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刚性绕背式磁吸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38586发布日期:2019-11-27 18:49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刚性绕背式磁吸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刚性绕背式磁吸数据线。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手机的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数据线充电及传输数据,并且,在一些情况下,不可避免地需要边充电边使用手机。

传统数据线通常由连接器,线材和绝缘体三部分组成,通过位于端部的连接器直接插入手机接口进行充电或数据传输。这种数据线在插入手机尾部后,不方便对手机进行操作,尤其是手机横屏情况下。

此外,磁吸式数据线也有应用。如中国专利cn20473526u公开的磁吸数据线,其通过在手机尾部常插一个小磁性接头,解决了数据线频繁插拔问题,方便使用。但是,当用该种数据线进行充电时,依然存在不方便操作手机的问题,并且,受限于接头尺寸,一般接头内磁体较小,能提供的磁力也较小,导致连接不够牢固,易断开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牢固,且方便操作手机的磁吸数据线。

本实用新型技术所采用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刚性绕背式磁吸数据线,包括连接手机数据接口的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第一连接头连接的第一线材部、与所述第一线材部连接的第一环形磁吸头、与所述第一环形磁吸头匹配并磁性吸合的第二环形磁吸头、用于插接外部数据或电源接口的第二连接头、以及连接所述第二环形磁吸头和所述第二连接头的第二线材部;所述第一线材部为l形刚性件,所述第一环形磁吸头固定在手机背部,所述第二环形磁吸头可相对所述第一环形磁吸头作360度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形磁吸头设置有第一金属触点和凸出的第一环形磁铁,所述第二环形磁吸头设置有第二金属触点和凹陷的第二环形磁铁,所述第一环形磁吸头和所述第二环形磁吸头通过所述第一金属触点、所述第二金属触点进行电性连接,通过所述第一环形磁铁、所述第二环形磁铁进行磁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形磁铁和所述第二环形磁铁均采用铁镍合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头为lightling接头或microusb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头为usb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环形磁吸头固定于手机背部,两相吸的磁吸头可相对地作360度转动,在数据线连接时,不妨碍用手对手机进行操作。

(2)传统的磁接头直接插在手机插槽中,磁体尺寸小,本实用新型的环形磁吸头设置在手机背部,磁吸头上的磁体相对较大,能够提供更大的磁力,保证两磁吸头能够牢固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连接头与第一环形磁吸头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二连接头与第二环形磁吸头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连接头,2-第一线材部,3-第一环形磁吸头,31-第一环形磁铁,32-第一金属触点,4-第二环形磁吸头,41-第二环形磁铁,42-第二金属触点,5-第二连接头,6-第二线材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刚性绕背式磁吸数据线作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磁吸数据线,包括连接手机数据接口的第一连接头1、与第一连接头1连接的第一线材部2、与第一线材部2连接的第一环形磁吸头3、与第一环形磁吸头3匹配并磁性吸合的第二环形磁吸头4、插接在外部数据或电源接口上的第二连接头5、以及连接第二环形磁吸头4和第二连接头5的第二线材部6。其中,第一线材部2为l形刚性件,第一线材部2的外壳为硬质塑料,第一线材部2的短脚端部与第一连接头1下端面相连,第一线材部2的长脚端部与第一环形磁吸头3侧面相连。第一环形磁吸头3粘接固定在手机背部,第二环形磁吸头4可相对第一环形磁吸头3作360度旋转。

具体地,第一环形磁吸头3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金属触点32,第一环形磁吸头3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凸出的第一环形磁铁31,第一环形磁铁31与第一环形磁吸头3同轴线。

第二环形磁吸头4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金属触点42,第二环形磁吸头4的上端面设置有凹陷的第二环形磁铁41,第二环形磁吸头4位于第二环形磁铁41的位置形成一圈与第一环形磁铁31匹配的凹槽。第一环形磁吸头3和第二环形磁吸头4通过第一金属触点32、第二金属触点42进行电性连接,通过第一环形磁铁31、第二环形磁铁41进行磁性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磁铁31和第二环形磁铁41均采用铁镍合金。第一连接头1为lightling接头或microusb接头,第二连接头5为usb接头。

需要指出,本实用新型的磁吸数据线适用于手机,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在此不赘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