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电源转换开关的手动与自动控制切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21118发布日期:2020-01-17 20:57阅读:6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电源转换开关的手动与自动控制切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转换开关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电源转换开关的手动与自动控制切换机构。



背景技术:

电源转换开关是一种可供两路或两路以上电源或负载转换用的开关电器。其实现了负载线路在两路电源之间的快速转换,以确保用户供电的可靠性。现有的电源转换开关通常都设有手动控制分合闸与自动控制分合闸两种功能并通过切换机构来实现。

传统的切换机构结构较为复杂,手动控制分合闸与自动控制分合闸的切换效率较低。难于满足转换开关快速反应的特点。

本申请人于2017年07月25日通过专利号为zl201720006270.2的中国实用专利公开了名称为“一种应用于转换开关的手动与自动控制的切换机构”的技术方案。其包括固连在转换开关基座上的面壳,面壳上设有一通孔,面壳上装有一盖体,盖体可相对于面壳移位以打开该通孔或关闭该通孔,盖体打开该通孔时转换开关常用电源分合闸手动操作杆和备用电源分合闸手动操作杆暴露于该通孔处;面壳上装有一微动开关,盖体顶住微动开关触点,使得微动开关断开转换开关控制器电源,转换开关进入手动控制状态;盖体关闭该通孔时,盖体脱离微动开关触点,微动开关接通转换开关控制器电源,转换开关进入自动控制状态。这种技术方案有效提升了转换开关的手动与自动控制状态的切换速度,又方便了手动操作转换开关的分合闸,进一步提高转换开关的操作效率。其已经能够较好解决切换效率低,操作速度慢的问题。这种技术方案的核心是通过盖体移位使得盖体与微动开关触点的接触或脱离来实现状态切换。其切换状态判别的直观性和切换可靠性还可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电源转换开关的手动与自动控制切换机构,其有效提高切换的可靠性和切换状态判别的直观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电源转换开关的手动与自动控制切换机构,包括固连转换开关底座的罩体,罩体外侧面上铰接一翻盖,罩体上设有操作通孔和让位通孔,通过操作杆伸入该操作通孔可转动转换开关操作转轴以实现手动分合闸;罩体内侧面上固定一个微动开关,翻盖上装有一压杆或设有一凸部,关闭翻盖时,翻盖覆盖所述操作通孔和所述让位通孔,压杆或凸部穿过该让位通孔压住微动开关弹片使得微动开关处于常闭状态,微动开关接通转换开关的控制电路以实现转换开关的电源的自动切换;打开翻盖时,压杆或凸部脱离微动开关弹片使得微动开关处于常开状态,转换开关的控制电路断开。

进一步改进,所述罩体上对应翻盖的位置还设有操作杆的容纳槽,操作杆嵌在该容纳槽上。

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罩体在所述容纳槽旁设有拨动槽,通过该拨动槽方便打开翻盖和取出所述操作杆。

再进一步改进,翻盖的一侧设有两个卡扣,罩体在所述容纳槽的内侧面设有两个卡接配合部,关闭翻盖时,两个所述卡扣分别卡入两个所述卡接配合部使得翻盖的一侧与罩体形成卡接。这样翻盖的打开和关闭较为方便。

进一步改进,所述翻盖一侧两端分别设有一个铰接轴,罩体上设有两个铰接孔,两个铰接轴分别与两个铰接孔相配合使得翻盖铰接在罩体的外侧面上。

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翻盖在至少一个铰接轴旁设有定位凸部,罩体在至少一个铰接孔旁设有支撑部,打开翻盖,当所述定位凸部靠在所述支撑部上时对翻盖的打开位置进行定位。这样可以提高翻盖打开状态稳定性,防止翻盖晃动。

优选所述操作通孔有两个。

进一步改进,所述翻盖上安装压杆时,翻盖上设有一套管,套管上设有两个沿套管轴向分布的限位通孔和一个沿套管轴向分布的导向缺口,压杆上设有两个限位凸部和一个导向凸起,压杆插在套管的内孔里,所述导向凸起与所述导向缺口相配合,两个限位凸部分别与两个限位通孔相配合,套管内还装有压簧,压簧一端抵住翻盖、另一端抵住压杆。

再进一步,关闭翻盖时,压杆伸入罩体内一端设有一缺口,压杆利用缺口一侧压住微动开关弹片。这样进一步提高压杆压住微动开关弹片的可靠性。

优选所述压杆由塑胶材料制成,压杆插在套管的一端设有凹孔,压杆插在套管的一端外表面设有两个让位槽,两个让位槽均连通凹孔,两个限位凸部设置在任一个让位槽两侧的压杆外表面上,通过挤压压杆外表面使得两个限位凸部相互靠近并使得压杆一端能插入套管内孔。

本实用新型由于关闭翻盖时,翻盖覆盖所述操作通孔,手动不能操作,然后压杆或凸部穿过该让位通孔压住微动开关弹片使得微动开关处于常闭状态,微动开关接通转换开关的控制电路以实现转换开关电源的自动切换;打开翻盖时,压杆或凸部脱离微动开关弹片使得微动开关处于常开状态,转换开关的控制电路断开,可进行手动操作。这样打开翻盖时,能够确保微动开关处于常开状态,进入手动状态,关闭翻盖时,能够确保微动开关处于常闭状态,切换至自动控制状态,这样就提高了手动状态和自动状态切换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由于打开翻盖就进入手动状态,关闭翻盖时,就进入自动控制状态,切换状态判别的直观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装有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源转换开关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翻盖打开状态俯视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翻盖打开状态仰视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翻盖关闭状态俯视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翻盖关闭状态仰视图;

图6是图5的a处放大图;

图7是罩体的俯视立体图;

图8是翻盖与压杆相互分离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8所示,一种应用于电源转换开关的手动与自动控制切换机构,包括固连转换开关底座100的罩体1,可利用螺丝把罩体1固紧在转换开关底座100上,罩体1外侧面上铰接一翻盖2,罩体1和翻盖2由塑胶材料制成,关闭翻盖2时,翻盖2的一侧与罩体1形成卡接;罩体1上设有两个操作通孔11和一个让位通孔12,通过操作杆3分别伸入一个操作通孔11转动转换开关操作转轴以实现手动分合闸;罩体1内侧面上固定一个微动开关4,翻盖2上装有一压杆5,本实用新型的压杆5也可用设置在翻盖上的一凸部替代,关闭翻盖2时,翻盖2覆盖所述操作通孔11和所述让位通孔12,压杆5穿过该让位通孔12压住微动开关4弹片41使得微动开关4处于常闭状态,微动开关4接通转换开关的控制电路以实现转换开关电源的自动切换;打开翻盖2时,压杆5脱离微动开关4弹片41使得微动开关4处于常开状态,转换开关的控制电路断开。

所述罩体1上对应翻盖2的位置还设有操作杆3的容纳槽13,操作杆3嵌在该容纳槽13上。所述罩体1在所述容纳槽13旁设有拨动槽14,通过该拨动槽14方便打开翻盖2和取出所述操作杆3。本实施例的拨动槽14贯穿罩体1壁厚形成拨动孔。

翻盖2一侧与罩体1形成卡接的具体结构为:翻盖2的一侧设有两个卡扣21,罩体1在所述容纳槽13的内侧面设有两个卡接配合部15,关闭翻盖2时,两个所述卡扣21分别卡入两个所述卡接配合部15。

所述容纳槽13的内侧面还设有两个凸起131,通过两个凸起131卡住操作杆3。

翻盖2与罩体1外侧面形成铰接的具体结构为:所述翻盖2一侧两端分别设有一个铰接轴22,罩体1外侧面上设有两个铰接孔16,两个铰接轴22分别与两个铰接孔16相配合使得翻盖2铰接在罩体1的外侧面上。

所述翻盖2在一个铰接轴22旁设有定位凸部23,罩体1在一个铰接孔16旁设有支撑部17,打开翻盖2,当所述定位凸部23靠在所述支撑部17上时对翻盖2的打开位置进行定位。使得翻盖2打开后处于稳定状态。

所述翻盖2与压杆5的连接结构具体为:翻盖2上设有一套管24,套管24上设有两个沿套管24轴向分布的限位通孔241和一个沿套管24轴向分布的导向缺口242,压杆5上设有两个限位凸部51和一个导向凸起52,压杆5插在套管24的内孔里,所述导向凸起52与所述导向缺口242相配合,两个限位凸部51分别与两个限位通孔241相配合,套管24内还装有压簧6,压簧6一端抵住翻盖2、另一端抵住压杆5。

关闭翻盖2时,压杆5伸入罩体1内的一端设有一缺口53,压杆5利用缺口53一侧压住微动开关4弹片41。

所述压杆5由塑胶材料制成,压杆5插在套管24的一端设有凹孔,压杆5插在套管24的一端外表面设有两个让位槽54,两个让位槽54均连通凹孔,两个限位凸部51设置在任一个让位槽54两侧的压杆5外表面上,通过挤压压杆5外表面使得两个限位凸部51相互靠近并使得压杆5一端能插入套管24内孔。这样便于压杆5插入套管24内孔且使得压杆5既可相对于套管24移动又不会脱离套管24。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2、图3所示,打开翻盖2时,压杆5脱离微动开关4弹片41使得微动开关4处于常开状态,转换开关的控制电路断开。此时处于手动切换状态,通过操作杆3分别伸入一个操作通孔11转动电源转换开关操作转轴以实现手动分合闸。

如图4、图5所示,关闭翻盖2时,压杆5穿过所示让位通孔12压住微动开关4弹片41使得微动开关4处于常闭状态,微动开关4接通电源转换开关的控制电路以实现转换开关的自动操作。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按权利要求作等同的改变都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