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的冷却液双通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90859发布日期:2019-05-17 21:02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的冷却液双通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电动汽车使用的大功率充电桩领域,具体为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的冷却液双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充电时间是制约新能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若在短时间内为新能源汽车充满电,需要大的充电电压与充电电流,会使公知电缆过热而无法使用。申请号为201810249723.3的专利公布了一种大功率充电桩专用dc+与dc-并冷液冷电缆,通过并冷液冷技术解决大功率充电桩电缆过热问题。对于使用于201810249723.3专利中的液冷电缆电极,申请号为cn201810250203.4的专利对冷液电缆电极作了进一步地公开。

申请号为cn201810250203.4专利文中所述的电缆电极,通过电极管道与绝缘套管连接,导线连接腔与软体导线连接,冷却液内管的内管腔即为冷却液内通道,冷却液内管与电缆电极进液口连通,冷却液外通道与电缆电极出液口连通,构成了电缆电极内部的冷却液双通道,但文中并未公开构成电缆电极冷却液双通道的具体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进一步完善大功率充电桩专用dc+与dc-并冷液冷电缆,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在上述并冷液冷电缆中的管壁双冷却通道电极,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的冷却液双通道结构,包括电缆电极本体以及设置在电缆电极本体内的内冷却铜管;

所述电缆电极本体的一端设有电极管道,电极管道的内腔为用于与液冷电缆软体导线连接的导线连接腔,所述导线连接腔开口于电极管道的端面,封闭于电缆电极本体的另一端内;在电极管道的管壁上设有冷却液进液口和冷却液出液口;冷却液出液口靠近电极管道端,冷却液进液口远离电极管道端,冷却液进液口与冷却液出液口通过连接通孔连通,且连接通孔的内径小于导线连接腔的内径。

所述连接通孔内设置有内冷却铜管,内冷却铜管的一端与连接通孔密封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导线连接腔,内冷却铜管的外径小于导线连接腔的内径。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在所述电缆电极本体上、与电极管道相对的一端的外轮廓为圆柱形凸块,圆柱形凸块与电极管道同轴,且圆柱形凸块的外径大于电极管道的外径。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圆柱形凸块的外端面上设有安装座。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圆柱形凸块的外圆柱面上设有平台,所述冷却液进液口和冷却液出液口位于平台上。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通孔为螺纹孔,所述内冷却铜管位于连接通孔内的一端设有外螺纹,并与连接通孔螺接。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内冷却铜管与连接通孔密封连接为过盈配合连接。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电极管道的外管壁上设有马牙齿。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内冷却铜管向外伸出导线连接腔的一端的外管壁上设置有止退槽。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冷却液进液口为螺纹孔,螺纹孔内安装有进液口快接接头。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冷却液出液口为螺纹孔,螺纹孔内安装有出液口快接接头。

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的冷却液双通道结构,通过液冷电缆的软体导线与电缆电极本体的导线连接腔压接,构成了导电通路;内冷却铜管的一端与连接通孔过盈配合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使冷却液通过内冷却铜管流入冷却液内通道,也使进液与出液相互隔离。冷却液通过冷却液进液口进入内冷却铜管,再经与内冷却铜管套接的冷却液内管流入冷却液内通道。冷却液在电缆端子处进入冷却液外通道,并通过冷却液出液口流出电缆。冷却液内通道与冷却液外通道构成了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电缆电极内部的冷却液双通道,从而进一步地完善并公开了电缆电极的冷却液双通道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1、电缆电极本体;1.1、电极管道;1.2、导线连接腔;1.3、马牙齿;1.4、冷却液进液口;1.5、冷却液出液口;1.6、连接通孔;1.7、安装座;1.8、平台;1.9、圆柱形凸块;2、内冷却铜管;2.1、止退槽;3、冷却液内管;4、软体导线;5、绝缘套管;6、密封卡箍;7、出液口快接接头;8、进液口快接接头;9、冷却液内通道;10、冷却液外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可以详细的解释本发明内部结构,公开本发明的目的旨在保护本发明范围内的一切技术改进。

如图1-2所示,电缆电极本体1的一端设有电极管道1.1,电极管道1.1的内腔为用于与液冷电缆软体导线连接的导线连接腔1.2,所述导线连接腔1.2开口于电极管道1.1的端面,封闭于电缆电极本体1的另一端内。在电极管道1.1的管壁上设有冷却液进液口1.4和冷却液出液口1.5;冷却液出液口1.5靠近电极管道1.1端,冷却液进液口1.4远离电极管道1.1端,冷却液进液口1.4与冷却液出液口1.5通过连接通孔1.6连通,且连接通孔1.6的内径小于导线连接腔1.2的内径。连接通孔1.6内设置有内冷却铜管2,内冷却铜管2的一端与连接通孔1.6密封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导线连接腔1.2。为了防止冷却液出液口1.5与冷却液进液口1.4内的冷却液相互渗透,本实施例中连接通孔1.6为螺纹孔,内冷却铜管2位于连接通孔1.6内的一端设有外螺纹,并与连接通孔1.6螺接。

在电缆电极本体1上、与电极管道1.1相对的一端的外轮廓为圆柱形凸块1.9,圆柱形凸块1.9与电极管道1.1同轴,且圆柱形凸块1.9的外径大于电极管道1.1的外径。在圆柱形凸块1.9的外圆柱面上设有平台1.8,所述冷却液进液口1.4和冷却液出液口1.5位于平台1.8上。为了保证电缆电极本体1与充电桩导电铜板良好的电性连接,在圆柱形凸块1.9的外端面上设有安装座1.7,安装座1.7通过螺钉与充电桩导电铜板连接。

为了保证电极管道1.1与绝缘套管5的密封连接,在电极管道1.1的外管壁上设有马牙齿1.3。

为了保证内冷却铜管2与冷却液内管3的可靠连接,所述内冷却铜管2向外伸出导线连接腔1.2的一端的外管壁上设置有止退槽2.1。

为了方便管路连接,冷却液进液口1.4为螺纹孔,螺纹孔内安装有进液口快接接头8,冷却液出液口1.5为螺纹孔,螺纹孔内安装有出液口快接接头7。

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软体导线4压接在导线连接口1.2内,用来导电;绝缘套管5通过密封卡箍6锁紧在电极管道1.1的马牙齿1.3上,用来构成密封通道。冷却液内管3的外壁与绝缘套管5的内壁形成截面为圆环形的空腔,该空腔为冷却液外通道10,冷却液内管3内的空腔为冷却液内通道9。

内冷却铜管2的一端与连接通孔1.6过盈配合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1.2,使冷却液通过内冷却铜管2流入冷却液内通道9,也使进液与出液相互隔离。冷却液通过进液口快接接头8进入内冷却铜管2,再经与内冷却铜管2套接的冷却液内管3,流入冷却液内通道9。冷却液在电缆端子处进入冷却液外通道10,并通过出液口快接接头7流出电缆,实现对软体导线4以及电缆电极本体1的冷却。

本发明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