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8534发布日期:2020-02-18 14:21阅读:92来源:国知局
线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线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缆。



背景技术:

由于线缆往往因各种原因经常发生故障,故需要对故障线缆进行切断更换,更换一段新的线缆,采用中间接头技术将切断的线缆与一段新的线缆连接完好。一般地,在线缆上挂标识牌,以标识线缆的身份信息。同样地,在更换一段新的线缆后,也通过挂标识牌的方式标识该段新的线缆的身份信息。

然而,由于标识牌可以被随意翻动或受环境的影响,极易造成标识牌遗失。若在标识牌遗失后对线缆进行检修或更换,则需要调用电脑等保存的更换记录,查询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携带身份信息且身份信息不易遗失的线缆。

一种线缆,包括外护套,所述外护套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用以标识所述线缆身份信息的标识结构,所述标识结构的表面呈不平坦状。

上述线缆,通过标识结构标识线缆的身份信息。标识结构的表面呈不平坦状,不易因被翻动或受环境影响而被磨损而导致标识结构的遗失,即线缆可携带身份信息且身份信息不易遗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缆包括若干个依次衔接且长度相同的子线缆段,相邻所述子线缆段衔接的位置均设有所述标识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标识结构包括若干个子标识,若干个所述子标识包括若干个深度或高度相同的第一子标识和若干个高度或深度相同的第二子标识,所述第一子标识的表面和所述第二子标识的表面具有高度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干个子标识呈矩阵排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标识和所述第二子标识均呈方形,所述第一子标识与所述第一子标识或所述第二子标识邻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标识和/或所述第二子标识上设有颜色涂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标识结构包括若干个宽度不同的条形子标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标识结构为凸起或凹陷的盲文标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所述标识结构与所述线缆的轴线构成圆心角均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缆还包括相线、屏蔽层、内护套以及钢铠层,所述相线、所述屏蔽层、所述内护套、所述钢铠层以及所述外护套沿所述线缆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线缆的a-a向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线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缆100,包括外护套110,所述外护套110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用以标识所述线缆100身份信息的标识结构120,所述标识结构120的表面呈不平坦状。

可以理解的是,标识结构120可以标识的线缆100的身份信息包括线缆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出厂日期、安装日期、线缆型号及线缆100的耐压等。当然,当线缆100被作为更换后的一段新的线缆时,标识结构120标识的线缆100的身份信息还可以包括更换时间。

线缆100通过标识结构120标识线缆的身份信息。标识结构120的表面呈不平坦状,不易因被翻动或受环境影响而被磨损而导致标识结构的遗失,即线缆100可携带身份信息且身份信息不易遗失。

另外,标识结构120设置在线缆100的外护套110上,标识结构120的位置不易发生变化,即标识结构120在线缆100的延伸方向和垂直于线缆100延伸的方向的位置均不易发生变化,便于操作人员查询。

具体地,标识结构120可以是通过刻蚀等方式形成在线缆100的外护套110上,也可以是通过沉积等方式形成在线缆100的外护套110上。当然,在可行的实施例中,标识结构120还可以与护套110一体成型,即在生产外护套110时,直接在外护套110的外表面形成表面不平坦的标识结构120。

可以理解的是,线缆100可以是电缆或光缆等。

本实施例中,线缆100包括若干个依次衔接且长度相同的子线缆段130,相邻子线缆段130衔接的位置均设有标识结构120。具体地,可以根据线缆100的应用场景所需的线缆长度,具体设置子线缆段130的长度,从而保证被截断使用的线缆100上具有标识结构120。

可选地,可以根据线缆100的应用场景所需的线缆的长度,合理的设置子线缆段130的长度,从而使得被截断使用的线缆100包含两个以上子线缆段130,以保证被截断使用的线缆100上具有至少两个标识结构120。

一方面,当其中一个标识结构120被损伤后,还有其它的标识结构可以用来标识线缆100的身份信息。另一方面,当其中某一个标识结构120所在位置的线缆损伤,需要被截断以更换一段新的线缆时,其它位置的标识结构120还可以用来标识原线缆的身份信息。

再者,还可以根据线缆100的使用场景,判断线缆100发生故障时需要更换的线缆100的长度,进而设置子线缆段130的长度小于需更换的线缆100的长度,从而能够保证原来的线缆100在发生故障时,更换的线缆100上具有标识结构120,以标识更换后的线缆100的身份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查看线缆100的身份信息,可以在相邻子线缆段130衔接的位置设置至少两个标识结构120,且该至少两个标识结构120环绕线缆100的轴线设置。

本实施例中,标识结构120包括若干个子标识,若干个子标识包括若干个深度或高度相同的第一子标识121和若干个高度或深度相同的第二子标识123,第一子标识121和第二子标识123具有高度差。从而可以根据设置若干个第一子标识121的个数、若干个第二子标识123的个数和/或若干个第一子标识121与若干个第二子标识123的排列关系等来记录线缆100的身份信息。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详参图1,无填充的部分表示第一子标识121,黑色填充的表示第二子标识123。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标识121的个数至少为一个,第二子标识123的个数至少为一个。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标识121和第二子标识123为均为凹陷结构,且第一子标识121的凹陷深度大于第二子标识123的凹陷深度,从而使得第一子标识121的表面和第二子标识123的表面具有高度差。换言之,第一子标识121和第二子标识123均相对于外护套110的外表面凹陷。

可选地,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还可以是凸起结构。即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均相对于外护套的外表面凸起。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表示的凸起高度不同。

同样,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一子标识相对于外护套的外表面凹陷,且第二子标识相对于外护套的外表面凸起。或者设置第一子标识相对于外护套的外表面凹陷或凸起,第二子标识的外表面与外护套的外表面平齐。

本实施例中,若干个子标识呈矩阵排列。即若干个第一子标识121和若干个第二子标识123一起以矩阵形式排布在外护套的外表面,这样可以通过第一子标识121和第二子标识123的排列关系和各自的个数记载线缆100的身份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若干个第一子标识121和若干个第二子标识123可以根据线缆100的身份信息任意设置排列方式,如,一个第一子标识121可以位于两个第二子标识123之间。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标识121和第二子标识123均呈方形,每个第一子标识121至少与一个第一子标识121或一个第二子标识123邻接,从而第一子标识121和第二子标识123排列呈类九宫格形状,即子标识形成的矩阵的行数和列数相同,且子标识形成的矩阵的行数和列数不限于三。

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子标识形成的矩阵的行数和列数也可以不相同。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不限于呈方形。例如,在另外的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还可以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进一步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的形状也可以不同。

同样的,第一子标识与相邻的第一子标识或第二子标识之间还可以具有一定的间距。

再者,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不限于呈矩阵排列。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可以呈任意规则或不规则的方式排列设置,能唯一确定线缆的身份信息即可。

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标识121上设有颜色涂层,以便于区分第一子标识121和第二子标识123,同时还能容易的辨识标识结构120的位置。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标识121上的颜色涂层呈黑色。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颜色涂层的颜色不限于黑色,还可以是其它与外护套110颜色不同的且比较容易辨识的颜色。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上均设置颜色涂层,从而便于快速确定标识结构的位置。

当然,也可以设置第一子标识上的颜色涂层的颜色和第二子标识上的颜色涂层的颜色不同,从而能够帮助区分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标识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三子标识结构。即标识结构的子标识还可以具有至少三种子标识,且三种子标识中,两两子标识的的表面具有高度差。

需要说明的是,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不限于通过子标识的表面的高度差来代表不同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将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设置成不同的形状来区分两种不同的子标识。例如,将第一子标识设置成圆形,将第二子标识设置成方形。

本实施例中,相邻标识结构120与线缆100的轴线构成圆心角均相同。即若干个标识结构120在外护套110的外表面呈螺旋状排列。从而便于操作人员无需转动线缆100即可看到标识结构120,从而能够判断出线缆100的身份信息。

另外,若干个标识结构120在外护套110的外表面呈螺旋状排列,还可以使得外护套110的强度均衡,避免外护套110出现两侧厚度相差较大的现象。

具体地,可以将线缆的身份信息,如线缆的生产厂家、线缆的生产日期、线缆的型号等转换成相应的第一子标识121和第二子标识123排列的方式,从而根据上述排列方式在外护套110的外表面形成标识结构120。

当然,也可以根据第一子标识121和第二子标识123的个数及排布方式,将标识结构120转换成编码。再设置将线缆100的身份信息转换成相应的编码,从而使得标识结构120的结构与线缆100的身份信息对应,进而便于操作人员识别。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标识结构120中包括较多个子标识,故通过操作人员肉眼识别来判断线缆100的身份信息,容易出现误判的现象,故可以设置相应的识别装置,通过识别装置扫描识别结构120即可识别标识结构的编码,再根据编码转换成线缆100的身份信息,从而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准确的得到线缆100的身份信息。

本实施例中,线缆100还包括相线140、屏蔽层150、内护套160以及钢铠层170,且相线140、屏蔽层150、内护套160、钢铠层170以及外护套110沿线缆100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设置,详参图2。

具体地,相线140包括a相线141、b相线143、c相线145。其中相线140中的导体为铜导体,屏蔽层150由一层铜箔纸形成,内护套160由pvc(polyvinylchloride,聚氯乙烯)材料形成,钢铠170由一层加强线缆机械强度的钢带形成,外护套110为罩在整个线缆100外面的保护层,又pvc材料形成。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线缆的层结构不限于此,线缆每层结构的形成材料也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线缆可以仅包括导体、绝缘层、屏蔽层以及外护套。具体地,线缆的层结构选择本领域的常规设置即可。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线缆200,其与线缆100不同的是,标识结构220包括若干个宽度不同的条形子标识。

本实施例中,条形子标识的长度相同,且若干条条形子标识平行设置。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若干个条形子标识的长度也可以不同,且若干条条形子标识也可以不平行设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若干条条形子标识包括具有第一宽度的第一条形子标识221、以及具有第二宽度的第二条形子标识223。具体地,第一宽度为第二宽度的两倍。第一条形子标识221代表“1”,第二条形子标识223代表“0”。从而若干条条形子标识平行排列,形成二进制编码。

即,可以将线缆的身份信息,如线缆的生产厂家、线缆的生产日期、线缆的型号等转换成二进制编码,从而通过上述标识方式构成标识结构220。

可以理解的是,标识结构220根据身份信息进行编码设置。当线缆200的身份信息转换成二进制编码后,二进制编码仅存在“1”或“0”,则标识结构220中可以仅存在第一条型子标识221或第二条形子标识223。

另外的,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根据线缆200所需要记载的身份信息的数量的多少来设定标识结构220中的条形子标识的个数。

相较于外护套210的外表面,标识结构220中的第一条形子标识221和第二条形子标识223可以是凸起结构或凹陷结构。另外,还可以设置第一条型子标识221的表面和第二条形子标识223的表面具有高度差,从而通过高度差来帮助区分第一条型子标识221和第二条形子标识223。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标识结构还可以是凸起或凹陷的盲文标识。

上述线缆,通过标识结构标识线缆的身份信息。标识结构的表面呈不平坦状,不易因被翻动或受环境影响而被磨损而导致标识结构的遗失,即线缆可携带身份信息且身份信息不易遗失。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