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发光模块以及发光装置和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70830发布日期:2020-05-08 17:1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发光装置、发光模块以及发光装置和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安装有该发光装置的发光模块、以及发光装置和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开发一种发光装置,其利用覆盖部件覆盖设有一对电极柱的发光元件的电极面,并将薄膜的电极层与向覆盖部件露出的电极柱连接(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4443号公报

以上的发光装置通过电极层进行外部连接,但由于电极层极薄,因此外部连接极难而非常费事,难以更稳定且可靠地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以解决以上的缺点为目的而开发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且能够可靠、稳定地进行外部连接的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具备:发光元件,其在同一面侧设有一对电极柱;覆盖部件,其覆盖设有一对所述电极柱的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极面以及所述发光元件的侧面,且设有所述电极柱的露出部;一对电极层,其设于所述覆盖部件的表面并与所述电极柱的露出部电连接;一对电极端子,其设于各个所述电极层的表面,一对所述电极端子的面积比一对所述电极柱的面积大,且一对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缘配置在所述覆盖部件的端部;绝缘性部件,其设于一对所述电极端子之间,且与所述电极端子的侧面接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具备:以上的发光装置;透光性的导光板,其在第一主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上设有凹部,所述第一主面为将光发射到外部的发光面;发光装置配置在导光板的凹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中间体的工序,所述中间体利用覆盖部件将在同一面侧具备一对电极柱的发光元件覆盖,并在所述覆盖部件上设有所述电极柱的露出部;形成与所述中间体的所述电极柱的露出部电连接的一对电极层的工序;将与一对所述电极层电连接的、面积比一对所述电极柱的面积大的一对电极端子的外周缘设置在覆盖部件的端部的工序;在一对所述电极端子之间,形成与所述电极端子的侧面接触的绝缘性部件的工序。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通过以上方法制造的发光装置和导光板的工序,所述导光板具备成为发光面的第一主面和位于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并设有凹部的第二主面;将所述发光装置固定于所述凹部的工序;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第二主面上,设置埋设所述发光装置的光反射性部件的工序;研磨所述光反射性部件以露出所述电极端子,并在该露出的电极端子的表面形成导电膜的工序。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或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制造的发光装置有以下特征:能够实现小型化且能够可靠、稳定地安装于发光装置,能够高效率地大量生产。

再者,通过在间隔较宽的电极端子之间设置绝缘性部件的构造,能够在可靠地阻止端子间短路等弊端的同时,进行外部连接。另外,大面积的电极端子的发光装置还有以下特征:在安装于发光模块的工序中,能够可靠、稳定地进行电连接。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以下特征:能够使发光装置小型化且能够将发光装置可靠、稳定地安装于发光装置,能够高效率地大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a是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概要剖视图。

图1b是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从斜下方观察的概要立体图。

图1c是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从斜上方观察的概要立体图。

图1d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概要剖视图。

图1e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概要剖视图。

图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概要剖视图。

图3a-图3e是示出图1a的发光装置的层叠工序的概要剖视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8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局部放大概要剖视图。

图9a-图9c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制造工序的概要剖视图。

图10a-图10b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制造工序的概要剖视图。

图1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局部放大概要剖视图。

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局部放大概要剖视图。

图13是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概要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d、1e发光装置

2发光元件

2a层叠构造体

2b电极面

2c电极柱

2d光发射面

3覆盖部件

4透光性部件

5电极层

5a宽幅部

5b窄幅部

6电极端子

6a缺口部

7导光板

7a凹部

7b光学功能部

7c第一主面

7d第二主面

7ev槽

8中间体

9金属层

10绝缘区域

10a倾斜狭缝

10b平行狭缝

10c分割狭缝

11发光模块

12透光性接合部件

12a倾斜面

14反射性部件

15导电膜

16透光性粘接部件

17绝缘性部件

18对准标记

30支承部件

x切断线

y切断线

z切断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注意,在以下说明中,将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方向和位置的用语(例如,“上”、“下”以及包括这些用语的其他用语),但使用这些用语是为了易于参照附图理解发明,并不旨在通过这些用语的意思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多个附图中示出的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表示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或部件。

并且,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是表示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具体例子,并非用于将本发明限定为以下内容。另外,对于以下记载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定的记载,就不是旨在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而至是想要例示。另外,在一实施方式、实施例中说明的内容也能够适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实施例。另外,对于附图示出的部件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为了明确地说明,有时将其夸张表示。

发光装置具备:发光元件,其在同一面侧设有一对电极柱;覆盖部件,其覆盖设有一对电极柱的发光元件的电极面,且设有电极柱的露出部;一对电极层,其设于覆盖部件的表面并与电极柱的露出部电连接;一对电极端子,其设于电极层的表面,一对电极端子的面积比一对电极柱的面积大,且一对电极端子的外周缘配置在覆盖部件的端部;绝缘性部件,其设于一对电极端子之间,且与电极端子的侧面接触。

<实施方式1>

将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1在图1a的剖视图、图1b的从斜下方(图1a的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和图1c的从斜上方(图1a的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中示出。发光装置1具备发光元件2、覆盖部件3、透光性部件4、电极层5、电极端子6和处于一对电极端子6之间且与电极端子6的侧面接触设置的绝缘性部件17。发光元件2具备层叠有半导体层的层叠构造体2a和设于作为层叠构造体2a的一个面(在图1a中为下表面)的电极面2b的一对电极柱2c。发光装置1在图1a的剖视图中将光向上方发射。

发光元件2具有半导体的层叠构造体2a。层叠构造体2a包括发光层和夹持发光层的n型半导体层及p型半导体层,并在电极面2b上设有n侧和p侧的电极柱2c。作为发光元件2,在纵向、横向以及高度的尺寸上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使用在俯视观察时纵向以及横向的尺寸为1000μm以下的层叠构造体2a,更优选纵向以及横向的尺寸设为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纵向以及横向的尺寸设为200μm以下。当使用这样的发光元件2时,在进行了液晶显示装置的区域调光时,能够实现高精细的影像。另外,当使用纵向以及横向的尺寸为500μm以下的发光元件2时,能够低价采购发光元件2,因此能够使发光模块低价。注意,就纵向以及横向的尺寸双方为250μm以下的发光元件2而言,由于发光元件2的光发射面2d的面积小,因此光从发光元件2的侧面的出射量相对地变多。也就是说,这样的发光元件2由于其取向特性容易变为蝙蝠翼型,因此优选用于发光元件2与导光板接合且发光元件2和导光板的距离极短的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

覆盖部件3被设为以使一对电极柱2c的表面露出的方式覆盖发光元件2的电极面2b以及侧面。覆盖部件3位于发光元件2的周围并埋设发光元件2,在表面露出发光元件2的电极柱2c。覆盖部件3将外周面设为与透光性部件4的外周面为同一平面,与透光性部件4也紧贴。制作为覆盖部件3与发光元件2和透光性部件4接合为一体构造的发光装置1。

覆盖部件3优选为例如将硅酮树脂、硅酮改性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聚合物作为主要成分的树脂部件。覆盖部件3优选为光反射性的树脂部件。所谓光反射性树脂,是指对来自发光元件2的光的反射率为70%以上的树脂材料。例如,优选为白色树脂等。到达覆盖部件3的光被反射而朝向发光装置1的发光面,从而能够提高发光装置1的光提取效率。另外,在中间体8这样的形状的情况下,作为覆盖部件3,优选为透光性的树脂部件。该情况下的覆盖部件3能够使用与后述透光性部件4相同的材料。

透光性部件4以覆盖发光元件2的光发射面2d(在图1a中为上表面,是与形成有电极柱2c的电极面2b对置的面)的方式设置,使从光发射面2d出射的光透过。透光性部件4通过包含后述的荧光体,从而能够调整来自发光元件2的发光色并发射。透光性部件也能够由多个层形成。

透光性部件4能够使用透光性脂、玻璃等。特别是,优选为透光性树脂,能够使用硅酮树脂、硅酮改性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聚合物、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戊烯树脂、聚降冰片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特别是,优选为耐光性、耐热性优秀的硅酮树脂。

透光性部件4也可以包含荧光体。荧光体使用可被来自发光元件的发光激发的荧光体。例如,作为可被蓝色发光元件或紫外线发光元件激发的荧光体,可列举出:被铈激活的钇·铝·石榴石系荧光体(yag:ce);被铈激活的镥·铝·石榴石系荧光体(lag:ce);被铕以及铬激活的含氮的氧化铝硅酸钙系荧光体(cao-al2o3-sio2);被铕活化的硅酸盐系荧光体((sr,ba)2sio4);β赛隆荧光体、casn系荧光体、scasn系荧光体等氮化物系荧光体、ksf系荧光体(k2sife6:mn);硫化物系荧光体、量子点荧光体等。通过将这些荧光体和蓝色发光元件或紫外线发光元件组合,能够设为各种颜色的发光装置1(例如白色系的发光装置1)。

另外,在透光性部件4中,也可以出于调整粘度等的目的而含有各种填料等。

透光性部件4可以采用各种形态。例如,图1d的剖视图示出了透光性部件4的变形例。在图1d所示的透光性部件4中,具备覆盖第一透光性部件4a的发射面(在图1d中为上表面,是与发光元件2相反的一侧的面)的第二透光性部件4b。第一透光性部件4a与发光元件2的光发射面2d接合,使从发光元件2的光发射面2d出射的光透过。第一透光性部件4a也可以包含荧光体。第二透光性部件4b是使透射光扩散的光扩散部。透光性部件4是将第一透光性部件4a和第二透光性部件4b接合,并将第一透光性部件4a配置在发光面侧。透光性部件也能够将多个第一透光性部件和第二透光性部件层叠。

透光性部件4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态。图1e的剖视图示出了透光性部件4的另一变形例。在图1e所示的发光装置1e的例子中,透光性部件4被设为覆盖发光元件2的光发射面2d以及层叠构造体2a的侧面,且使从光发射面2d以及层叠构造体2a的侧面出射的光透过。在透光性部件4的上表面,可以设置光扩散部。

在图1e中,覆盖部件3被设为以露出一对电极柱2c的表面的方式覆盖透光性部件4的与上表面相反一侧的面(在图1e中为下表面)、发光元件2的电极面2b以及电极柱2c侧面。覆盖部件3还以外周面与透光性部件4的外周面为同一平面的方式与透光性部件4紧贴。制作为覆盖部件3与发光元件2和透光性部件4接合为一体构造的发光装置1e。

一对电极层5分别与一对电极柱2c电连接。各个电极层5的面积比各个电极柱2c的面积大。换而言之,电极层5以将发光元件2的电极柱2c以及覆盖部件3连续地覆盖的方式设置。

电极端子6层叠于电极层5的表面并与之电连接。电极端子6配置在覆盖部件3的端部、即电极面的端部。一对电极端子6优选隔开比一对电极柱2c的间隔宽的间隔而配置。间隔较宽的电极端子6能够在防止端子之间短路等弊端的同时进行外部连接,另外,电极端子6较厚的发光装置1能够可靠、稳定地与外部进行电连接。

绝缘性部件17在一对电极端子6之间与电极端子6的侧面接触并与电极层5的表面接合。图中的发光装置1将绝缘性部件17设为覆盖从电极端子6露出的电极层5和覆盖部件3的整个表面。不过,绝缘性部件17不一定设置为覆盖从电极端子6露出的电极层5和覆盖部件3的整个表面,例如,如图2所示,也能够与一对电极端子6的侧面接触且不在中央部配置。

如图1a所示,透光性粘接部件16覆盖发光元件2的侧面以及透光性部件4的一部分。注意,透光性粘接部件16的外侧面优选为从发光元件2的侧面朝向透光性部件4扩大的倾斜面,更优选为向发光元件2侧呈凸状的曲面。由此,能够将从发光元件2的侧面发出的光更多地引导至透光性部件4,能够提高光提取效率。

另外,在发光元件2的主发射面2d和透光性部件4之间,也可以具有透光性粘接部件16。由此,例如,通过使透光性粘接部件16含有扩散剂等,使从发光元件2的主发光面2d发出的光被透光性粘接部件16扩散,并进入到透光性部件4,从而能够减少亮度不均。透光性粘接部件16能够使用与后述的透光性接合部件12相同的部件。

这样的发光装置1能够通过以下工序形成。

包括:

(1)准备中间体8的工序,该中间体8具备发光元件2和覆盖部件3,发光元件2在电极面2b上具备一对电极柱2c,覆盖部件3以使各个电极柱2c的表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覆盖发光元件2;

(2)形成与露出的一对电极柱2c电连接的电极层5的层叠工序;

(3)将与一对电极层5电连接的、面积比电极柱2c的面积大的一对电极端子6设于电极面的端部的工序;

(4)在一对电极端子6之间,与电极端子6的侧面接触地形成绝缘性部件17的工序。

以下,使用图3a-图3e对发光装置的制造工序进行详细说明。

(准备中间体的工序)

如图3a所示,准备具备发光元件2和覆盖部件3的中间体8。发光元件2具备层叠构造体2a以及在层叠构造体2a的同一面侧设置的一对电极柱2c。覆盖部件3以使一对电极柱2c的表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覆盖发光元件2。一个中间体8具备多个发光元件2,各发光元件2以沿纵向以及横向规则排列的状态被覆盖部件3一体地覆盖。注意,在说明工序的图(例如图3a-图3e)中,为了便于说明,示例了两个发光元件2,但个数并不限定于此。

发光元件2之间的距离能够根据作为目的的发光装置1的大小、发光元件2的大小等适当选择。不过,在后工序中将覆盖部件3切断而分割为多个发光装置1的方法中,还考虑该切断部分的宽度(切断刀的宽度)等进行配置。

另外,在图3a中,示例了在发光元件2的下表面(光发射面2d,是与电极面2b对置的面)具有透光性部件4的中间体8。然而,透光性部件4不是必要的,也可以省略。中间体8使没有形成电极柱2c的一侧的面(在图3a中为形成有透光性部件4的面)对置地载置于支承部件30上。

(形成金属层9的层叠工序)

接下来,如图3b所示,形成金属层9,该金属层9将露出的一对电极柱2c和覆盖部件3连续地覆盖。金属层9能够通过溅射、蒸镀、原子层沉积(atomiclayerdeposition;ald)法、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etalorganicchemicalvapordeposition;mocvd)法、等离子体cvd(plasma-enhancedchemicalvapordeposition;pecvd))法、大气压等离子体成膜法等形成。

金属层9例如优选使最表面的层为au、pt等铂族元素的金属。另外,在最表面也能够使用可焊性良好的au。

金属层9可以仅由单一材料的一层构成,也可以由不同材料的层进行层叠而构成。特别是,优选使用高熔点的金属层9,例如,能够列举ru、mo、ta等。另外,通过将这些高熔点的金属设在发光元件2的电极柱2c和最表面的层之间,能够制作成扩散防止层,该扩散防止层能够降低焊料中所含的sn向电极柱2c和离电极柱2c近的层扩散。作为具备这样的扩散防止层的层叠构造的例子,能够列举ni/ru/au、ti/pt/au等。另外,作为扩散防止层(例如ru)的厚度,优选为左右。

金属层9的厚度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优选设为能够选择性地产生激光烧蚀的程度,例如1μm以下,更优选以下。另外,优选能够降低电极柱2c腐蚀的厚度,例如5nm以上。在此,所谓金属层9的厚度,在金属层9由多个层层叠而构成的情况下,是指该多个层的合计厚度。

(去除金属层9的一部分的工序)

如图3c所示,将激光照射到金属层9,设置没有金属层9(电极层5)的电极间缝隙作为绝缘区域10。激光向设于发光元件2的一对电极柱2c之间的绝缘区域10照射。图4的俯视图示出了配置在电极层5之间的绝缘区域10。绝缘区域10不仅在发光元件2的一对电极柱2c之间,还延伸到位于其延长方向的覆盖部件3的表面,将金属层9分割。

电极间缝隙的绝缘区域10的宽度与发光元件2的电极柱2c之间的宽度大致相同。图4的发光装置1使绝缘区域10的宽度比电极柱2c的宽度稍宽。绝缘区域10通过激光烧蚀来去除金属层9。在绝缘区域10中去除金属层9,在发光元件2的一对电极柱2c之间以缝隙状露出覆盖部件3。

激光能够通过使其照射点在部件上连续地或逐次移动而照射到金属层9。激光可以连续地照射,也可以脉冲照射。可考虑覆盖部件3和金属层9的导热率以及它们的导热率差等,设定激光的强度、照射点的点径以及照射点的移动速度,从而对覆盖部件上的金属层9产生激光烧蚀。

激光的波长优选选择对金属层的反射率较低的波长,例如反射率为90%以下的波长。例如,在金属层的最表面为au的情况下,相比红色区域(例如640nm)的激光,优选使用比绿色区域(例如550nm)短的发光波长的激光。由此,能够高效地产生烧蚀,能够提高量产性。

图4的俯视图中示出的发光装置由于使用了包括多个发光元件2的中间体11,因此,如图3c以及图4所示,通过照射激光以去除金属层9的一部分,在一个发光元件2的一对电极柱2c之间,金属层9变为分离的状态,但该金属层9为与将相邻的多个发光元件2的电极柱2c覆盖的金属层9连续的状态。就图4的中间体8而言,在后述的分离为发光装置的工序中,通过将金属层9在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图3e的利用虚线x表示的切断线)切断,从而使金属层9分割为电极层5。注意,在形成电极间缝隙的分割工序中,在发光元件之间的切断线x、y上也照射激光,由此,仅通过激光照射就能够使金属层9成为分别独立的电极层5。

在图4的中间体8中,利用激光将金属层9以缝隙状去除而设置绝缘区域10,在绝缘区域10的两侧形成了一对电极层5。该图的中间体8将配置在发光元件2的电极面2b的中央部分的电极间缝隙的绝缘区域10作为沿电极面2b的对角方向延伸的倾斜缝隙10a,在倾斜缝隙10a的两端部连结有平行缝隙10b。设于两端部的平行缝隙10b以相互平行的姿态沿与电极面2b的对置的两个边平行的方向延伸。图4的发光装置1将设于电极面2b的一对电极柱2c的对置缘沿四边形的电极面2b的对角方向配置,与该对置缘平行地设置了倾斜缝隙10a。即,以倾斜缝隙10a和电极柱2c的对置缘平行的姿态,在电极层5之间配置了绝缘区域10。

在图4的中间体8中,电极柱2c稍微向电极层5的绝缘区域10突出,因此设于各个发光装置1的倾斜缝隙10a的宽度比电极柱2c的间隔稍宽。倾斜缝隙10a和平行缝隙10b所成的角(α)为钝角,在电极间缝隙的绝缘区域10的两侧,设置由宽幅部5a和窄幅部5b构成的一对电极层5,在绝缘区域10的对置的两侧(在图中为左右两侧)设置一对电极层5。

(电极端子6的形成工序)

图3d的工序在金属层9的表面涂覆导电膏,在覆盖部件3的端部设置电极端子6。配置在覆盖部件3的端部的电极端子6能够将电极间隔变宽,因此在安装于导光板等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与外部进行电连接。导电膏是在粘合剂中混合了金属粉末而成的,在粘合剂未硬化的液状或膏状下以一定的厚度涂覆到金属层9的表面。涂覆到金属层9的表面的导电膏形成为使粘合剂硬化而将导电性的电极端子6与金属层9电连接。导电膏是例如将作为金属粉末的银或铜粉末混合到作为粘合剂的聚合物中而成的,使粘合剂的聚合物硬化而形成导电性的电极端子6。在粘合剂中使用紫外线硬化树脂或光硬化树脂的导电膏具有以下特征:在涂覆的状态下照射紫外线或特定波长的光,能够使粘合剂在短时间内硬化。导电膏使用金属掩模而涂覆在电极面2b的特定位置。金属掩模在设置电极端子6的位置设有贯通孔。在将该金属掩模层叠到电极面2b上的状态下涂覆导电膏,使导电膏涂覆在设置电极端子6的位置。涂覆的导电膏被照射紫外线或光而在短时间内硬化,形成电极端子6。该方法能够通过金属掩模的厚度来调整电极端子6的膜厚。这是因为填充到金属掩模的贯通孔中的导电膏硬化而变成电极端子6。

电极端子6比金属层9厚,例如为金属层9的10倍以上。电极端子6的厚度通过涂覆导电膏的厚度来调整。电极端子6层叠设置于薄膜的金属层9。膜厚为例如500埃左右的金属层9能够减少覆盖部件3的损伤地利用激光去除。

层叠设置于电极层5的电极端子6较厚的发光装置1能够将电极端子6稳定、可靠地与外部连接。层叠设置于电极层5的电极端子6例如厚度优选设为10μm以上,最优选设为20μm~40μm。另外,发光装置1在向导光板等安装的工序中,在表面层叠塑料等光反射性部件,并与导电膜电连接。光反射性部件在将表面研磨或磨削以将电极端子6露出并加工到与光反射性部件为同一平面的状态下,与导电膜电连接。在将光反射性部件的表面研磨以使电极端子6露出到同一平面的工序中,电极端子6的表面的一部分也被去除。较厚的电极端子6在绝缘层的研磨工序中能够在不破损的情况下研磨表面的一部分,加工到与光反射性部件为同一平面。

没有电极端子6的发光装置极难在向导光板安装的状态下进行光反射性部件的研磨。这是因为,例如,对埋设有500埃左右的极薄的电极层5的光反射性部件的表面进行研磨,为了使薄膜的电极层5不损伤地露出,要求极高的研磨精度。

配置在面积比电极柱2c的面积大的电极层5的表面上的电极端子6能够以比电极柱2c大的面积、且以比电极柱2c宽的间隔形成在电极层5的表面。导电膏能够以特定形状涂覆在电极层5表面的特定位置而形成电极端子6。导电膏遮盖电极层5的表面,并涂覆在特定区域。

图1a的发光装置1在缝隙状的绝缘区域10的两侧配置有沿平行缝隙10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形状的电极端子6。该发光装置1在电极层5的宽幅部5a的两侧部,与平行缝隙10b平行地配置有长方形的电极端子6。该发光装置1将一对电极端子6分离地配置在方形的电极面2b的外周缘的对称位置,因此能够以比电极柱2c的间隔宽得多的间隔配置一对电极端子6,另外,能够设置比电极柱2c大得多的电极端子6。电极端子6比电极柱2c的间隔宽、另外比电极柱2c大、还比电极层5厚的发光装置1在向特定位置安装而形成发光模块的工序中,能够可靠地与导电膜电连接。

(设置绝缘性部件17的工序)

绝缘性部件17被设为使一对电极端子6的表面露出,与电极端子6的侧面接触,并在一对电极端子6之间与电极层5的表面接合。如图1所示,绝缘性部件17优选设置在一对电极端子6之间的整个凹部中。该绝缘性部件17以覆盖从电极端子6露出的电极层5以及覆盖部件3的整个表面的方式设置。绝缘性部件17与电极端6设置在同一平面。该绝缘性部件17在一对电极端子6之间与电极层5和覆盖部件3接合之后,将表面研磨以与电极端子6均等化为同一平面。

与覆盖部件3相同,绝缘性部件17优选为例如将硅酮树脂、硅酮改性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聚合物作为主要成分的树脂部件、酚醛塑料、三聚氰胺或甲醛。绝缘性部件17优选为光反射性的树脂部件。所谓光反射性树脂,是指对来自发光元件2的光的反射率为70%以上的树脂材料。例如,优选的是白色树脂等。到达绝缘性部件17的光被反射而朝向发光装置1的发光面,从而能够提高发光装置1的光提取效率。

绝缘性部件17优选使用弯曲模量高的树脂。在将单片化后的发光装置以电极端子6侧为安装面安装于安装基板的情况下,以由金属构成的电极柱2c以及电极端子6为起点在绝缘性部件17上产生弯曲应力,与绝缘性部件17接触的电极层5有可能剥离或缺损。因此,通过使用弯曲模量高的树脂作为绝缘性部件17,能够有效地降低上述电极层5产生剥离或缺损的可能性。绝缘性部件17的弯曲模量例如为1000mpa~30000mpa,优选为5000mpa~30000mpa,更优选为10000mpa~30000mpa。作为这样的绝缘性部件17,例如能够使用在环氧树脂中含有碳的部件。另外,绝缘性部件17的弯曲模量可以比覆盖部件3的弯曲模量高。由此,在单片化后的发光装置中,能够利用绝缘性部件17确保对弯曲应力的刚性,同时能够使用光反射性高的部件作为覆盖部件3,能够制作出光提取良好的发光装置。

注意,本说明书中的弯曲模量的测定方法等遵循jisk7171。

(分离为发光装置的工序)

具备多个发光装置的中间体在设置电极端子6之后,如图3e所示,在切断线x、y处切断而分离为发光装置。分离的发光装置被安装于导光板而成为发光模块。

图4的中间体8在虚线所示的切断线x和切断线y处切断而分离为多个发光装置1,该图的中间体8沿着切断线y照射激光,将没有金属层9的绝缘区域10设置为分割缝隙10c。切断线y与平行缝隙10b正交并沿着发光装置1的外周缘设置。该中间体8在分割后的发光装置1的两边配置有没有金属层9的分割缝隙10c。具有分割缝隙10c的中间体8通过将切断线y配置在分割缝隙10c内,将形成于各个发光装置1的一对电极层5可靠地分离。

<变形例1>

图5示出变形例1的发光装置2。该发光装置1是电极端子6的形状和位置不同的变形例,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1相同。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1将细长的长方形的电极端子6与平行缝隙10b平行地配置在电极面2b的点对称位置,而本发光装置1则是配置在方形的覆盖部件3的对置的角部且除中央部以外的区域。具体地,在位于方形的电极面2b的点对称位置的两个角部配置电极端子6。电极端子6的外形是在方形的一个角部设置缺口部6a的形状,并将缺口部6a配置在对置位置。一对电极端子6以对置姿态配置缺口部6a,在两个缺口部6a之间配置电极柱2c。并且,电极端子6将两个外周缘配置于覆盖部件的外周缘。该电极端子6能够以较大的面积配置在覆盖部件3的角部。因此,该电极端子6比电极柱2c大。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的发光装置1的电极端子6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如图6的俯视图所示,进行丝网印刷以在电极层5的表面形成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电极端子6。丝网印刷是在将导电膏涂覆在覆盖部件3的特定位置后,使其硬化而成为电极端子6。该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在通过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工序形成金属层9后,将激光照射到金属层9而分割金属层9。照射激光而设置的绝缘区域10和电极端子6与实施方式1不同。激光沿着分割为一对电极层5的区域和发光装置1的对置的上下两边照射。激光去除金属层9而设置缝隙的绝缘区域10来分割电极层5。并且,在图6中,在发光装置1的上缘和下缘设置去除了金属层9的绝缘区域10。

在图6的发光装置1中,作为去除金属层9而形成的缝隙的绝缘区域10,设置有从电极面2b的中央部沿对角方向延伸的倾斜缝隙10a。并且,还设置有与倾斜缝隙10a的两端部连结的平行缝隙10b。平行缝隙10b相互平行地配置,沿着方形的电极面2b的对置的两边(在图中是各个发光装置1的上下的两边)的外周缘平行地配置。倾斜缝隙10a和平行缝隙10b的连结角(α)为锐角,倾斜缝隙10a和平行缝隙10b的连结部位于覆盖部件3的角部。该发光装置1在图6中的方形的覆盖部件3的两侧部,以沿与平行缝隙10b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形状设置有直角三角形或梯形形状的电极层5,在倾斜缝隙10a的两侧配置有一对电极端子6。

图6的发光装置1在电极面2b的两侧以规定的横向宽度设置有电极端子6。配置在切断线y的两侧的电极端子6连续为一个并设为带状。这些电极端子6在切断线y处切断而分离。但是,就配置在切断线y的两侧的邻接的电极端子而言,虽然没有图示,但其以设置间隔并分离的状态设置,并且在它们之间,也能够在切断线y处切断。该情况下,分离后的电极端子的间隔优选比切断线y的切断宽度宽。该发光装置由于以与外周缘向内侧分离的方式配置电极端子,因此在切断线y处进行切断的工序中,电极端子不会被切断。因此,该发光装置在切断线y处进行切断的工序中,能够减少电极端子6和电极层5的损伤、例如剥离这一弊端。

<实施方式3>

如图7的俯视图所示,实施方式3的发光装置1将电极层5的形状设为与实施方式2不同的形状。该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与图5所示的发光装置1同样地将激光照射到金属层9来分割金属层9,但沿发光装置1的对置的上下两边形成的平行缝隙10b的宽度与实施方式2不同。图6所示的发光装置1将与从电极面2b的中央部向对角方向延伸的倾斜缝隙10a的两端部连结的平行缝隙10b的宽度设为比倾斜缝隙10a的宽度宽。换而言之,将在方形的电极面2b的两侧对置地形成的俯视时为梯形形状的电极层5的宽度(在图中为上下宽度)设为比实施方式2所示的电极层5窄。图中所示的电极层5将其上下宽度设为比发光元件2的一边大以能够覆盖电极面2b的电极柱2c的宽度,且设为发光装置1的一边的1/2以下。并且,图6所示的发光装置1将电极端子6配置在方形的覆盖部件3的对置的角部且除中央部以外的区域。这些电极端子6设为与图4所示的电极端子6相同的形状。如图所示,一对电极端子6在覆盖部件3的对置的角部配置在点对称位置,一对电极端子6跨越电极层5和覆盖部件3的表面而形成。

(发光模块11)

对于通过以上工序制造的发光装置,其能够通过以下工序安装于导光板而制作出发光模块。

如图8的剖视图所示,发光模块11将发光装置1安装到设于透光性的导光板7的凹部7a中。设有绝缘性部件17的发光装置1能够稳定地吸附设有电极端子6和绝缘性部件17的表面并可靠地安装到导光板7的凹部7a中。导光板7在第一主面7c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7d上设有凹部7a,第一主面7c为使光发射到外部的发光面。导光板7以规定的间距设置多个凹部7a。在各个凹部7a上装配发光装置1。发光模块11利用安装到导光板7的各个凹部7a中的多个发光装置1,从第一主面7c均一地发射光。

(导光板7)

导光板7是将从光源入射的光设为面状并发射到外部的透光性部件。图8的导光板7在第二主面7d上设有多个凹部7a,在相邻的凹部7a之间设有v槽7e。在凹部7a内安装有发光装置1。导光板7设置多个凹部7a并在各个凹部7a中配置发光装置1而形成发光模块,或者,虽然没有图示,但能够在具有一个凹部的导光板上配置一个发光装置而形成发光位,并将多个发光位呈平面状配置而形成发光模块。如图8所示,设有多个凹部7a的导光板7在凹部7a之间设有格子状的v槽7e。

v槽7e设有反射光的后述的光反射性部件14。填充在v槽7e中的光反射性部14优选为反射光的白色树脂,白色树脂的光反射性部件14防止发光装置1发出的光入射到利用v槽7e划分的相邻的导光板7,从而防止各个发光装置1的光泄漏到旁边。

导光板7的大小根据凹部7a的个数而设定为最合适的大小,例如,在具有多个凹部7a的导光板7中,一边可设为1cm~200cm左右,优选为3cm~30cm左右。厚度可设为0.1mm~5mm左右,优选为0.5mm~3mm。导光板7的平面形状例如可设为大致矩形或大致圆形等。

作为导光板7的材料,能够使用丙烯酸、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酯等热塑性树脂、环氧树脂、硅酮树脂等热固性树脂等树脂材料、或玻璃等光学透明的材料。特别是,热塑性树脂材料能够通过注塑成型高效地制造,因此优选。其中,尤其优选透明性高且廉价的聚碳酸酯。对于在制造工序中不暴露于回流焊这样的高温环境中就能制造的发光模块11,也可以使用聚碳酸酯这样的热塑性的、耐热性低的材料。

导光板7例如能够通过注塑成型或传递模塑法而进行成型。导光板7利用模具形成为具有凹部7a的形状,从而不但能够降低凹部7a的错位,而且能够廉价地大量生产。不过,导光板7也能够在成型为板状以后,利用nc加工机等进行切削加工以设置凹部7a。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导光板既可以形成为单层,也可以由多个透光性层层叠而形成。在将多个透光性的层层叠的情况下,优选在任意的层间设置折射率不同的层、例如空气层等。由此,使光更容易扩散,能够制作出减少亮度不均的发光模块。这样的结构例如能够通过在任意的多个透光性层之间设置垫片以使其隔开并设置空气层来实现。另外,也可以在导光板7的第一主面7c上设置透光性层,在导光板7的第一主面7c和透光性层之间设置折射率不同的层、例如空气层等。由此,使光更容易扩散,能够制作出减少亮度不均的液晶显示装置。这样的结构例如能够通过在任意的导光板7和透光性层之间设置垫片以使其隔开并设置空气层来实现。

导光板7在第一主面7c侧设置有具有来自发光装置1的光的反射和扩散功能的光学功能部7b。该导光板7将来自发光装置1的光向侧方扩开,能够使导光板7的面内的发光强度平均化。光学功能部7b例如能够具有将光在导光板7的面内扩开的功能。光学功能部7b例如是设置在第一主面7c侧的圆锥、四棱锥、六棱锥等多棱锥形等凹陷、或圆锥台(参照图8)或多棱锥台等凹陷。由此,能够使用将在折射率与导光板7不同的位于光学功能部7b内的材料(例如空气)和凹陷的倾斜面之间的分界面处照射的光向发光元件2的侧方方向反射的结构。另外,例如,可以是在具有倾斜面的凹陷中设有光反射性材料(例如金属等反射膜或白色的树脂)等的结构。光学功能部7b的倾斜面在剖视观察时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并且,作为光学功能部7b的凹陷的深度是考虑前述的凹部7a的深度而确定的。即,光学功能部7b和凹部7a的深度能够在它们分离的范围内适当设定。

发光装置1在图9a-图9c以及图10a-图10b所示的工序中安装于导光板7的凹部7a。如图9a以及9b所示,导光板7将聚碳酸酯等热塑性树脂成型,从而在第二主面7d上成型出凹部7a,并在第一主面7c上设置圆锥台状的光学功能部7b。发光装置1被接合于该导光板7的凹部7a。发光装置1将发光面侧的一部分、在图中为透光性部件4沿厚度方向插入到涂覆了未固化状态的液状的透光性接合部件12的凹部7a中,使透光性接合部件12固化而固定于导光板7。发光装置1将透光性接合部件12正确地插入到凹部7a的中心,使透光性接合部件12固化而与导光板7接合。在将发光装置1与导光板7接合的状态下,涂覆于凹部7a的处于未固化状态的透光性接合部件12被推出到凹部7a的内侧而填充于凹部7a。但是,也可以在将发光装置1与导光板7接合之后,向凹部7a填充未固化状态的透光性接合部件。

将透光性部件4与凹部7a的底面接合的透光性接合部件12在未固化的状态下与两者的表面紧贴并固化,以将透光性部件4的表面与凹部7a的底面接合。并且,从透光性部件4和凹部7a的底面之间推出的透光性接合部件12将透光性部件4的外周与凹部7a的内周面接合。该制造方法将填充到凹部7a中的未固化的液状的透光性接合部件12推出到凹部7a的内部并接合。该方法将填充到凹部7a的透光性接合部件12作为接合剂。

另外,通过调整涂覆到凹部7a内的透光性接合部件12的涂覆量,使透光性接合部件12被从凹部7a的内侧面和发光装置1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推出到凹部7a的外侧。从凹部7a推出的透光性接合部12爬升到与覆盖部件3的侧面接触的位置而覆盖覆盖部件3的侧面。并且,透光性接合部件12扩开到与第二主面7d接触的位置而覆盖第二主面7d的一部分。在该状态下,透光性接合部件12的上表面在垂直剖视观察时从发光装置1的上端部朝外侧形成倾斜面12a。由此,能够将穿过透光性接合部件12入射到倾斜面12a的光以同样的状态反射到发光面侧。透光性接合部件12的倾斜面12a与覆盖部件3的外侧面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优选倾斜角β为5°~85°。

并且,透光性接合部件12也可以爬升到与电极端子6的侧面接触的位置而将覆盖部件以及电极端子6的侧面覆盖。图11所示的透光性接合部件12将电极端子6的外侧面全部覆盖。由此,能够扩大倾斜面12a的面积从而反射更多的光。另外,透光性接合部件12也可以覆盖设有电极端子6的区域以外的电极层5以及绝缘区域10的表面。

透光性接合部件12在剖视观察时也可以将倾斜面12a设为曲面。图12所示的透光性接合部件12将倾斜面12a设为朝向凹部7a侧成为凸状的曲面。该倾斜面12a将倾斜面12a处的反射光的行进方向设为较宽范围,能够减少亮度不均。

并且,图12所示的接合部件14的倾斜面14a与图8所示的状态相比覆盖到导光板7的第二主面7d的更靠外侧的位置。详细而言,优选地,在剖视观察时,透光性接合部件12将第二主面7d更多地覆盖。不过,在一个导光板7具有多个发光装置1的情况下,透光性接合部件12优选不与覆盖相邻的发光装置1的透光性接合部件12接触。

由此,能够扩大倾斜面12a的面积而反射更多的光。另外,在该图所示的透光性接合部件12通过在剖视观察时将倾斜面12a设为朝向凹部7a侧成为凸状的曲面,能够将反射光扩大为较宽范围而减少亮度不均。

在图中,透光性部件4使从发光元件2入射的光穿过,并将光入射到安装发光装置1的导光板7。出于使发光模块11薄型化的目的,优选如图所示,透光性部件4位于所安装的导光板7的凹部7a的内侧,且透光性部件4以不从第二主面7d伸出到表面侧的方式配置于凹部7a内。图8的透光性部件4设为与凹部7a的深度相等的厚度,其表面被配置为与第二主面7d呈同一平面。但是,虽然未图示,但透光性部件4也能够设为位于凹部的内侧并从导光板7的第二主面略微向表面侧伸出的厚度。

在将发光装置1固定于导光板7的凹部7a之后,在图9c所示的工序中,将光反射性部件14形成于导光板7的第二主面7d。光反射性部件14使用白色树脂,并形成为将发光装置1埋设到内部的厚度。光反射性部件14与被埋设的发光装置1的侧面紧贴,将相互相邻的发光装置1彼此以绝缘状态固定。

在图10a所示的工序中,对固化了的光反射性部件14的表面进行研磨,以使电极端子6露出到表面。

在图10b所示的工序中,在光反射性部件14的表面形成导电膜15。在该工序中,在发光装置1的电极端子6和光反射性部件14上,通过印刷、溅射等形成cu/ni/au的金属膜。

多个发光装置1可以以分别独立地驱动的方式进行配线。另外,如图13所示,也可以是,将导光板7分割为多个范围,并将安装在一个范围内的多个发光装置1作为一组,通过将该一组内的多个发光装置1彼此串联或并联地电连接而连接到相同的电路,并具备多个这样的发光装置组。通过进行这样的分组,能够制作出可进行区域调光的发光模块11。在图13中,在导光板7上排列有多个发光模块11,在其外侧设有一对对准标记18。对准标记18例如被设置为两个分离的凹槽。切断线z在这两个凹槽之间通过,通过在切断线z处例如以z1、z2、z3的顺序切断,能够分割为发光模块11。该发光模块11的发光装置1配置为四行四列的矩阵状。

可以将一个发光模块11作为一个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使用。另外,也可以将多个发光模块11排列起来作为一个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使用。通过制作多个较小的发光模块,并分别进行检查等,与制作较大且所安装的发光装置的数量较多的发光模块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成品率。

一个发光模块11可以与一个配线基板接合。另外,也可以是多个发光模块11与一个配线基板接合。由此,能够使与外部进行电连接的电连接端子(例如连接器)集中(也就是说,不需要对每个发光模块进行准备),因此能够使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简易。

另外,也可以是,将接合有该多个发光模块的一个配线基板排列多个,并将其作为一个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此时,例如能够将多个配线基板载置于框架等,并分别使用连接器等与外部电源连接。

注意,也可以在导光板7上进一步层叠具有扩散等功能的透光性部件。该情况下,在光学功能部7b为凹陷的情况下,封堵凹陷的开口(也就是说,离导光板7的第一主面7c近的部分),但优选以不填埋凹陷的方式设置透光性部件。由此,能够在光学功能部7b的凹陷内设置空气的层,能够使来自发光装置1的光良好地扩开。

以上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例示,但毫无疑问,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为限,能够设为任意方式。

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可包含以下方式。

(方式1)

一种发光装置,其中,具备:

发光元件,其在同一面侧设有一对电极柱;

覆盖部件,其覆盖设有一对所述电极柱的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极面以及所述发光元件的侧面,且设有所述电极柱的露出部;

一对电极层,其设于所述覆盖部件的表面并与所述电极柱的露出部电连接;

一对电极端子,其设于各个所述电极层的表面,一对所述电极端子的面积比一对所述电极柱的面积大,且一对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缘配置在所述覆盖部件的端部;

绝缘性部件17,其设于一对所述电极端子之间,且与所述电极端子的侧面接触。

(方式2)

如方式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性部件覆盖从所述电极端子露出的所述电极层以及所述覆盖部件的整个表面。

(方式3)

如方式1或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性部件和所述电极端子的表面为同一平面。

(方式4)

如方式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性部件具有透光性,

所述电极柱配置在所述绝缘性部件的内侧。

(方式5)

如方式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端子比所述电极层厚。

(方式6)

如方式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端子的厚度为所述电极层的厚度的10倍以上。

(方式7)

如方式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一对所述电极柱的所述发光部件的所述电极面为方形,

一对所述电极端子配置于所述电极面的外周缘的对称位置。

(方式8)

一种发光模块,其中,具备:

方式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

透光性的导光板,其在第一主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上设有凹部,所述第一主面为将光发射到外部的发光面;

所述发光装置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凹部。

(方式9)

一种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

准备中间体的工序,所述中间体利用覆盖部件将在同一面侧具备一对电极柱的发光元件覆盖,并在所述覆盖部件上设有所述电极柱的露出部;

形成与所述中间体的所述电极柱的露出部电连接的一对电极层的工序;

将与一对所述电极层电连接的、面积比一对所述电极柱的面积大的一对电极端子的外周缘设置在覆盖部件的端部的工序;

在一对所述电极端子之间,形成与所述电极端子的侧面接触的绝缘性部件的工序。

[方式9的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制造的发光装置具有以下特征:能够实现小型化且能够可靠、稳定地安装于发光装置,能够高效率地大量生产。这是因为,采用将电极端子经由电极层与发光元件的电极柱电连接的构造,并将电极端子设为比电极柱大的面积并配置在覆盖部件的端部,在电极端子之间与电极端子的侧面接触。设于电极端子之间的绝缘性部件将电极端子、电极层、覆盖部件接合而防止电极端子和电极层剥离。因此,在以多个发光装置为零件来制造发光模块的工序中,能够防止发光装置损伤而高效率地大量生产。并且,减少了绝缘性部件从电极层突出的电极端子引起的表面凹凸,因此还实现了以下特征:通过吸附表面等方法能够稳定、可靠地输送从而高效地组装。

此外,发光装置通过在间隔较宽的电极端子之间接合绝缘性部件的构造,能够在可靠地阻止端子间短路等弊端的同时进行外部连接。

另外,电极端子较厚的发光装置还具有以下特征:在向发光模块安装的工序中,能够可靠、稳定地进行电连接。在将发光装置安装于发光模块的工序中,发光装置被埋设于塑料等光反射性部件。被埋设的发光装置研磨光反射性部件以露出电极端子,并将导电膜与露出的电极端子电连接。较厚的电极端子能够在光反射性部件的研磨工序中不破损的情况下,研磨表面部分的一部分而成为与光反射性部件均等的同一平面,形成导电膜。

(方式10)

如方式9所述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准备所述中间体的工序中,利用覆盖部件覆盖多个所述发光元件,

在形成所述电极层的工序和形成所述电极端子的工序中,与多个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电极柱连接地形成所述电极层以及所述电极端子,

在形成所述绝缘性部件的工序之后,具有将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所述覆盖部件、所述电极层、所述电极端子切断以分离为发光装置的工序。

(方式11)

如方式9或10所述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电极端子露出的所述电极层以及所述覆盖部件的整个表面形成所述绝缘性部件。

(方式12)

如方式11所述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绝缘性部件和所述电极端子的表面设为同一平面。

(方式13)

如方式12所述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以埋设所述电极端子的状态设置了所述绝缘性部件17以后,

对所述绝缘性部件的表面进行研磨或切削,以将所述绝缘性部件17的表面与所述电极端子设为同一平面。

(方式14)

如方式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绝缘性部件与所述发光元件的表面的所述覆盖部件、所述电极层以及所述电极端子接合。

(方式15)

如方式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准备透光性材料作为所述绝缘性部件,

以埋设所述电极柱的状态接合所述绝缘性部件,以将所述电极柱配置在所述绝缘性部件的内侧。

(方式16)

如方式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电极端子的厚度设为比所述电极层的厚度厚。

(方式17)

如方式10或16所述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电极层设为金属薄膜,将金属膏涂覆到所述电极层的表面来设置所述电极端子。

(方式18)

一种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

准备发光装置和导光板的工序,所述发光装置是通过方式10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造的发光装置,所述导光板具备成为发光面的第一主面和位于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并设有凹部的第二主面;

将所述发光装置固定于所述凹部的工序;

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第二主面上,设置埋设所述发光装置的光反射性部件的工序;

研磨所述光反射性部件以露出所述电极端子,并在该露出的电极端子的表面形成导电膜的工序。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发光模块以及发光装置和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能够有效用作面状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