒移动阻力较小,故弹簧的推力可直接将模块盒的部分推出机架,完成插座和插体的完全分离,由于按压第一按压部的操作十分简单,使得插座与插体的分离更为快捷与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插座与插体分离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模块盒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中侧板中第一钩件与第二钩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2中插座与插体插合位置时,机架上端侧板位置的剖切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部放大图。

图中:

11、机架;12、模块盒;

21、插座;22、插体;

31、插针;32、插孔; 33、限位条;34、滚珠;35、支撑板;

4、侧板;

51、第一孔;52、第一弹性柱;53、第一钩件;531、第一钩部;532、第一按压部;54、第一卡块;

61、第二孔;62、第二弹性柱;63、第二钩件;631、第二钩部;632、第二按压部;64、第二卡块;66、弹簧;65、压环;

7、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UPS模块的快速电气插接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1,机架11整体为矩形状的框架,机架11的上端设有一个抽拉位。

抽拉位包括固定在机架11内的一个支撑板35,支撑板35的上表面固定有两个限位条33;由于两个限位条33平行布置,两个限位条33之间形成一个滑道,而在这个滑道内放置有一个矩形状的模块盒12。模块盒12的两侧被两个限位条33隔挡,故模块盒12只能沿着滑道的轨迹方向进行直线轨迹上来回移动。

如图1与图2所示,而在模块盒12的底部安装有滚珠34,滚珠34向下凸起并接触支撑板35;在滚珠34的滚动作用下,模块盒12与支撑板35相对移动时产生滚动摩擦,两者滚动摩擦产生的阻力相对两者滑动摩擦产生的阻力而言其阻力更小,故有利于模块盒12在支撑板35上顺畅滑移。

在机架11上固定有一个竖直布置的侧板4,侧板4与限位条33为垂直关系;侧板4上安装有一个插座21,而在模块盒12朝向侧板4的一面固定有一个插体22;当模块盒12沿着限位条33滑移到机架11内部时,相互对准的插座21与插体22相互插合。插体22作为模块盒12上电气线的集合体,当插体22与插座21插合时,即完成了模块盒12中电气元件和外部电缆的连接动作。

而在侧板4上垂直固定有一个插针31,插针31与限位条33平行设置;而模块盒12上开设有一个插孔32;插针31朝向插孔32的一端为圆锥状。插针31与插孔32的插合配合,是对插座21与插体22在插合前的定位动作。在侧板4位置上,插针31突出侧板4的长度是插座21突出侧板4长度的4倍,因此,当插针31与插孔32相互开始插合移动时,插座21与插体22两者依旧处于分离状态,这种利用插针31插入插孔32的深度大于插座21与插体22的深度的方式,有利于减少插座21与插体22撞损情况的发生。

工作原理,通过两个限位条33对模块盒12直线滑移,使得插座21与插体22仅仅能够在直线轨迹上相向移动;

在配合插针31与插孔32的插合关系,提前为插座21与插体22对准情况进行判断;

若插座21与插体22对准,插孔32与插针31也是对准,插座21与插体22顺利插合;

若插座21与插体22未对准,插孔32与插针31也是未对准,插孔32将顶在模块盒12的外壁上,避免了插座21与插体22分别碰撞机架11的情况,减少了插座21与插体22撞损的情况发生。

实施例2,UPS模块的快速电气插接结构,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与图4所示,在侧板4上安装有两个第一钩件53,两个第一钩件53对称布置在插座21的上下两侧;在侧板4上还安装有两个第二钩件63,两个第二钩件63对称布置在插座21的上下两侧;两个第二钩件63置于两个第一钩件53内部。

第一钩件53与侧板4的连接关系如下:

侧板4开设有贯通的第一孔51,第一孔51内固定矩形块状的第一弹性柱52,第一弹性柱52的端部固定有横向布置的第一钩件53,第一钩件53主体为长条状,第一钩件53的主体横穿过第一孔51,第一孔51为第一钩件53绕第一弹性柱52小幅度转动提供空间,小幅度转动的角度范围为2-30度;第一钩件53的两端置于侧板4两侧,按压第一钩件53的任一端,第一钩件53可以绕着第一弹性柱52旋转,并且在按压力撤销后第一钩件53依旧保持成水平位置;显然,第一钩件53的右端为第一钩部531,第一钩部531为凸起的直角状三角块,第一钩部531的竖直面朝向侧板4,第一钩部531的竖直面朝向插体22;

而在插体22的端部固定有第一卡块54,第一卡块54为竖向上凸起的直角状三角块;当插体22进行插合移动时,第一卡块54与第一钩部531的两个斜面贴合,并且由于两斜面在竖直方向的作用力,第一钩件53正向旋转,图4中正向旋转为逆时针旋转,使得第一卡块54滑入到第一钩部531内部;需知,两个第一钩件53上下布置,对于上方的第一钩件53,正向旋转为逆时针旋转,然而,对于下方的第一钩件53,正向旋转为顺时针旋转;

当第一卡块54滑入到第一钩部531内部后,第一卡块54与第一钩部531的两者竖直面贴合,此时插体22的横向移动无法将第一卡块54与第一钩部531解锁;第一卡块54与第一钩部531解锁动作,需要通过第一钩件53再次正向旋转实现。

第二钩件63与侧板4的连接关系如下:

如图3与图4所示,侧板4开设有贯通的第二孔61,第二孔61内固定矩形块状的第二弹性柱62,第二弹性柱62的端部固定有横向布置的第二钩件63,第二钩件63主体为长条状,第二钩件63的主体横穿过第二孔61,第二孔61为第二钩件63绕第二弹性柱62小幅度转动提供空间,小幅度转动的角度范围为2-30度;第二钩件63的两端置于侧板4两侧,按压第二钩件63的任一端,第二钩件63可以绕着第二弹性柱62旋转,并且在按压力撤销后第二钩件63依旧保持成水平位置;显然,第二钩件63的右端为第二钩部631,第二钩部631为凸起的直角状三角块,第二钩部631的竖直面朝向侧板4,第二钩部631的竖直面朝向插体22;

在插座21上套设有一个弹簧66,弹簧66一端固定在侧板4,弹簧66朝向插体22的一端固定有压环65,压环65套设在插座21主体上,压环65沿着插座21定轨迹滑移,插座21主体为矩形块状,故压环65可以沿着插座21进行压缩弹簧66的动作;压环65的端部固定有第二卡块64,第二卡块64为凸起的直角状三角块;当插体22进行插合移动时,插体22挤压压环65,第二卡块64与第二钩部631的两个斜面贴合,并且由于两斜面在竖直方向的作用力,第二钩件63正向旋转,图4中正向旋转为逆时针旋转,使得第二卡块64滑入到第二钩部631内部;需知,两个第二钩件63上下布置,对于上方的第二钩件63,正向旋转为逆时针旋转,然而,对于下方的第二钩件63,正向旋转为顺时针旋转;

当第二卡块64滑入到第二钩部631内部后,第二卡块64与第二钩部631的两者竖直面贴合实现锁合,此时压缩的弹簧66给到压环65横向的推力无法将第二卡块64与第二钩件63解锁;第二卡块64与第二钩件63解锁动作,需要通过第二钩件63再次正向旋转实现。

当插体22朝向插座21移动时,插体22推动压环65使得第二钩部631与第二卡块64扣合,同时第一钩部531与第一卡块54也一同扣合,此时压环65在弹簧66的弹力作用下具有推动插体22脱离插座21的运动趋势;第一钩件53与第二钩件63正向解锁后,插体22与插座21方可进行分离。

第一钩件53与第二钩件63的解锁原理如下:

如图5与图6所示,两个第一钩件53在侧板4外侧部分为第一按压部532,而两个第二钩件63在侧板4外侧的部分为第二按压部632;第一按压部532与第二按压部632均是长杆状,且均在侧板4外侧,便于工作人员挤压施力。

在位置关系上,两个第二按压部632位于两个第一按压部532之间;当工作人员同时按压两个第一按压部532相向转动时(正向转动),第二按压部632被第一按压部532推动也进行正向旋转,此时可实现第一钩件53与第二钩件63的同步解锁,插座21在弹簧66的推力作用下实现插座21与插体22滑移分离。

在第一按压部532上固定有朝向得人按压部的凸块7,凸块7与第二挤压部之间的间距为3mm,凸块7减少了第一按压部532与第二按压部632的挤压间距,使得两则同步的正向旋转解锁更加顺畅。

第一钩件53与第二钩件63在插座21上方一组,在插座21下方一组,两组的结构相同且相对插座21进行上下对称布置,而两个第一按压部532之间的间距为10cm 、12cm 或13cm,该间距范围便于成人单手手掌撑开后利用拇指与食指同时按压两个第一按压部532,使得解锁操作更加简便。

工作原理:利用第一钩件53与第一卡块54的钩合作用,将插合后的插座21与插体22锁合,使得插座21与插体22可以稳定连接;

利用第二钩件63与第二卡块64的钩合作用,将压环65锁合,使得压环65在弹簧66作用下难以移动,当然利用上下两个第二钩部631钩合压环65,也是为了压环65锁合比较稳定;

当第一钩件53正向旋转解锁时,带动第二钩件63正向旋转解锁,使得压环65推动插体22脱离插座21,达到插座21与插体22分离便捷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