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41719发布日期:2020-06-09 20:4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结构,尤指一种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连接器的主要功能在提供各种电子装置或设备之间的电源/信号传输。又,一般电源连接器的应用方式将一插头结构(如铜轴缆线结构)插入一电源插座中。

传统的电源插座,其包括绝缘本体、端子组及屏蔽壳体,绝缘本体设有插槽,端子组安装于插槽内,屏蔽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外部,其中电源插座的端子组包含有多个爪式弹片及柱状电极,以与具有音叉状接触部的插头结构相互对接。

然而,目前插头结构多追求体积轻薄短小,且插头结构长期使用下,多个爪式弹片及柱状电极的位置容易受音叉状接触部的对接而向后偏移。因此,设计出体积轻薄短小且能防止端子组位置偏移的插头结构,为本实用新型人开发的重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尽力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即成为本创作人改良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利用绝缘本体由上基座及下基座上下组接所构成,且导接端子的l型转折段被挡板所止挡定位,以达到电源连接器具有体积轻薄短小及防止导接端子组位置偏移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由一上基座及一下基座上下组接所构成,该上基座具有一第一前壁、一第一后壁、一第一顶壁及一第一底壁,该下基座具有一第二前壁、一第二后壁、一第二顶壁及一第二底壁,该第一前壁、该第二前壁、该第一底壁与该第二顶壁共同向内开设有一插槽,该第一后壁相对该插槽形成有一挡板,该第二后壁设有贯穿该第二顶壁与该第二底壁的一透空口;一导接端子组,容置于该插槽,该导接端子组包含一导电环片及一导接端子,该导接端子一端穿设在该导电环片的内部及另一端具有一l型转折段,该l型转折段穿设于该透空口且被该挡板所止挡定位;以及一屏蔽壳体,套接于该绝缘本体。

基于上述,导电环片更具有导接脚,导接端子更具有环块,导电环片的导接脚、导接端子的l型转折段分别被挡板所止挡定位,且导接端子的环块嵌设于定位槽,以达到电源连接器具有防止导接端子组位置偏移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具有体积轻薄短小及防止导接端子组位置偏移的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另一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使用状态俯视图。

图7为图6沿着7-7线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6沿着8-8线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6沿着9-9线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电路板

101…缺口

102…第一插孔

103…第二插孔

104…第三插孔

10…电源连接器

1…绝缘本体

11…上基座

111…第一前壁

112…第一后壁

1121…挡板

113…第一顶壁

1131…第一插入口

114…第一底壁

1141…定位槽

12…下基座

121…第二前壁

122…第二后壁

1221…透空口

123…第二顶壁

124…第二底壁

1241…第二插入口

125…左侧壁

126…右侧壁

127…凹陷沟

128…固定块

1281…通孔

129…穿孔

1291…卡榫

13…插槽

17…阶梯块

18…凸柱

19…孔洞

2…导接端子组

21…导电环片

211…环圈

212…簧片

213…突出部

214…接地端子

2141…卡槽

215…导接脚

22…导接端子

221…l型转折段

222…环块

3…屏蔽壳体

31…l形脚

32…开口

h…厚度

l…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将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此电源连接器10主要包括一绝缘本体1、一导接端子组2及一屏蔽壳体3。

如图5至图9所示,电源连接器10用于一电路板100上,电路板100设有一缺口101、多个第一插孔102、一第二插孔103及一第三插孔104。

如图1至图5、图7至图9所示,绝缘本体1安装于缺口101内,绝缘本体1由一上基座11及一下基座12上下组接所构成,上基座11具有一第一前壁111、一第一后壁112、一第一顶壁113及一第一底壁114,下基座12具有一第二前壁121、一第二后壁122、一第二顶壁123及一第二底壁124,第一前壁111、第二前壁121、第一底壁114与第二顶壁123共同向内开设有一插槽13,第一后壁112相对插槽13形成有一挡板1121,第二后壁122设有贯穿第二顶壁123与第二底壁124的一透空口1221。

详细说明如下,上基座11的第一顶壁113设有连通于插槽13的一第一插入口1131,下基座12的第二底壁124设有连通于插槽13的一第二插入口1241,上基座11的第一底壁114设有位在挡板1121与第一插入口1131之间的一定位槽1141。

另外,下基座12具有一左侧壁125及一右侧壁126,下基座12的左侧壁125、右侧壁126中的其中之一与第二顶壁123共同设有连通于插槽13的一凹陷沟127。

再者,下基座12具有位在插槽13与透空口1221之间的一固定块128,固定块128设有一通孔1281,又下基座12设有贯穿第二顶壁123与第二底壁124的二穿孔129。

又,下基座12的左侧壁125与右侧壁126共同突伸有跨设在电路板100上且朝远离第二前壁121方向逐渐增加厚度h的二阶梯块17。其中,本实施例的每一阶梯块17为三层阶梯,但不以此为限制。

此外,上基座11与下基座12之间延伸有多个凸柱18及设有多个孔洞19,各凸柱18卡合于各孔洞19,以令上基座11及下基座12上下组接在一起。

如图1至图5、图7至图9所示,导接端子组2容置于插槽13,导接端子组2包含一导电环片21及一导接端子22,导接端子22一端穿设在导电环片21的内部及另一端具有一l型转折段221,l型转折段221穿设于透空口1221及插接于电路板100的第三插孔104且被挡板1121所止挡定位。其中,导电环片21沿着插槽13的内壁环设且嵌设在第一插入口1131与第二插入口1241中。

进一步说明如下,导电环片21包含二环圈211及自二环圈211一体延伸且跨接在二环圈211之间的多个簧片212,每一簧片212朝插槽13内部方向弯折有一突出部213,导电环片21又延伸有一接地端子214,且其一环圈211套接于固定块128且延伸有二导接脚215,各导接脚215穿设于各穿孔129且被挡板1121所止挡定位。其中,本实施例的每一突出部213的形状为v字形,但不以此为限制。

另外,导接端子22穿接于通孔1281,且导接端子22在l型转折段221的交接处延伸有一环块222,环块222嵌设于定位槽1141。

如图1至图9所示,屏蔽壳体3套接于绝缘本体1,屏蔽壳体3的左、右两侧延伸有多对l形脚31,多个对l形脚31插接于电路板100的多个第一插孔102,多对l形脚31朝远离第二前壁121方向逐渐增加高度l,且多对l形脚31之部分罩设在二阶梯块17的外部。

另外,屏蔽壳体3设有一开口32,接地端子214穿设于凹陷沟127与开口32且裸露于屏蔽壳体3的外部,最后接地端子214插接于电路板100的第二插孔103。

如图7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的使用状态,其利用导电环片21的导接脚215、导接端子22的l型转折段221分别被挡板1121所止挡定位,且导接端子22的环块222嵌设于定位槽1141,以达到电源连接器10具有防止导接端子组2位置偏移的优点。

另外,导电环片21沿着插槽13的内壁环设且嵌设在第一插入口1131与第二插入口1241中,使绝缘本体1的厚度大致上等于导电环片21的厚度,以达到电源连接器10具有体积轻薄短小的功效。

再者,绝缘本体1由上基座11及下基座12上下组接所构成,上基座11与下基座12之间通过凸柱18与孔洞19相互卡合,以达到电源连接器10具有组装便利的特点。

又,如图5至图6所示,下基座12突伸有跨设在电路板100上且朝远离第二前壁121方向逐渐增加厚度h的二阶梯块17,屏蔽壳体3延伸有朝远离第二前壁121方向逐渐增加高度的多对l形脚31,使电源连接器10具有重心稳定、组装精准及结构稳固等优点。

请参考图10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的另一实施例,图10至图11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9的实施例大致相同,图10至图11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9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接地端子214设有一卡槽2141,下基座12延伸有一卡榫1291,卡榫1291穿接于卡槽2141,使接地端子214稳定地固定在下基座12上,以加强电源连接器10的结构稳固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确可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而解决习知的缺失,并具有产业利用性、新颖性与进步性,完全符合专利申请要件,故依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赐准本实用新型专利,以保障创作人的权利。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