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老年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6431发布日期:2019-11-05 23:47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老年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老人手机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老年手机。



背景技术:

手机是常见的通讯工具。手机内置电池电量耗尽后要对其充电。现有的老人手机充电时容易将充电器插头插反,导致手机的充电插口损坏,同时无法充电。甚至当充电插头正确插入后,由于老人无法感知,继续插接而损坏手机充电插口。使用体验不好,同时造成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老人手机,能够及时提示充电器与手机连接情况,同时不需区分插接的正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老年手机,包括手机本体和充电组件;

所述手机本体的壳体凹陷设置有矩形的插头容置槽;所述充电组件包括连接头和充电插头;所述连接头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连接头包括连接提示灯、开关件和若干定触头;所述定触头一端沿平行于所述插头容置槽的槽壁的直线分布于所述插头容置槽,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内部;一个所述定触头一端分布于所述插头容置槽的中心;所述开关件包括支撑杆和拉伸弹簧;所述支撑杆对应于每个所述定触头设置有个动触头,中心的所述定触头对应的动触头电连接于所述手机本体的一个充电电极,其余所述动触头电连接于所述手机本体的另一个充电电极;中心的所述定触头连接于所述连接提示灯的一个电极,其余所述定触头均连接于所述连接提示灯的另一个电极;所述支撑杆铰接于所述手机本体,其一端连接所述拉伸弹簧,另一端设置有磁吸块;所述拉伸弹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手机本体;

所述充电插头设置有磁铁和若干连接块;所述充电插头一端略小于所述插头容置槽,以使所述充电插头一端可容置于所述插头容置槽;若干所述连接块均配合于所述定触头地设置于所述充电插头容置于所述插头容置槽的端面;一个所述连接块分布于所述充电插头一端面的中心,以使中心的所述连接块对应于中心的所述定触头,其余的所述连接块对应于其余的所述定触头;中心的所述定触头对应的连接块电连接于充电电源的一个电极,其余所述定触头对应的连接块均电连接于充电电源的另一个电极;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充电插头容置于所述插头容置槽的一端,以使所述充电插头容置于所述插头容置槽后,所述磁铁与所述磁吸块相吸而使所述动触头抵接所述定触头,并且使所述充电插头吸紧于所述插头容置槽。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于所述插头容置槽所在处设置有磁吸钢片。

进一步地,所述定触头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定触头的连线平行于所述插头容置槽的较长边;所述连接块的数量为3个;所述充电插头容置于所述插头容置槽的一端面凹陷还设置有3个连接块容置槽,3个所述连接块可滑动的各设置于一个所述连接块容置槽;所述连接块容置槽内还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块容置槽的底壁,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块的一端。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定触头容置于所述插头容置槽的一端的端面均与所述插头容置槽的底壁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手机的正面设置有灯孔,所述连接提示灯设置于所述灯孔;所述灯孔通过玻璃覆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插头容置槽呈矩形,充电插头配合于插头容置槽设置。充电插头插接于插头容置槽的过程中,不需区分充电插头的正反,只要能插入插头容置槽即可,使用方便。充电插头插接于插头容置槽后,磁铁与磁吸块相吸而使动触头抵接定触头,从而连通充电电源和手机,并使充电插头吸紧于插头容置槽。充电插头脱离插头容置槽后,在拉伸弹簧作用下,动触头离开定触头,避免裸露于外部的定触头短路而损坏手机。若干定触头一端的连线平行于插头容置槽的槽壁地设置于插头容置槽的底壁,一个定触头设置于插头容置槽的中心;若干连接块均配合于定触头地设置于充电插头容置于插头容置槽的端面;一个连接块分布于充电插头一端面的中心,以使中心的连接块对应于中心的定触头,其余的连接块对应于其余的定触头;这就保证了充电插头无论如何插接于插头容置槽,中心的连接块对应于中心的定触头,其余的连接块对应于其余的定触头。保证了充电电源与手机不会接反。定触头和连接块连接后,连接于定触头之间的连接提示灯点亮,提醒充电器已经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使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大放大图。

图3为连接头的示意图。

图4为连接头和重点插头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连接提示灯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100-手机本体,110-插头容置槽,120-灯孔,210-连接提示灯,220-支撑杆,221-拉伸弹簧,222-动触头,223-磁吸块,230-定触头,240-磁吸钢片,300-充电插头,310-磁铁,320-连接块,330-连接块容置槽,331-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老年手机,如图1-图5所示,包括手机本体100和充电组件。

手机的壳体凹陷设置有矩形的插头容置槽110。充电组件包括连接头和充电插头300。连接头设置于壳体内部,连接头包括连接提示灯210、开关件和2个定触头230。

定触头230一端设置于插头容置槽110且其端面与插头容置槽110的底面齐平,另一端延伸至壳体内部。一个定触头230一端分布于插头容置槽110的中心,两个定触头230一端的连线平行于插头容置槽110的较长边。开关件包括支撑杆220和拉伸弹簧221。支撑杆220设置有2个动触头222,且2个动触头222个对应于一个定触头230设置。中心的定触头230对应的动触头222电连接于手机充电的正极,另一个动触头222电连接于手机充电的负极。连接提示灯210的一个电极连接于中心的定触头230,连接提示灯210的另一个电极连接于另一个定触头230。支撑杆220铰接于手机本体100内部,其一端连接拉伸弹簧221,另一端设置有磁吸块223。拉伸弹簧221另一端连接于手机本体100内部。

充电插头300设置有磁铁310和3个连接块320。充电插头300一端呈矩形且其尺寸略小于插头容置槽110的尺寸,以使充电插头300一端可容置于插头容置槽110内。3个连接块320均配合于定触头230地设置于充电插头300容置于插头容置槽110的端面。一个连接块320分布于充电插头300一端面的中心,另外两个连接块320均匀分布中心的连接块320的两侧,中心的连接块320与另外两个连接块320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定触头230之间的距离且3个连接块320的连线平行于充电插头300的较长边。中心的定触头230对应的连接块320电连接于充电电源的一正极,其余定连接块320均电连接于充电电源的负极。磁铁310设置于充电插头300容置于插头容置槽110的一端,以使充电插头300容置于插头容置槽110后,磁铁310与磁吸块223相吸而使动触头222抵接定触头230,并且使充电插头300吸紧于插头容置槽110。为了使充电插头300牢固的吸紧于插头容置槽110,壳体于插头容置槽110所在处设置有磁吸钢片240。

本使用新型的老人手机使用时,将充电插头300车接于插头容置槽110即可充电。由于插头容置槽110呈矩形,充电插头300配合于插头容置槽110设置。充电插头300插接于插头容置槽110的过程中,不需区分充电插头300的正反,只要能插入插头容置槽110即可,使用方便。充电插头300插接于插头容置槽110后,磁铁310与磁吸块223相吸而使动触头222抵接定触头230,从而连通充电电源和手机,并使充电插头300吸紧于插头容置槽110。磁吸钢片240的设置使得充电插头300与插头容置槽110的连接更加稳固。充电插头300脱离插头容置槽110后,在拉伸弹簧221作用下,动触头222离开定触头230,避免裸露于外部的定触头230短路而损坏手机。两个定触头230一端的连线平行于插头容置槽110的槽壁地设置于插头容置槽110的底壁,一个定触头230设置于插头容置槽110的中心;3个连接块320均配合于定触头230地设置于充电插头300容置于插头容置槽110的端面;一个连接块320分布于充电插头300一端面的中心,以使中心的连接块320对应于中心的定触头230,其余的连接块320对应于另一个定触头230;这就保证了充电插头300无论如何插接于插头容置槽110,中心的连接块320对应于中心的定触头230;如果充电插头300正向插接于插头容置槽110另一个定触头230对应于一个连接块320,如果充电插头300反向插接于插头容置槽110另一个定触头230对应于另一个连接块320;又由于中心的定触头230对应的连接块320电连接于充电电源的一正极,其余定连接块320均电连接于充电电源的负极;保证了充电电源与手机不会接反。定触头230和连接块320连接后,连接于定触头230之间的连接提示灯210点亮,提醒充电器已经连接。避免继续插接而损坏手机。

进一步地,充电插头300容置于插头容置槽110的一端面凹陷还设置有3个连接块320容置槽,3个连接块320可滑动的各设置于一个连接块320容置槽;连接块320容置槽内还设置有压缩弹簧331;压缩弹簧331一端连接于连接块320容置槽的底壁,另一端连接于连接块320的一端。使得充电插头300插接于插头容置槽110后,压缩弹簧331被压缩,而连接块320紧贴定触头230。此时,充电插头300插也紧贴插头容置槽110的底面,保证了充电插头300插与插头容置槽110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手机的正面设置有灯孔120,连接提示灯210设置于灯孔120;灯孔120通过玻璃覆盖。连接提示灯210的灯光能够轻易的被看到。

本使用新型的老人手机没有设置充电插孔,也避免了手机进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