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电路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9368发布日期:2019-06-29 01:20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其电路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电路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在用于传输差分信号时,仍旧会产生串音干扰,所以如何在使电连接器能够维持小尺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消除电连接器中的串音干扰已是目前重要的课题之一。也就是说,解决上述串音干扰的手段必须能够在极有限的空间内实施,方能符合日新月异的设计需求。

于是,本发明人认为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科学原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电路板,能有效地改善现有电连接器的电路板所可能产生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用以供一配合连接器插设;一电路板,位于所述绝缘壳体内、并包含有:多个接触接点,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并包含有用来传输第一差分信号的两个第一接触接点及用来传输第二差分信号的两个第二接触接点;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彼此相邻设置,而两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的相反两个外侧;多个固定接点,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另一侧;多条导电线路,其一端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接触接点,而多条所述导电线路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固定接点;一第一层状电容,埋置于所述电路板内、并包含有共平面且间隔地交错设置的两个第一指状配合部;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指状配合部分别电性耦接彼此远离的一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与一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一第二层状电容,埋置于所述电路板内、并包含有共平面且间隔地交错设置的两个第二指状配合部;其中,两个所述第二指状配合部分别电性耦接于彼此远离的另一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多个接触端子,位于所述绝缘壳体内、并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接触接点;其中,多个所述接触端子用以抵接于所述配合连接器;多个固定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并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固定接点;其中,多个所述固定端子能通过所述电路板而分别电性连接于多个所述接触端子。

优选地,所述电路板包含有一绝缘板体,所述第一层状电容与所述第二层状电容埋置于所述绝缘板体内、并分别位于不同的两个平面。

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一指状配合部各包含有一第一指状段及相连于所述第一指状段的一第一延伸段,并且两个所述第一指状段呈间隔地交错设置,而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段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接点。

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二指状配合部各包含有一第二指状段及相连于所述第二指状段的一第二延伸段,并且两个所述第二指状段呈间隔地交错设置,而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接点。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层状电容与所述第二层状电容正投影至所述电路板的一板面时,两个所述第一指状段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是间隔于两个所述第二指状段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

优选地,所述电路板包含有共平面于所述第二层状电容的一匹配片体,并且两个所述第二指状段完全位于所述匹配片体内侧、且未接触于所述匹配片体。

优选地,所述匹配片体内缘形成有两个凹口,多个所述固定接点中的其中两个所述固定接点分别面向所述第二层状电容所连接的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与所述第二接触接点、并分别位于所述匹配片体的两个所述凹口内。

优选地,当所述匹配片体与多条所述导电线路正投影至所述电路板的一板面时,所述匹配片体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覆盖于连接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的两条所述导电线路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的至少80%。

优选地,多个所述固定接点包含有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一固定接点,并且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接点沿一长度方向而分别面向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任一个所述第一指状配合部对应于所述长度方向的一长度介于任一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与相对应所述第一固定接点之间的一距离的50%~85%。

优选地,多个所述接触接点包含有用来传输第三差分信号的两个第三接触接点及用来传输第四差分信号的两个第四接触接点,并且两个所述第三接触接点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的一外侧,而两个所述第四接触接点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的另一外侧;其中,所述电路板包含有:一第三层状电容,埋置于所述电路板内、并包含有共平面且间隔地交错设置的两个第三指状配合部;其中,两个所述第三指状配合部分别电性耦接远离两个所述第四接触接点的一个所述第三接触接点与一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一第四层状电容,埋置于所述电路板内、并包含有共平面且间隔地交错设置的两个第四指状配合部;其中,两个所述第四指状配合部分别电性耦接于远离两个所述第三接触接点的一个所述第四接触接点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

优选地,所述电路板包含有一绝缘板体,所述第一层状电容与所述第二层状电容埋置于所述绝缘板体内、并分别位于不同的两个平面;所述第一层状电容与所述第三层状电容位于相同的平面,而所述第二层状电容与所述第四层状电容位于相同的平面。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层状电容与所述第四层状电容正投影至所述电路板的一板面时,所述第一层状电容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覆盖于所述第四层状电容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的局部。

优选地,当所述第二层状电容与所述第三层状电容正投影至所述电路板的一板面时,所述第二层状电容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覆盖于所述第三层状电容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的局部。

优选地,所述电连接器未在所述电路板的任一板面上设置有任何电子组件。

优选地,多个所述接触接点沿着一宽度方向等间距地排成一列,每个所述接触接点呈管状并贯穿所述电路板,以使相对应的所述接触端子插设于内。

优选地,多个所述接触端子分别自所述电路板的前侧穿设固定于多个所述接触接点,而多个所述固定端子则分别自所述电路板的后侧穿设固定于多个所述固定接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也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的电路板,其板面上未设置有任何电容,所述电路板包括:多个接触接点,位于所述电路板一侧、并包含有用来传输第一差分信号的两个第一接触接点及用来传输第二差分信号的两个第二接触接点;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彼此相邻设置,而两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的相反两个外侧;多个固定接点,位于所述电路板另一侧;多条导电线路,其一端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接触接点,而多条所述导电线路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固定接点;一第一层状电容,埋置于所述电路板内、并包含有共平面且间隔地交错设置的两个第一指状配合部;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指状配合部分别电性耦接彼此远离的一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与一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一第二层状电容,埋置于所述电路板内、并包含有共平面且间隔地交错设置的两个第二指状配合部;其中,两个所述第二指状配合部分别电性耦接于彼此远离的另一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

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一指状配合部各包含有一第一指状段及相连于所述第一指状段的一第一延伸段,并且两个所述第一指状段呈间隔地交错设置,而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段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接点;其中,两个所述第二指状配合部各包含有一第二指状段及相连于所述第二指状段的一第二延伸段,并且两个所述第二指状段呈间隔地交错设置,而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接点。

优选地,所述电路板包含有共平面于所述第二层状电容的一匹配片体,并且两个所述第二指状段完全位于所述匹配片体内侧、且未接触于所述匹配片体;其中,所述匹配片体内缘形成有两个凹口,多个所述固定接点中的其中两个所述固定接点分别面向所述第二层状电容所连接的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与所述第二接触接点、并分别位于所述匹配片体的两个所述凹口内。

优选地,多个所述固定接点包含有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一固定接点,并且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接点沿一长度方向而分别面向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任一个所述第一指状配合部对应于所述长度方向的一长度介于任一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与相对应所述第一固定接点之间的一距离的50%~85%。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电连接器,其在电路板内埋置有第一层状电容与第二层状电容,借以利于第一层状电容与第二层状电容产生较大的电容值,进而在不扩大电连接器(或其电路板)尺寸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串音干扰的影响。其中,上述第一层状电容与第二层状电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皆是限定于相互交错设置的两个指状配合部,据以使电路板的特性稳定、并降低其生产难度。

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沿剖线Ⅱ-Ⅱ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电路板、接触端子、及固定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电路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6沿剖线VⅡ-VⅡ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6的分解示意图(省略绝缘板体、接触接点、及固定接点)。

图9为图6的前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省略局部绝缘板体及其上的导电线路的平面示意图。

图11为图6的后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省略局部绝缘板体及其上的导电线路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1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需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应附图所提及的相关数量与外型,仅用来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便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而非用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通信连接器(如:RJ连接器),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其中,所述电连接器包含有一绝缘壳体200、位于所述绝缘壳体200内的一电路板100、位于所述绝缘壳体200内的多个接触端子300、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200的多个固定端子400、及包覆于所述绝缘壳体200外的一金属屏蔽壳500。

需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电路板100是以搭配于上述相关组件来说明,并且所述电连接器较佳是未在电路板100的任一板面上设置有任何电子组件(如:电容),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举例来说,所述电路板100也可以是单独地贩卖或是搭配其他组件使用。以下将分别说明本实施例电连接器的各个组件构造及连接关系。

如图2所示,所述绝缘壳体200的内部包含有一隔板201,并且所述隔板201将上述绝缘壳体200的内部区隔为一前腔体202与一后腔体203。其中,所述前腔体202的上方能与后腔体203的上方相互连通(也就是,隔板201未完全隔开所述前腔体202的上方与后腔体203的上方),并且所述前腔体202在远离后腔体203的部位形成有一插接口,用以供一配合连接器(图未示)插设于前腔体202内。

如图2所示,所述电路板100于本实施例中设置于上述绝缘壳体200的后腔体203内,并且电路板100的板面大致平行于上述隔板201。再者,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的电路板100结构,所述电路板100的板面以未设有任何防焊层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绘图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100的每个板面还进一步覆盖有一个防焊层。另,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所述电路板100于本实施例中分别定义有相互正交的一长度方向L、一宽度方向W、及一厚度方向T,据以便于其后续结构说明。

其中,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电路板100包含有一绝缘板体1、位于所述电路板100一侧(如:图6中的电路板100上侧)的多个接触接点2、位于所述电路板100另一侧(如:图6中的电路板100下侧)的多个固定接点3、连接上述多个接触接点2与多个固定接点3的多条导电线路4、埋置于所述电路板100内的多个层状电容5、及埋置于所述电路板100内的一匹配片体6。

需说明的是,所述绝缘板体1于本实施例中为一个多层状结构,以使上述多条导电线路4能与所述多个层状电容5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多条导电线路4位于上述绝缘板体1的外层,而所述多个层状电容5位于绝缘板体1的内层,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再者,所述绝缘板体1具有位于相反两侧的一第一表面11与一第二表面12。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多个接触接点2于本实施例中沿着上述宽度方向W等间距地排成一列,每个接触接点2呈管状并(沿着厚度方向T)贯穿上述电路板100(如:每个接触接点2沿着厚度方向T设置于绝缘板体1内,并且每个接触接点2的两端分别位于绝缘板体1的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用以供所述一个接触端子300插设于内,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绘图显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接触接点2与相对应接触端子300之间的连接关系也可以是彼此可分离地接触、或是通过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SMT)来焊接。

更详细地说,所述多个接触接点2于本实施例中可以依据其信号传输的差异而区分为四对接触接点2;也就是说,上述四对接触接点2是用来分别传输不同的差分信号。其中,如图9所示,所述多个(或四对)接触接点2包含有用来传输第一差分信号的两个第一接触接点21、用来传输第二差分信号的两个第二接触接点22、用来传输第三差分信号的两个第三接触接点23、及用来第四传输差分信号的两个第四接触接点24。

再者,上述两个第一接触接点21彼此相邻设置、并且位于上述多个接触接点2的中央;所述两个第二接触接点22分别位于上述两个第一接触接点21的相反两个外侧(如:图9中两个第一接触接点21的左侧与右侧);所述两个第三接触接点23位于上述两个第二接触接点22的一外侧(如:图9中两个第二接触接点22的右侧),而所述两个第四接触接点24位于上述两个第二接触接点22的另一外侧(如:图9中两个第二接触接点22的左侧)。

如图9所示,所述多个固定接点3于本实施例中排成两列,并且上述两列固定接点3均平行于宽度方向W。每个固定接点3呈管状并(沿着厚度方向T)贯穿上述电路板100(如:每个固定接点3沿着厚度方向T设置于绝缘板体1内,并且每个固定接点3的两端分别位于绝缘板体1的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用以供所述一个固定端子400插设于内,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绘图显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接点3与相对应固定端子400之间的连接关系也可以是彼此可分离地接触、或是通过表面贴装技术来焊接。

更详细地说,所述多个固定接点3于本实施例中可以依据其信号传输的差异而区分为四对固定接点3;也就是说,上述四对固定接点3是用来分别传输不同的差分信号,并且每对固定接点3于本实施例中是由位于不同列的两个固定端子400所构成。其中,所述多个(或四对)固定接点3包含有用来传输第一差分信号的两个第一固定接点31、用来传输第二差分信号的两个第二固定接点32、用来传输第三差分信号的两个第三固定接点33、及用来第四传输差分信号的两个第四固定接点34。

更详细地说,所述两个第一固定接点31彼此相邻设置、并且沿长度方向L分别面向两个第一接触接点21;两个第二固定接点32大致沿长度方向L而分别面向两个第二接触接点22;两个第三固定接点33大致沿长度方向L而分别面向两个第三接触接点23;两个第四固定接点34大致沿长度方向L而分别面向两个第四接触接点24。然而,所述多个固定接点3于本实施例中虽是大致沿长度方向L而分别面向多个接触接点2,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固定接点3与多个接触接点2之间的位置对应关系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多条导电线路4的一端(如:图4和图5中的每条导电线路4的顶端)分别连接于上述多个接触接点2,而多条导电线路4的另一端(如:图4和图5中的每条导电线路4的底端)分别连接于多个固定接点3。其中,如图9和图11所示,所述多条导电线路4于本实施例中包含有分别将上述两个第一接触接点21耦接至两个第一固定接点31的两条第一导电线路41、分别将上述两个第二接触接点22耦接至两个第二固定接点32的两条第二导电线路42、分别将上述两个第三接触接点23耦接至两个第三固定接点33的两条第三导电线路43、及分别将上述两个第四接触接点24耦接至两个第四固定接点34的两条第四导电线路44。

更详细地说,如图9和图11所示,所述两个第一导电线路41、两个第三导电线路43、及两个第四导电线路44于本实施例中是形成于电路板100的绝缘板体1第一表面11,而所述两个第二导电线路42则是形成于电路板100的绝缘板体1第二表面12,但本实用新型不此以为限。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多个层状电容5于本实施例中是大致彼此类似的构造,例如:每个层状电容5包含共平面且间隔地交错设置的两个指状配合部,所以本实施例的层状电容5较佳是排除未包含上述两个指状配合部的任何层状电容、更是排除能够单独应用的电容组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未绘图显示的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层状电容5也可以是非为类似的结构。

再者,上述多个层状电容5于本实施例中皆埋置于绝缘板体1内,并且任意一个指状配合部(如:下述的第一指状配合部511)对应于长度方向L的一长度介于任意一个接触接点2与相对应固定接点3(如:第一接触接点21与相对应第一固定接点31)之间的一距离的50%~85%。

进一步地说,请参阅图9和图10、或是参阅图11和图12所示,多个层状电容5包含有一第一层状电容51、一第二层状电容52、大致与上述第一层状电容51位于相同平面的一第三层状电容53、以及大致与所述第二层状电容52位于相同平面的一第四层状电容54。再者,上述第一层状电容51与第二层状电容52是分别位于不同的两个平面。其中,上述第一层状电容51与第三层状电容53的位置是邻近于所述绝缘板体1的第一表面11,而第二层状电容52与第四层状电容54的位置是邻近于绝缘板体1的第二表面12。以下接着说明所述多个层状电容5与电路板100其他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请参阅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层状电容51包含有共平面且间隔地交错设置的两个第一指状配合部511,并且第二层状电容52包含有共平面且间隔地交错设置的两个第二指状配合部521。其中,所述两个第一指状配合部511分别电性耦接彼此远离的一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21与一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22(如:图10中的多个接触接点2由左向右数来第3个与第5个),而所述两个第二指状配合部521分别电性耦接于彼此远离的另一个所述第一接触接点21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22(如:图10中的多个接触接点2由左向右数来第4个与第6个)。

进一步地说,上述两个第一指状配合部511各包含有一第一指状段5111及相连于所述第一指状段5111的一第一延伸段5112,并且两个第一指状段5111呈间隔地交错设置,而两个第一延伸段5112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接点21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接点2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两个第一指状配合部511是以结构地连接于相对应的第一接触接点21与第二接触接点22,来达成彼此电性耦接,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再者,所述两个第二指状配合部521各包含有一第二指状段5211及相连于所述第二指状段5211的一第二延伸段5212,并且两个第二指状段5211呈间隔地交错设置,而两个第二延伸段5212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接点21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接点2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两个第二指状配合部521是以结构地连接于相对应的第一接触接点21与第二接触接点22,来达成彼此电性耦接,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换个角度来看,当所述第一层状电容51与第二层状电容52(沿厚度方向T)正投影至所述电路板100的板面时(如:图10所示),上述两个第一指状段5111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是间隔于两个第二指状段5211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

请参阅图9和图10、或是参阅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三层状电容53包含有共平面且间隔地交错设置的两个第三指状配合部531,并且第四层状电容54包含有共平面且间隔地交错设置的两个第四指状配合部541。其中,所述两个第三指状配合部531分别电性耦接远离两个第四接触接点24的一个所述第三接触接点23与一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22(如:图10中的多个接触接点2由左向右数来第6个与第8个),而所述两个第四指状配合部541分别电性耦接于远离两个第三接触接点23的一个所述第四接触接点24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接触接点22(如:图10中的多个接触接点2由左向右数来第1个与第3个)。

进一步地说,上述两个第三指状配合部531各包含有一第三指状段5311及相连于所述第三指状段5311的一第三延伸段5312,并且两个第三指状段5311呈间隔地交错设置,而两个第三延伸段5312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三接触接点23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接点2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两个第三指状配合部531是以结构地连接于相对应的第三接触接点23与第二接触接点22,来达成彼此电性耦接,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再者,所述两个第四指状配合部541各包含有一第四指状段5411及相连于所述第四指状段5411的一第四延伸段5412,并且两个第四指状段5411呈间隔地交错设置,而两个第四延伸段5412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第四接触接点24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接点2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两个第四指状配合部541是以结构地连接于相对应的第四接触接点24与第二接触接点22,来达成彼此电性耦接,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换个角度来看,当所述第一层状电容51与第四层状电容54正投影至所述电路板100的板面时(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层状电容51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覆盖于所述第四层状电容54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的局部。而当所述第二层状电容52与第三层状电容53正投影至所述电路板100的板面时(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层状电容52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覆盖于所述第三层状电容53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的局部。

据此,上述共平面设置的第一层状电容51与第三层状电容53应能够与共平面设置的第二层状电容52与第四层状电容54于厚度方向T上产生一定的电容效应,借以达到进一步降低电连接器串音干扰的效果。

另,当所述第一层状电容51与第三层状电容53正投影至所述绝缘板体1的第一表面11时(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层状电容51的两个第一指状段5111以及第三层状电容53的两个第三指状段5311所形成的多个投影区域是分别位于上述两个第一导电线路41的相反两个外侧(如:图9中两个第一导电线路41的左侧与右侧)、并位于两个第三导电线路43与两个第四导电线路44之间。

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电路板100的匹配片体6埋置于绝缘板体1内、并且共平面于上述第二层状电容52(及第四层状电容54)。其中,所述匹配片体6于本实施例中为一U形结构,上述两个第二指状段5211完全位于所述U形结构内(或匹配片体6内侧)、并且未接触于所述匹配片体6。

再者,所述匹配片体6的内缘形成有两个凹口61,用以分别收容有上述多个固定接点3中的其中两个固定接点3(如:图12中的多个固定接点3由左向右数来第3个与第5个),其分别面向所述第二层状电容52所连接的所述第一接触接点21与所述第二接触接点22。

换个角度来看,当所述匹配片体6与多条导电线路4正投影至所述电路板100的板面时(如:图11所示),所述匹配片体6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覆盖于连接两个第一接触接点21的两条所述导电线路4(也就是,两条第一导电线路41)所形成的一投影区域的至少80%。

据此,所述电路板100能通过匹配片体6能调整上述多个层状电容5的电容值,尤其是能够较为精准地控制上述第二层状电容52所对应产生的电容值,借以有效地降低电连接器串音干扰的效果。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多个接触端子300分别连接于上述电路板100的多个接触接点2、并用以抵接于插设在电连接器的前腔体202内的配合连接器(图未示)。其中,上述每个接触端子300于本实施例中是大致位于前腔体202内,并且多个接触端子300以其一端分别自所述电路板100的前侧穿设固定于多个接触接点2,而多个接触端子300的另一端则是限位于绝缘壳体200内部的隔板201,以使每个接触端子300于前腔体202内形成有弯折状的弹性部,用以抵接上述配合连接器(图未示)。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多个固定端子400分别连接于上述电路板100的多个固定接点3、并用以固定于一外电路板(图未示)上。其中,所述每个固定端子400于本实施例中是大致位于后腔体203内以及绝缘壳体200之外,并且多个固定端子400是以其一端分别自所述电路板100的后侧穿设固定于多个固定接点3,以使所述多个固定端子400能通过电路板100而分别电性连接于多个接触端子300。此外,多个固定端子400的另一端是用以固定于外电路板(图未示)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电连接器,其在电路板100内埋置有第一层状电容51与第二层状电容52,借以利于第一层状电容51与第二层状电容52产生较大的电容值,进而在不扩大电连接器(或其电路板100)尺寸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串音干扰的影响。其中,上述第一层状电容51与第二层状电容52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皆是限定于相互交错设置的两个指状配合部511、521,据以使电路板100的特性稳定、并降低其生产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用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