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发动机线束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24715发布日期:2019-12-27 14:48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发动机线束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发动机线束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线束是指控制电脑与发动机各传感器连接的线路;线路如有问题就会导致控制电脑不能正确接收传感器传来的信息,它就无法正确的控制发动机运转;汽车中由于线路太多,为了方便统一安装维护,会将多个管路集中收集在一条管路中,形成线束。

目前在将多条线路安装在管路中时,各个分支管路需要单独装配,线路反复在管路中穿插、调节,组装起来很是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智能发动机线束生产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包括下支撑板,所述下支撑板的内部设有电热棒;所述下支撑板的表面安装有下模板,所述下模板的内部开设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的内部嵌入有第一线束外管,所述下模板的顶部设有上模板,所述上模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结构相同,所述上模板的内部嵌入有第二线束外管,所述第一线束外管、所述第二线束外管之间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线束外管、所述第二线束外管用以组合形成空腔密封件,空腔密封件的内部填充有多条分线路;所述上模板的顶面连接有上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的顶面中心处连接有液压杆,所述上支撑板与所述下支撑板之间结构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下支撑板的内部呈线性阵列分布有所述电热棒,所述下支撑板的侧面设有接线柱,所述接线柱电性连接所述电热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凹槽结构包括主管路槽和分管路槽,所述主管路槽位于所述下模板的中线处,所述主管路槽的两侧连通有多个分管路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主管路槽、所述分管路槽的截面均为矩形,所述主管路槽的深度与所述分管路槽的深度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线束外管包括主管路和分管路,所述主管路嵌入于所述主管路槽的内部,所述分管路嵌入于所述分管路槽的内部,所述主管路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分管路,所述主管路和所述分管路的截面均为半圆凹槽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线束外管还包括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对称设于所述主管路的两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下模板的两端通过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撑板,所述下模板的两端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三固定板之间通过螺钉连接。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可根据线束的形状,预制出第一线束外管和第二线束外管,在装配时,只需先将分线路置于第一线束外管内,然后将第一线束外管和第二线束外管热压在一起,第一线束管路、第二线束管路的贴合面粘合在一起,从而完成整个线束管的一体成型,各个分线路一次性便可装配于线束管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整体分离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线束外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下支撑板,11、接线柱,12、电热棒,2、下模板,21、主管路槽,22、分管路槽,23、第一固定板,24、第二固定板,3、第一线束外管,31、主管路,32、分管路,33、第三固定板,4、第二线束外管,5、上模板,6、上支撑板,7、液压杆,8、分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4,包括下支撑板1,下支撑板1的内部设有电热棒12;下支撑板1的表面安装有下模板2,下模板2的内部开设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的内部嵌入有第一线束外管3,下模板2的顶部设有上模板5,上模板5与下模板2之间结构相同,上模板5的内部嵌入有第二线束外管4,第一线束外管3、第二线束外管4之间结构相同,第一线束外管3、第二线束外管4用以组合形成空腔密封件,空腔密封件的内部填充有多条分线路8;上模板5的顶面连接有上支撑板6,上支撑板6的顶面中心处连接有液压杆7,上支撑板6与下支撑板1之间结构相同。

进一步的,下支撑板1的内部呈线性阵列分布有电热棒12,下支撑板1的侧面设有接线柱11,接线柱11电性连接电热棒12;接线柱11外接外部电源,可使得电热棒12工作发热。

进一步的,凹槽结构包括主管路槽21和分管路槽22,主管路槽位于下模板2的中线处,主管路槽21的两侧连通有多个分管路槽22;通过主管路槽21和分管路槽22能够对线束外管进行储存限位。

进一步的,主管路槽21、分管路槽22的截面均为矩形,主管路槽21的深度与分管路槽22的深度相同;矩形结构可使得线束外管放置更为稳定。

进一步的,第一线束外管3包括主管路31和分管路32,主管路31嵌入于主管路槽21的内部,分管路32嵌入于分管路槽22的内部,主管路31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分管路32,主管路31和分管路32的截面均为半圆凹槽结构;第一线束外管3为线束管的一半结构,可通过模具预制而成,两个线束外管通过热压的方式一体成型,从而将多条线路快速装配在线束管内部。

进一步的,第一线束外管3还包括第三固定板33,第三固定板33对称设于主管路31的两端;下模板2的两端通过第一固定板23固定连接下支撑板1,下模板2的两端设有第二固定板24,第二固定板24与第三固定板33之间通过螺钉连接;第三固定板33可提高线束外管固定时的稳定性,第二固定板24方便模板的拆卸更换。

工作原理:在线束装配前,根据线束的成型状态,通过砂模制备出形状、尺寸相同的第一线束外管3和第二线束外管4,线束外管采用橡胶制成,然后再根据线束外管的形状在模板上开出与其配合的凹槽结构,形成上模板5和下模板2;

在加工时,将下模板2嵌入到下支撑板1内的凹槽结构中,主管路31嵌入到主管路槽21中,分管路32嵌入到分管路槽22中,然后通过螺钉将第三固定板33与第二固定板24连接起来,再通过螺钉将第一固定板23与下模板2连接起来,完成下模板2的安装;重复上述操作,完成第二线束管路4、上模板5以及上支撑板6的组装;

加工时,先将需要固定在一起的各个分线路8提前摆放在第一线束管路3的主管路31和分管路32中;然后再通过液压杆7驱动上支撑板6向下运动,使得上模板5与下模板2贴合在一起,第一线束管路3与第二线束管路4贴合在一起;启动电热棒12,模板对线束管路进行加热,使得第一线束管路3、第二线束管路4的贴合面粘合在一起,从而完成整个线束管的一体成型,各个分线路8一次性便可装配于线束管中;

加工完毕后,液压杆7带动上模板5向上运动,工人便可直接取下成型后的线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