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直流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4287发布日期:2019-04-17 02:39阅读:7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直流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小型直流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是在电路中起控制、连接和选择等作用的电气元件,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与交流电相比,直流电具有供电量大,成本低,损耗小等优点。因此在轨道系统、光伏配电系统等领域,直流电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进而带动了直流开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直流开关是光伏系统中安全性保障的重要部件,光伏直流开关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光伏系统的安全和收益。近年来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以及智能电网建设的加速,尤其是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启用,户用光伏系统的流行,直流开关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但是目前国内市场所谓的直流开关多是一些交流开关的改进产品,不是真正的直流开关。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小型直流开关,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小型直流开关,包括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上端穿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上端连接有旋转手柄,所述转轴的下端连接有扁轴,所述扁轴垂直方向间隔设有若干层互相平行的内触头,所述绝缘外壳的侧壁上间隔设有若干与所述内触头相配合的外触头。

进一步地,每层所述内触头旋转形成的圆形外围与所述绝缘外壳内侧壁之间连接有一个导弧板,所述导弧板上设有导弧孔,所述导弧孔的一端与内触头和外触头接触的位置连通,所述导弧孔的另一端与绝缘外壳连通。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导弧板板上设有4个导弧孔。

进一步地,所述外触头的外端与绝缘外壳内侧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触头的外端与线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触头的外端穿过所述绝缘外壳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扁轴上每层包括2个内触头,所述2个内触头以扁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一根扁轴贯穿连接多层内触头,小型化节约了空间和成本,开关整体分层,每层开关具有自己独立的功能,各层能够整体动作,可以使用简单的层数增加的方法来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需求,内触头在旋转过程中与外触头接触,实现清理灰尘的作用,进而达到自清洁功能,每层内触头上端均设有导弧板,实现真正具有安全灭弧能力的直流开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小型直流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小型直流开关外触头连接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小型直流开关外触头连接pcb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小型直流开关的导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绝缘外壳;2.转轴;3.旋转手柄;4.扁轴;5.导弧孔;6.内触头;7.外触头;8.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小型直流开关,包括绝缘外壳1,所述绝缘外壳1上端穿设有转轴2,所述转轴2的上端连接有旋转手柄3,所述转轴2的下端连接有扁轴4,所述扁轴4垂直方向间隔设有若干层互相平行的内触头6,所述绝缘外壳1的侧壁上间隔设有若干与所述内触头6相配合的外触头7。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每层所述内触头6旋转形成的圆形外围与所述绝缘外壳1内侧壁之间连接有一个导弧板,所述导弧板上设有导弧孔5,所述导弧孔5的一端与内触头和外触头接触的位置连通,所述导弧孔5的另一端与绝缘外壳1连通。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导弧板板上设有4个导弧孔5。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外触头7的外端与绝缘外壳1内侧壁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外触头7的外端与线缆8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外触头7的外端穿过所述绝缘外壳1侧壁。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扁轴4上每层包括2个内触头6,所述2个内触头6以扁轴4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上对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在具体使用时,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小型直流开关,包括绝缘外壳1,绝缘外壳1上端穿设有转轴2,转轴2的上端连接有旋转手柄3,转轴2的下端连接有扁轴4,扁轴4垂直方向间隔设有若干互相平行的内触头6,内触头6均与扁轴4垂直,内触头6与扁轴4固定连接,扁轴4转动带动内触头6同时转动,扁轴4可以为方柱结构,每层的内触头6可以一体成型固定于一个绝缘圆盘上,绝缘圆盘再与扁轴一体成型,进而将内触头6固定于扁轴4上,可以实现一起旋转。

绝缘外壳1的侧壁上间隔设有若干与所述内触头6相配合的外触头7,每层设有2个内触头6,两个内触头6以转轴2为对称轴左右对称设置,配合的每层设有2个外触头7,2个外触头7呈镜像对称设置,与该层的2个内触头6相配合,每个相互配合的内触头6和外触头7在同一水平面上,内触头6和外触头7均是导电材料制成,扁轴4是绝缘材料,旋转手柄3,内触头6和外触头7接触后线路处于导通的状态,将旋转手柄3旋转到另一角度后,内触头6和外触头7分离线路处于断开的状态。其中内触头6与外触头7的个数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增加或减少。

为了使开关具有安全灭弧能力,在绝缘外壳1内部间隔设有互相平行的导弧板,导弧板的个数与内触头6的层数相同,导弧板中心穿过每层内触头6旋转形成的圆形外围,导弧板的外边缘与绝缘外壳1内侧壁连接,导弧板上设有导弧孔5,导弧孔5的一端与内触头和外触头接触的位置连通,导弧孔5的另一端与绝缘外壳1连通,导弧孔5可以导走灭弧时释放的能量,避免端子过热的氧化,真正实现了具有安全灭弧能力的直流开关。如果每层设有两个以转轴2为对称轴左右对称的内触头6,每个导弧板上可以设置4个导弧孔5,包括2个起有效导弧作用的和2个无效导弧作用的,其中两个有效的导弧孔5分别对应设置在2个内触头6和外触头7接触的位置,另外两个无效的导弧孔5与两个有效的导弧孔5对称设置。在当前层可能是左上角的导弧孔5和右下角的导弧孔5有效,在下一层是左上角的导弧孔5和右下角的导弧孔5无效,设置4个导弧孔5为了适合批量生产及快速安装的需要。

同时,扁轴4在旋转的过程中,使得内触头6和外触头7之间形成摩擦,进而避免了内触头6和外触头7之间积累灰尘,起到了自清洁作用。

在使用中,常遇到爬电距离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在外触头7的外端直接连接线缆8,将外触头7设计的短一些,使其全部设置在绝缘外壳1内部,在绝缘外壳1的侧壁上设一个刚性结构,例如绝缘硬管,将外触头7固定于绝缘硬管的一端,绝缘硬管的另一端穿过绝缘外壳1外壁,线缆8穿过绝缘硬管与外触头7的外端连接,外触头7与线缆8压接,缩小体积,节省装配时间。

在电压小于600v的情况下,需要硬铜排出线而兼容pcb安装,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外触头7设计的长一些,使其穿过绝缘外壳1的侧壁,有一部分露在绝缘外壳1的外部,用于连接pcb板。

在使用时,将开关装配在固定板上,伸出的端子与客户的端子连接。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一根扁轴贯穿连接多层内触头,小型化节约了空间和成本,开关整体分层,每层开关具有自己独立的功能,各层能够整体动作,可以使用简单的层数增加的方法来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需求,内触头在旋转过程中与外触头接触,实现清理灰尘的作用,进而达到自清洁功能,每层内触头上端均设有导弧板,实现真正具有安全灭弧能力的直流开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