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进上出式电路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0087发布日期:2019-05-31 21:04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进上出式电路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开关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上进上出式电路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电路保护装置的隔离开关、微型断路器、微型漏电断路器,以及与它们配合使用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等电器元件,都有电源进线端和出线端。其中,隔离开关、微型断路器、微型漏电断路器在电路中均可单独使用,即能完成相应的保护功能。并且它们的进线端均在上方,出线端均在下方,电源先从上方接入进线端,再从下方的出线端输出,这种进出线端口的方位设置方式简称上进下出方式。而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需与隔离开关或微型断路器配合使用,才能完成完整的保护功能,隔离开关加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完成电源隔离和过欠压保护及电路断合功能,微型断路器加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完成过载短路分断和过欠压保护功能。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进线端和出线端的具体上下位置之设置,因生产商或保护器的具体生产型号不同而出现不统一的情况,有的是上进下出方式,有的是下进上出方式。

单独就电路保护功能来说,不论隔离开关、微型断路器、微型漏电断路器、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等保护装置的进线端和出线端设置在哪里,只要能完整的连接导线就能实现应有的电路保护功能。在现有技术中,采用上进下出方式的隔离开关、微型断路器、微型漏电断路器在电路中作为分开关时,上端进电源线,下端出线至负载很实用,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它们作为二级或多级保护电路中的总开关时,上进下出的端口设置方式就体现出了较多的弊端,这包括从连线数量、连接工作量、连接技术高低需求、连接速度、连接效率、导线使用量、连接占用空间量、连接美观度、批量连接的一致性、综合生产成本等方面体现出来。其中,作为二级或多级保护电路中的总开关时有以下几种连线方式:

1,如图14-16所示,隔离开关、微型断路器、微型漏电断路器本身体积较小,当作为总开关1时,其连接的导线11截面积通常不大,小体积总开关出线端的输出导线绕行至分开关10,比大体积大接线的塑壳开关作总开关时输出导线绕行要容易得多,因此常将小体积总开关(以下简称总开关)与分开关并排在同一排的位置上,只有当开关总1与分开关10相加的总长度不协调或空间不允许时再将多出的分开关10放于第二及其它排上。而且总开关1通常习惯性的设置在开关排的最左侧,少数情况时会居于右侧或中部。总开关1的进线端2连接电源总进线,总开关1下方的出线端3连接输出导线11(单条或多条),无论总开关1居于左侧或右侧,总开关1出线端3的输出导线11均经从总开关1的外侧转接、或内则转接、或后方(背部)翻转绕行至分开关10的上方进线端口进行输入连接(分开关也是上进下出),分开关与分开关之间通过并线或并母线排方式实现全部连接。这种经从总开关的外侧、或内则、或后方翻转绕行导线的方式,其特征是连线数量多、连接工作量大、连接技术需求高、连接速度慢、连接效率、导线使用量大、连接占用空间量大、连接美观度差、批量连接的一致性差、综合生产成本高、连接效果差、安全性不高、故障点多、易受振动影响电气稳定性。

2,如图17-18所示,当电路中需要总的过欠压保护功能时,隔离开关、微型断路器仍作为总开关,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12设置在总开关1与分开关10之间。总开关1下方的出线端3连接导线11至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的进线端,再由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12的出线端用输出导线11连接至分开关组,分开关10之间相互连接。当为上进下出方式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12时,总开关1下方出线端3的输出导线11由总开关1的外侧转接、或内则转接、或后方(背部)向上绕行进入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12上方的进线端,再由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12下方出线端的输出导线11,又再次从总开关1的外侧、或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12的内侧或后方绕行,才连接至分开关组,这比只有单独的总开关输出导线绕行还多了一组绕行导线,其复杂程度更甚、所需空间更大、稳定性势必降低; 只有下进上出方式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因其进线端和总开关的出线端都在下方,所以总开关下方出线端的输出导线就像门对门串门一样,直接就与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下方进线端近距离连接,只产生少量的外露导线和占用少许电器元件的外部空间,其复杂性只比单独的总开关输出导线绕行复杂了一点,比上进下出式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的布线要简单一些。但是,无论是上进下出还是下进上出方式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均没有单独总开关的线路连接稳定、紧凑、安全、易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上进上出式电路保护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进上出的端口设置方式替代了现有技术中上进下出或下进上出的端口设置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总开关加分开关电路应用中,因总开关端口设置方式而伴生的绕行布线方式所存在的:连线数量多、连线工作量大、连接技术要求高、连接速度慢、连接占用空间量大、连接后美观度差、批量连接一致性差、导线使用量大、综合生产成本高、连接效果差、安全性不高、故障点多、易受振动影响电气稳定性等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上进上出式电路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总开关和转接模块,所述总开关包括位于上部的进线端和位于下部的出线端,所述转接模块包括下壳体、侧壳体、出线转接端和转接线,所述下壳体固定在总开关的下部,所述侧壳体固定在总开关的一侧,所述出线转接端固定在侧壳体的内部上端,所述转接线的一端与出线转接端连接,另一端穿过下壳体与出线端连接。

所述总开关为隔离开关、微型断路器或微型漏电断路器,且总开关为单极、双极、三极或四极开关。

所述微型漏电断路器包括漏电保护组件,所述漏电保护组件固定在侧壳体内,且漏电保护组件通过转接线设置在出线端与出线转接端之间。

所述转接模块还包括功能保护组件,所述功能保护组件固定设置在侧壳体内,且功能保护组件通过转接线设置在出线端与出线转接端之间。

所述功能保护组件为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组件。

所述下壳体与侧壳体一体成型制成。

所述下壳体的宽度与总开关的宽度相同。

所述出线转接端与进线端的高度相同。

所述下壳体通过卡接、镙钉固接、铆钉铆接、胶体粘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在总开关的下部,所述侧壳体通过卡接、镙钉固接、铆钉铆接、胶体粘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在总开关的一侧。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总开关的基础上增加了转接模块,由于下壳体固定在总开关的下部,侧壳体固定在总开关的一侧,而出线转接端又固定在侧壳体的内部上端,因此增大了总开关的横面占用面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相当于将总开关的下出线转换成了上出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整个保护装置从总开关上部进线后,仅从总开关的上部出线,每个出线端口出线一条或多条即可,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从总开关的外侧转接、或内则转接、或后方(背部)翻转绕行导线来布线的方式,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总开关与分开关之间所存在的布线必须绕行、连线数量多、连线工作量大、连接技术要求高、连接速度慢、连接占用空间量大、连接美观度差、批量连接一致性差、导线使用量大、综合生产成本高、连接效果差、安全性不高、故障点多、易受振动影响电气稳定性等技术问题。另外,所述的转接模块还可在生产时与总开关配套生成,这样就能够减少现场的安装工作量和线缆连接点,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电气的使用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中的总开关可以为隔离开关、微型断路器或微型漏电断路器,再与转接模块中的功能保护组件相配合,就能够组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电路保护装置,从而可以应用于不同行业及应用场合,适用范围更广。

3、本实用新型中的下壳体与侧壳体一体成型制成,具有便于制备和增强保护装置稳固性等优点。

4、本实用新型中的下壳体的宽度与总开关的宽度相同,不仅能够将总开关与转接模块之间的连线完全隐蔽,还有利于提升整个保护装置的美观性。

5、本实用新型中出线转接端与进线端的高度相同,该结构有利于提高布线的美观性、整齐性、规范性和标准性。

6、本实用新型中下壳体和侧壳体均通过卡接、镙钉固接、铆钉铆接、胶体粘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与总开关连接,多种多样的连接方式不仅有利于不同场合,还使得连接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总开关为单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总开关为双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总开关为三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总开关为四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的实际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实际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中总开关为双极时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总开关为四极时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3中总开关为双极时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3中总开关为四极时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4中总开关为三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4中总开关为四极时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5中侧壳体与下壳体一体成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现有技术中总开关为双极时的内侧转接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现有技术中总开关为双极时的后方翻转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现有技术中总开关为四极时的外侧转接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现有技术中双极总开关与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组件配合使用时的后方翻转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18为现有技术中四极总开关与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组件配合使用时的后方翻转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1、总开关,2、进线端,3、出线端,4、下壳体,5、侧壳体,6、出线转接端,7、转接线,8、功能保护组件,9、漏电保护组件,10、分开关,11、导线,12、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上进上出式电路保护装置,包括总开关1和转接模块,所述总开关1包括位于上部的进线端2和位于下部的出线端3,所述转接模块包括下壳体4、侧壳体5、出线转接端6和转接线7,所述下壳体4固定在总开关1的下部,所述侧壳体5固定在总开关1的一侧,所述出线转接端6固定在侧壳体5的内部上端,所述转接线7的一端与出线转接端6连接,另一端穿过下壳体4与出线端3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壳体5的下表面优选与下壳体4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侧壳体5的上表面既可与总开关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也可略微高于或低于总开关1的上表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线转接端6与进线端2的高度优选相同,以便于布线更整齐规范。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4通过卡接、镙钉固接、铆钉铆接、胶体粘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在总开关1的下部,所述侧壳体5通过卡接、镙钉固接、铆钉铆接、胶体粘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在总开关1的一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转接模块与总开关1连接的稳定性和便捷性,下壳体4与总开关1的固定优选采用卡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侧壳体5与总开关1的固定优选采用铆钉铆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总开关1为隔离开关或微型断路器,可组成上进上出的隔离开关或上进上出的微型断路器。且当总开关1为隔离开关或微型断路器时,总开关1为单极、双极、三极或四极开关。进一步的,侧壳体5的宽度一般为9mm的倍数,具体来说,总开关1为单极时,侧壳体5的宽度为9mm或18mm,总开关1为双极时,侧壳体5的宽度为18或36mm,总开关1为三极时,侧壳体5的宽度为54mm,以此类推。

实施例2

一种上进上出式电路保护装置,包括总开关1和转接模块,所述总开关1包括位于上部的进线端2和位于下部的出线端3,所述转接模块包括下壳体4、侧壳体5、出线转接端6和转接线7,所述下壳体4固定在总开关1的下部,所述侧壳体5固定在总开关1的一侧,所述出线转接端6固定在侧壳体5的内部上端,所述转接线7的一端与出线转接端6连接,另一端穿过下壳体4与出线端3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模块还包括功能保护组件8,所述功能保护组件8固定设置在侧壳体5内,且功能保护组件8通过转接线7设置在出线端3与出线转接端6之间。具体的,所述功能保护组件8可为通过转接线7设置在出线端3与出线转接端6之间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组件等具有不同功能的组件,其中,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组件为现有常规产品。进一步的,所述功能保护组件8还可为测量显示组件或其它功能性组件。

本实施例中,所述总开关1为双极、三极或四极的隔离开关,或所述总开关1为双极、三极或四极的微型断路器,当总开关1与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组件配合使用时,可组成上进上出带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功能的隔离开关(即隔离开关+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组件)或上进上出带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功能的微型断路器(即断路器+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组件)

实施例3

一种上进上出式电路保护装置,包括总开关1和转接模块,所述总开关1包括位于上部的进线端2和位于下部的出线端3,所述转接模块包括下壳体4、侧壳体5、出线转接端6和转接线7,所述下壳体4固定在总开关1的下部,所述侧壳体5固定在总开关1的一侧,所述出线转接端6固定在侧壳体5的内部上端,所述转接线7的一端与出线转接端6连接,另一端穿过下壳体4与出线端3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总开关1为单极、双极、三极或四极的微型漏电断路器,所述微型漏电断路器包括漏电保护组件9,所述漏电保护组件9固定在侧壳体5内,且漏电保护组件9通过转接线7设置在出线端3与出线转接端6之间,这样就可以组成上进上出微型漏电断路器。其中,所述漏电保护组件9为现有市售常规产品。

实施例4

一种上进上出式电路保护装置,包括总开关1和转接模块,所述总开关1包括位于上部的进线端2和位于下部的出线端3,所述转接模块包括下壳体4、侧壳体5、出线转接端6和转接线7,所述下壳体4固定在总开关1的下部,所述侧壳体5固定在总开关1的一侧,所述出线转接端6固定在侧壳体5的内部上端,所述转接线7的一端与出线转接端6连接,另一端穿过下壳体4与出线端3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模块还包括功能保护组件8,所述功能保护组件8固定设置在侧壳体5内,且功能保护组件8通过转接线7设置在出线端3与出线转接端6之间。具体的,所述功能保护组件8可为通过转接线7设置在出线端3与出线转接端6之间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组件等具有不同功能的组件,其中,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组件为现有常规产品。

本实施例中,所述总开关1为双极、三极或四极的微型漏电断路器,所述微型漏电断路器包括漏电保护组件9,所述漏电保护组件9固定在侧壳体5内,且漏电保护组件9通过转接线7设置在出线端3与出线转接端6之间。当总开关1与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组件配合使用时,可组成上进上出带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功能的微型漏电断路器(即断路器+漏电保护组件9+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组件)。

实施例5

一种上进上出式电路保护装置,包括总开关1和转接模块,所述总开关1包括位于上部的进线端2和位于下部的出线端3,所述转接模块包括下壳体4、侧壳体5、出线转接端6和转接线7,所述下壳体4固定在总开关1的下部,所述侧壳体5固定在总开关1的一侧,所述出线转接端6固定在侧壳体5的内部上端,所述转接线7的一端与出线转接端6连接,另一端穿过下壳体4与出线端3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4与侧壳体5均由绝缘塑料材质制成,且下壳体4与侧壳体5一体成型制成,进一步的,优选所述下壳体4的宽度与总开关1的宽度相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下壳体4与侧壳体5能够将总开关1与转接模块之间的连线和紧固螺丝完全隐蔽从而提升整个保护装置的美观性和安全性。

从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上方进线和上方出线的功能,无需从总开关1的内侧、左/右外侧、后面绕行布线。并通过不同部件的组合,且还具备隔离开关、断路器、漏电保护、自复式过欠压保护的多选复合功能,同时还具有连线数量少、连接路径特别短、连接工作量小、连接技术需求低、连接速度快、连接效率高、导线11使用量少、连接占用空间量小、连接美观度高、批量连接的一致性强、综合生产成本降低、连接效果好、外部接点减少、电气安全性高、不易受振动影响电气稳定性等优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