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测试LED芯片电极粘附性的装置及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035646发布日期:2020-02-28 11:07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测试LED芯片电极粘附性的装置及测试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发光二极管电极粘附性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测试led芯片电极粘附性的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在发光二极管、中小型功率三极管、集成电路及一些特殊半导体器件等,需要进行导线的焊接,为了保证焊接的牢固性,需要通过拉力测试来抽样检测拉力大小。

参见图1和图2,图1和图2是现有芯片电极粘附性检测方法的示意图,现有的检测方法步骤如下:

一、将芯片放置在焊线机上,将导线尾端烧成球形,然后焊接在芯片的电极上(简称植球),其中,现有的检测方法采用的导线一般为金线或银线,植球的体积与电极的体积等大;

二、将焊接好的芯片放置在推力测试机上,拉力钩拉着导线,直到导线断裂,然后测试出其拉力值,之后观察电极是否被导线拉起来或者植球直接脱离电极。

现有的检测方法需要焊线机和推力测试机两种设备,并且需要在这两种设备上转换,较为费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测试led芯片电极粘附性的装置,结构简单,可同时完成焊线和测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led芯片电极粘附性的测试方法,操作简单,测试时间短。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测试led芯片电极粘附性的装置,包括送线机构、焊线、劈刀和拉力检测组件;

所述拉力检测组件包括线夹、治具、拉力计、以及与拉力计连接的拉钩,所述治具连接在线夹和拉钩上,所述焊线穿过送线机构和线夹,并通过送线机构和线夹固定在芯片电极上;

所述劈刀将焊线焊接在芯片电极上,并将多余的焊线切断;

所述拉钩拉住芯片两个电极之间的焊线,并通过拉力计测出电极拉力的大小。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焊线为铝线、铜线、铂线或钨线。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焊线的直径为1~5mil。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送线机构包括托架、设置在托架上的装线组件、导线组件和压线组件,所述导线组件包括导线圈、导线管、导线环和导线板,所述焊线装在装线组件内,且焊线依次经过导线圈、导线管、导线环和导线板后被线夹夹住,所述压线组件设置在导线管上,并使焊线紧固。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装线组件包括线盒座、线盒罩和线盒,所述线盒罩盖合在线盒座上以形成容纳腔,所述线盒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焊线和导线圈设置在线盒内,所述导线管在容纳腔内并穿过线盒座和托架,所述焊线在容纳腔内依次经过导丝圈和导线管。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压线组件包括压线弹片、压线板或托线板,所述焊线穿过导线管后夹在托线板和压线板之间,所述压线弹片用于压住压线板。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led芯片电极粘附性的测试方法,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测试led芯片电极粘附性的装置对芯片进行测试。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包括以下步骤:

一、将芯片固定在装置的基板上;

二、通过劈刀将焊线焊接在芯片的正负电极上,并将拉钩放置于连接在正负电极之间的焊线下方;

三、通过劈刀将多余的焊线切断;

四、在劈刀上升的同时,通过拉钩拉住焊线,对正负电极之间的焊线施加拉力,在焊线被拉断时,通过拉力计测试拉力值的大小。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在劈刀上升,且劈刀与芯片电极的距离大于等于10μm时,对正负电极之间的焊线施加拉力。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拉钩与劈刀之间的距离为1~5颗芯片的距离。

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测试led芯片电极粘附性的装置,包括送线机构、焊线、劈刀和拉力检测组件;所述拉力检测组件包括线夹、治具、拉力计、以及与拉力计连接的拉钩,所述治具连接在线夹和拉钩上,所述焊线穿过送线机构和线夹,并通过送线机构和线夹固定在芯片电极上;所述劈刀将焊线焊接在芯片电极上,并将多余的焊线切断;所述拉钩拉住芯片两个电极之间的焊线,并通过拉力计测出电极拉力的大小。

本发明的装置通过送线机构和劈刀将焊线固定在电极的同时,通过拉钩拉住电极之间的焊线,并通过拉力计来测试电极拉力的大小,操作简单,焊线和检测同时进行,效率高。

本发明采用硬度高且具有延展性的铝线、铜线、铂线或钨线作为焊线,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将直接连接在芯片电极上,不需要像现有的方法那样将金线或合金线的尾端烧成球,然后焊接在芯片的电极上。

本发明拉力计的拉力值包括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确认焊线拉断的时候,拉力值是正常的,而不是因为焊线损伤导致断的,避免焊线质量差影响测试结果;二、检验对拉力的最小值有要求,需要大于这个拉力值,然后确认在这个拉力值的作用下,电极以及电极与线材之间没有断开。通过拉力计来测试电极拉力的大小,精度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芯片的焊线示意图;

图2是现有芯片电极粘附性的测试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测试led芯片电极粘附性的装置,包括送线机构1、焊线2、劈刀3和拉力检测组件4,所述拉力检测组件4包括线夹41、治具42、拉力计43、以及连接在拉力计43上的拉钩44,所述治具42连接在线夹41和拉钩44上,所述焊线2穿过送线机构1和线夹41,并通过送线机构1和线夹41固定在芯片电极51上;所述劈刀3将焊线2焊接在芯片电极51上,并将多余的焊线2切断;所述拉钩44拉住芯片两个电极51之间的焊线2,并通过拉力计43测出电极拉力的大小。

本发明的装置通过送线机构和劈刀将焊线固定在电极的同时,通过拉钩拉住电极之间的焊线,并通过拉力计来测试电极拉力的大小,操作简单,焊线和检测同时进行,效率高。

此外,本发明将焊线直接固定在芯片电极上,省去植球部分,有效提高效率。

参见图4,所述送线机构1包括托架11、设置在托架11上的装线组件、导线组件和压线组件。

所述导线组件包括导线圈131、导线管132、导线环133和导线板134,所述焊线2装在装线组件12内,且焊线2依次经过导线圈131、导线管132、导线环133和导线板134后被线夹41夹住,所述压线组件14设置在导线管132上,并使焊线2紧固。

所述装线组件包括线盒座121、线盒罩122和线盒123,所述线盒罩122盖合在线盒座121上以形成容纳腔,所述线盒123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焊线2和导线圈131设置在线盒123内,所述导线管132在容纳腔内并穿过线盒座121和托架11,所述焊线2在容纳腔内依次经过导丝圈131和导线管132。

所述压线组件设置在导线管132上,并使焊线2紧固。具体的,所述压线组件包括压线弹片141、压线板142和托线板143,所述焊线2穿过导线管132后夹在托线板143和压线板142之间,所述压线弹片141用于压住压线板142。

本发明的线夹41不仅用于夹住焊线,避免焊线缩回去,在二焊完成后,线夹还可夹住焊线将其扯断。将焊线焊接在芯片第一个电极的过程称为一焊,将焊线焊接在芯片第二个电极的过程称为二焊。

需要说明的是,在芯片的实际生产和现有电极粘附性检测的方法中,都是将金线或合金线的尾端烧成球,然后焊接在芯片的电极上(简称植球)。

本发明的焊线优选为铝线、铜线、铂线或钨线。上述焊线硬度高且具有延展性,可以焊接的方式将焊线直接连接在芯片电极上。

优选的,劈刀在下压焊线的时候,有超声波加快焊线与芯片电极共晶键合。

优选的,所述焊线的直径为1~5mil。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治具42用于连接拉钩和线夹,并可用于锁紧线夹41的结构,属于现有的结构。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led芯片电极粘附性的测试方法,其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测试led芯片电极粘附性的装置对芯片进行测试,包括以下步骤:

一、将芯片固定在装置的基板上;

二、通过劈刀将焊线焊接在芯片的正负电极上,并将拉钩放置于连接在正负电极之间的焊线下方;

三、通过劈刀将多余的焊线切断;

四、在劈刀上升的同时,通过拉钩拉住焊线,对正负电极之间的焊线施加拉力,在焊线被拉断时,通过拉力计测试拉力值的大小。

本发明的测试方法与现有拉力测试方法的标准一样:线材被拉断时(连接在正负极之间的线材),若线材与电极分开,则电极粘附性不好或者焊接不良;若线材把电极拉起来,即电极脱落,则电极粘附性不好。

本发明拉力计的拉力值包括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确认焊线拉断的时候,拉力值是正常的,而不是因为焊线损伤导致断的,避免焊线质量差影响测试结果;二、检验对拉力的最小值有要求,需要大于这个拉力值,然后确认在这个拉力值的作用下,电极以及电极与线材之间没有断开。

需要说明的是,拉力值表示外部的作用力,外力(拉力值)越大的情况下,若电极没脱落,说明电极能承受这个强度的作用力,也就是说明电极粘附性越好。

本发明拉力值要求是不能低于下限值的,焊线比金线的线径大,拉力会更大。

拉力的大小与实际生产使用的线材材料、线材线径大小、生产工艺有关。一般纯金线,例如佳博的jc204c的23μm线径的金线拉力断裂负荷为>5.5cn;合金线的话,youfu的awh05的32μm线材的合金线拉力断裂负荷为>10cn。

为了提高测试的精度,所述拉钩拉住正负电极之间焊线的中间位置。此外,拉钩拉住焊线后使得焊线形成一定的弧形,焊线的最高点与芯片电极的距离优选为50~120μm。进一步地,在劈刀上升,且劈刀与芯片电极的距离大于等于10μm时,对正负电极之间的焊线施加拉力。

为了使得拉钩能够拉住焊线的中间位置,所述拉钩与劈刀之间的距离为1~5颗芯片的距离。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