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连接铜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0949发布日期:2019-04-05 20:02阅读:437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连接铜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软连接铜排结构。



背景技术:

近十几年来,中国制造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软连接行业制造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未来几年将是软连接行业的高速震荡期,这种高速震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品牌阵营中两极分化的趋势扩大,或行业重新洗牌。电器行业的这种高速震荡将带来巨大的机会,震荡的结果将会使市场运作更加理性。国产化之路异常“坎坷”。基础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连接行业向高端化发展的短板,十三五期间政府将继续加大对软连接行业的国产化力度,鼓励自主创新,提升行业竞争力。

目前市场上的铜排软连接结构分为铜箔软连接和铜编织带软连接两种。其中:

铜箔软连接又叫铜带软连接、铜片式软连接,其主要以0.05~0.3mm厚的铜箔为原材料制成。

铜编织带软连接采又称铜编织线软连接,其主要以铜编织线或铜绞线作为导体制成。

铜排软连接主要用于高、低压电器、真空电器、矿用防爆开关、汽车电池、机车、电柜、医疗器械、母线槽、工业电炉、电解冶炼、焊接设备、整流设备及相关产品软体连接用。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无论铜箔软连接结构还是铜编织带软连接结构,其软铜连接段部分(也即软连接铜排的本体部分)都普遍为平直结构,这种平直结构的软铜连接段只能沿着垂直于软铜连接段所在平面的方向折弯,而不能在其他方向上弯曲,即传统的铜排软连接结构在实际应用时,其两端的接头只能在单一方向上相对移动,无法满足一些特殊应用场合。比如:运用这种传统形式的软连接铜排连接两快相对位置已经固定的PCB板时,在连接尺寸存在偏差的情况下强行连接两PCB板,将很容易导致PCB板连接处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具有良好变形能力的软连接铜排结构,旨在提升其连接两电气部件时的尺寸误差补偿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软连接铜排结构,包括:

柔性的软铜连接段,以及

设于所述软铜连接段两端部的硬质的铜排端子;

所述软铜连接段为S型弯曲结构。

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所述软铜连接段由若干层叠置在一起的S型的铜箔共同构成。

所述软铜连接段由若干层叠置在一起的S型的的铜编织带共同构成。

所述软铜连接段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长条孔。

所述软铜连接段为扁平的带状结构。

所述铜排端子开设有连接孔。

每个所述铜排端子共开设有三个所述连接孔,并且各个所述连接孔的孔径不同。

所述铜排端子为L型折弯结构,其由垂直布置的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构成,所述第一侧臂与所述软铜连接段宽度相同、而且二者平齐连接,所述连接孔设置于所述第二侧臂上。

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均为平片状结构,并且所述第一侧臂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侧臂所在的平面垂直布置。

还包括为S型的第二软铜连接段,所述第二软铜连接段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铜排端子相连接,所述第二软铜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铜排端子,所述第二铜排端子上开设有连接孔。

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将软铜连接段设计成S型结构,铜连接段可在X和Y方向做小幅度的变形,当其连接两电气部件时,若其中一个铜排端子预先与一个电气部件固定连接而具有固定的位置后,另一个铜排端子的连接位置既能够在前后方向微调,又能够在上下方向微调,从而补偿连接尺寸的偏差。

2、设置相互连接的两条以上的软铜连接段,可根据被连接电气元件的相对位置而灵活调整各软铜连接段间的连接角度,可适用于更多的场景。

3、在软铜连接段上设置的长条孔,可提高软铜连接段的弯曲变形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该软连接铜排结构在连接两电气部件时的尺寸误差补偿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软连接铜排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软连接铜排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软连接铜排结构变形演示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软连接铜排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软连接铜排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软连接铜排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软连接铜排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软连接铜排结构主视图;

其中:1-软铜连接段,101-长条孔,2-铜排端子,201-第一侧臂,202-第二侧臂,202a-连接孔,3-第二软铜连接段,4-第二铜排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便于对本申请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会意识到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具体细节描述可以被省略,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组件或材料。在一些例子中,一些实施方式并没有描述或没有详细的描述。

此外,本文中记载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还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意合适的方式组合。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易于理解与本文提供的实施例有关的方法的步骤或操作顺序还可以改变。因此,附图和实施例中的任何顺序仅仅用于说明用途,并不暗示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除非明确说明要求按照某一顺序。

本申请所说“连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申请这种软连接铜排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其包括柔性的软铜连接段1以及分别设于软铜连接段1两端部的硬质的两个铜排端子2。而且前述软铜连接段1为S型弯曲结构。

上述软铜连接段1为扁平的带状结构,其由多干层叠置在一起的S型的铜编织带共同构成,也即本实施例采用铜编织带软连接结构。前述铜编织带由铜编织线或铜绞线编织而成。

铜排端子2上开设有连接孔202a,以便借助在该连接孔中穿设螺栓连接用电设备——通常为PCB板。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每个铜排端子2上共开设有三个连接孔202a,而且这三个连接孔202a的孔径各不相同,如此使得铜排端子2能够匹配三种不尺寸号的螺钉,从而使得其能够连接更多型号的PCB板。

本实施中,上述铜排端子2为L型折弯结构,其由垂直布置的第一侧臂201和第二侧臂202构成,其中第一侧臂201与带状软铜连接段1的宽度相同,并且第一侧臂201和软铜连接段1平齐连接。而上述的三个连接孔202a均设置于第二侧臂202上。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侧臂201和第二侧臂202均为平片状结构,并且第一侧臂201所在的平面与第二侧臂202所在的平面垂直布置。将铜排端子2设计成这种结构,是为了让其与PCB板等设备螺栓连接时,软铜连接段1不会发生扭曲。

参照图3所示,因为本实施例将软铜连接段1设计成S型结构,铜连接段1可在图3中平行于纸面的方向做小幅度的变形,当其连接两电气部件(如PCB板)时,若左边铜排端子2预先与其中一个电气部件固定连接,而具有固定的位置后,右边的铜排端子2的连接位置既能够在前后方向微调,又能够在上下方向微调,从而补偿连接尺寸的偏差。

实施例二:

图4示出了本申请这种软连接铜排结构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一的结构十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一共设置有两条软铜连接段和三个铜排端子。具体地:还包括为S型的第二软铜连接段3,第二软铜连接段3的一端与其中一个铜排端子2相连接,第二软铜连接段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铜排端子4。

此外,处于中部的那个铜排端子的结构与两端部的铜排端子在结构形式上有所区别:中部的铜排端子大致呈Z字型,其而且处于两端部的铜排端子为实施例一中的L型结构。

这种多段式结构可适用于更多的场景。

实施例三:

图5示出了本申请这种软连接铜排结构的第三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二的结构十分相似,其也设置有两条软铜连接段和三个铜排端子。具体地:其也包括为S型的第二软铜连接段3,第二软铜连接段3的一端与其中一个铜排端子2相连接,第二软铜连接段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铜排端子4。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中部的铜排端子大致呈T字型,而且第二软铜连接段3和软铜连接段1连接在中部铜排端子的同一端并对称布置。

实施例四:

图6示出了本申请这种软连接铜排结构的第四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一的结构十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在软铜连接段1上设置有沿其(即软铜连接段)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长条孔101。

不难理解,在软铜连接段1上设置长条孔101后,可提高软铜连接段1的弯曲变形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该软连接铜排结构在连接两PCB板时的误差补偿能力。

实施例五:

图7和图8示出了本申请这种软连接铜排结构的第五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一的结构十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软铜连接段1由多层叠置在一起的S型的铜箔共同构成,即本实施例采用铜箔软连接结构,而非实施例一中的铜编织带软连接结构。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