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整体应变消除的具有绝缘移位连接接触件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47358发布日期:2020-08-28 18:56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用于整体应变消除的具有绝缘移位连接接触件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2017年11月1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2/586,601号的优先权,所述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申请总体涉及电连接件领域,且更具体来说,涉及用于将绝缘导线连接到另一绝缘导线的一种类型的连接件。



背景技术:

提供以下说明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所提供的信息或引用的参考不被承认是现有技术。

各种类型的连接件用于在绝缘导线与任意形式的电子组件或电气组件之间形成连接。这些连接件通常可用作具有大范围的大小、间距和电镀选项的插座、插头和带罩头部。传统上,为了将两条导线连接在一起,使用者必须将第一条导线和第二条导线剥开,将两端拧在一起,且然后将它们彼此固定。这个过程可能是乏味的、低效的和不可取的。此外,可能意外断裂或短路的导线对导线连接可为危险的或者甚至是致命的,尤其是在危险的应用中(例如,在采矿作业中使用炸药)。因此,需要一种快速、高效且可靠的连接导线和断开连接导线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系统、方法和器件各自具有几个创新方面,其中没有一个仅单独负责本文中所公开的期望属性。

一种设备包含具有第一导线接收部分的第一电接触件。所述第一导线接收部分包含第一绝缘移位连接(idc)槽和从所述第一idc槽移位的第一应变消除槽。所述设备还包含具有第二导线接收部分的第二电接触件。所述第二导线接收部分包含第二idc槽和从所述第二idc槽移位的第二应变消除槽。所述设备还包含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包含第一电接触件入口、第二电接触件入口、第一多个导线开口和第二多个导线开口。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包含设置在所述第一多个导线开口与所述第二多个导线开口之间的多个弯曲表面。

在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含电分流器。所述电分流器包含接收在所述绝缘壳体的分流器开口内的阳接触尖端。所述分流器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入口与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入口之间。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接触件还包含第一分流连接件部分且所述第二电接触件还包含第二分流连接件部分。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连接件部分和所述第二分流连接件部分各自包含适于接收所述阳接触尖端且与所述阳接触尖端形成导电连接的各自的阴接触插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idc槽和所述第二idc槽基本上是y形的且从所述第一导线接收部分的外边缘和所述第二导线接收部分的外边缘延伸,从而在所述外边缘处形成锥形远端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应变消除槽和所述第二应变消除槽包含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所述近端部分具有第一平均宽度且所述远端部分具有第二平均宽度,所述第一平均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平均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接触件还包含第三导线接收部分且所述第二电接触件还包含第四导线接收部分,所述第三导线接收部分包含第三idc槽和第三应变消除槽,所述第四导线接收部分包含第四idc槽和第四应变消除槽。

一种设备包含第一电接触件,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包含第一孔和第一绝缘移位开口。所述第一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绝缘移位开口的中心对准。所述设备还包含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包括第一导线开口、第二导线开口和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导线开口和所述第二导线开口的第一电接触件入口。所述第一电接触件至少局部地插入到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入口中,使得所述第一孔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导线开口对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接触件完全插入到所述电接触件入口中,使得所述第一绝缘移位开口的狭窄部分与所述第二导线开口对准。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移位开口基本上是y形的且包含从所述第一电接触件的边缘延伸的较宽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还包含基座和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外表面之上的帽。在此种实施例中,所述基座的所述外表面包含位于在所述第一导线开口与所述第二导线开口之间延伸的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一侧上的弯曲部分。所述帽包含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所述第一侧上的细长开口和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二侧上的较短开口。所述细长开口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导线开口的外边缘及所述第二导线开口的外边缘基本上对准,使得所述细长开口在所述第一导线开口和所述第二导线开口之上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帽包含从表面延伸的第一导线接收突片和第二导线接收突片,所述第一导线接收突片位于所述第一侧上且所述第二导线接收突片位于所述第二侧上。所述第一导线接收突片和所述第二导线接收突片包含与所述基座中的脊互锁的闩锁尖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接触件还包含多个附加孔和多个附加绝缘移位开口。在此种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还包括多个附加导线开口,其中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入口延伸穿过所述多个附加导线开口。所述多个附加导线开口中的一组至少与所述多个附加孔的部分对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含第二电接触件,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具有第二孔和第二绝缘移位开口。在此种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还包含第三导线开口、第四导线开口和延伸穿过所述第三导线开口和所述第四导线开口的第二电接触件入口。所述第二电接触件至少局部地插入到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入口中,使得所述第二孔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三导线开口对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入口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入口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的中心轴线的相对侧上。

一种方法包含:将电接触件局部地插入到绝缘壳体的入口中;将第一导线插入到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一侧上的第一穿孔中;将所述第一导线插入到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所述第二侧上的第二穿孔中。所述第二穿孔在与所述第一穿孔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从所述第一穿孔移位。所述方法还包含将所述电接触件压缩到所述入口中,使得所述电接触件的绝缘移位开口的狭窄部分使所述第一导线上的绝缘移位移除,以在所述电接触件与所述第一导线之间形成电连接,且所述电接触件的孔压缩所述第一导线的绝缘以在所述电接触件与所述第一导线之间形成接触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所述第一导线插入到所述第一穿孔中之后但在将所述电接触件压缩到所述入口中之前,将所述第一导线包绕在所述绝缘壳体的内表面周围,从而将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引导到所述第二穿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所述电接触件压缩到所述入口中之前,所述方法包含将第二导线插入到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所述第一侧上的第三穿孔中以及将所述第二导线插入到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所述第二侧上的第四穿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口是第一入口且所述电接触件是第一电接触件。在此种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含:将第二电接触件局部地插入到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二入口中;将第二导线插入到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所述第一侧上的第三穿孔中;将所述第二导线插入到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所述第二侧上的第四穿孔中;以及将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完全压缩到所述第二入口中,使得所述第二电接触件的绝缘移位开口的边缘使所述第二导线上的绝缘移位,以在所述第二电接触件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产生电连接,且所述第二电接触件的孔压缩所述第二导线的绝缘以在所述第二电接触件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产生接触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含:将阳接触尖端插入到所述绝缘壳体的分流器开口中,使得所述阳接触尖端与所述第一电接触件的第一分流连接件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的第二分流连接件部分接合,从而将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导电耦合到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含从所述绝缘壳体的所述分流器开口移除所述阳接触尖端,使得所述阳接触尖端脱离所述第一电接触件的所述第一分流连接件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的所述第二分流连接件部分,从而将所述第一电接触件与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导电解耦合。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安装有导线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等距视图。

图1b和1c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安装有导线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剖视图。

图2a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接触件的等距视图。

图2b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接触件的等距视图。

图2c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接触件的等距视图。

图3a和3b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轮胎连接件的剖视图。

图4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电分流器的等距视图。

图5a和5b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电分流器的视图。

图6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等距视图。

图7a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绝缘壳体的等距视图。

图7b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绝缘壳体的基座的等距视图。

图7c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绝缘壳体帽的等距视图。

图8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安装有导线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等距视图。

图9a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安装有导线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等距视图。

图9b、9c和9d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安装有导线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剖视图。

图10a、10b、10c和10d绘示了根据各种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电接触件的等距视图。

图11a和11b绘示了根据各种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等距视图。

图12a和12b绘示了根据各种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等距视图。

图13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使用方法。

图14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使用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各种实施例,所述各种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实例在附图中例示。这些实施例是通过阐释本发明的方式提供,且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进行限制。举例来说,作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例示或阐述的特征可与另一实施例一起使用,以产生再一个实施例。本申请旨在涵盖落于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的这些及其他修改和变化。

本文中所公开的是包含绝缘壳体的一种导线对导线连接件,所述绝缘壳体包含用于电接触件的入口(例如,端口、槽、空腔等)。电接触件包含至少一个导线孔和至少一个绝缘移位开口。绝缘移位开口被配置成在导线中的第一点处形成绝缘移位连接且孔在导线的第二点处提供附加接触点,以从第一点释放应力。这种导线对导线连接件允许在绝缘导线的导电元件与连接件的电接触件之间高效且快速地建立电连接和机械连接。此外,绝缘壳体辅助电接触件与绝缘导线之间的电连接和机械连接,且确保将电接触件固定在电绝缘位置处。

根据各种实施例,本文中所公开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能够在至少两条导线之间高效且快速地建立电连接。举例来说,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接触件包含至少一个附加孔和绝缘移位开口,所述绝缘移位开口被配置成在附加导线中的第一点处形成绝缘移位连接。附加孔在附加导线的第二点处提供附加接触点,以从第一点释放应力。如本文中所阐述,通过这种电接触,多条导线可通过电接触件与绝缘壳体的组合而彼此牢固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对导线连接件还包含分流器。分流器允许两个或更多个电连接件之间的选择性电连接或断开连接(例如,各自包含相关联的绝缘壳体和电接触件),从而有助于一条或多条导线的连接。本文中所公开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独特设计确保了两条或更多条导线可高效、安全且可靠地连接到带电的电气组件和从带电的电气组件断开连接,而只需要最少的人工干预。也就是说,导线对导线连接件通过在每条导线与导线对导线连接件之间提供两个接触点来确保与导线对导线连接件接合的导线不会分开。具体而言,导线穿过两个不同的穿孔(例如,与电接触件中的孔和绝缘移位开口对准)包绕,其中穿孔中的一个在导线的绝缘被移位时为导线提供保持支撑,且在导线的导电芯与电接触件(例如,在第一点处)之间形成电连接,而另一个穿孔在电接触件的第二孔夹紧(即,压缩)导线的绝缘以机械地固定导线(例如,第二接触点)时为导线提供保持支撑。此外,导线对导线连接件允许多于两条导线彼此电连接,这在需要许多组件耦合到控制器件或导线的系统中是有益的。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文中所论述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允许将采矿现场处的许多炸药高效地联网在一起且安全及可靠地进行控制。

具有分流器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各种实施例在图1到图13中例示。这些图中公开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被配置成将绝缘导线的导电芯与电接触件连接。在实施例中,电接触件连接到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电导线且设置在绝缘壳体的入口内。此外,绝缘壳体可容纳一个、两个或更多个电接触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接触件被机械分流和电气分流到至少一个附加电接触件。应理解,本文中所公开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不受导线位置、电接触件、分流器或将每个组件耦合在一起的连接类型的最大数量的限制。

总体参照图1a、1b和1c,根据各种例示性实施例,具有分流器150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00被绘示为四个可分离元件。图1a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00的等距视图。图1b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00的剖视图。图1c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00的剖视图。总体如图1a、1b和1c所绘示,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00包含第一电接触件130、第二电接触件140、绝缘壳体110和电分流器150。所述两个电接触件130和140中的每一个包含分流连接件部分和导线接收部分,且在图2a中进一步详细论述。在替代实施例中,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00可与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电接触件兼容,从而使得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00能够与任意数量的导线形成电连接。

总体参照图1a,绝缘壳体110包含第一对导线开口112、第二对导线开口114、第三对导线开口116和第四对导线开口118。第一对导线开口112、第二对导线开口114、第三对导线开口116和第四对导线开口118中的每一对包含第一导线开口(例如,上部导线开口)和第二导线开口(例如,下部导线开口)。第一导线开口和第二导线开口与第一电接触件130中的孔和第二电接触件140中的孔对准,使得第一对导线开口112、第二对导线开口114、第三对导线开口116和第四对导线开口118的每一对被配置成接收相应的导线102、104、106和108。举例来说,导线104穿过第一对导线开口112的第一导线开口设置,包绕在绝缘壳体110的内表面周围,且返回穿过第一对导线开口112的第二导线开口。应理解,在各种替代实施例中,导线102、104、106和108中的任意者可插入到第一对导线开口112、第二对导线开口114、第三对导线开口116和第四对导线开口118的第二穿孔中,包绕在绝缘壳体110周围,且然后穿过第一对导线开口112、第二对导线开口114、第三对导线开口116和第四对导线开口118的第一穿孔。如本文所述,导线102、104、106和108到绝缘壳体110的周围包绕式附接有助于例如在导线102和104与第一电接触件130之间形成安全且可靠的电连接。

在所示实例中,第一对导线开口112、第二对导线开口114、第三对导线开口116和第四对导线开口118中的每个导线开口是具有圆形边缘的矩形。应理解,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00或其任意特征的大小或形状可被形成为有助于与任意类型或大小的导线一起使用。此外,导线可从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00的任一侧插入到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00中。

仍然参照图1a,导线102和104电耦合到第一电接触件130,第一电接触件130完全插入到绝缘壳体110的电接触件入口中。这样一来,第一电接触件130导电耦合到电分流器150。另外,导线106和108穿过第二电接触件140中的孔插入。在所示的配置中,第二电接触件140局部地插入到绝缘壳体110的相应的接触件入口中。根据本公开将变得显而易见的是,在这种配置中,第二电接触件130不电连接到导线106和108。为了形成这种连接,只需要将第二电接触件140压缩到绝缘壳体110的电接触件入口中。一旦形成这种连接,导线102、104、106和108将彼此电连接。在实施例中,绝缘壳体110包含分流器接收部分120,分流器接收部分120具有与电分流器150的闩锁尖端对应的表面,从而有助于固定连接。

如图1b所示,导线106穿过第三对穿孔116中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电接触件140的孔142插入。导线106包绕倚靠在绝缘壳体的内表面122(例如,将第三对导线开口116的第一导线开口与第二导线开口分开)且向后延伸穿过第三对穿孔116中的第二导线开口。由于第二电接触件140仅局部地插入到电接触件入口124中,因此导线106仅延伸穿过第二电接触件140的绝缘移位开口144的一部分。如本文所述,绝缘移位开口144包含狭窄区,当第二电接触件140完全插入到电接触件入口124中时,狭窄区使导线106上的绝缘层移位。

如图1c所示,导线102穿过第一对导线开口112中的第一穿孔和第一电接触件130的孔132插入。导线102包绕倚靠绝缘壳体的内表面126(例如,将第一对导线开口112的第一导线开口与第二导线开口分开)且向后延伸穿过第一对贯通导线开口112中的第二导线开口。由于第一电接触件130完全插入到电接触件入口124中,因此第一电接触件130的绝缘移位开口134的狭窄部分使导线102上的绝缘层移位,以在导线102与第一电接触件130之间形成导电连接。另外,孔132的表面压靠导线102的绝缘层,以将导线固定在第一导线开口中。因此,在导线102与第二导线接收部分134之间的接触点处施加较小的应力,这确保了更可靠的电连接。另外,第一接触件130的分流器接收部分导电连接到分流器150内的接触件。

图2a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接触件200的等距视图。图2a的电接触件200包含导线接收部分210和分流连接件部分220。分流连接件部分220包含阴接触插座222和基座224。阴接触插座222包含与基座224共面的两个接触叉226。接触叉226相对于彼此倾斜,使得它们之间的间隙随着离基座224的距离而减小,直到两个脊靠近接触叉226的端部朝向彼此延伸。脊可为半圆形、矩形、三角形或任意其他多边形。脊处的接触叉226之间的距离确保了当插入到阴插座222时,接触叉226将压缩电分流器。

在替代实施例中,阴接触插座222可包含多于或少于两个接触叉。举例来说,阴接触插座222可为单个插座形状的叉,或者它可包含三个、四个或更多个接触叉。优选地,阴接触插座222适于使其可接纳并固定来自电分流器的尖端以产生电连接。接触叉226也可具有不同的形状。举例来说,接触叉226可为锥形的,使得叉的宽度在顶部处较大且随着接触叉226远离基座224延伸而减小。

仍然参照图2a,导线接收部分210包含孔212和绝缘移位开口214。在所示实例中,存在从电接触件200的第一(例如,下部)边缘延伸的两个绝缘移位开口214。绝缘移位开口214基本上是y形的,具有从外边缘延伸的角形部分和从角形部分的顶点延伸的较窄的杆。角形部分从导线接收部分210的轴线216(例如,中心轴线)处的点延伸,使得导线接收部分210的下部部分包含外部刀片、中心刀片和内部刀片。外部刀片、内部刀片和中心刀片呈锥形。当电接触件200被向下按压时,这种配置有助于将插入绝缘移位开口214中的导线引导到杆。

导线接收部分210的边缘包含从其上延伸的突出部218(例如,点、脊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突出部218沿着第二边缘和第三边缘垂直定位,从而有助于电接触件200正确插入到绝缘壳体中。在实施例中,第一组突出部218(例如,导线接收部分210的任一侧上最靠近下部边缘的一对突出部218)装配到绝缘壳体中的对应一组凹槽中,以将电接触件200稳定地定位在局部插入位置(例如,如针对图1所述的第二电接触件140所述)。孔212包含细长圆形部分和靠近导线接收部分210的上部边缘的v形部分。当电接触件处于局部插入位置中时,孔的细长圆形部分与绝缘壳体中的第一组第一导线开口对准。另外,绝缘移位开口214的角形部分与绝缘壳体中的第二组导线开口对准。因此,在完成插入到绝缘壳体中之前,导线可穿过导线开口和电接触件200插入。这样一来,孔212的细长形状允许电接触件200在导线安装期间自由移动。举例来说,对应的导线可容易地穿过导线孔212的下部部分插入,然后电接触件200可被压缩到其对应的导线接触件入口且导线可朝向v形部分移动,使得孔212压缩(即,夹紧)导线的绝缘且将导线机械地固定在绝缘壳体内。另外,导线的其他部分可被压入到绝缘移位开口214的较窄的杆中,以引起导线上绝缘层的局部移位,从而形成电连接。

图2b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接触件230的等距视图。在各种实施例中,除了电接触件230不包含分流连接件部分220之外,电接触件230在结构上类似于针对图2a阐述的电接触件200。换句话说,电接触件230仅包含上述导线接收部分210。这样一来,在图2b中使用共同的参考编号阐述以上针对图2a阐述的类似元件的结合。这种电接触件可用于例如其中导线对导线连接件不包含分流器的实施例中。应注意,在各种实施例中,电接触件的绝缘移位开口214是不同形状的。举例来说,在替代实施例中,绝缘移位开口214从电接触件230的外边缘移位且包含具有从其延伸的狭缝的较宽的下部开口(例如,如针对图10a、10b、10c和10d阐述的电接触件中所绘示)。另外,在各种替代实施例中,电接触件230包含两组以上的孔212和绝缘移位开口214。举例来说,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接触件包含三组孔212和绝缘移位开口214。

图2c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接触件240的等距视图。如图所示,电接触件240包含单个孔212和单个绝缘移位开口242。这样一来,电接触件240被配置成仅固持单条导线。另外,绝缘移位开口242与电接触件240的下部边缘偏移。绝缘移位开口242包含下部圆形部分和被配置成使绝缘层从设置在其中的导线移位的上部狭缝。

图3a和3b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300的剖视图。在所示实例中,导线对导线连接件300类似于针对图1a、1b和1c阐述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00,其中第一电接触件130和第二电接触件140被实施成针对图2a阐述的电接触件200。因此,图3a和3b结合了针对图1a、1b、1c和2a阐述的参考编号以绘示相似组件的结合。

如图3a所示,当第二电接触件140局部地插入到绝缘壳体110中时,孔212的边缘与绝缘壳体110中的导线开口对准。这样一来,导线106和108延伸穿过孔212的细长圆形部分,围绕绝缘壳体的内表面,且返回穿过绝缘壳体110中的附加导线开口,使得导线延伸穿过绝缘移位开口214的倾斜部分。如图所示,由于第二电接触件140以这种方式定位,因此当电接触件被进一步按压到电接触件入口304中时,导线106和108相对于电接触件200存在平移空间。同样如图所示,接触叉226的脊压靠电接触件302的外表面,在分流器150与第二电接触件140之间提供电接触。

如图3b所示,当第一电接触件130完全插入到绝缘壳体110的电接触件入口306中时,孔212的v形部分压靠导线102和104上的绝缘层,因此将导线102和104固定到绝缘壳体。另外,导线102和104的其他接触点设置在绝缘移位开口214的较窄杆中。如图所示,杆的尺寸(例如,宽度)小于导线102和104的直径。因此,当第一电接触件130从局部插入位置(例如,如针对图1a和第二电接触件140所述)移至完全插入位置时,绝缘移位开口214的边缘使导线102和104上的外绝缘层的部分移位。如图所示,杆的尺寸甚至小于导线102和104的内部导电部分。鉴于此,当外部绝缘层移位时,导线102和104的导电部分被放置成与第一电接触件130直接接触,从而在电接触件与导线102和104之间产生电连接。另外,由于孔212的v形槽对导线102和104上的附加点施加力,因此绝缘移位开口214处的应力减小,从而确保导线102和104与第一电接触件130之间的安全、可靠的电连接。

另外,第一电接触件130的触点叉226的脊压靠分流器150的电接触件302的外表面。因此,第一电接触件130和第二电接触件140都电连接到分流器150。鉴于此,一旦第二电接触件140被按压到完全插入位置中,导线102、104、106和108中的每一个将彼此电连接。

图4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分流器400的等距视图。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分流器400与针对图1a、1b和1c阐述的分流器150对应。电分流器400包含阳接触尖端410、闩锁尖端420和分流模制件430。在实施例中,阳接触尖端410基本上是矩形的,且是由单片导电材料组成的导电元件。在替代实施例中,阳接触尖端410可具有替代形状且可包含被设计成允许分流器与两个或更多个电接触件接合的任意形状的多个导电元件。阳接触尖端410在与分流模制件430相对的一端处包含锥形边缘412。锥形边缘412允许阳接触尖端410容易地插入到对应的(例如电接触件的)阴插座中。阳接触尖端410机械连接到分流模制件430。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阳接触尖端410的一部分延伸到分流模制件430内的入口中且通过粘合剂固定到分流模制件430。

在各种实施例中,分流模制件430由单片非导电材料模制而成。在替代实施例中,分流模制件430可为机械耦合在一起的多个非导电区段(例如,通过粘合剂、紧固件等)。在所示实例中,分流模制件430包含基础部分432、过渡部分434和连接部分436。基础部分432为电分流器400提供结构基础,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被耦合到安装表面。在所示实例中,基础部分432基本上是平行六面体形状且具有比电分流器400的其余部分大的横截面积,以向相关联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提供结构支撑。

在实施例中,过渡部分434从基础部分432的一端延伸且包含在连接部分436与基础部分432之间延伸的两个锥形侧。因此,过渡部分434的横截面积随着离基础部分432的距离而减小。在所示实例中,开口438经过基础部分432和过渡部分434的部分而延伸穿过整个分流模制件430。开口438有助于在例如将电分流器400附接到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绝缘壳体的过程中抓握电分流器400。另外,分流模制件430还包含孔440,孔440延伸穿过过渡部分的靠近过渡部分434与连接部分436之间的边界的一部分。在所示实例中,孔基本上是圆形的,但在替代实施例中可具有不同的形状。孔440可用于将电分流器系紧或固定到另一物体。举例来说,在某些应用中,将分流器固定到木板、岩石、车辆等可能是有益的。

在所示实例中,连接部分436从过渡部分434延伸,且基本上是平行六面体形状,具有沿着电分流器400的中心轴线450相对恒定的横截面积。在各种替代实施例中,连接部分436可具有不同的形状。在实施例中,闩锁尖端420从连接部分436延伸且基本上平行于阳接触尖端410。旋钮422位于闩锁尖端420的端部处且朝中心轴线450延伸。旋钮422有助于将电分流器400牢固地连接到例如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绝缘壳体的闩锁部分(例如锥形锁定边缘)。在一些实施例中,旋钮422可被成形为允许闩锁尖端420将电分流器400机械地固定到对应器件的半圆、矩形、三角形或任意其他多边形形状。

在所示实例中,闩锁尖端420从连接部分436延伸的距离大于阳接触尖端410,从而为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附加组件提供空隙。换句话说,阳接触尖端410的较短尺寸使得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附加组件(例如,电接触件)能够与阳接触尖端410接合且装配在闩锁尖端420之间的间隙内。在一些实施例中,阳接触尖端410在电分流器400内居中,从而有助于沿中心轴线450对称的绝缘壳体的安装。

总体参照图5a和5b,示出了根据所例示实施例的电分流器500的视图。图5a示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分流器500的透视图。图5b示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分流器500的剖视图。在各种实施例中,电分流器500可用作针对图4阐述的电分流器400的替代物。在所示实例中,电分流器500与电分流器400共享组件。因此,在图5中使用相同的参考编号来表示这些相同组件的结合。

如图5a所示,电分流器500与电分流器400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分流器500包含从连接部分436延伸的一对阳接触尖端502,而不是包含单个阳接触尖端(例如,针对图4阐述的阳接触尖端410)。在所示实例中,所述一对阳接触尖端502基本上是方形的且包含锥形端部506,从而有助于所述一对阳接触尖端502中的每一个与电接触件的部分耦合。所述一对阳接触尖端502绕电分流器500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从而有助于与对称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接合。

如图5b所示,所述一对阳接触尖端504从由与所述一对阳接触尖端504相同的材料构成的本体508延伸。本体508设置在由分流模制件430界定的内部空腔中。举例来说,在一个实施例中,分流模制件430由第一半部514和第二半部(未绘示)构成,其中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中的每一个包含具有形状与本体508的外表面对应的内表面的部分。在此实施例中,本体508在附接第二半部之前被放置到第一半部中,使得本体508设置在由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部分界定的内部空腔中。本体508包含第一孔510和第二孔512。第一孔510被成形为接收第一半部的突起部分。由于第一孔510与突起部分接合,因此本体508牢固地固定在空腔内。第二孔512与分流模制件430中的孔440对准,从而有助于在例如将电分流器400系接到外部实体中利用孔440。另外,本体508包含设置在其外边缘上的凹槽516。凹槽516与界定分流模制件430内的空腔的延伸部接合,以防止本体508在空腔内移动。

图6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600的等距视图。在所示实例中,导线对导线连接件600的绝缘壳体610包含从基座630延伸的第一侧壁614、从基座630延伸的第二侧壁616以及覆盖从基座630延伸的多个不同元件(未示出)的帽612。帽612在所述两个侧壁614与616之间延伸且包含第一侧表面618和第二侧表面620。在所示实例中,帽612的外表面与侧壁614和616的圆周边缘基本上齐平,使得导线对导线连接件600具有基本上平滑的外表面。

如图所示,第一侧表面618包含一组细长开口622和一组较短开口624。尽管未绘示,但第二侧表面620也包含多组细长开口和短开口。导线604和608延伸穿过所述一组较短开口624。尽管未绘示,但导线604和608包绕在绝缘壳体610的内表面周围(例如,类似于针对图1b和1c阐述的导线106和102),延伸穿过第二侧表面620上的所述一组细长开口,且返回穿过绝缘壳体610,使得导线的端部被第一侧表面618的靠近所述一组较短开口624的部分覆盖。换句话说,第一侧表面618的靠近所述一组较短开口624(例如,在所述一组较短开口624下方)的部分用作延伸穿过绝缘壳体610的导线的端部的导线止动件。另外,为了有助于为包绕在绝缘壳体610周围的导线604和608提供空隙,第二侧表面620上的细长开口与第一侧表面618上的所述一组较短开口624对准。

延伸穿过第二侧表面620上的所述一组较短开口的导线602和606的部分包绕在绝缘壳体610的内表面周围。这些包绕在内表面周围的部分突起到第一侧表面618中的所述一组细长开口622中。这样一来,绝缘壳体610的独特布局有助于通过提供空隙利用包含导线对的电接触件,从而允许导线包绕在绝缘壳体610的内表面周围。

总体参照图7a、7b和7c,示出了根据各种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绝缘壳体700的组件的等距视图。图7a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绝缘壳体700的等距视图。图7b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绝缘壳体700的基座710的等距视图。图7c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绝缘壳体700的帽750的等距视图。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绝缘壳体700与针对图6阐述的绝缘壳体610对应。

现在参照图7a,绝缘壳体700包含基座710和帽750。第一侧壁702和第二侧壁704从基座710的端部延伸。帽750覆盖从基座710延伸的多个不同元件(未绘示)。帽750在所述两个侧壁702与704之间延伸且包含第一侧表面752和第二侧表面754。第一侧表面752包含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和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在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与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之间存在被配置成接收基座710的电分流器接收部分712的间隙。尽管未绘示,但第二侧表面734还包含具有也被配置成接收分流器接收部分712的间隙的第一导线接收突片和第二导线接收突片。

现在参照图7b,基座710包含由分流器接收部分712分开的第一导线接收部分714与第二导线接收部分716。第一导线接收部分714包含其间设置有间隙的第一壁718和第二壁720。在所示实例中,第一壁718与第二壁720基本上是平坦的且和第一侧壁702与分流器接收部分712的壁736之间的整个距离垂直延伸。第一壁718包含靠近分流器接收部分722设置的第一导线开口722和靠近第一侧壁702设置的一对导线开口724。所述一对导线开口724设置在第一壁718中的空腔中。空腔具有将所述一对导线开口724分开的弯曲外表面。弯曲外表面支撑延伸穿过所述一对导线开口724中的每个导线开口的导线。虽然未绘示,但第二壁720包含第二导线开口,所述第二导线开口与第一壁718中的所述一对导线开口724中的一个基本上对准,从而有助于单条导线穿过第一壁718和第二壁720插入。另外,第二壁720还包含附加的一对导线开口,所述附加的一对导线开口中的一个与第一导线开口722对准,从而有助于另一导线穿过第一壁718和第二壁720插入。

第一壁718与第二壁720之间的间隙形成电接触件706的入口。电接触件706包含开口,当电接触件706插入第一壁718与第二壁720之间的间隙时,所述开口与其中的导线开口对准,从而有助于根据本文中阐述的方法在导线与电接触件706之间形成电连接。

第二导线接收部分716包含其间设置有间隙的第三壁726和第四壁728。在所示实例中,第三壁726与第四壁720基本上是平坦的且与第二侧壁704与分流器接收部分712的壁738之间的整个距离垂直延伸。第三壁726包含靠近第二侧壁704设置的第一导线开口730和靠近分流器接收部分712设置的一对导线开口732。所述一对导线开口732设置在第三壁726中的空腔中。空腔具有将所述一对导线开口730分开的弯曲外表面。弯曲外表面支撑延伸穿过所述一对导线开口730中的每个导线开口且包绕在第三壁726周围的导线。虽然未绘示,但第四壁728包含第二导线开口,第二导线开口与第三壁726中的所述一对导线开口730中的一个基本上对准,从而有助于单条导线穿过第三壁726和第四壁728插入。另外,第四壁728还包含附加的一对导线开口,所述一对导线开口中的一个与第一导线开口730对准,从而有助于另一导线穿过第三壁726和第四壁728插入。

第三壁726与第四壁728之间的间隙形成电接触件708的入口。电接触件708包含开口,当电接触件708插入第三壁726与第四壁728之间的间隙中时,所述开口与其中的导线开口对准,从而有助于根据本文中阐述的方法在导线与电接触件708之间形成电连接。

仍然参照图7b,第一壁718、第二壁720、第三壁726和第四壁728包含凹槽740。在所示实例中,凹槽740延伸第一侧壁702和第二侧壁704与分流器接收部分712的壁736和738之间的整个相应距离。如本文所述,凹槽740被配置成接收帽750的闩锁尖端,从而有助于帽750与基座710的互锁。

分流器接收部分712包含外表面734,外表面734的形状与电分流器的安装部分(例如,针对图4阐述的分流器400的闩锁尖端420)对应,从而有助于将电分流器牢固地安装到绝缘壳体700。同样如图所示,内壁设置在外表面734之间,使得在外表面734与内壁之间形成空腔。空腔被配置成接收电接触件706和708的部分。如图所示,电接触件706和708朝外表面734弯曲,使得设置在空腔内的部分彼此偏移,从而为内壁产生空间。这种配置使得第一壁718与第二壁720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三壁726与第四壁728之间的间隙能够在基座710内居中。电接触件706和708朝外表面734的弯曲有助于通过防止分流器接收部分712中的交叠而使电接触件706与708具有类似的尺寸。这种类似的尺寸简化了本文中阐述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制造过程。

现在参照图7c,示出了根据所例示实施例的绝缘壳体700的帽750的等距视图。如图所示,帽包含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第三导线接收突片760和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与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被第一间隙分开,从而为基座710的分流器接收部分712的壁736和738提供空间。第三导线接收突片760与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也被这样的间隙分开。如图7a所示,当帽750附接到基座710时,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第三导线接收突片760和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的内边缘邻接基座710的分流器接收部分712的壁736和738。另外,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第三导线接收突片760和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的内边缘邻接第一侧壁702和第二侧壁704。这样一来,帽750基本上覆盖电接触件706和708,从而有助于保持由此形成的电连接。

在所示实例中,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第三导线接收突片760和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中的每一个包含短开口764和细长开口766。应理解,根据各种替代实施例,帽750可包含不同配置的开口。在所示实例中,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的细长开口766与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的短开口764对准。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的短开口764也与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的细长开口对准。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与第三导线接收突片760中的开口之间保持相同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不同的导线插入到绝缘壳体700的相对侧中。举例来说,第一导线可从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的侧面插入到其中的短开口764中,穿过基座710,穿过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中的细长开口766,且返回穿过基座710以压靠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的导线止动部分768。第二导线可从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的侧面插入到其中的短开口764中,穿过基座710,穿过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中的细长开口766,且返回穿过基座710以压靠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的导线止动部分768。因此,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第三导线接收突片760和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的靠近短开口764的部分用作导线止动件,以防止附接到绝缘壳体700的导线的端部暴露。

如图7a所绘示,当帽750附接到基座710时,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第三导线接收突片760和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中的每一个中的短开口764和细长开口766与包含在基座710中的导线开口对准。举例来说,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和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的短开口764与基座710的第一壁718和第三壁726中的开口722和730对准,以提供导线的通量。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和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中的细长开口766与第一壁718和第三壁726中的多对开口724和732对准,以为包绕在第一壁718和第三壁726的表面周围的导线提供空隙。

第一导线接收突片756、第二导线接收突片758、第三导线接收突片760和第四导线接收突片762中的每一个还包含位于其端部处的闩锁尖端770。闩锁尖端770与基座710的第一壁718、第二壁720、第三壁726和第四壁728中的凹槽740互锁。也就是说,当帽750被按压到基座710上时,闩锁尖端770与凹槽740之间的互锁会防止帽750与基座710分离。这样一来,由于帽750与基座710之间的稳定关系,因此插入到基座710中的任意电接触件(例如,电接触件706和708)固定在其中。举例来说,帽750的内表面可压靠电接触件706和708的边缘,以确保电接触件706和708保持完全插入基座710中,以保持电接触件706和708与插入其中的任意导线之间的电连接。

图8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800的等距视图。在实施例中,导线对导线连接件800不包含分流器,这使得导线对导线连接件800具有比例如针对图6阐述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600小的轮廓。导线对导线连接件800包含插入到形成在绝缘壳体810的基座812中的四个电接触件入口的四个独立的电接触件(未绘示)。绝缘壳体810包含四个导线固持部分802、804、806和808。导线固持部分802、804、806和808中的每一个具有固持电接触件中的一个的相关联的电接触件入口。在实施例中,电接触件形成在结构类似于针对图7b阐述的第一壁718及第二壁720的壁之间。帽814、816、818和820覆盖导线固持部分802、804、806和808中的每一个。如图所示,帽814、816、818和820中的每一个包含类似具有开口的一对导线接收突片。导线接收突片的开口以类似于针对图6阐述的方式与电接触件中的每一个中形成的多对开口基本上对准。

在实施例中,电接触件中的每一个类似于针对图2b阐述的电接触件230。这样一来,每个电接触件包含与绝缘移位开口对准的孔。导线延伸穿过每对对准的孔与绝缘移位开口。这样一来,导线对导线连接件具有附接到其上的八条导线。延伸穿过同一电接触件的每对导线彼此电连接。因此,导线对导线连接件800能够实现多对导线之间的高效互连。

总体参照图9a、9b、9c和9d,示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接合导线对导线连接件900的各种视图。图9a示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900的等距视图。图9b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900的剖视图。图9c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100的剖视图。图9d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900的剖视图。导线对导线连接件900包含绝缘壳体910和电接触件930。绝缘壳体910的基座912包含电接触件入口914,电接触件930插入到电接触件入口914中。帽940与基座912互锁且包含具有从其延伸的两个导线接收突片942和944的上部板。导线接收突片942具有设置在其中的三个细长开口946。导线接收突片944具有三个较短开口948。在所示实例中,较短开口948的上部边缘与细长开口946的上部边缘对准,使得导线接收突片944包含与细长开口946的部分对准的实心部分。实心部分用作穿过基座912中的开口916插入的导线912、904和906的导线止动件且包绕在基座912的靠近细长开口946设置的内表面周围。细长开口946为导线提供空隙以包绕在基座912的内表面周围并穿过开口916中的一个重新插入。

如图9a所绘示,导线902、904和906从导线对导线连接件900的单侧延伸。在图9a所示的配置中,电接触件930仅局部地插入到电接触件入口914中。如图9c所绘示的剖视图所示,在这种配置中,基座912中的开口916与电接触件930的孔932的下部区对准,从而为导线902、904和906穿过绝缘壳体910和电接触件930插入提供通道。基座912中的附加开口916与电接触件930中的绝缘移位开口934的较宽区对准,从而为整个导线902、904和906(例如,导电芯与外绝缘层的组合)提供畅通的通道,以通过附加开口916重新插入并包绕在基座912的弯曲内表面周围。另外,绝缘移位开口934和孔932二者在导线902、904和906所插入的通道上方延伸,因此提供导线902、904和906与电接触件130之间的相对运动自由度,从而有助于电接触件930完全插入到电接触件入口914中。

如图9d所绘示,当电接触件930完全插入电接触件入口914时,电接触件930的下部边缘邻接界定电接触件入口914的边界的下表面。绝缘壳体910和电接触件930的尺寸被设计成使得在将电接触件930进一步按压到电接触件入口914中的过程中,绝缘移位开口934的狭窄区倚靠导线902、904和906的外绝缘层滑动。在实施例中,狭窄区的宽度大于导线902、904和906的直径,使得狭窄区的边缘切割外部绝缘层以在电接触件930与导线902、904和906之间产生接触区域。另外,一旦电接触件930完全插入到电接触件入口914中,孔932的上部边缘压靠导线902、904和906的外绝缘层。在实施例中,孔932的上部边缘将导线902、904和906压靠界定开口916的下表面,以减轻通过绝缘移位开口934建立的接触区域的应力。

如图9b所绘示,基座912包含在其任何一侧上延伸的凹槽920。当电接触件930仅局部地插入到电接触件入口914中时,帽940的导线接收突片942和944的端部处的闩锁尖端950与凹槽920接合,以保持针对图9c阐述的电接触件930与基座912之间的相对位置。基座912还包含朝电接触件入口914向内延伸的凸缘922。在实施例中,当电接触件930完全插入电接触件入口914时,闩锁尖端950与凸缘922接合,以固定和保持针对图9d阐述的电接触件930与基座912之间的相对位置。这样一来,基座912、帽940和电接触件930的相对尺寸被特别选择成使通过本文中所述方法形成的电连接的稳定性最大化。

图10a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接触件1000的等距视图。电接触件1000包含导线接收部分1002和阳连接尖端1004。导线接收部分包含孔1006以及绝缘移位开口1008。在实施例中,开口1006和绝缘移位开口1008在结构上类似于针对图9c阐述的孔932和绝缘移位开口934。阳连接尖端1004从导线接收部分1002延伸且包含锥形端部,从而有助于其插入对应的阴连接插座。

图10b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接触件1010的等距视图。在所示实例中,电接触件1010包含针对图10a阐述的导线接收部分1002。然而,代替阳连接尖端1004,电接触件1010包含由在其端部处具有脊的一对接触叉构成的阴连接插座1012。在各种实施例中,接触叉的脊间隔开小于对应的阳连接件(例如,另一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电接触件的阳连接尖端1004)的尺寸,使得接触叉保持与对应的阳连接件的连接。如图所绘示,接触叉与导线接收部分1002共面。

图10c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接触件1014的等距视图。在所绘示实例中,电接触件1014包含针对图10a阐述的导线接收部分1002。然而,代替阳连接尖端1004,电接触件1014包含由在其端部处具有脊的一对接触叉构成的阴连接插座1016。阴连接插座1016包含一对接触叉。然而,与针对图10b阐述的阴连接插座1012不同,阴连接插座1016的接触叉包含与导线接收部分1002基本垂直延伸的平坦表面。平坦表面增加了阴连接插座1016与对应的阳连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机械连接的稳定性。

图10d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电接触件1018的等距视图。在所示实例中,电接触件1018包含针对图10a阐述的导线接收部分1002。然而,代替阳连接尖端1004,电接触件1018包含由在其端部处具有脊的一对接触叉构成的阴连接插座1020。阴连接插座1020包含一对接触叉。然而,与针对图10c阐述的阴连接插座1016不同,阴连接插座1020的接触叉包含与导线接收部分1002基本平行延伸的平坦表面。换句话说,接触叉中的第一个接触叉与导线接收部分1002基本上共面且接触叉中的第二个接触叉在垂直于导线接收部分1002的方向上偏移第一个接触叉。因此,通过改变阴连接插座与导线接收部分之间的相对方位,可实现与不同方位的阳连接件的连接。应理解,图10a所绘示的阳连接尖端1004可相对于导线接收部分1002旋转任意角度,从而有助于与不同方位的阴连接件连接。

图11a绘示了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100的等距视图。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100包含绝缘壳体1110,绝缘壳体1110包含四个电接触件入口。电接触件入口具有设置在其中的电接触件1102、1104、1106和1108。在各种实施例中,电接触件1102、1104、1106和1108基本上类似于以上针对图10a阐述的电接触件1000。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电接触件入口以交替的方式彼此偏移,从而有助于绝缘壳体1110的紧凑设计。如本文所述,电接触件入口设置在其中包含开口的绝缘壳体1110的壁之间,从而有助于导线1112、1114、1116和1118插入其中。举例来说,在一个实施例上,环绕电接触件入口中的每一个的壁在结构上类似于针对图7b阐述的第一壁718和第二壁720。这样一来,导线1112、1114、1116和1118以类似于针对图9b阐述的方式包绕在弯曲表面周围以延伸穿过设置在壁中的多对开口。

在各种实施例中,绝缘壳体1110包含设置在导线1112、1114、1116和1118之下的空腔。所述空腔被配置成接收另一绝缘壳体的一部分(例如,阴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一部分)。电接触件1102、1104、1106和1108的阳连接尖端1004延伸到空腔中,使得它们可与阴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阴连接插座(例如,针对图10d阐述的阴连接插座1020)接合。

图11b绘示了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120的等距视图。在各种实施例中,除了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120的绝缘壳体1122仅包含两个电接触件入口之外,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120在结构上类似于针对图11a阐述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100。这样一来,只有两条导线1124和1126通过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120固持。如图所示,阳连接尖端1004延伸到由绝缘壳体1110界定的空腔中。在各种实施例中,帽设置在绝缘壳体1110和1122之上以覆盖其中的各种开口。

图12a绘示了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200的等距视图。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200包含绝缘壳体1210,绝缘壳体1210包含四个电接触件入口。电接触件入口具有设置在其中的电接触件1202、1204、1206和1208。在各种实施例中,电接触件1202、1204、1106和1208基本上类似于以上针对图10c阐述的电接触件1014。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电接触件入口以交替的方式彼此偏移,以有助于绝缘壳体1210的紧凑设计。如本文所述,电接触件入口设置在其中包含开口的绝缘壳体1210的壁之间,从而有助于导线插入其中。举例来说,在一个实施例上,环绕电接触件入口中的每一个的壁在结构上类似于针对图7b阐述的第一壁718和第二壁720。这样一来,导线以类似于针对图9b阐述的方式包绕在弯曲表面周围以延伸穿过设置在壁中的多对开口。

在各种实施例中,绝缘壳体1210包含具有比绝缘壳体1210的其余部分小的横截面积的延伸部分1212。延伸部分1212包含外表面,所述外表面被成形为与对应的阳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200的表面共形(例如,针对图11a阐述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100的绝缘壳体1110所界定的空腔)。在各种实施例中,延伸部分1212包含阴连接插座1016穿过的开口。另外,开口为对应的阳连接件的阳接触尖端提供入口。

图12b绘示了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214的等距视图。在各种实施例中,除了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214的绝缘壳体1216仅包含两个电接触件入口之外,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214在结构上类似于针对图12a阐述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200。这样一来,只有两条导线通过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214固持。如图所示,绝缘壳体1216的延伸部分1218中的开口1220接收电接触件的阴连接插座1016。延伸部分1218与绝缘壳体1216的剩余部分之间的横截面积的差异在延伸部分1218与剩余部分之间的边界处产生凸缘1222。在各种实施例中,延伸部分1218的尺寸与针对11b阐述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120的绝缘壳体1122所界定的空腔对应。这样一来,延伸部分1218被插入到空腔中,使得阳接触尖端1004经由开口1220插入到阴连接插座1016中,以在插入到导线对导线连接件1120和1214中的每一个中的导线之间产生电连接。

图13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使用方法1300。在操作1302中,将电接触件局部地插入到绝缘壳体的第一电接触件入口中。也就是说,将电接触件放置在接触件入口中,使得电接触件的第一导线孔与绝缘壳体的穿孔中的一个对准且另一穿孔不受第一电接触件的阻碍。可根据要插入绝缘壳体中的电接触件的数量而重复操作1302任意次数。

在操作1304中,将导线插入并延伸穿过绝缘壳体第一侧上的第一穿孔,使得导线被接收在绝缘壳体的第二侧上。另外,第一导线延伸穿过电接触件的第一导线孔。可根据电接触件中包含的孔的数量以及有插入绝缘壳体中的电接触件的数量而重复操作1304任意次数。

在操作1306中,导线延伸穿过绝缘壳体的第二侧上的第二穿孔,使得导线被接收回绝缘壳体的第一侧上。此时,导线的两端在绝缘壳体的第一侧上延伸(即,导线包绕在绝缘壳体的分区周围)。可根据插入到绝缘壳体中的导线的数量而重复操作1306。在操作1308中,将电接触件完全压缩到电接触件入口中,使得电接触件与电接触件入口的表面齐平。电接触件的压缩导致第一电接触件中的绝缘移位开口的狭窄部分使导线上的绝缘移位,从而在电接触件与导线之间产生电连接和第一接触点。此外,电接触件的压缩导致第一导线孔压缩(即,夹紧)第一导线的绝缘,以在电接触件与导线之间产生第二接触点。

图14绘示了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导线对导线连接件的使用方法1400。在操作1402中,将一条或多条导线插入到绝缘壳体的第一侧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将导线插入到绝缘壳体帽的较短开口中且插入到绝缘壳体基座中的多对穿孔中的第一穿孔中。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壳体帽具有固定到其上的电接触件且电接触件局部地插入到绝缘壳体基座中的电接触件入口中(例如,如图9a、9b和9c所示)。

在操作1404中,将导线接收在绝缘壳体的第二侧上。具体而言,导线位于第一穿孔的另一侧上且穿过绝缘壳体帽的细长开口。在操作1406中,将导线插入到绝缘壳体的第二侧中。更具体来说,将导线插入到绝缘壳体基座中的多对穿孔中的第二穿孔中。换句话说,导线包绕在绝缘壳体基座的内表面(例如,弯曲内表面)周围。在实施例中,导线的端部不从绝缘壳体突起。也就是说,插入到绝缘壳体基座的第二穿孔中的导线的端部被绝缘壳体帽的导线止动部分止动在绝缘壳体基座的另一侧上。

在操作1408中,将绝缘壳体帽与绝缘壳体基座完全压缩在一起,使得绝缘壳体帽的帽凸缘被推到绝缘壳体基座的凸缘之上。这样一来,绝缘壳体帽与绝缘壳体基座机械地固定在一起。绝缘壳体基座与绝缘壳体帽的压缩一起导致电接触件被完全压缩到电接触件入口中。

在操作1410中,将导线的绝缘夹紧在与第一穿孔对准的电接触件中的孔的变窄部分中。另外,电接触件中的绝缘移位开口使导线的绝缘移位且在导线与电接触件之间形成电连接。在实施例中,只有单条导线插入到单个电接触件中。这样一来,可将操作1402、1404、1406、1408和1410中的任意一个执行任意次,从而有助于将不同的导线插入到不同的电接触件中。

针对本文中基本上任意复数和/或单数术语的使用,所属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根据上下文和/或应用从复数转换成单数和/或从单数转换成复数。为了清楚起见,本文中可明确地提出各种单数/复数排列。

所属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理解,总体来说,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尤其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例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本体)总体被认为是“开放”术语(例如,术语“包含(including)”应被解释为“包含但不限于”,术语“具有”应被解释为“至少具有”,术语“包含(includes)”应被解释为“包含但不限于”等)。所属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进一步理解,如果介绍的权利要求陈述的特定数量是有意的,则这种意图将在权利要求书中明确陈述,且在不存在这种陈述的情况下,不存在这种意图。举例来说,作为对理解的帮助,以下所附权利要求书可包含介绍性短语“至少一个”和“一个或多个”的使用,以介绍权利要求陈述。然而,这种短语的使用不应被解释为暗示由不定冠词“一个(a或an)”引入权利要求陈述将包含这种引入的权利要求陈述的任意特定权利要求限制为仅包含一个这种陈述的发明,即使当同一权利要求书包含介绍性短语“一个或多个”或“至少一个”以及不定冠词如“一个(a或an)(例如,“一个(a/an)”通常应被解释为意指“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用于介绍权利要求陈述的定冠词的使用也是如此。另外,即使具体数量的所介绍的权利要求陈述被明确陈述,但所属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这种陈述通常应被解释为至少意味着所陈述的数量(例如,没有其他修饰语的“两个陈述”的简单陈述,通常意味着至少两个陈述,或者两个或更多个陈述)。此外,在类似于“a、b和c等中的至少一个”的惯例的情况下总体来说,这种结构旨在使所属领域中的技术人员理解惯例(例如,“具有a、b和c中的至少一个的系统”将包含但不限于具有单独的a、单独的b、单独的c、一起的a和b、一起的a和c、一起的b和c和/或一起的a、b和c等的系统)。在类似于“a、b或c等中的至少一个”的惯例的情况下总体来说,这种结构旨在使所属领域中的技术人员理解惯例(例如,“具有a、b或c中的至少一个的系统”将包含但不限于具有单独的a、单独的b、单独的c、一起的a和b、一起的a和c、一起的b和c和/或一起的a、b和c等的系统)。所属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进一步理解,无论是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还是附图中,呈现两个或更多个替代术语的实际上任意分离的词和/或短语都应被理解为包含多个术语中的一个、两个术语中的一个或两个术语的可能性。举例来说,短语“a或b”将被理解为包含“a”或“b”或“a和b”的可能性

为了例示和说明的目的,已呈现了例示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针对所公开的精确形式,这并不意味着是穷尽性的或限制性的,且可根据以上教示进行修改和变化,或者可从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实践中获得修改和变化。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来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