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反力簧片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7594发布日期:2020-06-05 19:42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反力簧片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反力簧片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是将动簧片配合在推动卡的卡槽中,推动卡在磁路部分工作的带动下对动簧片进行推拉动作,推动卡的卡槽的后侧槽壁向前推动簧片使动簧片上的动触点与对应配合的静触点相接触,推动卡的卡槽的前侧槽壁向后拉动簧片使动簧片上的动触点与对应配合的静触点相分离,这种结构的电磁继电器,通常在动簧片上还设有用来实现超行程的反力簧片,反力簧片是由动簧片的背向动触点的一面斜向伸出,且反力簧片是与推动卡的卡槽的后侧槽壁相配合。现有技术的这种电磁继电器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是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部分结构在触点断开状态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部分结构在触点闭合状态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当动触点102和静触点103处于断开状态时,动簧片101的头部与推动卡104的卡槽105的推动方向的前侧槽壁相配合,反力簧片106的头部则与推动卡104的卡槽105的推动方向的后侧槽壁相配合,在触点闭合过程中,推动卡104的卡槽105的推动方向的后侧槽壁推动反力簧片106并通过反力簧片106带动动簧片101向静触点103方向移动,在触点闭合后,推动卡104通过反力簧片106继续向前实现超行程,给触点施加压力,在小体积情况下,由于继电器空间有限,反力簧片106与动簧片101之间的间隙无法做得很大,在闭合的超行程过程中,反力簧片容易打到动簧片上,影响继电器参数的稳定性。现有技术的一种解决方式是将反力簧片与动簧片之间的间隙做大,这样的话,就会增大继电器的产品体积,无法实现产品的小型化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带反力簧片的电磁继电器,通过结构改进,能够减少反力簧片打到动簧片的概率,保证了继电器参数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反力簧片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动簧部分、静簧部分、衔铁部分和推动卡;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和动簧引出片,动簧片的一端与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相固定并连接成大致v形形状,动簧片的另一端的端头与推动卡相连接,动簧片的另一端的端头内的背向动簧引出片的一面固定所述动触点;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静簧片一端所连接的静触点,且动、静触点处于相配合的位置;推动卡的一端设有卡槽,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的端头配合在推动卡的卡槽中,推动卡的另一端与衔铁部分相配合;所述动簧片的背向动触点的一面还设有斜向伸出的反力簧片,反力簧片的自由端端头也配合在所述卡槽中;在动簧片的另一端的端头的背向动触点的一面,对应于反力簧片的自由端端头的位置,还设有用于避让反力簧片的自由端端头抵靠的缺口,以在触点闭合时对反力簧片的自由端端头让位。

所述缺口,在向着远离动触点的方向呈逐渐增大。

所述缺口,在向着远离动触点的方向呈阶梯式逐渐增大。

所述动簧片由三片层叠在一起的簧片构成,所述反力簧片设在三片簧片中的更加远离所述动触点的一片簧片的背向动触点的一面上;所述三片簧片,在向着远离动触点的方向呈渐次缩短,以构成所述缺口。

所述反力簧片的自由端端头还分叉出用来与动簧引出片相配合的压簧,在动、静触点末分断时,该压簧的末端与动簧引出片之间具有一个预置的间隙,在动、静触点分断时,该压簧弹性抵到动簧引出片。

所述动簧引出片的朝向所述动簧片的一面中设有凸苞,在动、静触点末分断时,所述压簧的末端与动簧引出片的凸苞之间具有一个预置的间隙,在动、静触点分断时,所述压簧的末端弹性抵到动簧引出片的凸苞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在动簧片的另一端的端头(即动簧片的头部)的背向动触点的一面,对应于反力簧片的自由端端头的位置,还设有用于避让反力簧片的自由端端头抵靠的缺口,以在触点闭合时对反力簧片的自由端端头让位。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既能够减少反力簧片打到动簧片的概率,保证了继电器参数的稳定性,又能够实现产品的小型化。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反力簧片的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触点断开状态);

图2是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触点闭合状态);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触点断开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触点闭合状态);

图6是图5中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动簧片和反力簧片相配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4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反力簧片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动簧部分2、静簧部分1、衔铁部分3和推动卡4;动簧部分2包括动簧片21、动触点22和动簧引出片23,动簧片21的一端与动簧引出片23的一端相固定并连接成大致v形形状,动簧片21的另一端的端头与推动卡4相连接,动簧片21的另一端的端头内的背向动簧引出片的一面固定所述动触点22;静簧部分1包括静簧片11和静簧片一端所连接的静触点12,且动触点22、静触点12处于相配合的位置;推动卡4的一端设有卡槽41,所述动簧片21的另一端的端头211(即头部)配合在推动卡4的卡槽41中,推动卡4的另一端与衔铁部分3相配合;所述动簧片21的背向动触点的一面还设有斜向伸出的反力簧片5,本实施例中,反力簧片5为单独零件固定在动簧片21上,当然,也可以在动簧片21上通过裁切弯折方式制成反力簧片;反力簧片5的自由端端头51(即头部)也配合在所述卡槽41中;当动触点22和静触点12处于断开状态时,动簧片21的头部211与推动卡4的卡槽41的推动方向的前侧槽壁相配合,反力簧片5的头部51则与推动卡4的卡槽41的推动方向的后侧槽壁相配合,在触点闭合过程中,推动卡4的卡槽41的推动方向的后侧槽壁推动反力簧片5并通过反力簧片5带动动簧片21向静触点12方向移动,在触点闭合后,推动卡4通过反力簧片5继续向前实现超行程,给触点施加压力;在动簧片21的另一端的端头211(即头部)的背向动触点的一面,对应于反力簧片5的自由端端头51的位置,还设有用于避让反力簧片的自由端端头抵靠的缺口6,以在触点闭合时对反力簧片的自由端端头51让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缺口6,在向着远离动触点22的方向呈阶梯式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21由三片层叠在一起的簧片24、25、26构成,所述反力簧片5设在三片簧片中的更加远离所述动触点的一片簧片26的背向动触点22的一面上;所述三片簧片24、25、26,在向着远离动触点的方向呈渐次缩短,以构成所述缺口6,簧片25相对于簧片24缩短一段,簧片26相对于簧片25又缩短一段。

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力簧片5的自由端端头还分叉出用来与动簧引出片相配合的压簧52,在动、静触点末分断时,该压簧52的末端与动簧引出片23之间具有一个预置的间隙,在动、静触点分断时,该压簧52弹性抵到动簧引出片23上。

当然,还可以在动簧引出片的朝向所述动簧片的一面中设有凸苞,在动、静触点末分断时,所述压簧的末端与动簧引出片的凸苞之间具有一个预置的间隙,在动、静触点分断时,所述压簧的末端弹性抵到动簧引出片的凸苞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反力簧片的电磁继电器,采用了在动簧片21的另一端的端头(即动簧片的头部)211的背向动触点的一面,对应于反力簧片5的自由端端头51的位置,还设有用于避让反力簧片5的自由端端头51抵靠的缺口,以在触点闭合时对反力簧片5的自由端端头51让位。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既能够减少反力簧片5打到动簧片21的概率,保证了继电器参数的稳定性,又能够实现产品的小型化。

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