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打单穿热缩管烘热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0593发布日期:2019-12-31 16:01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双打单穿热缩管烘热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材加工生产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双打单穿热缩管烘热一体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线材加工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在线材的端部进行端子的压接,这一工序通常由打端子机完成,现有技术中的打端子可自动完成对线材的剥皮和端子的压接,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节省人工成本。然而,在端子完成压接后,需要在端子与线材之间的连接处套上热缩管,并对热缩管进行烘烤,以使得热缩管紧紧包住端子与线材之间的连接处,使端子与线材之间连接更加的稳固可靠并且美观。现有技术中,热缩管的套接和烘烤主要采用人工手动完成,效率非常低,并且人工成本高。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方案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打单穿热缩管烘热一体机,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热缩管的套接和烘烤需要采用人工手动完成导致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双打单穿热缩管烘热一体机,包括有机架、控制器、平移送线装置、前打端子装置、后剥皮装置、穿热缩管装置、后打端子装置、拉热缩管装置以及烘烤装置;该机架具有一工作台;该控制器设置于机架上;该平移送线装置设置于工作台上,平移送线装置连接控制器并由控制器控制;该前打端子装置、后剥皮装置、穿热缩管装置、后打端子装置、拉热缩管装置和烘烤装置依次横向并排设置于工作台上并均位于平移送线装置的后方,前打端子装置、后剥皮装置、穿热缩管装置、后打端子装置、拉热缩管装置和烘烤装置与控制器连接并由控制器控制。

优选的,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线材的支撑壳,支撑壳位于平移送线装置的前侧,支撑壳的一端下凹形成有集料槽,该集料槽位于烘烤装置的前侧。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包括有电控箱和触控屏,该电控箱位于工作台的下方,前述平移送线装置、前打端子装置、后剥皮装置、穿热缩管装置、后打端子装置、拉热缩管装置和烘烤装置均连接电控箱,该触控屏设置于工作台上并连接电控箱。

优选的,所述平移送线装置包括有支架、滑架、驱动机构以及多个夹持机构;该支架固定于工作台上;该滑架可横向滑动地设置于支架上;该驱动机构设置于支架上,驱动机构带动滑架横向来回活动;该多个夹持机构横向并排设置于滑架上并随滑架横向来回活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丝杆和电机;该丝杆可来回转动地安装在支架上,该滑架与丝杆螺合连接,该电机固定于支架上并带动丝杆来回转动。

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为六个,每一夹持机构包括有两夹爪和带动两夹爪打开或闭合的气缸。

优选的,所述穿热缩管装置包括有支架、送热缩管机构、裁切机构以及夹持机构;该支架固定于工作台上;该送热缩管机构设置于支架上,该裁切机构设置于支架上并位于送热缩管机构之输出端的前方;该夹持机构可前后活动地设置于支架上并位于裁切机构的前方,夹持机构由驱动机构带动来回活动。

优选的,所述烘烤装置包括有支架、烘箱、夹持机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该支架设置于工作台上;该烘箱可前后活动地设置于支架上;该夹持机构可来回摆动地设置于支架上并位于烘箱的前方;该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均设置于支架上,第一驱动机构带动烘箱前后活动,第二驱动机构带动夹持机构来回摆动。

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有两夹爪和带动两夹爪开合的气缸。

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有第一转轴、第一摆杆、第二摆杆、第二转轴、皮带以及电机;该第一转轴竖向设置并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架上,第一转轴上固定有第一皮带轮;该第一摆杆固定于第一转轴的顶端,该第二摆杆与第一摆杆连接,该第二转轴竖向设置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摆杆上,第二转轴上固定有第二皮带轮;该皮带连接于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之间,该电机固定于支架上并带动第一转轴转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配合利用各个装置,可自动依次对线材完成前端压接端子、后端剥皮、后端穿热缩管、后端压接端子、拉热缩管和烘烤热缩管,取代了传统之人工手动完成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人工成本,为生产作业带来了便利。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平移送线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平移送线装置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前打端子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前打端子装置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后剥皮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后剥皮装置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穿热缩管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穿热缩管装置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后打端子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后打端子装置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拉热缩管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拉热缩管装置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烘烤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烘烤装置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机架11、工作台

12、支撑壳121、集料槽

20、控制器21、电控箱

22、触控屏30、平移送线装置

31、支架32、滑架

33、驱动机构331、丝杆

332、电机34、夹持机构

341、夹爪342、气缸

40、前打端子装置50、后剥皮装置

60、穿热缩管装置61、支架

62、送热缩管机构63、裁切机构

64、夹持机构65、驱动机构

70、后打端子装置80、拉热缩管装置

90、烘烤装置91、支架

92、烘箱93、夹持机构

931、夹爪932、气缸

94、第一驱动机构95、第二驱动机构

951、第一转轴952、第一摆杆

953、第二摆杆954、第二转轴

955、皮带956、电机

957、第一皮带轮958、第一皮带轮

101、线材102、热缩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1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机架10、控制器20、平移送线装置30、前打端子装置40、后剥皮装置50、穿热缩管装置60、后打端子装置70、拉热缩管装置80以及烘烤装置90。

该机架10具有一工作台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11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线材101的支撑壳12,支撑壳12位于平移送线装置30的前侧,支撑壳12的一端下凹形成有集料槽121,该集料槽121位于烘烤装置90的前侧。

该控制器20设置于机架1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20包括有电控箱21和触控屏22,该电控箱21位于工作台11的下方,该触控屏22设置于工作台11上并连接电控箱21。

该平移送线装置30设置于工作台11上,平移送线装置30连接控制器20并由控制器20控制,该平移送线装置30用于将线材101进行移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平移送线装置30连接控制箱21,并且,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平移送线装置30包括有支架31、滑架32、驱动机构33以及多个夹持机构34;该支架31固定于工作台11上;该滑架32可横向滑动地设置于支架31上;该驱动机构33设置于支架31上,驱动机构33带动滑架32横向来回活动;该多个夹持机构34横向并排设置于滑架32上并随滑架32横向来回活动;所述驱动机构33包括有丝杆331和电机332;该丝杆331可来回转动地安装在支架31上,该滑架32与丝杆331螺合连接,该电机332固定于支架31上并带动丝杆331来回转动;所述夹持机构34为六个,每一夹持机构34包括有两夹爪341和带动两夹爪341打开或闭合的气缸342。

该前打端子装置40、后剥皮装置50、穿热缩管装置60、后打端子装置70、拉热缩管装置80和烘烤装置90依次横向并排设置于工作台11上并均位于平移送线装置30的后方,前打端子装置40、后剥皮装置50、穿热缩管装置60、后打端子装置70、拉热缩管装置80和烘烤装置90与控制器20连接并由控制器20控制。在本实施例中,前述前打端子装置40、后剥皮装置50、穿热缩管装置60、后打端子装置70、拉热缩管装置80和烘烤装置90均连接电控箱21。

该前打端子装置40用于对线材101的前端进行端子压接,其具体结构如图7和图8所示,前打端子装置4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对前打端子装置4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作详细叙述。

该后剥皮装置50用于对线材101的后端进行剥皮,其具体结构如图9和图1所示,后剥皮装置5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对后剥皮装置5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作详细叙述。

所述穿热缩管装置60用于将线材101的后端穿入热缩管102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具体而言,该穿热缩管装置60包括有支架61、送热缩管机构62、裁切机构63以及夹持机构64;该支架61固定于工作台11上;该送热缩管机构62设置于支架61上,送热缩管机构62为滚轮式输送机构,该裁切机构63设置于支架61上并位于送热缩管机构62之输出端的前方;该夹持机构64可前后活动地设置于支架61上并位于裁切机构63的前方,夹持机构64由驱动机构65带动来回活动。

该后打端子装置70用于对线材101的后端进行端子压接,其具体结构如图13和图14所示,后打端子装置7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对后打端子装置7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作详细叙述。

该拉热缩管装置80用于将线材101的热缩管102拉至合适的位置上,以套住端子与线材后端之间的连接处,如图15和图16所示,拉热缩管装置8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对拉热缩管装置8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作详细叙述。

该烘烤装置90用于对热缩管102进行烘烤,使热缩管102收缩固定,如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烘烤装置90包括有支架91、烘箱92、夹持机构93、第一驱动机构94和第二驱动机构95;该支架91设置于工作台11上;该烘箱92可前后活动地设置于支架91上;该夹持机构93可来回摆动地设置于支架91上并位于烘箱92的前方;该第一驱动机构94和第二驱动机构95均设置于支架91上,第一驱动机构94带动烘箱92前后活动,第二驱动机构95带动夹持机构93来回摆动。所述夹持机构93包括有两夹爪931和带动两夹爪931开合的气缸932。所述第二驱动机构95包括有第一转轴951、第一摆杆952、第二摆杆953、第二转轴954、皮带955以及电机956;该第一转轴951竖向设置并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架91上,第一转轴951上固定有第一皮带轮957;该第一摆杆952固定于第一转轴951的顶端,该第二摆杆953与第一摆杆952连接,该第二转轴954竖向设置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摆杆953上,第二转轴954上固定有第二皮带轮958;该皮带955连接于第一皮带轮957和第二皮带轮958之间,该电机956固定于支架951上并带动第一转轴951转动。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将线材101夹持固定在最右侧的夹持机构34上,将线材101的前端放置于前打端子装置40上,线材101的后端放置在后剥皮装置50上,启动设备后,设备启动后,前打端子装置40将端子压接在线材101的前端,同时,后剥皮装置50对线材101的后端进行剥皮;接着,平移送线装置30工作,线材101由第二个夹持机构34夹住并带动线材101向左移动,使得线材101移至穿热缩管装置60上,送热缩管机构62输出一定长度的热缩管102,并由裁切机构63裁断,裁断后的热缩管102由夹持机构64夹住,同时使线材101的后端穿入裁断后的热缩管102中;然后,平移送线装置30工作,线材101由第三个夹持机构34夹住并带动线材101向左移动,使得线材101移至后打端子装置70上,后打端子装置70将另一端子压接在线材101的后端;然后,平移送线装置30工作,线材101由第四个夹持机构34夹住并带动线材101向左移动,使得线材101移至拉热缩管装置80上,拉热缩管装置80将热缩管102拉至端子与线材101后端之间的连接处;接着,平移送线装置30工作,线材101由第五个夹持机构34夹住并带动线材101向左移动,使得线材101移至烘烤装置90上,烘烤装置90对热缩管102进行烘烤,使得热缩管102受热收缩包住端子与线材101后端之间的连接处;然后,平移送线装置30工作,线材101由第六个夹持机构34夹住并带动线材101向左移动,使得线材101移至集料槽121中。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是:通过配合利用各个装置,可自动依次对线材完成前端压接端子、后端剥皮、后端穿热缩管、后端压接端子、拉热缩管和烘烤热缩管,取代了传统之人工手动完成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人工成本,为生产作业带来了便利。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