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0.4kV接地线紧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5935发布日期:2019-05-07 20:43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一种0.4kV接地线紧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地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0.4kV接地线紧固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为了保障电池柜中蓄电池的安全,通常在蓄电池柜中安装接地装置,使接地装置与电池柜连接,然后将接地线装设在接地装置上,从而保障蓄电池的安全使用。但是,接地线安装在接地装置的过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为了保证接地操作的安全进行,工作人员必须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避免在操作的过程中误触带电设备;第二,为保证接地线与接地装置连接的可靠性,必须采用专用工具进行加紧固处理;以上问题都会影响接地操作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0.4kV接地线紧固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0.4kV接地线紧固装置,包括与接线端子螺纹连接的接地螺柱、与所述接地螺柱通过螺钉结构连接的螺栓结构以及套设于所述螺栓结构之上的接地线耳;所述螺栓结构上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上设置有螺栓卡柱;所述螺栓结构上还设有用于紧固接地线耳以及用于卡接螺栓卡柱的压紧螺母,所述压紧螺母上设置有螺母卡柱;所述接地紧固装置还包括用于与螺母卡柱卡接并紧固压紧螺母的绝缘杆操作头。

在本技术方案中,接地线耳套设在螺栓结构之上,将压紧螺母与螺栓卡柱相卡接;将绝缘操作头安装在绝缘操作杆上,使绝缘操作头与螺母卡柱相卡接,拧动绝缘操作杆带动一体连接的螺栓结构以及接地螺柱,使得接地螺柱与接线端子螺纹连接,保证了接线端子与接地螺柱的可靠连接;推动绝缘操作杆使压紧螺母与螺栓卡柱相分离,拧动绝缘操作杆将压紧螺母拧紧在接地线耳上,实现将接地线耳与螺栓结构的紧密连接;通过这种结构的设置,采用两级拧紧操作,确保了接地螺柱与接线端子,螺栓结构、接地线耳以及压紧螺母在拧紧过程中不会出现相互干涉的现象,避免了接地线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风险;且该接地线紧固装置能够实现快速接地线任务,并能够与绝缘操作杆快速分离,不影响配电箱门的关闭。

优选地,所述接地螺柱的一端设置有与接线端子螺纹连接的第一内螺纹孔,所述接地螺柱的另一端设置有凸台结构,所述凸台结构上设置有贯穿所述接地螺柱的第一通孔结构。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螺纹孔的设置便与接地螺柱与接线端子螺纹连接,同时便于根据实际需要更换不同规格的接地螺柱;凸台结构的设置便于接地螺柱与螺栓结构之间的嵌入式接触,第一通孔结构的设置便于螺钉结构从第一内螺纹孔中将接地螺柱与螺栓结构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螺栓结构的螺栓头设置有与所述凸台结构相匹配的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中设置有第二内螺纹孔,所述第二内螺纹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结构通过螺钉结构连接。在本技术方案中,凹槽结构的设置便于与台结构相匹配,第二内螺纹孔的设置是为了通过螺钉结构与第一通孔结构连接,从而将接地螺柱与螺栓结构紧密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压紧螺母包括一体连接的圆柱形螺母以及卡槽结构,所述卡槽结构内部设置有螺栓卡柱通过的第一开槽结构,所述卡槽结构的端面设置有与螺栓卡柱相卡接的第二开槽结构;所述螺母卡柱设置有二组,所述螺母卡柱对称设置于所述卡槽结构上。在本技术方案中,圆柱形螺母的设置是为了与螺栓结构螺纹连接卡槽结构内部设置的第一开槽结构,是为了便于螺栓卡柱经圆柱形螺母、卡槽结构穿设而过;同时第二开槽结构的设置便于将螺栓卡柱卡接在第二开槽结构,有利于绝缘操作头与螺母卡柱卡接时,拧动绝缘操作杆,压紧螺母带动螺栓结构一起旋转,从而将接地螺柱拧紧在接线端子上。

优选地,所述光杆的直径小于螺栓结构的螺栓杆的直径;所述螺栓卡柱设置有二组,所述螺栓卡柱对称设置于光杆的外圆周面上。在本技术方案中,光杆的直径小于螺栓杆的直径便于压紧螺母套设在光杆上;螺栓卡柱对称设置在光杆的外圆周面上便于与绝缘操作头匹配连接。

优选地,所述绝缘杆操作头包括具有空腔结构的操作头套筒、设于操作头套筒中的压紧块以及弹簧结构;所述弹簧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压紧块相连,所述弹簧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空腔结构底部相连。在本技术方案中,绝缘操作头与螺母卡柱相卡接,在弹簧结构的作用,压紧块牢牢地压在压紧螺母的端面,使得在操纵绝缘操作杆的过程中,绝缘操作头与压紧块保持牢固接触,避免了绝缘操作头与螺母卡柱发生脱离的风险,保证了压紧螺母与绝缘操作头之间的可靠连接。

优选地,所述操作头套筒的一端圆周面上对称设置有卡口结构,所述卡口结构分别与所述螺母卡柱相匹配;所述操作头套筒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绝缘操作杆相连接的连接头。在本技术方案中,卡口结构的设置便于与螺母卡柱相卡接,连接头的设置便于与绝缘操作杆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卡口结构包括一开口结构以及与开口结构相连通的椭圆槽结构。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开口结构的设置便于螺母卡柱进入到椭圆槽结构中,待螺母卡柱进入到第一开口结构后,旋转操作头套筒,使螺母卡柱卡接在椭圆槽结构中。

优选地,所述操作头套筒沿轴向方向对称设置有二组导向槽。所述压紧块上设置有二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导向槽相匹配。导向槽的设置便于压紧块上的导向柱沿着导向槽运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螺栓卡柱与压紧螺母的卡槽结构相卡接、螺母卡柱与绝缘操作头相卡接,实现了两级拧紧操作,确保了接地螺柱与接线端子,螺栓结构、接地线耳以及压紧螺母在拧紧过程中不会出现相互干涉的现象,避免了接地线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风险;且该接地线紧固装置能够实现快速接地线任务,并能够与绝缘操作杆快速分离,不影响配电箱门的关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接地螺柱、螺栓结构以及压紧螺母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绝缘杆操作头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接地螺柱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螺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压紧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压紧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0.4kV接地线紧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与接线端子螺纹连接的接地螺柱1、与接地螺柱1通过螺钉结构2连接的螺栓结构3以及套设于螺栓结构3之上的接地线耳4,接地线耳4用于安装接地线;螺栓结构3上设置有滑杆5,滑杆5上设置有螺栓卡柱6;螺栓结构3上还设有用于紧固接地线耳4以及卡接螺栓卡柱6的压紧螺母7,压紧螺母7上设置有螺母卡柱8;接地紧固装置还包括用于与螺母卡柱8卡接并紧固压紧螺母7的绝缘杆操作头9。

其中,接地螺柱1的一端设置有与接线端子螺纹连接的第一内螺纹孔10,接地螺柱1的另一端设置有凸台结构11,凸台结构11上设置有贯穿接地螺柱1的第一通孔结构12。螺栓结构3的螺栓头设置有与凸台结构11相匹配的凹槽结构13,凹槽结构13中设置有第二内螺纹孔14,第二内螺纹孔14与第一通孔结构12通过螺钉结构2连接。

另外,压紧螺母7包括一体连接的圆柱形螺母15以及卡槽结构16,卡槽结构16内部设置有螺栓卡柱6通过的第一开槽结构17,卡槽结构16的端面设置有与螺栓卡柱6相卡接的第二开槽结构18;螺母卡柱8设置有二组,螺母卡柱8对称设置于卡槽结构16上。

其中,滑杆5的直径小于螺栓结构3的螺栓杆的直径;螺栓卡柱6设置有二组,螺栓卡柱6对称设置于滑杆5的外圆周面上。

另外,绝缘杆操作头9包括具有空腔结构22的操作头套筒19、设于操作头套筒19中的压紧块20以及弹簧结构21;弹簧结构21的一端与压紧块20相连,弹簧结构21的另一端与空腔结构22底部相连。

其中,操作头套筒19的一端圆周面上对称设置有卡口结构23,卡口结构23与螺母卡柱8相匹配;操作头套筒19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绝缘操作杆相连接的连接头24。

另外,卡口结构23包括一开口结构25以及与开口结构25相连通的椭圆槽结构26。

其中,操作头套筒19沿轴向方向对称设置有二组导向槽27。压紧块20上设置有二组导向柱28,导向柱28与导向槽27相匹配。

具体实施方式:首先将接地线耳4套设在螺栓结构3之上,将压紧螺母7与螺栓卡柱6相卡接;将绝缘操作头9安装在绝缘操作杆上,使绝缘操作头与螺母卡柱8相卡接,拧动绝缘操作杆带动一体连接的螺栓结构3以及接地螺柱1,使得接地螺柱1与接线端子螺纹连接,保证了接线端子与接地螺柱1的可靠连接;推动绝缘操作杆使压紧螺母7与螺栓卡柱6相分离,拧动绝缘操作杆使压紧螺母7与螺栓结构螺纹连接,使压紧螺母7拧紧在接地线耳4上,实现将接地线耳4与螺栓结构3的紧密连接。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