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连结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7698发布日期:2020-02-14 17:1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浮动连结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创作是关于一种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能够通过公端与母端进行板对板连接的浮动连结器。



背景技术:

传统上,浮动式连接器是在连接器结合之后,允许在例如x轴、y轴与z轴提供些许的偏移量,让组装后连接器可以便于连接。

然而,传统的浮动式连接器虽然便于连接,但是组装后连接受到外力的冲击之后,有可能因而偏移量的公差,让连接器的公端脱离母端。

有鉴于此,本创作提出一种浮动连结器,其用以解决传统连接器所造成的缺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创作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浮动连结器,能够适用在板对板的连接方式。

本创作的第二目的是根据前述的浮动连结器,通过锁固结构让公端部与母端部能够实现不轻易解开连接的目的。

本创作的第三目的是根据前述的浮动连结器,具有一次性的锁固结构,且提供轴方向与平面方向的偏移量,以便于进行安装。

本创作的第四目的是根据前述的浮动连结器,藉由延伸件、结合件与固定件,让公端部与母端部能够限制在某一轴方向或某一平面移动。

本创作的第五目的是根据前述的浮动连结器,藉由延伸件与结合件的凸块的相应的斜面结构,进而实现多次组装的目的。

本创作的第六目的是根据前述的浮动连结器,提供第二端子具有突出件与弹性件,藉由突出件连接盖体并配合弹性件,让突出件能够根据来自盖体的一外力进而驱使弹性件产生形变,让盖体在平面方向移动。

本创作的第七目的是根据前述的浮动连结器,母端部包含底座、盖体与第二端子,其中盖体相对于底座是浮动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创作提供一种浮动连结器,是连接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浮动连结器包含公端部、母端部与固定件。公端部形成第一容置空间以设置第一端子。公端部的二侧分别的形成延伸件。其中,第一端子的一端能够连接第一板体及在延伸件的侧边形成肋体。母端部包含底座、盖体与第二端子。底座与盖体结合以形成第二容置空间以设置第二端子。其中,第二端子的一端能够连接第二板体。第二端子的另一端能够连接第一端子的另一端。其中,盖体的二侧分别的形成结合件以匹配延伸件。又,结合件的内缘形成突块。固定件设置在母端部的二侧。固定件的一端设置在盖体的表面及固定件的另一端能够固定在第二板体。其中,当公端部与母端部结合,可让延伸件的肋体卡扣在结合件的突块,进而将公端部限位在轴方向及母端部受固定件限位在平面方向。又,轴方向垂直于平面方向。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创作提供的浮动连结器,可以在公端部与母端部组装过程轻易的进行安装,也可以避免公端部与母端部之间受外力驱使而脱离连接状态。

本创作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将通过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呈图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创作一第一实施例的浮动连结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说明本创作的图1的浮动连结器的母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说明本创作的图1的浮动连结器的公端部与母端部的结合示意图。

图2c是说明本创作的图1的浮动连结器的公端部与母端部的另一结合示意图。

图3a是说明本创作的图1的浮动连结器的第二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说明本创作的图1的浮动连结器的第二端子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说明本创作的图1的浮动连结器的公端部与母端部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浮动连结器

12公端部

122延伸件

1222肋体

124第一端子

126肋体

128延伸斜面

14母端部

141底座

142结合件

1422斜面

1424凹槽

1426突块

1428凸块斜面

1430端子槽

143盖体

144、144’第二端子

1442、1448端

1444突出件

1446、1446’弹性件

16固定件

fsp第一容置空间

ssp第二容置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创作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藉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创作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在本创作中,是使用「一」或「一个」来描述本文所述的单元、元件和组件。此举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且对本创作的范畴提供一般性的意义。因此,除非很明显的另指他意,否则此种描述应理解为包括一个、至少一个,且单数也同时包括多个。

在本创作中,用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他任何类似用语意欲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括物。举例而言,含有多个要件的一组件、结构、制品或装置不仅限于本文所列出的此等要件而已,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但却是该组件、结构、制品或装置通常固有的其他要件。除此之外,除非有相反的明确说明,用语「或」是指涵括性的「或」,而不是指排他性的「或」。

请参考图1,是本创作一第一实施例的浮动连结器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浮动连结器10能够连接外部的第一板体(图未示)与第二板体(图未示)。其中,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可为印刷电路板。

浮动连结器10包含公端部12、母端部14与固定件1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是连接公端部12与第二板体连接母端部14。

在本实施例中,公端部12为以长矩形连接端子为例说明,其材料可为塑料。公端部12的内容形成第一容置空间fsp(可一并参考图4所示),以设置第一端子1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空间fsp还可以形成固定第一端子124的沟槽(图未示)。再者,在公端部12的二侧分别的形成延伸件122。在本实施例中,延伸件122的结构形状是为类英文字母的l形为例说明。其中,第一端子124的一端(接触第一板体的一端)能够连接第一板体,用于与第一板体传输电讯号。另外,在延伸件122的侧边形成肋体126,一并可参考图2b所示。

母端部14包含底座141、盖体143与第二端子144。

底座141与盖体143结合以形成第二容置空间ssp(可一并参考图4所示)以设置第二端子144。

盖体143的二侧分别的形成结合件142以匹配延伸件122。又,结合件142的内缘形成突块1426,其可参考图2a与图2b。在本实施例中,突块1426形成结合件142的内缘的一处,且处的高度决定公端部12限位在母端部14的轴方向(例如本图式的z轴方向)的移动量。详细而言,在图2b,当公端部12与母端部14结合时,可让延伸件122的肋体126卡扣在结合件142的突块1426,进而将公端部12限位在轴方向及母端部14受固定件16限位在平面方向。在本实施例中,轴方向是垂直于平面方向的。公端部12与母端部14结合的剖面图可参考图4。

此外,结合件142的缺口的形状为类英文字母的l形为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缺口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此外,结合件142具有斜面1422,其是形成在结合件142与延伸件122连接的一侧,以供延伸件122滑入结合件142。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母端部14也可提供端子槽1430供第一端子124与第二端子连接144。

在另一实施例中,结合件142形成凹槽1424,以连通结合件142的缺口,以使结合件142具有弹性,如同弹性臂具有可移动性。

一并参考图3a与3b,是说明本创作图1的浮动连结器的第二端子的结构示意图。第二端子144的一端1448连接(例如焊接)第二板体。第二端子144的另一端1442能够连接(例如电性接触)第一端子124的另一端(非接触第一板体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144还包含突出件1444与弹性件1446。突出件1444形成在弹性件1446的一端与端1442之间。突出件1444可连接(例如插入)盖体143,例如盖体143可以在第二容置空间ssp形成插槽(图未示)让突出件1444插入,以结合第二端子144与盖体143。弹性件1446的另一端与端1448连接。其中,突出件1444能够接受来自盖体143的一外力(例如组装时所产生的力或是移动时作用在浮动连接器的应力等)驱使弹性件1446产生形变,进而让盖体143在平面方向(例如本图式中的x轴与y轴所组成的平面方向)移动。其中,图3a的第二端子144与图3b的第二端子144’的差异在于,图3a的第二端子144的弹性件1446是垂直与x轴与y轴所组成的平面方向,而图3b的第二端子144’的弹性件1446’是平行与x轴与y轴所组成的平面方向。

固定件16设置在母端部14的二侧,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6的材质可为金属件。固定件16的一端非固定的设置在盖体143的表面及固定件16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板体,使得固定件16是无法移动的。又,固定件16距离盖体143的表面一距离,该距离可以决定母端部14的轴方向或平面方向的移动量。

一并可以参考图2c,延伸件122可形成延伸斜面128及突块1426形成凸块斜面1428。延伸斜面128相对于凸块斜面1428以供延伸件122自结合件142脱离,亦即可以形成重复插拔的连接器。

虽然本创作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并非用以限定本创作,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创作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创作权利要求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方法及数量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创作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