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电力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60091发布日期:2020-02-08 00:08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电力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化电力开关。



背景技术:

在电力输送和控制的时候离不开电力开关,现今的电力开关,结构简单,为单一的人工触动连接片导通式的结构,这种开关结构既不能够实现自动开关的目的,在开关的时候难以保证安全,导致使用不便,严重影响了使用的安全性,并且自动化程度低,散热性能差、使用不便,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散热性能好、使用方便且实用性好的自动化电力开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化电力开关,包括矩形外壳,所述矩形外壳内设置有置物空腔,所述矩形外壳的左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一接线柱,所述第一接线柱外端一体设置有第一接线凸环,第一接线柱内端设置有第一动触头装置,所述第一动触头装置正上方设置有第一电磁铁装置,所述第一电磁铁装置上设置有第一静触头装置;所述矩形外壳的右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二接线柱外端一体设置有第二接线凸环,第二接线柱内端设置有第二动触头装置,所述第二动触头装置正上方设置有第二电磁铁装置,所述第二电磁铁装置上设置有第二静触头装置;所述矩形外壳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电磁铁装置和第二电磁铁装置启闭的遥控开关,所述遥控开关上设置有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遥控开关通过第一导线与第一电磁铁装置连接,遥控开关通过第二导线与第二电磁铁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动触头装置包括第一定位弹簧、第三导线、第一铁块、第一导电铜片和第二定位弹簧,所述第三导线穿设在第一定位弹簧的弹簧中心孔内,第三导线和第一定位弹簧下端与第一接线柱的内端焊接固定,第一定位弹簧的上端与第一铁块的下端面焊接固定,第一铁块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铜片活动槽,所述第一铜片活动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铁块穿线孔,所述第二定位弹簧下端与第一铜片活动槽的内底面焊接固定,第二定位弹簧的上端与第一导电铜片的下端面焊接固定,且所述第三导线的上端依次穿过第一定位弹簧的弹簧中心孔、第一铁块穿线孔和第二定位弹簧的弹簧中心孔后与第一导电铜片的下端面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电磁铁装置包括磁轭、磁极、可逆磁钢、线圈和不可逆磁钢,所述磁轭内设置有置物凹槽,所述可逆磁钢安装在置物凹槽内,所述磁极安装在可逆磁钢上端,所述线圈缠绕在可逆磁钢上,所述不可逆磁钢设置在磁极的左右两端。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磁轭的上端套设有固定支架,所述磁轭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置物空腔的内壁面上;所述磁轭的下端面中部设置有第一磁轭凹槽,所述第一静触头装置包括第二导电铜片,所述第二导电铜片下端嵌入式安装在第一磁轭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可逆磁钢采用铝钴镍磁钢,所述不可逆磁钢采用钕铁硼或铁氧体。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置物空腔的内底面中部一体设置有一块隔离凸块,所述隔离凸块的中部设置有一个开口朝上的干燥剂放置槽,所述干燥剂放置槽内嵌入式设置有硅胶干燥剂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更加合理,通过遥控开关来控制电磁铁装置通电产生磁性来吸附动触头装置,并使动触头装置与静触头装置连接,进而达到电路导通的目的,不用人工直接触动开关,增强了使用的安全性,使用方便;且隔离凸块的干燥剂放置槽内的硅胶干燥剂层能够吸走置物空腔内空气中的水分,从而保证置物空腔内各现有的电子元件工作稳定,不会漏电;整个自动化电力开关,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散热性能好、使用方便且实用性好。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动触头装置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电磁铁装置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自动化电力开关,包括矩形外壳1,所述矩形外壳1内设置有置物空腔11,所述矩形外壳1的左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一接线柱2,所述第一接线柱2外端一体设置有第一接线凸环21,第一接线柱2内端设置有第一动触头装置3,所述第一动触头装置3正上方设置有第一电磁铁装置4,所述第一电磁铁装置4上设置有第一静触头装置5;所述矩形外壳1的右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二接线柱6,所述第二接线柱6外端一体设置有第二接线凸环61,第二接线柱6内端设置有第二动触头装置7,所述第二动触头装置7正上方设置有第二电磁铁装置8,所述第二电磁铁装置8上设置有第二静触头装置9;所述矩形外壳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电磁铁装置4和第二电磁铁装置8启闭的遥控开关10,所述遥控开关10上设置有第一导线12和第二导线13,遥控开关10通过第一导线12与第一电磁铁装置4连接,遥控开关10通过第二导线13与第二电磁铁装置8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接线凸环21外套设有第一绝缘罩14,所述第一绝缘罩14与矩形外壳1通过现有的螺钉连接固定;所述第二接线凸环61外套设有第二绝缘罩15,所述第二绝缘罩15与矩形外壳2通过现有的螺钉连接固定;

为使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更加合理,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动触头装置3包括第一定位弹簧31、第三导线32、第一铁块33、第一导电铜片34和第二定位弹簧35,所述第三导线32穿设在第一定位弹簧31的弹簧中心孔内,第三导线32和第一定位弹簧31下端与第一接线柱2的内端焊接固定,第一定位弹簧31的上端与第一铁块33的下端面焊接固定,第一铁块33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铜片活动槽331,所述第一铜片活动槽33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铁块穿线孔332,所述第二定位弹簧35下端与第一铜片活动槽331的内底面焊接固定,第二定位弹簧35的上端与第一导电铜片34的下端面焊接固定,且所述第三导线32的上端依次穿过第一定位弹簧31的弹簧中心孔、第一铁块穿线孔332和第二定位弹簧35的弹簧中心孔后与第一导电铜片34的下端面焊接固定。

作为优选的,当第二定位弹簧35正常状态下,所述第一导电铜片34的上端面露出第一铜片活动槽331的凹槽口1-2mm。

所述第一电磁铁装置4包括磁轭41、磁极42、可逆磁钢43、线圈44和不可逆磁钢45,所述磁轭41内设置有置物凹槽411,所述可逆磁钢43安装在置物凹槽411内,所述磁极42安装在可逆磁钢43上端,所述线圈44缠绕在可逆磁钢43上,所述不可逆磁钢45设置在磁极42的左右两端。

所述磁轭41的上端套设有固定支架46,所述磁轭41通过固定支架46固定在置物空腔11的内壁面上;所述磁轭41的下端面中部设置有第一磁轭凹槽412,所述第一静触头装置5包括第二导电铜片51,所述第二导电铜片51下端嵌入式安装在第一磁轭凹槽412内。作为优选的,所述固定支架46与置物空腔11的内壁面通过现有的螺钉连接固定或通过现有的玻璃胶粘接固定;所述第二导电铜片51通过现有的玻璃胶粘接在第一磁轭凹槽412内,当第二定位弹簧35正常状态下,所述第一导电铜片34的上端面到第二导电铜片51的垂直距离为3-15mm;所述遥控开关10连接有外部电源,通过遥控开关10控制第一电磁铁装置4通电后产生磁性,使得第一动触头装置3的第一导电铜片34的上端面与第二导电铜片51的下端面接触后导电;遥控开关10控制第一电磁铁装置4断电后,在第一定位弹簧31和第二定位弹簧35作用下第一导电铜片34的上端面与第二导电铜片51的下端面分离,不导电。

所述可逆磁钢43采用铝钴镍磁钢,所述不可逆磁钢45采用钕铁硼或铁氧体。

所述置物空腔11的内底面中部一体设置有一块隔离凸块16,所述隔离凸块16的中部设置有一个开口朝上的干燥剂放置槽161,所述干燥剂放置槽161内嵌入式设置有硅胶干燥剂层17。

所述第二电磁铁装置8与第一电磁铁装置4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动触头装置7与第一动触头装置3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静触头装置9与第一静触头装置5的结构相同。

实际应用时,通过遥控开关来控制电磁铁装置通电产生磁性来吸附动触头装置,并使动触头装置与静触头装置连接,进而达到电路导通的目的,不用人工直接触动开关,增强了使用的安全性,使用方便;且隔离凸块的干燥剂放置槽内的硅胶干燥剂层能够吸走置物空腔内空气中的水分,从而保证置物空腔内各现有的电子元件工作稳定,不会漏电;整个自动化电力开关,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散热性能好、使用方便且实用性好。

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工程师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