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0080发布日期:2019-12-03 18:13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射频同轴连接器用于电路板与电路板、电路板与射频模块、射频模块与射频模块之间的电性连接,现有电路板互连技术主要采用三件式结构:两个插座及一个连接杆组成,如此结构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存在安装不方便的问题,同时,如此结构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在连接杆安装出现径向偏斜时不能自行复位居中,致使出现电气性能不稳定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气性能稳定的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第一插头或第二插头与插座插接导通;第一插头包括第一外导体,第二插头包括第二外导体,第一外导体的一端为第一弹性接触端,第一弹性接触端上设有弧形复位凸块,第二外导体上设有与弧形复位凸块相配合的复位槽。

进一步的,复位槽的两个侧壁分别为复位导向斜面,所述弧形复位凸块抵触所述复位导向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插头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导体内的第一内导体,所述第二插头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外导体内的第二内导体,所述第一内导体的一端为第一弹性插入端,所述第二内导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弹性插入端导通的第一孔槽,所述第一弹性插入端在所述第一孔槽内可活动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导体的另一端为第二弹性插入端,所述插座包括第三内导体,所述第三内导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弹性插入端导通的第二孔槽,所述第二弹性插入端在所述第二孔槽内可活动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插座还包括第三外导体,所述第一外导体的另一端为与所述第三外导体接触导通的第二弹性接触端;第一插头还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一绝缘体套设在所述第一内导体上并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导体内,第一绝缘体包括相连的本体和延伸环,第二弹性接触端为具有开槽的环状结构,所述延伸环位于所述环状结构内,所述第二弹性插入端位于所述延伸环内。

进一步的,第一外导体上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二外导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

进一步的,第一限位部为限位块,第二限位部为限位卡环,所述限位块在所述限位卡环构成的围获区域内可活动设置。

进一步的,限位块上设有第一限位斜面,限位卡环上设有第二限位斜面,第二限位斜面与所述第一限位斜面相互靠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插座包括与第一外导体接触导通的第三外导体,第三外导体上设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外导体插入的引导斜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插头外导体和设于插头外导体内的插头内导体,插座包括插座外导体和设于插座内的插座内导体,插头内导体与插座内导体通过弹性端和滑动槽的配合结构插接导通,其中,弹性端上设有膨胀开口,插头外导体的一端为第一弹性接触端,第一弹性接触端上设有弧形复位凸块,插座外导体上设有与弧形复位凸块相配合的复位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当具有弧形复位凸块的部件与具有复位槽的部件之间出现径向偏移时,复位槽与弧形复位凸块之间会出现作用力及反作用力,从而驱使两个部件自行复位,实现两个部件的同轴,进而提高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电气性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存在径向偏移时);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径向偏移复位后);

图3为图1中细节a的放大图;

图4为图3中细节b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第一插头;2、第二插头;3、第一外导体;4、第一内导体;5、第一绝缘体;6、第二外导体;7、第二内导体;8、第二绝缘体;9、第三外导体;

10、第三内导体;11、第三绝缘体;12、弧形复位凸块;13、复位槽;

14、第二弹性接触端;15、复位导向斜面;16、第一弹性插入端;17、第一孔槽;18、第二弹性插入端;19、第二孔槽;20、本体;21、延伸环;

22、第一限位部;23、第二限位部;24、第一限位斜面;25、第二限位斜面;26、引导斜面;27、插座外导体;28、插座内导体;29、插头外导体;

30、插头内导体;31、弹性端;32、滑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利用弧形复位凸块与复位槽的配合结构使两个部件自行居中复位,实现两个部件的同轴。

请参照图1至图5,一种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插头1和第二插头2,第一插头1或第二插头2与插座插接导通;第一插头1包括第一外导体3,第二插头2包括第二外导体6,第一外导体3的一端为第一弹性接触端,第一弹性接触端上设有弧形复位凸块12,第二外导体6上设有与弧形复位凸块12相配合的复位槽13。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当具有弧形复位凸块12的部件与具有复位槽13的部件之间出现径向偏移时,复位槽13与弧形复位凸块12之间会出现作用力及反作用力,从而驱使两个部件自行复位,实现两个部件的同轴,进而提高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电气性能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复位槽13的两个侧壁分别为复位导向斜面15,所述弧形复位凸块12抵触所述复位导向斜面15。

由上述描述可知,当弧形复位凸块12的截面为半圆形时,出现径向偏移的第一、二外导体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插头1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导体3内的第一内导体4,所述第二插头2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外导体6内的第二内导体7,所述第一内导体4的一端为第一弹性插入端16,所述第二内导体7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弹性插入端16导通的第一孔槽17,所述第一弹性插入端16在所述第一孔槽17内可活动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二插头之间允许出现较大的径向偏移及轴向偏移,从而使得插头结构更为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导体4的另一端为第二弹性插入端18,所述插座包括第三内导体10,所述第三内导体10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弹性插入端18导通的第二孔槽19,所述第二弹性插入端18在所述第二孔槽19内可活动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弹性插入端18与第二孔槽19的配合能够让用户以较大轴向偏移量及较大径向偏移量连接第一插头1与插座,从而使得用户的连接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的操作变得极为容易,利于增强用户体验。

进一步的,所述插座还包括第三外导体9,所述第一外导体3的另一端为与所述第三外导体9接触导通的第二弹性接触端14;第一插头1还包括第一绝缘体5,第一绝缘体5套设在所述第一内导体4上并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导体3内,第一绝缘体5包括相连的本体20和延伸环21,第二弹性接触端14为具有开槽的环状结构,所述延伸环21位于所述环状结构内,所述第二弹性插入端18位于所述延伸环21内。

由上述描述可知,延伸环21能够起到支撑第二弹性接触端14并限制第二弹性接触端14的变形量的作用,并让第一插头1与插座拥有较大轴向偏移余量的同时能够防止第一、三内导体出现非预期硬性碰撞,利于延长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第一外导体3上设有第一限位部22,第二外导体6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22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23。

进一步的,第一限位部22为限位块,第二限位部23为限位卡环,所述限位块在所述限位卡环构成的围获区域内可活动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二限位部的配合能够让第一、二插头不会出现分离的情况,使得三件式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变成两件式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用户在连接本案的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时,只需进行一次连接操作,而不需要像现有技术的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一样进行两次连接操作,简化了用户安装步骤,利于增强用户体验。

进一步的,限位块上设有第一限位斜面24,限位卡环上设有第二限位斜面25,第二限位斜面25与所述第一限位斜面24相互靠近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限位斜面24的设置能够增大限位块的活动空间,从而提高第一插头1的径向偏移余量,进一步为用户的操作带来便利。

进一步的,所述插座包括与第一外导体3接触导通的第三外导体9,第三外导体9上设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外导体3插入的引导斜面26。

由上述描述可知,引导斜面26的设置方便用户连接第一插头1与插座,便于用户安装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

一种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插头外导体29和设于插头外导体29内的插头内导体30,插座包括插座外导体27和设于插座内的插座内导体28,插头内导体30与插座内导体28通过弹性端31和滑动槽32的配合结构插接导通,其中,弹性端31上设有膨胀开口,插头外导体29的一端为第一弹性接触端,第一弹性接触端上设有弧形复位凸块12,插座外导体27上设有与弧形复位凸块12相配合的复位槽13。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如图1所示,一种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插头1和第二插头2,第一插头1或第二插头2与插座插接导通;详细的,第一插头1包括第一外导体3、第一内导体4和第一绝缘体5,第一绝缘体5套设在所述第一内导体4上并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导体3内;第二插头2包括第二外导体6、第二内导体7和第二绝缘体8,第二绝缘体8套设在所述第二内导体7上并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导体6内;插座包括第三外导体9、第三内导体10和第三绝缘体11,第三绝缘体11套设在所述第三内导体10上并套设于所述第三外导体9内。

请结合图1至图3,第一外导体3的一端为第一弹性接触端,第一弹性接触端上设有弧形复位凸块12,第二外导体6上设有与弧形复位凸块12相配合的复位槽13;所述第一外导体3的另一端为与所述第三外导体9接触导通的第二弹性接触端14。具体的,复位槽13的两个侧壁分别为复位导向斜面15,所述弧形复位凸块12抵触所述复位导向斜面15,即所述复位槽13呈v字型或者所述复位槽13的截面呈梯形(排除直角梯形),优选的,所述弧形复位凸块12的截面为半圆形,当第一、二插头共轴时,所述半圆形同时与两个复位导向斜面15相切。容易理解的,所述第一、二弹性接触端可分别选用现有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中的具有膨胀开口的环状结构。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内导体4的一端为第一弹性插入端16,所述第二内导体7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弹性插入端16导通的第一孔槽17,所述第一弹性插入端16在所述第一孔槽17内可活动设置。第一弹性插入端16可选用现有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中的具有膨胀开口的环状结构或具有膨胀开口的柱状结构。

所述第一内导体4的另一端为第二弹性插入端18,所述第三内导体10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弹性插入端18导通的第二孔槽19,所述第二弹性插入端18在所述第二孔槽19内可活动设置。第二弹性插入端18可选用现有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中的具有膨胀开口的环状结构或具有膨胀开口的柱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孔槽19的深度是影响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轴向偏移余量的因素之一,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第二孔槽19越深,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轴向偏移余量越大。

请结合图1和图2,可选的,第一绝缘体5包括相连的本体20和延伸环21,第二弹性接触端14为具有开槽的环状结构,所述延伸环21位于所述环状结构内,所述第二弹性插入端18位于所述延伸环21内;第三绝缘体11呈凸字型,第三绝缘体11凸出区域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延伸环21内。自由状态下,第二弹性接触端14与延伸环2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请结合图2和图4,为让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变为两件式结构以方便用户安装、使用,第一外导体3上设有第一限位部22,第二外导体6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22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23。可选的,第一限位部22为限位块,第二限位部23为限位卡环,所述限位块在所述限位卡环构成的围获区域内可活动设置。本实施例中,限位块上设有第一限位斜面24,限位卡环上设有第二限位斜面25,第二限位斜面25与所述第一限位斜面24相互靠近设置。可选的,所述限位卡环通过收铆工艺加工成型。

如图1所示,优选的,第三外导体9上设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外导体3插入的引导斜面26。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所述插头(具体来说是第二插头2)设于pcb板上,所述插座设于滤波器上。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一种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插头外导体29和设于插头外导体29内的插头内导体30,插座包括插座外导体27和设于插座内的插座内导体28,插头内导体30与插座内导体28通过弹性端31和滑动槽32的配合结构插接导通,其中,弹性端31上设有膨胀开口,插头外导体29的一端为第一弹性接触端,第一弹性接触端上设有弧形复位凸块12,插座外导体27上设有与弧形复位凸块12相配合的复位槽13。

具体的,复位槽13的两个侧壁分别为复位导向斜面15,所述弧形复位凸块12抵触所述复位导向斜面15,即所述复位槽13呈v字型或者所述复位槽13的截面呈梯形(排除直角梯形),优选的,所述弧形复位凸块12的截面为半圆形,当第一、二插头共轴时,所述半圆形同时与两个复位导向斜面15相切。容易理解的,所述弹性端31可选用现有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中的具有膨胀开口的柱状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拥有较大的轴向偏移余量及径向偏移余量,能够为用户的安装操作提供巨大便利;插座与插头能够自行居中复位,消除径向偏移,使得板间射频同轴连接器具有良好的、稳定的电气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