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胶膜及线路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33295发布日期:2019-10-09 04:12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导电胶膜及线路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导电胶膜及线路板。



背景技术:

导电胶膜是一种无铅连接材料,其在元件与线路板之间提供了机械连接和电气连接,因而被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微电子封装、印刷电路板、导电线路粘接等各种电子领域中。

目前,现有导电胶膜普遍是通过在胶内混合大量的导电粒子制成的,从而使得导电胶膜能够同时提供机械连接和电气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导电胶膜粘合在导体之间,通过使导电胶膜的一面与其中一个导体粘合,并使导电胶膜的另一面与另一导体粘合,从而实现导体之间的导通。但是,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实用新型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受制造工艺的影响,传统的导电胶膜内的导电粒子的重叠率普遍较低,导致导电胶膜的电阻较高;特别在高温的情况下,导电胶膜受热后,胶体膨胀,导致导电粒子拉开,进一步降低了导电粒子的重叠率,使得导电胶膜的电阻急剧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导电胶膜及线路板,以解决现有导电胶膜电阻高的技术问题,以降低导电胶膜的电阻。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电胶膜,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导电胶层和胶膜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处设有树脂凸起;所述第二导电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靠近所述树脂凸起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导电层覆盖所述树脂凸起的位置上形成有凸起部;所述胶膜层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面,所述导电胶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一面;其中,所述树脂凸起由树脂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流至另一侧后凝固形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树脂凸起由树脂在常温下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流至另一侧后,在固化温度下凝固形成的;或,

所述树脂凸起由树脂在熔化温度下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流至另一侧后,经冷却凝固形成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凸起部的表面设有导体颗粒;所述导体颗粒的高度为1μm-30μ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体颗粒的形状为团簇状、挂冰状、钟乳石状或树枝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体颗粒为多个;多个所述导体颗粒规则或不规则地分布在所述凸起部的表面;多个所述导体颗粒连续或不连续地分布在所述凸起部的表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胶膜层包括含有导电粒子的黏着层;或,所述胶膜层包括不含导电粒子的黏着层。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分别包括金属导电层、碳纳米管导电层、铁氧体导电层和石墨烯导电层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方案,每平方厘米所述第一导电层中的所述第一通孔的个数为10-1000个;和/或,所述第一通孔的横截面面积为0.1μm2-1mm2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电胶膜还包括第一保护膜层和第二保护膜层,所述第一保护膜层设于所述胶膜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一面上;所述第二保护膜层设于所述导电胶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导电胶膜,通过依次设置所述导电胶层、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体层和所述胶膜层,并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一通孔处设置所述树脂凸起,同时使所述第二导电层覆盖所述树脂凸起的位置上形成有凸起部,使得当导体间通过所述导电胶膜相压合时,所述导电胶膜能够通过所述导电胶层与其中一个导体电连接,同时通过所述凸起部刺穿所述胶膜层与另一个导体电连接,从而实现了导体间的可靠连接;同时,设于所述导电胶膜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增加了所述导电胶膜中导电粒子的重叠率,并能够避免在高温时,由于胶体膨胀使得其导电粒子拉开而导致导电胶膜的电阻增大的问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电阻,进而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导电性能,保证了导体间的电气连接。此外,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设置,还减少了导电粒子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剥离强度。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线路板,包括钢片、印刷线路板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导电胶膜,所述钢片通过所述导电胶膜与所述印刷线路板相压合;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钢片电连接,所述凸起部刺穿所述胶膜层并与所述印刷线路板的地层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线路板,包括钢片、印刷线路板以及导电胶膜,在所述钢片通过所述导电胶膜与所述印刷线路板相压合时,所述导电胶膜能够通过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钢片电连接,同时通过所述凸起部刺穿所述胶膜层,并与所述印刷线路板的地层电连接,从而实现了钢片和印刷线路板之间的可靠连接;同时,设于所述导电胶膜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增加了导电胶膜中导电粒子的重叠率,并能够避免在高温时,由于胶体膨胀使得其导电粒子拉开而导致导电胶膜的电阻增大的问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电阻,进而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导电性能,因此保证了接地的稳定性。此外,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设置,还减少了导电粒子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剥离强度。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线路板,包括钢片、印刷线路板、电磁屏蔽膜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导电胶膜,所述电磁屏蔽膜包括层叠设置的绝缘层和导体层,所述电磁屏蔽膜通过所述导体层与所述印刷线路板的地层电连接;

所述钢片通过所述导电胶膜与所述电磁屏蔽膜相压合;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钢片电连接,所述凸起部刺穿所述胶膜层和所述绝缘层,并与所述导体层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线路板,包括钢片、印刷线路板、电磁屏蔽膜以及导电胶膜,在所述钢片通过所述导电胶膜与所述电磁屏蔽膜相压合时,所述导电胶膜能够通过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钢片电连接,同时通过所述凸起部刺穿所述胶膜层和所述绝缘层,并与所述电磁屏蔽膜的导体层电连接,从而实现了钢片、电磁屏蔽膜以及印刷线路板之间的可靠连接;同时,设于所述导电胶膜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增加了导电胶膜中导电粒子的重叠率,并能够避免在高温时,由于胶体膨胀使得其导电粒子拉开而导致导电胶膜的电阻增大的问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电阻,进而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导电性能,因此保证了接地的稳定性。此外,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设置,还减少了导电粒子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剥离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导电胶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导电胶膜的横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一种导电胶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另一种导电胶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的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的导电胶膜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11、导电胶层;111、导电粒子;12、第一导电层;121、第一通孔;122、树脂凸起;13、第二导电层;131、凸起部;132、导体颗粒;14、胶膜层;15、第一保护膜层;16、第二保护膜层;

21、钢片;22、印刷线路板;221、印刷线路板本体;222、地层;223、接地孔;23、电磁屏蔽膜;231、绝缘层;232、导体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导电胶膜,包括导电胶层11、第一导电层12、第二导电层13和胶膜层14;

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121,所述第一通孔121处设有树脂凸起1312;所述第二导电层13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2靠近所述树脂凸起1312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导电层13覆盖所述树脂凸起1312的位置上形成有凸起部131;所述胶膜层14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3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一面,所述导电胶层11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2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一面;其中,所述树脂凸起1312由树脂从所述第一通孔121的一侧流至另一侧后凝固形成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依次设置所述导电胶层11、所述第一导电层12、所述第一导体层13和所述胶膜层14,并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第一通孔121处设置所述树脂凸起122,同时使所述第二导电层13覆盖所述树脂凸起122的位置上形成有凸起部131,使得当导体间通过所述导电胶膜相压合时,所述导电胶膜能够通过所述导电胶层11与其中一个导体电连接,同时通过所述凸起部131刺穿所述胶膜层14与另一个导体电连接,从而实现了导体间的可靠连接;同时,设于所述导电胶膜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1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3,增加了所述导电胶膜中导电粒子的重叠率,并能够避免在高温时,由于胶体膨胀使得其导电粒子拉开而导致导电胶膜的电阻增大的问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电阻,进而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导电性能,保证了导体间的电气连接。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导电胶层11内虽然包含导电粒子111;但是,相对于传统的导电胶膜,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设置,极大地减少了导电粒子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剥离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其中一优选方式中,形成所述树脂凸起122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所述树脂凸起122起由树脂在熔化温度下从所述第一通孔121靠近所述导电胶层11的一侧流至另一侧后,经瞬间冷却凝固形成的。而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树脂为固化胶,所述树脂凸起122的形成过程具体表现为:在常温下,液化的树脂由所述第一通孔121靠近所述导电胶层11的一侧流至另一侧后,在固化温度下凝固形成的。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形成所述树脂凸起122的所述树脂可以是设于所述第一通孔121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一端,也可以是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2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一面上;另外,所述树脂可以是热塑性树脂,也可以是热固性树脂。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所示的所述树脂凸起122的结构仅仅是示例性的。由于所述树脂凸起122是由树脂从所述第一通孔121的一侧流至另一侧后凝固形成,因此,在其中一种情况中,树脂几乎完全从所述第一通孔121流出,在所述第一通孔121内没有残余,因此形成的所述树脂凸起122可以如附图所示,所述树脂凸起122形成于所述第一通孔11和所述第二导体层2的边界处;在另一种情况中,所述第一通孔121内残余有树脂,所述第一通孔121甚至被树脂填满,因此形成的所述树脂凸起122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21内,所述树脂凸起122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一通孔121;在又一种情况中,在所述第一导体层1远离所述第二导体层2的一侧表面残留有树脂,因此,形成的所述树脂凸起122可以是贯穿所述第一通孔11。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树脂凸起122并不受图示及上述形状的限制,只要是具有刺穿能力的树脂凸起,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确保能够在所述第一通孔121处形成所述树脂凸起122,同时保证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不易破裂,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121的横截面面积为0.01μm2-1mm2

此外,为了保证能够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上能够形成足够多的树脂凸起122,以确保所述第二导电层13上形成的凸起部131能够顺利刺穿所述胶膜层14,同时保证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不易破裂,本实施例中每平方厘米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中的所述第一通孔121的个数为5-1010个。相应地,每平方厘米所述第一导体层12中的所述树脂凸起122的个数为5-1010个;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3覆盖所述树脂凸起122,从而在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外表面与所述树脂凸起122对应的位置形成凸起部131,因此,所述凸起部131的个数与所述树脂凸起122的个数相对应,从而保证了能够顺利地刺穿所述胶膜层14。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121可以规则或不规则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上;其中,所述第一通孔121规则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上是指各个第一通孔121的形状相同,且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上;所述第一通孔121不规则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上是指各个第一通孔121的形状各异,且无序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上。优选地,各个第一通孔121的形状相同,且各个第一通孔121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上,如图2所示。此外,所述第一通孔121可以是圆形通孔,还可以是其它任意形状的通孔,本实用新型附图仅以所述第一通孔121是圆形通孔进行举例说明,但其他任何形状的所述第一通孔121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凸起部131的形状可以与所述树脂凸起122的形状相同,也可以与所述树脂凸起122的形状不同,附图所示的所述凸起部131的形状仅仅是示例性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厚度优选为0.1μm-45μm;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厚度优选为0.1μm-45μm,从而确保所述第一导电层1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3不易破裂并且具有良好的挠性。另外,为了保证所述第一导电层1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3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所述第一导电层12包括金属导电层、碳纳米管导电层、铁氧体导电层和石墨烯导电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导电层13包括金属导电层、碳纳米管导电层、铁氧体导电层和石墨烯导电层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金属导电层包括单金属导电层和/或合金导电层;其中,所述单金属导电层由铝、钛、锌、铁、镍、铬、钴、铜、银和金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所述合金导电层由铝、钛、锌、铁、镍、铬、钴、铜、银和金中的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3相接触;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导电胶层11相接触。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可以是任何形状的表面,例如,可以为如图1所示的平整表面,也可以为起伏状的非平整表面,或者其他粗糙面;此外,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以是规则的表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表面。本实用新型附图仅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为平整表面进行举例说明,其他任何形状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所述第二导电层13与所述第一表面相接触的一面也可以是任何形状的表面,例如,可以为如图1所示的平整表面,也可以为起伏状的非平整表面,或者其他粗糙面,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附图的所述第一导电层1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3均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另外,根据实际生产和应用的需要,本实施例附图的所述第一导电层12和第二导电层13可设置为网格状、发泡状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胶膜层14的其中一种结构,具体表现为:所述胶膜层14包括含有导电粒子的黏着层。通过使所述胶膜层14包括含有导电粒子的黏着层,使得所述胶膜层14不仅具有黏合的作用,以使所述导电胶膜和导体紧密黏合,同时所述胶膜层14还具有导电的功能,其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3和所述第一导电层12相配合,确保导体间的电气连接。其中,所述导电粒子可以为相互分离的导电粒子,也可以为团聚而成的大颗粒导电粒子;当所述导电粒子为相互分离的导电粒子时,可进一步提高电气接触的面积,提高电气接触的均匀度;而当所述导电粒子为团聚而成的大颗粒导电粒子,可增加刺穿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胶膜层14的另一种结构,具体表现为:所述胶膜层14包括不含导电粒子的黏着层。通过使所述胶膜层14包括不含导电粒子的黏着层,使得所述胶膜层14具有黏合的作用,同时由于所述胶膜层14包括不含导电粒子,从而降低使用过程中的插入损耗,改善了所述导电胶膜的弯折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胶膜层14的厚度为0.1μm-60μm。所述胶膜层14所用材料选自以下几种:改性环氧树脂类、丙烯酸类、改性橡胶类、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类。此外,所述胶膜层14的外表面可以为无起伏的平整表面,也可以是平缓起伏的非平整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受到外界灰尘等杂质的污染,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胶膜还包括第一保护膜层15和第二保护膜层16,所述第一保护膜层15设于所述胶膜层14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一面上;所述第二保护膜层16设于所述导电胶层11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一面上。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所述导电胶膜时,需要将所述第一保护膜层15和所述第二保护膜层16剥离。

此外,所述第一保护膜层15和所述第二保护膜层16分别包括PPS薄膜层、PEN薄膜层、聚酯薄膜层、聚酰亚胺薄膜层、环氧树脂油墨固化后形成的膜层、聚氨酯油墨固化后形成的膜层、改性丙烯酸树脂固化后形成的膜层或聚酰亚胺树脂固化后形成的膜层。

实施例二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导电胶膜,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凸起部131的表面设有导体颗粒132。通过在所述凸起部131的表面设置所述导体颗粒132,增强了所述凸起部131的刺穿力度,进一步保证了在压合的过程中,所述凸起部131能够顺利地刺穿所述胶膜层14。

优选地,所述导体颗粒132集中分布于所述凸起部131的表面的向外凸出的位置上,这样更容易刺穿所述胶膜层14。当然,所述凸起部131的表面的非凸部也可以有导体颗粒132分布。此外,所述导体颗粒132还可以分布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3靠近所述胶膜层14的一面的其他位置上,而不仅分布于所述凸起部131的表面,如图3和图4所示。当然,所述导体颗粒132还可以仅分布于所述凸起部131。

在具体实施当中,如图3所示,可以先形成所述第二导电层13,然后再通过其他工艺在所述第二导电层13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3的一侧形成所述导体颗粒132。当然,所述第二导电层13和导体颗粒132也可以是通过一次成型工艺形成的整体结构,如图4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体颗粒132可与所述胶膜层14的外表面存在一定的距离,也可与所述胶膜层14的外表面相接触或延伸出所述胶膜层14的外表面。

为了确保所述凸起部131的刺穿力度,以保证所述凸起部131能够刺穿所述胶膜层14,优选地,所述导体颗粒132的高度为1μm-30μm。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体颗粒132包括金属颗粒、碳纳米管颗粒和铁氧体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此外,所述金属颗粒包括单金属颗粒和/或合金颗粒;其中,所述单金属颗粒由铝、钛、锌、铁、镍、铬、钴、铜、银和金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所述合金颗粒由铝、钛、锌、铁、镍、铬、钴、铜、银和金中的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制成。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体颗粒132可以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的所述导体颗粒132的形状仅仅是示例性的,由于工艺手段及参数上的差异,所述导体颗粒132还可以为团簇状、挂冰状、钟乳石状、树枝状等其他形状。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导体颗粒132并不受图示及上述形状的限制,只要是具有刺穿及导电功能的导体颗粒,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确保所述凸起部131的刺穿力度,优选地,所述导体颗粒132为多个。多个所述导体颗粒132可以规则或不规则地分布在所述凸起部131的表面上;多个所述导体颗132还可以连续或不连续地分布在所述凸起部131的表面上。其中,多个所述导体颗粒132规则地分布在所述凸起部131的表面上是指多个所述导体颗粒132的形状相同且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凸起部131的表面上;多个所述导体颗粒132不规则地分布在所述凸起部131的表面上是指多个所述导体颗粒132的形状各异且无序地分布在所述凸起部131的表面上。此外,多个所述导体颗132的尺寸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如将多个所述导体颗132的尺寸设置为相同,当然也可以将多个所述导体颗132的尺寸设置为不同,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此外,本实施例的所述导电胶膜的其它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线路板,包括钢片21和印刷线路板22;所述线路板还包括实施例一或二所述的导电胶膜,所述钢片21通过所述导电胶膜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2相压合;所述导电胶层11与所述钢片21电连接,所述凸起部131刺穿所述胶膜层14并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2的地层222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印刷线路板22包括层叠设置的印刷线路板本体221和地层222,所述印刷线路板本体221上设有接地孔223;因此,所述凸起部131刺穿所述胶膜层13并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2的地层222电连接,具体为:所述凸起部131刺穿所述胶膜层13,并穿过所述接地孔223,从而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2的地层222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电胶膜上的所述凸起部131可以均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2的地层222接触,也可以部分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2的地层222接触。可以理解的,所述接地孔22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只需满足能够确保所述导电胶膜有效地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2的地层222连接即可。

此外,所述线路板还包括电磁屏蔽膜23,所述电磁屏蔽膜23设于所述印刷线路板22上未设置所述导电胶膜的位置上。具体地,所述电磁屏蔽膜23包括层叠设置的绝缘层231和导体层232,所述导体层232设于所述印刷线路板本体221上,且所述导体层232在与所述接地孔223相对的位置上设有沿靠近所述接地孔223的方向延伸的导体层凸部,所述导体层凸部穿过所述接地孔223,并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2的地层222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所述钢片21的补强作用,所述钢片的厚度优选为0.05mm-0.2mm;另外,所述钢片21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片21优选为镀镍钢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所述钢片21的设置,增强了所述线路板的挺性,可有效防止因弯折等原因导致所述线路板的安装部位出现变形的现象,从而利于印刷线路板零部件安装搬运等操作;同时,在所述导电胶膜和所述钢片21的配合下,使得所述线路板具有良好的接地稳定性,能够有效地将所述线路板中的干扰电荷导出,并可实现有效屏蔽外来电磁波干扰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当中,当所述线路板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可以通过使所述钢片21与电子设备的外壳连接,从而在所述钢片21和所述导电胶膜的配合下将聚积于所述线路板中的干扰电荷导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关于所述导电胶膜的实现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一和二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印刷线路板22优选为挠性单面板、挠性双面板、挠性多层板、刚挠结合板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钢片和印刷线路板之间的可靠连接;同时,设于所述导电胶膜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增加了导电胶膜中导电粒子的重叠率,并能够避免在高温时,由于胶体膨胀使得其导电粒子拉开而导致导电胶膜的电阻增大的问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电阻,进而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导电性能,因此保证了接地的稳定性。此外,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设置,还减少了导电粒子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剥离强度。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线路板,包括钢片21、印刷线路板22以及电磁屏蔽膜23,所述电磁屏蔽膜23包括层叠设置的绝缘层231和导体层232,所述电磁屏蔽膜23通过所述导体层232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2的地层222电连接;

所述线路板还包括实施例一或二所述的导电胶膜,所述钢片21通过所述导电胶膜与所述电磁屏蔽膜23相压合;所述导电胶层11与所述钢片21电连接,所述凸起部131刺穿所述胶膜层13和所述绝缘层231,并与所述导体层232电连接。

其中,所述电磁屏蔽膜23通过所述导体层232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2的地层222电连接,具体表现为:所述印刷线路板22包括层叠设置的印刷线路板本体221和地层222,所述印刷线路板本体221上设有接地孔223;所述导体层232设于所述印刷线路板本体221上,且所述导体层232在与所述接地孔223相对的位置上设有沿靠近所述接地孔223的方向延伸的导体层凸部,所述导体层凸部穿过所述接地孔223,从而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2的地层222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使所述导电胶层11与所述钢片21电连接,并使所述凸起部131刺穿所述胶膜层13和所述绝缘层231,与所述导体层232电连接,从而使得所述钢片21能够通过所述导电胶膜与所述电磁屏蔽膜23的第二导电胶膜层232电连接,进而实现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2的地层222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电胶膜上的所述凸起部161可以均与导体层232接触,也可以部分与所述导体层232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所述钢片21的补强作用,所述钢片的厚度优选为0.05mm-0.2mm;另外,所述钢片21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片21优选为镀镍钢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所述钢片21的设置,增强了所述线路板的挺性,可有效防止因弯折等原因导致所述线路板的安装部位出现变形的现象,从而利于印刷线路板零部件安装搬运等操作;同时,在所述导电胶膜和所述钢片21的配合下,使得所述线路板具有良好的接地稳定性,能够有效地将所述线路板中的干扰电荷导出,并可实现有效屏蔽外来电磁波干扰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当中,当所述线路板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可以通过使所述钢片21与电子设备的外壳电连接,从而在所述钢片21和所述导电胶膜的配合下将聚积于所述线路板中的干扰电荷导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关于所述导电胶膜的实现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一和二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印刷线路板7优选为挠性单面板、挠性双面板、挠性多层板、刚挠结合板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钢片和印刷线路板之间的可靠连接;同时,设于所述导电胶膜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1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3,增加了导电胶膜中导电粒子的重叠率,并能够避免在高温时,由于胶体膨胀使得其导电粒子拉开而导致导电胶膜的电阻增大的问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电阻,进而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导电性能,因此保证了接地的稳定性。此外,所述第一导电层1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设置,还减少了导电粒子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剥离强度。

实施例五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电胶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制备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导电胶膜,包括步骤S11至步骤S13:

S11、形成第一导电层;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形成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的横截面面积为0.01μm2-1mm2;每平方厘米所述第一导电层中的所述第一通孔的个数为5-106个。

S12、在所述第一通孔处形成树脂凸起;其中,所述树脂凸起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通孔;

其中,所述在所述第一通孔处形成树脂凸起具体为:

在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树脂,并使所述树脂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流至另一侧后凝固,从而在所述第一通孔处形成树脂凸起。

具体地,在其中一种优选方式中,在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树脂,并使所述树脂在常温下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流至另一侧后,在固化温度下凝固,从而在所述第一通孔处形成树脂凸起;而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树脂,并使所述树脂在熔化温度下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流至另一侧后,经瞬间冷却,从而在所述第一通孔处形成树脂凸起。

S13、在所述第一导电层靠近所述树脂凸起的一侧形成第二导电层,并使所述第二导电层覆盖所述树脂凸起的位置形成凸起部;

S14、在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形成胶膜层,并在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一侧形成导电胶层。

具体地,在一优选方式中,在离型膜上涂布胶膜层,并将所述胶膜层压合转移至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

在离型膜上涂布导电胶层,并将所述导电胶层压合转移至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一侧。

在另一优选方式中,在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涂布胶膜层,并在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一侧涂布导电胶层。

在适用于制备实施例二所述的导电胶膜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在步骤S13之后,以及在步骤S14前还包括步骤:

通过物理打毛、化学镀、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蒸发镀、溅射镀、电镀和混合镀中的一种或多种工艺在所述凸起部的外表面形成导体颗粒。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一通孔处形成所述树脂凸起,并在所述第一导电层靠近所述树脂凸起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二导电层,以使所述第二导电层覆盖所述树脂凸起的位置形成凸起部,使得导体间通过所述导电胶膜相压合时,所述导电胶膜能够通过所述导电胶层与其中一个导体电连接,同时通过所述凸起部刺穿所述胶膜层与另一个导体电连接,从而实现了导体间的可靠连接。其中,所述导电胶膜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增加了导电胶膜中导电粒子的重叠率,并能够避免在高温时,由于胶体膨胀使得其导电粒子拉开而导致导电胶膜的电阻增大的问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电阻,进而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导电性能,以保证导体间的电气连接。此外,所述第一导电层和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设置,还减少了导电粒子的使用,降低了导电胶膜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了导电胶膜的剥离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