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并沟线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7680发布日期:2020-02-14 17:1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并沟线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夹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并沟线夹。



背景技术:

并沟线夹是一种常用的电线连接金具,并沟线夹主要用于中小截面的铝绞线或铜绞线的连接,以及架空避雷线的钢绞线在不承受张力的位置上的连接,还用于非直线杆塔的跳线连接。现有的并钩线夹,能够夹持电线的区域空间型号单一,在遇到较大或者较小的电线时,便不能很好的对电线进行夹持,严重影响线夹的适用范围和使用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范围更广的并沟线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并沟线夹,包括上夹体和下夹体,所述上夹体和下夹体上均设有连接通孔,上夹体和下夹体通过置于连接通孔中的紧固组件连接扣合,所述上夹体和下夹体的一端均具有弧形凹腔,另一端均具有斜面,所述弧形凹腔内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弧形凹腔分隔成大卡槽和小卡槽,所述分隔件的两侧具有弧形面,底面上安装有螺纹杆,所述弧形凹腔内设有与螺纹杆配合的螺纹槽,所述下夹体的小卡槽内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将小卡槽分隔成两个卡区,所述紧固组件包括防松螺栓,所述防松螺栓具有螺帽、螺杆和螺母,所述螺杆上套设有缓冲件和垫片圈,所述缓冲件位于螺帽和下夹体之间,所述垫片圈位于上夹体和螺母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件包括旋拧在螺母上的底环和与下夹体相抵触的缓冲环,所述缓冲环呈圆台状设置,且横截面大的一端与下夹体相抵触,缓冲环和底环之间设有弹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夹体与垫片圈抵触的端面上设有凹凸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夹体和下夹体的弧形凹腔内和斜面上均涂有导电油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夹体和下夹体弧形凹腔内的分隔件为可拆卸的结构,可以通过螺纹杆和螺纹槽的配合,将分隔件进行拆分或者装配,以此来扩大或者缩小线缆可以夹持的空间,能适用不同尺寸的电线夹持,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1、上夹体;10、连接通孔;11、弧形凹腔;12、斜面;13、分隔件;14、大卡槽;15、小卡槽;16、弧形面;17、螺纹槽;2、下夹体;20、凸起;3、紧固组件;30、防松螺栓;31、螺帽;32、螺杆;33、螺母;4、螺纹杆;5、缓冲件;50、底环;51、缓冲环;52、弹簧;6、垫片圈。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并沟线夹,包括上夹体1和下夹体2,所述上夹体1和下夹体2上均设有连接通孔10,上夹体1和下夹体2通过置于连接通孔10中的紧固组件3连接扣合,所述上夹体1和下夹体2的一端均具有弧形凹腔11,另一端均具有斜面12,所述弧形凹腔11内设有分隔件13,所述分隔件13将弧形凹腔11分隔成大卡槽14和小卡槽15,所述分隔件13的两侧具有弧形面16,底面上安装有螺纹杆4,所述弧形凹腔11内设有与螺纹杆4配合的螺纹槽17,所述下夹体2的小卡槽15内设有凸起20,所述凸起20将小卡槽15分隔成两个卡区,所述紧固组件3包括防松螺栓30,所述防松螺栓30具有螺帽31、螺杆32和螺母33,所述螺杆32上套设有缓冲件5和垫片圈6,所述缓冲件5位于螺帽31和下夹体2之间,所述垫片圈6位于上夹体1和螺母33之间。

分隔件13通过螺纹杆4与弧形凹腔11内壁上的螺纹槽17配合,实现固定安装。当分隔件13装配于弧形凹腔11内时,弧形凹腔11便会被分隔成大卡槽14和小卡槽15,此时的线夹可以适用同时夹持不同尺寸的电线。当大卡槽14和小卡槽15无法满足电线的夹持时,可以将分隔件13进行旋拧拆卸,由此扩大夹持的空间,能及时满足适用尺寸较大的电线夹持。在下夹体2的小卡槽15内,由凸起20将小卡槽15进行再次分隔,这样的结构能适用更加细小的电线夹持,由此使得线夹的适用范围变广。

所述缓冲件5包括旋拧在螺母33上的底环50和与下夹体2相抵触的缓冲环51,所述缓冲环51呈圆台状设置,且横截面大的一端与下夹体2相抵触,缓冲环51和底环50之间设有弹簧52。所述上夹体1与垫片圈6抵触的端面上设有凹凸纹。所述上夹体1和下夹体2的弧形凹腔11内和斜面12上均涂有导电油脂。

上夹体1和下夹体2通过螺杆32穿设过连接通孔10相互扣合,螺帽31安置于下夹体2一端,缓冲件5位于螺帽31与下夹体2之间,通过螺母33在螺杆32上旋拧,使得上夹体1和下夹体2相互扣合紧。缓冲件5和垫片圈6可以增强上夹体1和下夹体2扣合时的紧密性,可以提升导线夹持的牢固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