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火花塞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4416发布日期:2019-10-08 21:16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火花塞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引擎点火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火花塞帽。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同一领域也在分门别类地逐步进行研发,这样可以使同一领域的各种技术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且不断地细化,使各种不同应用场景以及使用需求的技术得到均衡的发展。本实用新型涉及引擎点火技术,其中,火花塞属于引擎点火
技术领域
内的一种常见的装置,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高压线圈所送出的高压电流有部分因未完全作用于火花塞上,因而极易影响火花塞的点火电力,更甚者造成点火不完全的状况,且连带使火花塞容易积碳,同时折损器械的使用寿命,还会因燃烧不完全而产生大量的有害废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目前市场上普遍采用电子节燃器来试图克服这一问题。为降低空气污染等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施电子节燃器时,一般会在高压线圈的导线与火花塞接头之间设置由电容、电阻等构成的节燃电路,当启动引擎后,凭借节燃电路储存电荷,再瞬间放电、加强电力,以强化点火效能,并使燃料完全燃烧而不积碳,提升车辆动力,实现节燃效果。节燃装置的应用还体现于摩托车发动机的火花塞帽,即用于连接高压线和火花塞的重要部件,其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启动性能,其一般由帽体、弹簧、导电帽及螺钉等构成。然而,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研发人员在针对以往L形火花塞帽进行试验与研究时发现,因火花塞工作性能不稳定而导致节燃效果较差的现象经常发生,这种现象的发生直接影响点火效能并且会加重空气污染,对于本领域其它分支技术的技术人员以及不熟悉本领域技术的相关人员对于此现象的看法,通常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造成火花塞工作性能不稳定的因素根本归结于节燃器内的电路组件,其实不然,研发人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论证该问题,其一是通过不断的试验进行数据分析,如电压电流波形图、以及尾气检测数据,其二是从生产装配者的角度或使用者的角度进行结构分析,其中,在L形火花塞帽内部安装节燃器之后,因帽体内部的导通性能下降或失效而引发的火花塞点火效能降低、污染空气等问题已经成为被研发人员关注但尚未解决的焦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研发人员对L形火花塞帽结构进行具体分析,其具有两段连通直管的L形火花塞帽,其中一段直管端部用于安装接线端并且使内部增设的节燃单元与该部位相接,另一段直管则装有火花塞连接头并且使内部增设的节燃单元与该部位相接,两段直管的内部组件交接处即为两段直管之间的导通部,从而使自接线端导入的电流先经过节燃单元,然后由两段直管内部的导通部直接导入至火花塞连接部,其中,在帽体内部设置节燃单元组件之后,节燃单元内的组件一端与弹簧抵接,另一端与接线端抵接,如此便在其中一个直管段内依次抵接形成一单排的元件组,从接线端至弹簧,排布成一条直线,在该直线上任意一点的组件位置稍有移动,便会出现整个火花塞内部导通不良的问题,使用长久之后,会彻底导致火花塞点火效能降低或一失效而无法正常工作,例如,节燃单元的电阻与弹簧的接触面较小,弹簧定位的可靠性较差,很容易发生歪斜,由此导致弹簧与电阻之间的导通性较差;研发人员所发现的这一问题对于非技术人员也较为容易理解,例如,有些使用者在更换火花塞之后,可能出于好奇心,会将旧的火花塞相应组件敲开来看其内部构造,此时会发现,大部分的火花塞帽内部呈现出组件歪歪扭扭且在位置上串联在一起的状况,这便是由于因某个组件位置稍有移动而造成的整个装置失效的典例。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正是在现有公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的验证,对同一
技术领域
内的产品结构提出进一步研发,目的在于针对因火花塞帽体内部导通性能下降或失效而引发的点火效能降低、污染空气等问题寻求解决的技术方案,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完全能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同一
技术领域
的众多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提高技术方案的可拓展性。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火花塞帽及其装配方法,通过合理优化其内部结构,使其增设相应的节燃单元之后,能够确保自接线端、节燃单元组件、直至火花塞连接端始终保持稳定的导通性,从而在长久使用的情况下仍能确保点火效能并且使节燃单元的作用发挥至最大以降低空气污染,同时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火花塞帽,其包括由两段相互垂直且相连通的直管构成的L形帽体,其中的第一直管端口内部固定设置接线柱,其中的第二直管端口内部固定设置火花塞连接头,所述火花塞帽包括:抵靠导通部,设置于与所述接线柱相接的所述第一直管内部,其包括处于所述第一直管内壁面的环形固定台、以及装配于所述环形固定台中心孔位的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两侧分别具有一传导面;节燃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管内部,并且与所述导电组件的其中一传导面相导通;限位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直管内部,其内部装配轴向限制移动的第二弹簧组件,并且使所述第二弹簧组件与所述第一直管内部的导通组件相抵接。对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附加结构,还包括以下任意一项:对于节燃单元,其包括与所述导电组件其中一传导面相抵接的电容组件,并且使自所述接线柱传导的电流经此传导至所述火花塞连接头;相应地,对于节燃单元,其还包括电阻、以及设置于所述电阻与所述电容之间的一导电定位连接件,其中,所述电容包括两个,并且其外端面同时与所述导电组件的端面紧密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管内部的导通组件包括第一弹簧组件,其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节燃单元、所述第一直管内壁面,所述第一弹簧组件通过弹力压紧所述节燃单元,并且使所述节燃单元的电容顶紧所述导通组件;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电容采用并联连接方式,所述电阻优选采用水泥电阻。对于所述导电组件的位置固定关系,所述环形固定台与所述帽体为一体结构;相应地,所述环形固定台中心孔位的孔径至多等于导电组件的底面直径,以使得所述导电组件不会出现轴向移位地固定在所述中心孔位内部。对于以上具有任一项附加结构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环形固定件,其设置于所述接线柱与所述导电组件相接触的端面外围,并且构成大于端面直径的传导面;相应地,所述导电组件与所述接线柱相接一侧的端面与所述传导面完全接触。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优化火花塞帽的内部结构并实施抵靠导通部,可在增设相应的节燃单元之后,能够确保自接线端、节燃单元、直至火花塞连接头始终保持稳定的导通性,而不会发生引起导通性能降低的组件移位、组件断开等现象,从而在长久使用的情况下仍能确保点火效能并且使节燃单元的作用发挥至最大以降低空气污染。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火花塞帽,其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火花塞帽,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火花塞帽,其内部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火花塞帽,其组合状态示意图;图5是未实施本实用新型之技术方案之前,在点火时的500微秒的电压波形图;图6是实施本实用新型之技术方案之后,在点火时的500微秒的电压波形图。图中:1、帽体;2、接线柱;3、节燃单元;4、火花塞连接头;5、第一弹簧组件;6、第二弹簧组件;7、接线护套;8、外套;11、第一直管;12、第二直管;121、限位通道;13、固定台;14、孔位;21、环形固定件;31、电容;32、电阻;33、导电组件;34、导电定位连接件;331、第一传导面;332、第二传导面。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火花塞帽,所实施的技术手段要达到的目的在于,解决以往采用L形火花塞帽内部安装节燃器的状况下,因帽主体内部的导通性能下降或失效而引发的火花塞点火效能降低、污染空气等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引擎点火
技术领域
,相当于朝着本领域技术的前沿完成了一个较大的迈步,能够取得相关的生产成本、材料成本、环保效果等方面的预期效果,并且有助于提升本领域的产业价值,因此,从研发人员开始技术方案的设计直到一系列实际测试成功,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创新来实现的,以下各个设计环节的解析将会体现出这一点;对于以上欲实施的火花塞帽相应之技术方案进行解析:首先,从外形上分析,所实施的L形火花塞帽结构之帽体1,其由两段直管构成,即用于连接并固定接线一端的第一直管11、以及用于连接并固定火花塞一端的第二直管12,为增强各自一端的密闭性,依次分别于该两端外部增设一接线护套7、一外套8,并且使每个套体均包裹住对应的直管外表面;相应地,对于所实施的帽体1内部结构,处于第一直管11内部腔室主要用于装配所增设的节燃单元3以及与其相抵接的用于导通的接线柱2、第一弹簧组件5,处于第二直管12内部腔室主要用于装配火花塞连接头4以及与其相抵接的用于导通的第二弹簧组件6,本实用新型于
背景技术
已经指出,通常采用节燃单元3并联或串联的电容31直接与接线柱2相接触来实现导电,因而存在着位置容易偏移而出现导通性能较差的现象;因而,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采用增加中间固定导通点的方式,即在接线柱2与节燃单元3的电容31之间增加一导电组件33,并且于所实施的导电组件33两侧分别形成一传导面,包括面向接线柱2一侧的第一传导面331与面向节燃单元3一侧的第二传导面332,每个传导面均为平面结构,如此设置,既可以使两个电容31同时与第二传导面332的接触面积最大化,又可以使接线柱2与第一传导面331有效接触并导通,从而在第一直管11内,通过实施导电组件33使各个位置的串接式的导通组件之间形成一稳定的导通点;进一步地,为使第一直管11至第二直管12之间的导通性能趋于稳定,首先要提升第一直管11内的导通性,因而,本方技术方案采用在第一直管11内部另增设一带有中心孔位14的固定台13,并且在具体实施时,该固定台13与帽体1可为一体结构,由于所实施的中心孔位14的孔径至多等于导电组件33的底面直径(例如,若所实施的导电组件33为圆柱形结构),在装配时,可以使导电组件33完全固定在孔位14内部,在确保导电组件33不会出现轴向移位的状态下,使导电组件33成为自接线柱2至节燃单元3之间稳定的抵靠导通点;之所以能实现稳定抵靠的原因在于,自接线柱2一侧不会出现移位并且保持稳定的导通起始点,同时,由于第一弹簧组件5其中一端抵接在两个直管交接处的第一直管11端部,另一端抵接在节燃单元3的电阻32端面,由于弹簧组件自身的形变,使节燃单元3与第一弹簧组件5之间始终也能保持紧密导通的状态,这也整个第一直管11内部的组件始终保持紧密导通的状态且不会发生移位。对于以上实施的第一直管11与第二直管12内部组件的结合进一步分析:所实施的第二直管12内腔中具有一限位通道121,并且该限位通道121内部固定安装第二弹簧组件6,由于所实施的限位通道121对其位置进行限位,因而,使第二弹簧组件6仅能沿着其长度方向(即径向)进行适量的伸缩而无法在轴向上进行移动,这使得其与第一弹簧组件5相接的一端始终保持紧密的抵接状态,从而使第一直管11形成的稳定可靠的导通状态直接传送到第二直管12,经过第二弹簧组件6之后,直接导通至抵接在第二弹簧组件6端部的火花塞连接头4,从而使火花塞保持稳定可靠的正常运行并能够直接将节燃单元3起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从而有利于始终保持降低空气污染的工作状态。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火花塞帽,所采用电阻33优选采用水泥电阻,所采用的两个电容31为并联方式,并且均与节燃单元3的导电定位连接件34相连接,从而形成在导电定位连接件34的两侧,一侧为电容31而另一侧为电阻33的装配状态。如图5所示,在实施本发明技术方案之前,以往的帽体1由于其内部的组件位置不稳定、结构未优化且未装配节燃单元,火花塞点火时500微秒的电压波形特点为,第一个峰值即为最高点,也就是点火瞬间直接上升至最高点,之后的波峰再依次递减,直至不产生震荡,待第二次电弧产生并重复使引擎产生动力,很明显,由于点火时的电压突然增加至最大,必然导致点火时的油耗较大,点火效率很差,并且对空气瞬间造成较大的污染;相反,在实施本发明技术方案之后,由于节燃单元3是在确保较佳导通性能的基础上增加的,因而使整个火花塞帽支持火花塞发挥其应有的节能效果,具体如图6所示,在实施本发明技术方案之后,由于在确保导通性能的基础上装配节燃单元3,火花塞点火时500微秒的电压波形特点为,第一个波峰并非最高点,而是比第二个峰值略低,但已足够点火,利用第二次峰值将剩余的油氧完全烧尽,从而达成瞬间负压值降低,通过利用第二次峰值来实现在不降低惯性的情况下,使引擎不损失动力,节燃减排效果。以上通过前后对比,很明显,实施相应的技术方案之后,避免了因瞬间过大而带来的各种问题,由于点火时的电压不是突然增加至最大,而是经过逐渐的缓冲,从而有效地降低点火时的油耗,改善了点火效率,不会对空气瞬间造成较大的污染,通过实际的尾气检测,可得出指标较未实施本技术方案之前有明显好转。经过实施本发明所实施的技术方案之后,对比安装前后的尾气检测情况,可明显得知各项指标均有所加强,具体参考以下表格。安装前安装后CO(一氧化碳)0.07%0.06%HC(碳氧化合物)79PPM37PPMCO2(二氧化碳)16.6%15.6%O2(氧气)0.69%0.57%实施例二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火花塞帽及其装配方法,是在以上实施例所实施的技术手段基础上的进一步补充,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属于同一个构思,并且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具体实施内容为:所实施的接线柱2与导电组件33相接触的端面固定设置一环形固定件21,通过增加该环形固定件21,使接线柱2的端面直径增大,具体实施时,可使环形固定件21的外径大于导电组件33的外径,从而使接线柱2与节燃单元3之间的导通性能发挥最大化,同时,由于接线柱2与导电组件33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部位的连接牢固程度。本实施例二所实施的其它相应的技术特征,可参照实施例一所实施的相应技术手段或在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此处不再赘述。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具体实施”等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或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所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恰当的方式结合。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设置”、“具有”等均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在不影响部件关系与技术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中间组件间接进行,也可以是一体连接或部分连接,如同此例的情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对于以下几种情形的修改,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①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基础并结合现有公知常识所实施的新的技术方案,该新的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并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之外,例如,采用节燃单元与接线柱之间设置稳定导通点并且在处于火花塞连接头一端设置限位通道的技术方案,并将其应用于火花塞技术的改进,然而并未产生超出本案之外的有益效果;②采用公知技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部分特征的等效替换,所产生的技术效果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相同,例如,对接线柱、导电组件的尺寸以及材质的等效替换;③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基础进行拓展,拓展后的技术方案的实质内容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外;④利用本实用新型文本记载内容或说明书附图所作的等效变换,将所得技术手段应用在其它相关
技术领域
的方案。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