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36660发布日期:2020-02-28 11:18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高速连接器。



背景技术:

高速连接器在信号传输时需要保证信号端子之间的数据传输免受外界干扰,以提高数据传输的质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某些连接器在信号端子的附近设置有用以防止信号串扰(cross-talk)的接地片。然而,这些接地片相互之间是间隔且分离设置的,这不利于实现较好的屏蔽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较好屏蔽效果的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以及凸出所述基部的对接部,所述基部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端子模组的收容腔,所述对接部设有对接面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且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的插槽;所述若干端子模组包括第一信号端子模组以及接地端子模组,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块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一绝缘块内的若干第一信号端子,所述接地端子模组包括第三绝缘块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三绝缘块内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以及所述接地端子分别设有延伸入所述插槽中的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绝缘块以及所述第三绝缘块设有相互连通的贯孔,所述连接器还设有插入在所述贯孔中以与所述接地端子相耦合的屏蔽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端子模组还包括第二信号端子模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绝缘块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块内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设有延伸入所述插槽中的第二接触部,所述贯孔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块。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屏蔽件是导电塑胶,其未接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屏蔽件接触所述接地端子;或者

所述屏蔽件未接触所述接地端子,但所述屏蔽件相较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靠近所述接地端子。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贯孔包括横向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二绝缘块以及所述第三绝缘块的第一贯孔,所述屏蔽件包括插入在所述第一贯孔中的第一屏蔽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贯孔包括横向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二绝缘块以及所述第三绝缘块的第二贯孔,所述屏蔽件包括插入在所述第二贯孔中的第二屏蔽件,所述第一屏蔽件与所述第二屏蔽件的结构不同。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屏蔽件设有位于其表面的凹陷以及位于所述凹陷的旁侧的肋条,其中所述凹陷对应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所述肋条对应于所述接地端子。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地端子包括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沿与对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三接触臂以及自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对接方向延伸的第三尾部,所述第三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接触臂上,所述主体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贯孔相连通的第一让位孔,所述第一屏蔽件还插入所述第一让位孔。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模组包括若干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所述若干第一信号端子间隔布置,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中间部、自所述第一中间部沿与所述对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接触臂以及自所述第一中间部沿所述对接方向延伸的第一尾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上,所述第一贯孔横向穿过对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中间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模组包括若干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所述若干第二信号端子间隔布置,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第二中间部、自所述第二中间部沿与所述对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接触臂以及自所述第二中间部沿所述对接方向延伸的第二尾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上,所述第一贯孔横向穿过对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中间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一中间部、所述第二中间部以及所述主体部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一中间部、所述第二中间部以及所述主体部的内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屏蔽件接触所述接地端子,所述屏蔽件设有与所述接地端子相配合的抵接结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抵接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屏蔽件上的凸肋。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插槽包括第一插槽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插槽的下方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为四个且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块内,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为四个且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二绝缘块内,这四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这四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均分为两组且分别延伸入所述第一插槽与所述第二插槽内。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设置用以与接地端子相耦合的屏蔽件,能够降低信号串扰,实现较好的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后视图。

图5是图2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6若干端子模组中分离出一组端子模组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6中的端子模组去除第一绝缘块、第二绝缘块以及第三绝缘块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在组装接地片后的侧视图。

图11是图10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2是若干接地端子与第一屏蔽件相配合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以及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端子模组2。用以与所述连接器100相配合的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沿着对接方向a插入所述连接器100中。

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基部11、凸出所述基部11的对接部12以及组装在所述基部11的外侧的壳体13。请参图6所示,所述基部11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端子模组2的收容腔111以及与所述收容腔111相连通的若干安装槽11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槽112用以导引以及定位所述端子模组2。

请参图1所示,所述对接部12设有对接面121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121且与所述收容腔111相连通的插槽12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槽122包括第一插槽122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插槽1221的下方的第二插槽1222。所述第一插槽1221与所述第二插槽1222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舌板(未图示)。

请参图4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端子模组2包括并排布置且结构相同的三组。请参图7所示,每一个端子模组2包括第一信号端子模组3、第二信号端子模组4以及接地端子模组5,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模组3包括第一绝缘块31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一绝缘块31内的若干第一信号端子32,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模组4包括第二绝缘块41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块41内的若干第二信号端子42,所述接地端子模组5包括第三绝缘块51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三绝缘块51内的接地端子52。

具体地,请参图7至图1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一信号端子32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在所述第一绝缘块31中,以形成一个片体(wafer);所述若干第二信号端子42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在所述第二绝缘块41中,以形成一个片体(wafer);所述接地端子52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在所述第三绝缘块51中,以形成一个片体(wafer)。如此设置,便于将端子模组2自相应的安装槽112组装到所述绝缘本体1上。

具体地,请参图11所示,每一个由第一信号端子32形成的片体上的若干第一信号端子32为四个且间隔布置。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2包括第一中间部321、自所述第一中间部321沿与所述对接方向a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接触臂322以及自所述第一中间部321沿所述对接方向a延伸的第一尾部323。所述第一接触臂322设有延伸入所述插槽122中的第一接触部3221。所述第一尾部323用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每一个由第二信号端子42形成的片体上的若干第二信号端子42为四个且间隔布置。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2包括第二中间部421、自所述第二中间部421沿与所述对接方向a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接触臂422以及自所述第二中间部421沿所述对接方向a延伸的第二尾部423。所述第二接触臂422设有延伸入所述插槽122中的第二接触部4221。所述第二尾部423用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2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2组成差分对(differentialpair),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四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2与四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2均分为两组且分别延伸入所述第一插槽1221与所述第二插槽1222内。

每一个由接地端子52形成的片体上的接地端子52是由金属板片冲压而成,其包括主体部521、自所述主体部521沿与对接方向a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三接触臂522以及自所述主体部521沿所述对接方向a延伸的第三尾部523。所述第三接触臂522设有延伸入所述插槽122中的第三接触部5221。所述第三尾部523用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请参图9所示,所述主体部521设有位于前端的凹槽5210。请参图10所示,所述连接器100还包括插入固定在所述凹槽5210中以将所有接地端子52连成一个整体的接地片53。如此设置,可以增大接地面积,提高接地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地片53为单一片状且由金属材料一体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100可不具有接地片53,并可通过屏蔽件(如后述)来降低信号串扰。

请参图6至图11所示,所述第一绝缘块31、所述第二绝缘块41以及所述第三绝缘块51设有相互连通的贯孔6,所述连接器100还设有插入在所述贯孔6中以与所述接地端子52相耦合,以降低信号串扰(crosstalk)的屏蔽件7。所述相耦合包括但不限于是不同元件彼此实际接触而产生电性连接,或者不同元件彼此没有实际接触但彼此间距小到足以产生电性连接。

请参图7至图10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贯孔6与所述屏蔽件7为多个。优选地,请参图10所示,所述贯孔6与所述屏蔽件7沿位于所述第一插槽1221与所述第二插槽1222之间的中间平面b对称设置。

具体地,仅以中间平面b一侧的贯孔6以及屏蔽件7为例,所述贯孔6包括横向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块31、所述第二绝缘块41以及所述第三绝缘块51的第一贯孔61以及第二贯孔62,所述屏蔽件7包括插入在所述第一贯孔61中的第一屏蔽件71以及插入在所述第二贯孔62中的第二屏蔽件72。所述第一屏蔽件71与所述第二屏蔽件72的结构不同。请参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件71设有位于其表面的若干间隔设置的凹陷711以及位于所述凹陷711的旁侧的若干肋条712,其中所述凹陷711对应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2的第一中间部32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2的第二中间部421,使得所述第一中间部321与所述第二中间部421能够与第一屏蔽件71之间保持足够大的间隙,防止产生耦合。与此同时,所述若干肋条712对应于所述接地端子52的主体部521,使所述肋条712与相对应的主体部521之间的距离足够小,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耦合。所述第二屏蔽件72呈平板状且倾斜布置。

请参图9至图11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521设有与所述第一贯孔61相连通的第一让位孔5211。所述第一贯孔61横向穿过对应相邻的两个第一信号端子32的第一中间部321以及对应相邻的两个第二信号端子42的第二中间部421。如图11所示,以第一屏蔽件71与第二屏蔽件72在位置上的相对关系来看,所述第二屏蔽件72位于所述第一中间部321、所述第二中间部421以及所述主体部521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屏蔽件71位于所述第一中间部321、所述第二中间部421以及所述主体部521的内侧。如此设置,利用了端子模组2的内部空间,在不额外增加端子模组2尺寸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屏蔽件7的安装。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件7插入在所述贯孔6的实施方式可以是所述屏蔽件7接触所述接地端子52且未接触所述端子模组2的第一信号端子32与第二信号端子42。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屏蔽件7与接地端子52能够相接触,以实现较好的屏蔽效果;与此同时,所述屏蔽件7未与第一信号端子32以及第二信号端子42电性连接,以防止信号干扰。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未图示)中,所述屏蔽件7插入在所述贯孔6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屏蔽件7与接地端子52有较小的间距但未接触所述接地端子52,通过电性耦合使所述屏蔽件7仍能与接地端子52电性连接,以实现屏蔽效果。同时,所述屏蔽件7也未接触第一信号端子32与第二信号端子42,以防止信号干扰。也就是说,屏蔽件7相较于第一信号端子32与第二信号端子42靠近接地端子52,屏蔽件7与接地端子52之间的间距小到彼此足以产生电性连接,但屏蔽件7与第一信号端子32之间的间距以及屏蔽件7与第二信号端子42之间的间距则大到彼此不足以产生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件7是导电塑胶,但不限于导电塑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件7也可以是由其他导电材料制成或是包括其他导电材料,例如是金属、合金等。所述屏蔽件7也可以是由电磁损耗材料或吸波材料制成或者包括电磁损耗材料、吸波材料。

优选地,所述屏蔽件7设有与所述接地端子52相配合的抵接结构。请参图7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接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屏蔽件7上的凸肋70,以提高与接地端子52的接触,实现良好的接地效果。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