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传输射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1108发布日期:2019-03-27 10:01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传输射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对板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传输射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板对板连接器体积小、传输线路多,在电子领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板对板连接器一般包括公座和母座,公座上设有两排公端子,母座上设有与所述公端子相配合的两排母端子,母座上两排所述母端子之间设有一孤岛。

传统的射频连接器存在传输线路少的问题,如果能够让板对板连接器能够传输射频信号,那么将会极大程度上提高电子器件的集成度;然而,板对板连接器母座中,两排母端子之间距离较近,隔离度较差,致使射频信号之间相互干扰,因此,现有的板对板连接器无法胜任传输射频信号的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传输射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传输射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母座壳体,所述母座壳体上设有至少两排母端子,相邻的两排母端子之间设有金属隔离片,所述金属隔离片固定在所述母座壳体上。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排母端子之间设有孤岛,所述孤岛连接所述母座壳体;所述金属隔离片位于所述孤岛内。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隔离片具有外露部,所述外露部从所述孤岛露出。

进一步的,所述外露部位于所述金属隔离片的端头处。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隔离片的两端的端头分别从所述孤岛内伸出以形成所述外露部。

进一步的,所述孤岛的顶面与所述母座壳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金属隔离片的顶面与所述母座壳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同一排母端子中,相邻的两个射频信号传输端子之间具有至少一个接地端子。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隔离片具有接地部,所述接地部从所述母座壳体的底面露出。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隔离片包括金属隔离片第一部分和金属隔离片第二部分,金属隔离片第一部分和金属隔离片第二部分之间具有缝隙。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隔离片第一部分与所述金属隔离片第二部分共线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板对板连接器的母座中设置金属隔离片,且金属隔离片位于相邻的两排母端子之间,在不增大板对板连接器体积的前提下,提高了相邻的两排母端子之间的隔离效果,降低了相邻的两排母端子之间的信号干扰,使得板对板连接器能够进行射频信号的传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可传输射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器中的母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可传输射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器中的母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可传输射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器中的金属隔离片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母座壳体;

2、母端子;

3、金属隔离片;

31、金属隔离片第一部分;

32、金属隔离片第二部分;

33、缝隙;

4、孤岛;

5、外露部;

6、接地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说明:本文全文所述的“公端子”和“母端子”并无形状限定,因此,“公端子”应理解为“第一端子”,“母端子”应理解为“第二端子”,“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相互配合。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母座中设置金属隔离片以提高相邻的两排母端子之间的隔离效果。

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可传输射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母座壳体1,所述母座壳体1上设有至少两排母端子2,相邻的两排母端子2之间设有金属隔离片3,所述金属隔离片3固定在所述母座壳体1上。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板对板连接器的母座中设置金属隔离片,且金属隔离片位于相邻的两排母端子之间,在不增大板对板连接器体积的前提下,提高了相邻的两排母端子之间的隔离效果,降低了相邻的两排母端子之间的信号干扰,使得板对板连接器能够进行射频信号的传输。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排母端子2之间设有孤岛4,所述孤岛4连接所述母座壳体1;所述金属隔离片3位于所述孤岛4内。

由上述描述可知,孤岛是现有板对板连接器中常用结构,金属隔离片设于孤岛内,既不增加板对板连接器的体积,又可以让隔离板与母座壳体连接稳定;在生产时,可以通过注塑成型的工艺,依据金属隔离片注塑孤岛和母座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隔离片3具有外露部5,所述外露部5从所述孤岛4露出。

由上述描述可知,外露部作为母座壳体注塑成型的吸附位或夹持位。

进一步的,所述外露部5位于所述金属隔离片3的端头处。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隔离片3的两端的端头分别从所述孤岛4内伸出以形成所述外露部5。

由上述描述可知,外露部作为母座壳体注塑成型的夹持位。

进一步的,所述孤岛4的顶面与所述母座壳体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金属隔离片3的顶面与所述母座壳体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由上述描述可知,孤岛顶面完整,无开窗,使得孤岛的顶面可以作为下工位的吸取平面。

进一步的,同一排母端子2中,相邻的两个射频信号传输端子之间具有至少一个接地端子。

由上述描述可知,相邻的两个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的母端子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接地端子,可以起到隔离作用,进一步提高板对板连接器的隔离效果,有利于保障板对板射频连接器的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隔离片3具有接地部6,所述接地部6从所述母座壳体1的底面露出。

由上述描述可知,金属隔离片通过所述接地部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隔离片包括金属隔离片第一部分31和金属隔离片第二部分32,金属隔离片第一部分31和金属隔离片第二部分32之间具有缝隙33。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隔离片第一部分31与所述金属隔离片第二部分32共线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金属隔离片分为至少两个部分,有利于减少金属隔离片的长度,从而方便厂商生产。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一种可传输射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公座壳体(图未示)和母座壳体1,所述母座壳体1上设有至少两排母端子2,所述公座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母端子2相配的公端子,相邻的两排母端子2之间设有金属隔离片3,所述金属隔离片3固定在所述母座壳体1上,优选所述金属隔离片3为导电金属板,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金属隔离片3还可以是表面设有导电镀层的绝缘板材。

相邻的两排母端子2之间设有孤岛4,所述孤岛4连接所述母座壳体1;所述金属隔离片3位于所述孤岛4内。本实施例中,母座壳体1上仅设有两排母端子2,即母座壳体1上仅具有一个孤岛4。

由于母座壳体1和孤岛4是一体注塑成型的,厂商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吸附或夹持金属隔离片3以根据金属隔离片3的位置来实施注塑成型工艺,因此,所述金属隔离片3具有外露部5,所述外露部5从所述孤岛4露出。可以理解的,外露部5从所述孤岛4露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孤岛4上设有开窗,金属隔离片3位于开窗内且并不从所述开窗的端面伸出;二,金属隔离片3直接从孤岛4内部伸出到孤岛4外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露部5位于所述金属隔离片3的端头处。优选的,所述金属隔离片3的两端的端头分别从所述孤岛4内伸出以形成所述外露部5。

当母座壳体1和孤岛4成型后,后续工位可能会需要吸附母座,因此,最好将孤岛4的顶面作为吸取平面。本实施例中,所述孤岛4的顶面与所述母座壳体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金属隔离片3的顶面与所述母座壳体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一排母端子2中,相邻的两个射频信号传输端子之间具有至少一个接地端子。

所述金属隔离片3具有接地部6,所述接地部6从所述母座壳体1的底面露出,所述金属隔离片3通过所述接地部6接地。

如图3所示,为方便厂商加工,所述金属隔离片3包括金属隔离片第一部分31和金属隔离片第二部分32,金属隔离片第一部分31和金属隔离片第二部分32之间具有缝隙33。可选的,所述金属隔离片第一部分31与所述金属隔离片第二部分32共线设置。可以理解的,所述金属隔离片第一部分31与所述金属隔离片第二部分32平行设置或呈锐角设置都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传输射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器,母座中设置金属隔离片,且金属隔离片位于相邻的两排母端子之间,在不增大板对板连接器体积的前提下,提高了相邻的两排母端子之间的隔离效果,降低了相邻的两排母端子之间的信号干扰,使得板对板连接器能够进行射频信号的传输;金属隔离片的外露部作为母座壳体注塑成型的夹持位从孤岛的两端伸出,可以保证孤岛顶面的完整性,使得孤岛的顶面可以作为下工位的吸取平面;金属隔离片分为至少两个部分,有利于减少金属隔离片的长度,从而方便厂商生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