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子栅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9881发布日期:2019-09-13 23:00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子栅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子迁移谱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离子栅门。



背景技术:

离子迁移谱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结构简单和便于携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爆炸物探测、毒品筛选以及化学制剂等领域,其中离子迁移管是其核心部件,传统离子迁移管的离子栅门分别采用独立的金属极片构成各个组成部分,极片之间用绝缘材料隔开,金属极片连接外部线缆或者在金属极片之间焊接分立的分压电阻,或者将分压电阻放到离子迁移管的外部。这样的离子迁移管结构复杂,引线较多,并且由于两个极片相互通过导线或电子元件焊接在一起而不容易拆卸。另外,现有的极片由于比较薄,极片金属丝比较容易发生变形不易安装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的离子栅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离子栅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离子栅门,包括壳体和上盖,所述壳体和所述上盖之间卡接安装,所述壳体和所述上盖之间还安装有电极片。

所述电极片包括左右错位放置的两块相同的电极片,所述电极片的主体包括引脚部和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内侧排列有金属丝,金属丝包括直线部和圆形部。

所述壳体包括用于放置所述电极片的主体的容置槽,所述壳体还包括用于放置所述电极片的金属丝的线槽,左右两侧的线槽错位依次平行排列与所述电极片的金属丝对应,所述线槽的一端与所述容置槽相通,所述线槽的另一端呈圆形,所述金属丝的圆形部放置在所述线槽的圆形区域。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和上盖采用聚醚醚酮或者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方案,两块电极片采用相同的不锈钢零件通过蚀刻工艺加工形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体的中心设有镂空区域,所述壳体的镂空区域将左右两侧依次排列的线槽从中间隔断。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极片的引脚部开设有小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子栅门,两块电极片左右错位分别放置在壳体的容置槽内,电极片的金属丝放置在壳体的线槽内,左右两侧的线槽错位依次平行排列,从而金属丝之间也是错位平行排列,保证了电机之间的平行度,容易形成比较均匀的平行电场。并且容置槽和线槽的设置,也保证了电极片的平整度,使比较薄的电极片安装更加容易,保护不受挤压变形。金属丝设置了圆形部,金属丝的圆形部放置于线槽的圆形区域,避免了金属丝在线槽内弯曲,保证每根金属丝都是拉直且平行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通过线槽和容置槽保护极薄的电极片不发生变形,方便装配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离子栅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请参考图1,一种离子栅门,包括壳体10和上盖20,所述壳体10和所述上盖20之间卡接安装,壳体上设有卡接槽,上盖的底部设有卡接块,卡接块插入卡接槽内进行固定,所述壳体10和所述上盖20之间还安装有电极片30。

所述电极片30包括左右错位放置的两块相同的电极片30,所述电极片30的主体包括引脚部32和弯曲部34,所述弯曲部34的内侧排列有金属丝36,金属丝包括直线部362和圆形部364。

所述壳体10包括用于放置所述电极片30的主体的容置槽12,所述壳体10还包括用于放置所述电极片30的金属丝的线槽14,左右两侧的线槽14错位依次平行排列与所述电极片30的金属丝36对应,所述线槽14的一端与所述容置槽12相通,所述线槽16的另一端呈圆形,所述金属丝36的圆形部364放置在所述线槽14的圆形区域。

所述壳体10和上盖20采用聚醚醚酮或者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都比较好。

两块电极片30采用相同的不锈钢零件通过蚀刻工艺加工形成,电极片30采用同一个零件,方便加工生产,便于采购等。

所述壳体10的中心设有镂空区域,所述壳体10的镂空区域将左右两侧依次排列的线槽从中间隔断。左右两块电极片30的金属丝在镂空区域形成网状,方便进行检测。

所述电极片30的引脚部开设有小孔,小孔有利于焊接导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子栅门,两块电极片左右错位分别放置在壳体的容置槽内,电极片的金属丝放置在壳体的线槽内,左右两侧的线槽错位依次平行排列,从而金属丝之间也是错位平行排列,保证了电机之间的平行度,容易形成比较均匀的平行电场。并且容置槽和线槽的设置,也保证了电极片的平整度,使比较薄的电极片安装更加容易,保护不受挤压变形。金属丝设置了圆形部,金属丝的圆形部放置于线槽的圆形区域,避免了金属丝在线槽内弯曲,保证每根金属丝都是拉直且平行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通过线槽和容置槽保护极薄的电极片不发生变形,方便安装拆卸。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