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过载能力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8020发布日期:2019-06-19 02:49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过载能力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变压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过载能力油浸式配电变压器。



背景技术:

配电变压器简称“配变”,指配电系统中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变换交流电压和电流而传输交流电能的一种静止电器,有些地区将35千伏以下(大多数是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力变压器,称为“配电变压器”,简称“配变”,安装“配变”的场所与地方,既是变电所,配电变压器宜采用柱上安装或露天落地安装,本技术条件适用于电压等级10kV,额定容量为50~500kVA、频率为50Hz的三相双绕组配电变压器。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04792311U公开了一种高过载油浸式配电变压器。该高过载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包括油箱和设置在油箱内侧的高、低压线圈,油箱的外侧设置有多个竖直布置的散热片,散热片为中空结构,散热片的内侧与油箱相通装有绝缘油,散热片与散热片之间留有间隙,散热片的下方设置有风机,但是此新型的风机只能旋转不能摇摆,不能均匀对散热片进行散热,且进风管没有过滤网,油箱内的散热片容易落上灰尘,影响散热效果,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高过载能力油浸式配电变压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过载能力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包括油箱,所述油箱上对称设有四个进风管,进风管的一端延伸至油箱内并固定安装有固定块,固定块的一侧开设有摇摆孔,摇摆孔与进风管相连通,摇摆孔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柱,第一固定柱上活动套接有扇形齿轮,扇形齿轮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一侧开设有转动孔,转动孔内转动安装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两端均延伸至转动孔外,转动轴的一端延伸至摇摆孔内并固定套接有蜗杆,转动杆的一侧开设有活动孔,活动孔内活动安装有转动柱,转动柱的两端均延伸至活动孔外,转动柱的一端延伸至摇摆孔内并固定安装有齿轮,齿轮与蜗杆相啮合,转动柱远离齿轮的一端固定安装有L型转动杆,L型转动杆的上方设有固定安装在摇摆孔一侧内壁上的第二固定柱,第二固定柱上活动套接有带动杆,所述摇摆孔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移动块,两个移动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移动孔,两个移动孔内活动安装有同一个移动杆,移动杆远离扇形齿轮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连接杆,两个连接杆远离移动杆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清洁刷。

优选的,所述进风管的两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同一个过滤网,两个清洁刷远离连接杆的一端均与过滤网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移动杆远离连接杆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齿条,齿条与扇形齿轮相啮合。

优选的,所述油箱的四侧内壁上均匀固定安装有多个散热片,散热片为中空结构。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上固定安装有三个旋转叶片,三个旋转叶片与散热片的位置相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远离蜗杆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机,转动轴远离旋转叶片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固定安装在电机的输出轴上。

优选的,所述扇形齿轮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固定柱的一端贯穿第一通孔。

优选的,所述带动杆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固定柱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

优选的,所述带动杆的一侧开设有位于第二通孔下方的第三通孔,L型转动杆的一端贯穿第三通孔。

优选的,所述油箱底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高压线圈与低压线圈,高压线圈与低压线圈位于散热片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电机、转动轴、旋转叶片、蜗杆、齿轮、转动柱、L型转动杆、带动杆、转动杆、固定板、的相互配合,当需要对油箱内的高低压线圈进行散热时,启动电机,电机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带动三个旋转叶片转动对散热片进行散热,同时转动轴带动蜗杆转动,蜗杆转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转动柱转动,转动柱转动带动L型转动杆转动,L型转动杆转动带动带动杆转动,带动杆转动带动转动杆摆动,转动杆摆动带动固定板摆动,固定板摆动带动电机摆动,电机摆动带动转动轴摆动,转动轴摆动带动三个旋转叶片对散热片进行摆动均匀散热,此时实现了对散热片进行均匀散热,通过利用转动杆、扇形齿轮、齿条、移动杆、连接杆、移动杆、过滤网、清洁刷的相互配合,同时转动杆摆动带动扇形齿轮转动,扇形齿轮转动带动齿条来回移动,齿条移动带动移动杆来回移动,移动杆移动带动连接杆来回移动,移动杆来回移动带动两个清洁刷对过滤网进行清洁,防止进入灰尘影响散热,此时实现了防尘;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通过三个旋转叶片自转的同时进行摆动,充分的对散热片进行散热,且两个清洁刷来回移动对过滤网进行清洁,防止灰尘进入油箱内的散热片影响散热,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过载能力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过载能力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过载能力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图2中A1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过载能力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过载能力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图4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油箱、2进风管、3固定块、4摇摆孔、5第一固定柱、6扇形齿轮、7转动杆、8固定板、9转动孔、10转动轴、11蜗杆、12活动孔、13转动柱、14齿轮、15L型转动杆、16第二固定柱、17带动杆、18移动块、19移动孔、20移动杆、21连接杆、22清洁刷、23电机、24过滤网、25齿条、26旋转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高过载能力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包括油箱1,油箱1上对称设有四个进风管2,进风管2的一端延伸至油箱1内并固定安装有固定块3,固定块3的一侧开设有摇摆孔4,摇摆孔4与进风管2相连通,摇摆孔4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柱5,第一固定柱5上活动套接有扇形齿轮6,扇形齿轮6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转动杆7,转动杆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8,固定板8的一侧开设有转动孔9,转动孔9内转动安装有转动轴10,转动轴10的两端均延伸至转动孔9外,转动轴10的一端延伸至摇摆孔4内并固定套接有蜗杆11,转动杆7的一侧开设有活动孔12,活动孔12内活动安装有转动柱13,转动柱13的两端均延伸至活动孔12外,转动柱13的一端延伸至摇摆孔4内并固定安装有齿轮14,齿轮14与蜗杆11相啮合,转动柱13远离齿轮1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L型转动杆15,L型转动杆15的上方设有固定安装在摇摆孔4一侧内壁上的第二固定柱16,第二固定柱16上活动套接有带动杆17,摇摆孔4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移动块18,两个移动块18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移动孔19,两个移动孔19内活动安装有同一个移动杆20,移动杆20远离扇形齿轮6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连接杆21,两个连接杆21远离移动杆20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清洁刷22,当需要对油箱1内的高低压线圈进行散热时,启动电机23,电机23带动转动轴10转动,转动轴10带动三个旋转叶片26转动对散热片进行散热,同时转动轴10带动蜗杆11转动,蜗杆11转动带动齿轮14转动,齿轮14转动带动转动柱13转动,转动柱13转动带动L型转动杆15转动,L型转动杆15转动带动带动杆17转动,带动杆17转动带动转动杆7摆动,转动杆7摆动带动固定板8摆动,固定板8摆动带动电机23摆动,电机23摆动带动转动轴10摆动,转动轴10摆动带动三个旋转叶片26对散热片进行摆动均匀散热。

进风管2的两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同一个过滤网24,两个清洁刷22远离连接杆21的一端均与过滤网24相接触,移动杆20远离连接杆2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齿条25,齿条25与扇形齿轮6相啮合,油箱1的四侧内壁上均匀固定安装有多个散热片,散热片为中空结构,转动轴10上固定安装有三个旋转叶片26,三个旋转叶片26与散热片的位置相对应设置,固定板8远离蜗杆1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机23,转动轴10远离旋转叶片26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固定安装在电机23的输出轴上,扇形齿轮6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固定柱5的一端贯穿第一通孔,带动杆17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固定柱16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带动杆17的一侧开设有位于第二通孔下方的第三通孔,L型转动杆15的一端贯穿第三通孔,油箱1底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高压线圈与低压线圈,高压线圈与低压线圈位于散热片的下方,同时转动杆7摆动带动扇形齿轮6转动,扇形齿轮6转动带动齿条25来回移动,齿条25移动带动移动杆20来回移动,移动杆20移动带动连接杆22来回移动,移动杆22来回移动带动两个清洁刷22对过滤网24进行清洁,防止进入灰尘影响散热。

工作原理:当需要对油箱1内的高低压线圈进行散热时,启动电机23,电机23带动转动轴10转动,转动轴10带动三个旋转叶片26转动对散热片进行散热,同时转动轴10带动蜗杆11转动,蜗杆11转动带动齿轮14转动,齿轮14转动带动转动柱13转动,转动柱13转动带动L型转动杆15转动,L型转动杆15转动带动带动杆17转动,带动杆17转动带动转动杆7摆动,转动杆7摆动带动固定板8摆动,固定板8摆动带动电机23摆动,电机23摆动带动转动轴10摆动,转动轴10摆动带动三个旋转叶片26对散热片进行摆动均匀散热,同时转动杆7摆动带动扇形齿轮6转动,扇形齿轮6转动带动齿条25来回移动,齿条25移动带动移动杆20来回移动,移动杆20移动带动连接杆22来回移动,移动杆22来回移动带动两个清洁刷22对过滤网24进行清洁,防止进入灰尘影响散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