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21159发布日期:2020-01-17 20:57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轻触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轻触开关,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按钮的轻触开关。



背景技术:

轻触开关主要利用按钮推动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接通或断开并实现电路转接的开关,在电气自动控制电路中,用于手动发出控制信号以控制电路的通断,轻触开关结构简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

请参图1所示,现有轻触开关100’包括绝缘座体10’、第一固定端子21’、第二固定端子22’、可动端子30’、按钮40’及盖体50’,第一固定端子21’、第二固定端子22’及可动端子30’分别固定于绝缘座体10’内;绝缘座10’体顶部设有圆形收容空间15’;第一固定端子21’与第二固定端子22’分别具有布置于收容空间15’内底壁上的接触部,第一固定端子21’的接触部略高于第二固定端子22’的接触部,第一固定端子21’设有两个接触部,位于第二固定端子22’的接触部两侧;可动端子30’与按钮40’分别收容于收容空间15’内,可动端子30’设置为圆形,向下支撑于第一固定端子21’的两个接触部上,按钮40’向下抵靠于可动端子30’上,盖体50’固定于绝缘座体10’顶部,并遮盖收容空间15’,盖体50’设有供按钮40’向上穿过的通孔;当手动按压按钮40’时,按钮40’抵压可动端子30中部向下变形直至接触第二固定端子22’的接触部,促使第一固定端子21’与第二固定端子22’电性导通,实现电路的通断,达成轻触开关100’的功能。

但是,由于第一固定端子21’与第二固定端子22’的接触部距离较近,如果轻触开关100’处于水汽较重的环境中,水汽进入收容空间15’后,轻触开关100’容易在通电状态下,第二固定端子22’的接触部(正极)银离子迁移至第一固定端子21’的接触部(负极),第一固定端子21’与第二固定端子22’发生短路现象,导致轻触开关100’的功能失效。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轻触开关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改善防水功能的轻触开关。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轻触开关,其包括绝缘座体、第一固定端子、第二固定端子、可动端子及按钮,所述绝缘本体凹设有收容所述可动端子的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包括内底壁,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包括第一主体部、从所述第一主体部延伸的第一接触部及从所述第一主体部延伸出绝缘座体的第一焊接脚,所述第二固定端子包括第二主体部、从所述第二主体部延伸的第二接触部及从所述第二主体部延伸出绝缘座体的第二焊接脚,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排布于所述内底壁,并且相互隔开,所述可动端子向下支撑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所述按钮位于所述可动端子上方,当所述按钮向下移动时能够推压所述可动端子向下变形后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内底壁进一步凹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阻断槽。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阻断槽设置为弧形,所述阻断槽环绕所述第一接触部或所述第二接触部。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每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设有一个所述阻断槽。

进一步的改进,两个所述阻断槽断开设置。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内底壁包括第一内底壁及低于所述第一内底壁的第二内底壁,所述第一接触部布置于所述第一内底壁,所述第二接触部布置于所述第二内底壁。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阻断槽凹设于所述第二内底壁上,所述第一内底壁环绕所述第二内底壁。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部低于所述第二接触部。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可动端子为圆穹形金属弹片。

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遮盖所述收容空间的盖体,所述按钮包括按压部、自所述按压部向下凸伸的推压部及设于所述按压部外侧面的凸缘,所述推压部向下抵靠于所述可动端子,所述盖体设有供所述按压部向上穿过的通孔,所述凸缘抵靠所述盖体下表面。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接触部垂直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垂直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延伸,所述第一焊接脚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相对两端向下弯折延伸,所述二焊接脚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相对两端向下弯折延伸。

本实用新型轻触开关绝缘座体的收容空间的内底壁进一步凹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阻断槽,即使水汽进入轻触开关内部时,第二固定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的银离子将迁移到阻断槽中,阻断槽将切断银离子的运动路线,阻止银离子迁移至第一固定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改善了防水功能,防止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发生短路现象,保证了轻触开关的功能,延长使用寿命,轻触开关结构简单,灵敏度高,耐腐蚀强,适用于潮湿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轻触开关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轻触开关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轻触开关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轻触开关的立体图,未显示可动端子、按钮与盖体。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轻触开关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轻触开关100,其包括绝缘座体10、第一固定端子21、第二固定端子22、可动端子30、按钮40及盖体50,盖体50向下盖合于绝缘座体10上以固定可动端子30与按钮40。

绝缘座体10呈方形,顶部凹设有收容可动端子30与按钮40的收容空间15及围绕收容空间15的侧壁16。收容空间15包括第一内底壁151及低于第一内底壁151的第二内底壁152,第一内底壁151与第二内底壁152组成收容空间15的内底壁,第一内底壁151围绕第二内底壁152,第二内底壁152位于第一内底壁151的内侧,第二内底壁152相对的两侧分别进一步向下凹设有弧形阻断槽153,两阻断槽153相互隔开,当然,两阻断槽153可以连通。

第一固定端子21包括水平的第一主体部211、从第一主体部211内侧水平延伸的两第一接触部212及从第一主体部211的相对两端向下弯折延伸出绝缘座体10的两第一焊接脚213;第二固定端子22包括水平的第二主体部221、从第二主体部221内侧垂直于第一主体部211延伸的第二接触部222及从第二主体部221的相对两端向下弯折延伸出绝缘座体10的两第二焊接脚223,第一接触部212垂直于第二主体部221延伸。

第一主体部211与第二主体部221相互平行,两第一接触部212位于第二接触部222的两侧,三者相互对齐;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接触部222上表面分别设有接触凸包。第一固定端子21与第二固定端子22分别插入成型于绝缘座体10内,第一接触部212布置于绝缘座体10第一内底壁151上,第二接触部222布置于第二内底壁152上,并且低于第一接触部212,阻断槽153一一位于第一接触部211与第二接触部222之间,并且环绕第二接触部212。

可动端子30为圆穹形金属弹片,与绝缘座体10收容空间15的直径大致相同;可动端子30位于收容空间15内,并且向下支撑于第一固定端子21的两第一接触部212上。

按钮40包括按压部41、自按压部41向下凸伸的圆柱形推压部42及设于按压部41外侧面的环形凸缘43,推压部42向下抵靠于可动端子30中央部位,手动按压按钮40时,推压部42推压可动端子30中央向下变形后,与第二固定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22接触,促使第一固定端子21与第二固定端子22电性导通,实现电路的通断,达成轻触开关100的功能。

盖体50与绝缘座体10上表面的面积一致的方形薄片,中央位置设有供按压部41向上穿过的圆形通孔51,凸缘43位于盖体50下方,凸缘43的直径大于通孔51的直径,用于限制按钮40脱落。盖体50的边缘设有数个固定孔52,绝缘基座10顶面设有一一插入固定于固定孔52内的数个圆柱12,盖体50与绝缘基座10组装后,通过铆压机将圆柱12铆压成蘑菇状。

本实用新型轻触开关100的绝缘座体10设有位于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接触部222之间的阻断槽153,即使水汽进入轻触开关100内时,第二固定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22的银离子将迁移到阻断槽153中,阻断槽153将切断银离子的运动路线,阻止银离子迁移至第一固定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12,改善了防水功能,防止第一固定端子21与第二固定端子22发生短路现象,保证了轻触开关100的功能,延长使用寿命,轻触开关100结构简单,灵敏度高,耐腐蚀强,适用于潮湿的工作环境。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