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伏式避雷装置及避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9452发布日期:2019-06-13 10:14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倒伏式避雷装置及避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避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倒伏式避雷装置及避雷系统。



背景技术:

户外空旷场所用到的避雷针具有临时性,即在需要对户外场所避雷时,会将避雷针远程运输至现场进行现场安装,当避雷实用结束时,需要将避雷针运输至其他场所进行再次利用。由于通常避雷针的高度比较高,对运输带来严重的不便,因此需要将避雷针放到进行运输,现有的倒伏式避雷针不便于固定;并且现有的倒伏式避雷针在现场进行安装时,不便于对于避雷针进行直立过程的操作,而且安装人员的操作较为费力。另一方面,对户外空旷场所进行避雷保护时,需要接地装置与避雷装置构成接地系统,现有的户外用避雷装置安装较为繁琐,增加了户外避雷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便于运输、便于连接、固定稳定、便于使用的倒伏式避雷装置及避雷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根据下:

一种倒伏式避雷装置,包括避雷体以及牵引装置,所述避雷体包括支架以及竖直转动的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立杆;

所述支架的顶端设置有穿过立杆的转轴,所述支架的一侧设置有位于上部的固定杆以及位于所述固定杆下侧的挡杆;

所述立杆的朝向固定杆的一侧面上设置有拉环,立杆的顶端设置有避雷针;

所述牵引装置包括设置于支架一侧的导向组件以及设置于导向组件背向支架一侧的卷绳器,所述卷绳器上的钢丝绳绕过导向组件固定在所述拉环上。

进一步,所述支架包括底板以及2根固定在底板上的竖杆。

进一步,所述竖杆的顶端固定有轴承座,所述转轴的端部穿设于轴承座内。

进一步,所述立杆固定于转轴的中部,并且立杆位于2根竖杆之间。

进一步,所述导生组件包括固定于底板上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2个支撑板,2个所述支撑板之间通过轴连接有导绳轮。

进一步,所述卷绳器包括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内安装有卷绳盘、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所述卷绳盘通过轴连接于安装壳上,所述第一齿轮分别与卷绳盘和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通过轴连接有位于安装壳外侧的手柄。

进一步,所述第二齿轮可拆卸的穿设有连接于安装壳上的定位螺栓。

一种避雷系统,包括前述的倒伏式避雷装置,还包括与立杆相连的接地装置,所述接地装置包括等离子接地体以及非金属接地体,所述等离子接地体与非金属接地体通过铜排相连,所述铜排的一端连接有与立杆可拆卸相连的第一引下线。

进一步,所述第一引下线远离铜排的一端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通过螺纹连接于立杆的下端。

进一步,所述立杆的内部穿设有与避雷针相连的第二引下线,所述第二引下线与螺栓相抵触,所述第二引下线与立杆内壁之间设置有绝缘树脂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牵引装置实现避雷体的倒伏与竖立之间的转换,当需要运输时,避雷体的立杆与避雷针处于平放状态,从而便于避雷针的运输;当避雷体在现场进行安装时,通过牵引装置收钢丝绳,并对牵引装置进行限位固定从而使得钢丝绳对立杆进行拉紧,使得立杆与避雷针处于竖直状态;

2、本实用新型通过倒伏式避雷装置与接地装置构成避雷系统,其中接地装置中的引下线通过螺栓与立杆的底部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在现场对接地装置与避雷装置的连接与拆卸,并且便于在现场对避雷装置的倒伏操作;

3、本实用新型中,立杆与固定杆可固定,从而便于立杆在处于竖直状态时的固定,与牵引装置相配合对立杆进行稳定固定,避免由于风等外力因素导致立杆与避雷针倾倒;

总之,本实用新型具有便于运输、便于连接、固定稳定、便于使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避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避雷体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牵引装置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避雷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A部放大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支架,101、底板,102、竖杆,2、立杆,3、转轴,4、固定杆,5、挡杆,6、拉环,7、避雷针,8、导向组件,801、固定座,802、支撑板,803、导绳轮,9、卷绳器,901、安装壳,902、卷绳盘,903、第一齿轮,904、第二齿轮,905、定位螺栓,906、手柄,11、轴承座,12、离子接地体,13、非金属接地体,14、铜排,15、第一引下线,16、螺栓,17、第二引下线,18、绝缘树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图1所示,一种倒伏式避雷装置,包括避雷体以及牵引装置,所述避雷体包括支架1以及竖直转动的设置于所述支架1上的立杆2;所述支架1的顶端设置有穿过立杆2的转轴3,所述支架1的一侧设置有位于上部的固定杆4以及位于所述固定杆4下侧的挡杆5,所述固定杆4用于对处于竖直状态的立杆2进行固定,当立杆2处于竖直状态时可采用固定螺栓对立杆2与固定杆4之间进行固定,所述挡杆5用于对立杆2进行止挡;所述立杆2的朝向固定杆4的一侧面上设置有拉环6,立杆2的顶端设置有避雷针7;所述牵引装置包括设置于支架1一侧的导向组件8以及设置于导向组件8背向支架1一侧的卷绳器9,所述卷绳器9上的钢丝绳10绕过导向组件8固定在所述拉环6上,从而通过卷绳器9对钢丝绳10进行收卷,使得处于倒伏状态的立杆2与避雷针7被逐渐拉至竖直状态,当立杆2达到竖直状态时,挡杆5对立杆2的下端进行止挡,避免使得卷绳器9在收卷钢丝绳10过程中使得立杆2被牵拉过位。

如图2所示,所述支架1包括底板101以及2根固定在底板101上的竖杆102;所述竖杆102的顶端固定有轴承座11,所述转轴3的端部穿设于轴承座11内;所述立杆2固定于转轴3的中部,并且立杆2位于2根竖杆102之间,从而使得立杆2能够以转轴3为圆心,在卷绳器9收卷钢丝绳10的过程中拉动立杆2转动,并且2根竖杆102对立杆2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不论是立杆处于倒伏状态还是处于竖直状态,都能够被稳定支撑。

如图3所示,所述导生组件8包括固定于底板101上的固定座801,所述固定座801上设置有2个支撑板802,2个所述支撑板802之间通过轴连接有导绳轮803;所述卷绳器9包括安装壳901,所述安装壳901内安装有卷绳盘902、第一齿轮903以及第二齿轮904,所述卷绳盘902通过轴连接于安装壳901上,所述第一齿轮903分别与卷绳盘902和第二齿轮904啮合,所述第二齿轮904通过轴连接有位于安装壳901外侧的手柄906;所述第二齿轮904可拆卸的穿设有连接于安装壳901上的定位螺栓905;

其中,导绳轮803低于拉环6与卷绳盘902所在的位置,并且钢丝绳10从导绳轮803的下侧面穿过,从而使得导绳轮803对钢丝绳10起到良好的压紧作用,通过导绳轮803对钢丝绳10施加稳定的压力,使得钢丝绳10始终处于绷紧状态,对立杆2施加稳定的拉力;在使用卷绳器9对立杆进行牵引过程中,定位螺栓905脱离第二齿轮904,当立杆2牵引至竖直状态时,将定位螺栓905穿过第二齿轮904通过螺纹固定与安装壳901上,从而对第二齿轮904进行限位,进一步对立杆2进行拉紧固定,避免出现立杆2倾倒的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在实施时,为了便于避雷装置的运输,在支架1背向设置有固定杆4的一侧的下部设置有横杆,运输时当立杆2处于平放状态,采用绳子等工具将立杆2上的拉环6与横杆进行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支架1的底板101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基座上,同样的将卷绳器9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底板101上设置导向组件8一侧的预制的基座上,然后将卷绳器9中卷绳盘902上的钢丝绳10的一端自导向组件8中导绳轮803的下侧穿过连接在立杆2的拉环6上;然后通过手柄906驱动第二齿轮904,第二齿轮904转动带动第一齿轮903转动,第一齿轮903转动带动卷绳盘902转动,卷绳盘902转动过程中对钢丝绳10进行收卷,钢丝绳10收卷过程中对立杆2进行牵拉,当将立杆2牵拉至竖直状态后,将定位螺栓905穿过第二齿轮904对第二齿轮904与安装壳901进行固定,然后采用固定螺栓对立杆2与固定杆4进行固定。

如图4所示,一种避雷系统,包括前述的倒伏式避雷装置,还包括与立杆2相连的接地装置,所述接地装置包括等离子接地体12以及非金属接地体13,所述等离子接地体12与非金属接地体13通过铜排14相连,所述铜排14的一端连接有与立杆2可拆卸相连的第一引下线15;所述第一引下线15远离铜排14的一端连接有螺栓16,所述螺栓16通过螺纹连接于立杆2的下端。

如图5所示,所述立杆2的内部穿设有与避雷针7相连的第二引下线17,所述第二引下线17与螺栓16相抵触,从而使得避雷针7接收到的闪电通过第二引下线17传递到螺栓16后,通过第一引下线15传递给铜排14,最终通过铜排14上的例子接地体12与非金属接地体13导入大地;所述第二引下线17与立杆2内壁之间设置有绝缘树脂层18,从而将第二引下线17与立杆2之间进行良好的绝缘保护。

本实施例在实施时,当立杆2被牵引至竖直状态并进行固定后,将与第一引下线15相连的螺栓16安装如立杆2的底部;其中离子接地体12、非金属接地体13以及铜排14埋设与地下,螺栓16与第一引下线15自立杆正下方对应的位置穿出,并且螺栓16穿过底板101后连接在立杆2的底部。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