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感器的一体式绕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3550发布日期:2019-03-19 20:31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互感器的一体式绕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互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互感器的一体式绕组。



背景技术:

在工厂生产过程中,互感器的一次绕组多采用传统的过渡方式,如图1-3所示,即采用U型板6与L型板5先焊接在一起,实现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的内侧匝翻转到一次绕组的外侧,再与一侧的接线板搭接并焊接到一起,形成一次绕组回路。

这样的一次绕组回路具有以下缺点:

(1)焊接面多,焊接面积不充分,造成搭接处电阻大,从而导致一次绕组回路电阻增大;

(2)L型板5与U型板6搭接式焊接,因有重复部分,会造成铜材的浪费,同时会浪费产品的内部绝缘空间;

(3)焊接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互感器的一体式绕组,采用折弯的方式,实现了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的内侧匝翻转到一次绕组的外侧,然后再与一侧接线板搭接并焊接到一起,这样既保证了一次绕组的连贯性,减小了一次绕组回路的电阻,又节约了铜材,同时避免了焊接对环境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互感器的一体式绕组,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绕匝和绕组回路,所述绕匝的一端与第一接头一体连接,所述绕匝的另一端与绕组回路的一端一体连接,所述绕组回路的另一端按照设定圈数环形穿过绕匝与第二接头一体连接;所述绕匝包括基板、第一折弯段、第二折弯段、第三折弯段和第四折弯段,所述基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朝同一方向弯曲的第一折弯段和第三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的末端设有与其垂直的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三折弯段的末端设有与其垂直的第四折弯段,所述第二折弯段与第四折弯段的折弯方向相反。采用一体式设置,使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绕匝和绕组回路一体设置,避免了焊接连接或者螺纹连接,降低了绕组内的电阻,同时,采用一体连接,避免了焊接等重复段的板材浪费,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所述第二折弯段向第一折弯段的外侧折弯,所述第四折弯段向第三折弯段的内侧折弯。使第二折弯段和第四折弯段按照朝向相同的方向弯曲,能够控制绕匝完成后的规格,便于对绕组回路层数的控制。

所述第二折弯段向第一折弯段的内侧折弯,所述第四折弯段向第三折弯段的外侧折弯。使第二折弯段和第四折弯段按照朝向相同的方向弯曲,能够控制绕匝完成后的规格,便于对绕组回路层数的控制。

所述第二折弯段向第一折弯段的外侧折弯,所述第四折弯段向第三折弯段的外侧折弯。使第二折弯段和第四折弯段按照朝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且同时朝向绕匝的外侧弯曲,绕匝完成后,能够形成较大的空间,实现多层绕组回路的放置。

所述第二折弯段向第一折弯段的内侧折弯,所述第四折弯段向第三折弯段的内侧折弯。使第二折弯段和第四折弯段按照朝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且同时朝向绕匝的内弯曲,绕匝完成后,能够使绕匝表面平齐,满足袖珍型层数较少的绕组回路的放置。

所述绕匝朝向内侧的两个折弯段之间的距离略大于绕组回路单层厚度的整数倍的距离。能够使绕组回路方便的在绕匝内通过,便于安装。

所述绕组回路的转弯处采用圆角过渡,减少应力集中,有助于电流的通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互感器的一体式绕组,采用一体式设置,使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绕匝和绕组回路一体设置,避免了焊接连接或者螺纹连接,降低了绕组内的电阻;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互感器的一体式绕组,采用一体式设置,使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绕匝和绕组回路一体设置,避免了焊接连接或者螺纹连接,采用一体连接,避免了焊接等重复段的板材浪费;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互感器的一体式绕组,采用一体式设置,使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绕匝和绕组回路一体设置,避免了焊接连接或者螺纹连接,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互感器的一体式绕组,所述第四折弯段向第三折弯段的内侧折弯。使第二折弯段和第四折弯段按照朝向相同的方向弯曲,能够控制绕匝完成后的规格,便于对绕组回路层数的控制;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互感器的一体式绕组,使第二折弯段和第四折弯段按照朝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且同时朝向绕匝的外侧弯曲,绕匝完成后,能够形成较大的空间,实现多层绕组回路的放置;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互感器的一体式绕组,能够使绕组回路方便的在绕匝内通过,便于安装,减少应力集中,有助于电流的通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绕匝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绕匝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绕匝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绕匝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绕匝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绕匝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绕匝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绕匝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接头,2、第二接头,3、绕匝,4、绕组回路,5、L型板,6、U型板,7、第二折弯段,8、第一折弯段,9、基板,10、第三折弯段,11、第四折弯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4所示,一种互感器的一体式绕组,包括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绕匝3和绕组回路4,所述绕匝3的一端与第一接头1一体连接,所述绕匝3的另一端与绕组回路4的一端一体连接,所述绕组回路4的另一端按照设定圈数环形穿过绕匝3与第二接头2一体连接;如图5-7所示,所述绕匝3包括基板9、第一折弯段8、第二折弯段7、第三折弯段10和第四折弯段11,所述基板9的两侧分别设有朝同一方向弯曲的第一折弯段8和第三折弯段10,所述第一折弯段8和第三折弯段10之间形成绕组间隙,绕组间隙的距离为L,绕组间隙用于绕组回路4通过,多层绕组回路4依次穿过绕组间隙,形成设定圈数的环形绕组互感器,本申请中,不作为创新点对绕组回路4的圈数进行限定,实际应用中,绕组回路4的圈数只需满足使用要求即可,所述第一折弯段8的末端设有与其垂直的第二折弯段7,所述第三折弯段10的末端设有与其垂直的第四折弯段11,所述第二折弯段7与第四折弯段11的折弯方向相反。采用一体式设置,使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绕匝3和绕组回路4一体设置,避免了焊接连接或者螺纹连接,降低了绕组内的电阻,同时,采用一体连接,避免了焊接等重复段的板材浪费,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所述绕匝3朝向内侧的两个折弯段之间的距离略大于绕组回路4单层厚度的整数倍的距离。即绕组间隙的距离L能够使绕组回路4方便的在绕匝3内通过,便于安装。

所述绕组回路4的转弯处采用圆角过渡,减少应力集中,有助于电流的通过。

在上述结构的前提下,绕匝3可分为以下四种结构:

实施例1: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折弯段7向第一折弯段8的外侧折弯,所述第四折弯段11向第三折弯段10的内侧折弯。使第二折弯段7和第四折弯段11按照朝向相同的方向弯曲,能够控制绕匝3完成后的规格,便于对绕组回路4层数的控制。

实施例2:

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折弯段7向第一折弯段8的内侧折弯,所述第四折弯段11向第三折弯段10的外侧折弯。使第二折弯段7和第四折弯段11按照朝向相同的方向弯曲,能够控制绕匝3完成后的规格,便于对绕组回路4层数的控制。

实施例3:

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折弯段7向第一折弯段8的外侧折弯,所述第四折弯段11向第三折弯段10的外侧折弯。使第二折弯段7和第四折弯段11按照朝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且同时朝向绕匝3的外侧弯曲,绕匝3完成后,能够形成较大的空间,实现多层绕组回路4的放置。

实施例4: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折弯段7向第一折弯段8的内侧折弯,所述第四折弯段11向第三折弯段10的内侧折弯。使第二折弯段7和第四折弯段11按照朝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且同时朝向绕匝3的内弯曲,绕匝3完成后,能够使绕匝3表面平齐,满足袖珍型层数较少的绕组回路4的放置。

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方法,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