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7950发布日期:2019-04-09 22:40阅读:94来源:国知局
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小型轻薄化的发展趋势,对其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产品日渐轻薄化,其内部的空间也变得非常狭小,这就要求产品内部必须要采用密集化布局,各个电子零件之间必须紧密排布,这势必给产品的设计和安装带来的麻烦,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电子产品组装难度显著提高,制造成本也相应增加,也容易因操作不慎导致产品受损,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比以往更加高。如常见的柔性线路板(FPC)电连接器,现有的产品中,在柔性线路板(FPC)插入之前,需要先将压盖板打开,供柔性线路板插入其中,然后再将压盖板翻转下压住所述柔性线路板。目前,柔性线路板均采用下接触式的,即柔性线路板的金手指面朝下方设置插入FPC电连接器内,由FPC电连接器内的端子由下而上压触于柔性线路板的下表面,并与金手指电性接触,这种插接方式要求FPC线路板在插入FPC电连接器之前,需先翻转180°,以使FPC线路板的金手指朝下设置,在高速运行的生产流水线上,这种翻转操作将占用较大的操作空间,增加了插接安装的麻烦,也会对生产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以改善安装的便利性和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有压板部及位于压板部两端的定位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上臂和下臂,所述压板部设有容纳所述上臂的通槽以及设于通槽内的枢转轴,所述上臂的顶边设有容纳枢转轴的凹部,所述枢转轴在驱动件闭合状态时向下推压所述上臂至柔性线路板的金手指上。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基部、位于基部两端的臂部及自基部延伸入两臂部之间的底板。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底板及两相对臂部之间形成收容所述柔性线路板的插置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有若干端子槽、位于若干端子槽两端的挡块以及位于挡块外侧的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设有自所述压板部向外凸伸出的端部轴,所述臂部的内表面上设有与定位部配合的卡扣部及容纳所述端部轴的容纳部。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还包括限位件,所述臂部上还设有容纳所述限位件的槽口,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端部轴的上方,以防止端部轴脱离出容纳部。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还包括插置于所述卡槽内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有水平设置的固定臂、自固定臂底部向外弯折延伸而成的固定脚及自固定臂顶部向内弯折延伸而成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呈倒U型。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部设有与所述固定部配合的定位槽,所述定位部的外侧设有凸起的锁扣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通过将导电端子上臂与柔性线路板电性接触的方式,使得柔性线路板正面插入电连接器内便可,而无需将其进行翻转,降低了对生产空间的占用,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在打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使用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在闭合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在未完全闭合状态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导电端子20、与所述导电端子20配合的驱动件30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10两端的固定件40。

参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一基部11、位于基部11两端的臂部12及自基部11延伸入两臂部12之间的底板13,所述臂部12自所述基部11两端垂直延伸而出,所述底板13自所述基部11底板13延伸而出,所述基部11、底板13及两相对臂部12之间形成收容所述FPC柔性线路板200的插置空间。所述基部11用于容纳并定位所述导电端子20,且基部11在靠近所述插置空间的一侧设有倾斜部110,用于与驱动件30抵靠接触,所述倾斜部110连接所述臂部12,所述倾斜部110上设有若干按一定间距排列的突起113,所述突起113自所述倾斜部110向所述插置空间内凸伸。所述两个臂部12相互平行设置,两者之间用于供FPC柔性线路板200插入,且所述臂部12的内表面上设有一凹陷形成的卡扣部120及容纳部121。所述底板13上设有若干端子槽130、位于所述端子槽130两端的挡块131以及位于挡块131外侧的卡槽132。所述挡块131用于抵挡住所述FPC柔性线路板200的两侧边,实现左右方向上的限位,所述卡槽132用于供所述固定件40插入。

参图1、图2所示,所述驱动件30与所述绝缘本体10和导电端子20安装配合,可通过旋转的方式实现打开和关闭。所述驱动件30设有压板部31及位于压板部31两端的定位部32,所述压板部31设有一内表面33、外表面34、贯通内外表面的通槽36以及设于通槽36内的枢转轴35,所述内表面33用于遮盖于所述FPC柔性线路板200的表面。所述外表面34用于在打开状态下抵靠于所述绝缘本体10基部11的倾斜部110上,如图3所示,所述外表面34上设有若干凹口37,用于容纳所述绝缘本体10基部11上的突起113,所述凹口37呈矩形,其与所述通槽36呈交替间隔分布于所述压板部31的后侧。所述定位部32设有与所述固定件40配合的定位槽320,所述定位部32的外侧设有凸起的锁扣部321,用于卡持入所述臂部12的卡扣部120内,从而使得驱动件30在闭合状态下与所述绝缘本体10固定定位,保持FPC柔性线路板200连接的稳定性。所述驱动件30的两端还向外凸伸有一对端部轴38,所述端部轴38位于定位部32一侧,并容纳于所述臂部12的容纳部121内,为了更好地将驱动件30固定在绝缘本体10的两端,本实用新型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100还包括限位件50,而所述臂部12上还设有容纳所述限位件50的槽口14,所述限位件50位于所述端部轴38的上方,可防止端部轴38脱离出容纳部121。

参图2,所述导电端子20设有朝同一方向延伸的上臂21和下臂22,所述上臂21与所述驱动件30配合,所述下臂22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底板13上的端子槽130内,用于与所述FPC柔性线路板200接触,所述FPC柔性线路板200夹持于上臂21和下臂22之间。其中,所述上臂21的顶边设有容纳所述枢转轴35的凹部23,使得所述枢转轴35可在所述凹部23内旋转,从而帮助驱动件30完成打开或闭合的操作。

所述固定件40插置于所述卡槽132内,并设有一水平设置的固定臂41、自固定臂41底部向外弯折延伸而成的固定脚42及自固定臂41顶部向内弯折延伸而成的固定部43,所述固定部43呈倒U型,其与所述定位部32的定位槽320配合,使得驱动件30在闭合过程中可以通过两者的配合实现更好的定位。所述固定件40的固定臂41支撑于所述驱动件30两端。

所述FPC柔性线路板200的上表面的前端设有金手指201,其插入所述导电端子20的上臂21和下臂22之间,并与所述端子的上臂21实现电性接触。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通过将端子的上臂21与FPC柔性线路板200电性接触,使得FPC柔性线路板200可以直接正面朝上的插入连接器内部,而无需件FPC柔性线路板200翻转朝下,减少了对操作空间的占用,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所述驱动件30翻转闭合后,将向下压住FPC柔性线路板200,同时借助定位部32与卡扣部120的相互卡扣配合,迫使端子的上臂21在枢转轴35的下压作用下压于FPC柔性线路板200的金手指201上。当然,为了使驱动件30更好更紧实的压住FPC柔性线路板200,防止因外力拉拽导致接触不良,本实用新型所述驱动件30还设有与所述突起113干涉配合的驱动部39,如图5所示,所述驱动部39位于所述凹口37内,且驱动部39具有一倾斜的配合面390,所述配合面390的末端形成有一弧形顶持部391,所述弧形顶持部391与所述配合面390之间通过一凹陷面392衔接,所述弧形顶持部391用于向上顶持住所述突起113的底面114,由于所述驱动部39位于所述驱动件30的后侧,因此,在所述驱动件30的前侧在向下翻转闭合的过程中,所述驱动件30的后侧将向上翻起,使得所述驱动部39的弧形顶持部391将向上顶于所述突起113下方,从而使驱动件30的向下翻转操作受阻,但此时,所述驱动件30并未被完全下翻至最终的闭合位置,FPC柔性线路板200也并未被驱动件30完全压住或压紧,需要继续下压驱动件30,由于驱动部39受到突起113阻碍无法移动,因此继续下压的压力将迫使驱动件30对导电端子20的上臂21施压,即所述枢转轴35将随着驱动件30的继续下压而下压所述导电端子的上臂21,使得所述上臂21向下压于所述FPC柔性线路板200表面的金手指201上,与此同时,所述锁扣部321会卡持在所述卡扣部120内,将驱动件30固定在绝缘本体10上,并保持夹紧FPC柔性线路板200的状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