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5250发布日期:2020-05-20 02:2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boardtoboardconnector,简称btb)是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接插件,其作用是实现电子设备的主板与各模组(例如显示模组,触摸模组,摄像头模组等)之间的机械及电气上的互连。板对板连接器通常由插头与插座两个部分组成,插头与插座均由绝缘本体和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组成,绝缘本体主要起绝缘和定位导电端子的作用,导电端子主要作用是导通(信号传输)。板对板连接器的应用特点是插头与插座接合使用,通过表面贴装技术将插座与插头分别贴装在电子设备的主板和电子设备模组的线路板上,组装过程中将插座和插头扣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电子设备的主板和电子设备模组的线路板的互连。

现有技术中的此类板对板,一般还会在插头及插座的绝缘本体的两端固设一个金属件,用于增加插头与插座的扣持力,同时在某些使用场合,还可以将金属件用于传输电流,随着电子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电子设备对板对板连接器两端的金属件的电流传输要求也越来越强,大电流传输已经成为趋势,现行的板对板连接器的结构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板对板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具有结构简单,且能够传输大电流的优点。

本申请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与绝缘本体固定的金属件及若干个端子,所述绝缘本体由具有绝缘性能的塑胶经过注塑形成,包括底壁、由底壁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侧壁、由底壁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端壁、及由底壁中间位置向上延伸形成的岛部,所述两个侧壁及两个端壁两两相接,所述两个侧壁、两个端壁、底壁、及岛部共同围设形成开口向上的环形容纳空间,所述若干个端子成两排分别排列固定于侧壁上,所述金属件固定于绝缘本体两端且位于两排端子排列区域以外的位置,所述金属件包括与绝缘本体固定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延伸并凸处至环形容纳空间内的弹性臂部,所述弹性臂部包括有一对位于岛部附近的第二弹性臂,各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与主体部相连的第二弹性臂本体部及由所述第二弹性臂本体部的上端位置折弯并向着环形容纳空间内凸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接触部。

进一步,所述金属件与绝缘本体通过一体成型固定。

进一步,所述金属件的主体部部分埋设至岛部于长度方向上的端部内,所述第二弹性臂由所述金属件埋设于岛部内的部分于宽度方向的两端向上延伸形成。

进一步,所述岛部及底壁于上下方向上对应第二弹性臂位置贯穿形成有让为孔,所述第二弹性臂于让位孔内可以弹性变形。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包括埋设固定于对应端壁内的第一主体部、由第一主体部延伸并且埋设于底壁内的第四主体部、所述第四主体部端部埋设于岛部。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还包括由第一主体部延伸并埋设于端壁位于环形容纳空间内侧表面内的第二主体部、由第一主体部延伸并埋设于端壁远离环形容纳空间所在侧的表面内的第三主体部、由第一主体部于绝缘本体宽度方向的两端进一步延伸且分别对应埋设于侧壁位于长度方向的端部位置的上表面的第五主体部及由第五主体部远离环形容纳空间所在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且对应埋设于侧壁远离环形容纳空间所在侧的表面内的第六主体部,所述第四主体部由第二主体部下端缘向岛部方向延伸并埋设于底壁内。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还包括由第五主体部远离第一主体部的一端的内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且对应埋设于侧壁位于环形容纳空间内侧表面内的固定脚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第三主体部、第五主体部、第六主体部、及固定脚部均对应露出绝缘本体表面外且于绝缘本体对应表面齐平设置。

进一步,所述弹性臂部还包括有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由第五主体部位于环形容纳空间所在侧的侧缘向环形容纳空间内且向下折弯形成,所述第一弹性臂沿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主体部及对应的固定脚部之间位置,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与第五主体部连接的第一段部及由第一段部进一步折弯形成的第二段部,所述第二段部向环形容纳空间内凸伸形成有第一弹性臂接触部,所述第五主体部与第一段部之间平滑过渡,所述第二段部由第一段部的下端缘向着岛部方向且向下折弯延伸形成。

本申请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及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的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件、与绝缘体固定的插头端子及插头金属件,所述绝缘件形成相对设置的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墙、分别沿宽度方向延伸且对应连接两个侧墙的端部的端墙,所述侧墙与端墙共同围设形成对位插座连接器的岛部的让位腔,所述插头金属件通过注塑形成固定于绝缘件的两端位置,各金属件形成有对应与第二主体部实现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对应与第一弹性臂接触的第二接触面、及对应与第二弹性臂接触的第三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及第三接触面均露出绝缘件外且与绝缘件对应外表面齐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插座连接器的金属件的特殊结构设计,能够保证与绝缘本体的固持稳定,同时能够保证多方位、多角度的与插头连接器的插头金属件实现多点接触,保证接触稳定性,同时可实现大电流传输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同时展示了相互匹配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图2是图1所示板对板连接器组件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组件中的插座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长度方向一端的金属件与绝缘本体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组件中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5是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组件中的插座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6是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组件中的插座连接器的的长度方向一端的金属件与绝缘本体分离后的俯视图;

图7是图8所述插座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8是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自图4所示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8所示圆圈内结构的放大图。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实用新型。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本申请描述的准确性,凡是涉及方向的请一律以图1为参照,其中x轴所在方向为长度方向,y轴所在方向为宽度方向,z轴所在方向为高度方向。

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本申请中的所示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座连接器1及与插座连接器1对接的插头连接器2。所述插座连接器1及插头连接器2分别被固定至一电路板(未图示)。

其中所述插座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11、与绝缘本体11一体成型固定的金属件12及通过组装固定至绝缘本体的若干个端子13。所述绝缘本体11由具有绝缘性能的塑胶经过热熔注塑形成,包括底壁111、由底壁111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侧壁112、由底壁111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端壁113、及由底壁111中间位置向上延伸形成的岛部114。所述两个侧壁112及两个端壁113两两相接围设形成框状,所述两个侧壁112、两个端壁113、底壁111、及岛部114共同围设形成开口向上的环形容纳空间110,所述环形容纳空间110用于容纳插头连接器。所述若干个端子13成两排排列固定于绝缘本体11。

所述绝缘本体11的环形容纳空间110的长度方向上的内槽面向内凹陷形成若干个端子容纳槽1101,各端子容纳槽1101包括由对应侧壁112位于环形容纳空间110一侧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部分、及由对应岛部114位于环形容纳空间110一侧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部分、及由对应底壁位置向下贯通形成的部分。各所述端子13分别对应由下向上组装固定至对应端子容纳槽1101内。

各所述端子13包括有大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且固定在对应侧壁111内的端子固定部131、由端子固定部131下端缘进一步延伸且凸伸出绝缘本体11外的端子焊接部130、由端子固定部131上端缘向着环形容纳空间110内并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部132、由第一弹性部132的下端缘向着岛部114所在侧延伸并且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部133。所述第一弹性部132靠近上端缘位置形成有凸伸至环形容纳空间110内的第一接触部1321。所述第二弹性部133的上端自由端折弯形成有凸伸至环形容纳空间110内的第二接触部1331。

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所述金属件12由金属板经过冲压折弯形成,所述金属件12于绝缘本体11通过注塑成型(insertmolding)固定。本申请中,所述金属件12设有两个,且分别固定于绝缘本体11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位于两排端子13排列区域以外的位置。各所述金属件12包括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内的主体部121、及由主体部121延伸出绝缘本体11外且至少部分凸伸至环形容纳空间110内的弹性臂部122、由主体部121向下延伸并凸出至绝缘本体11外的金属件对接部123。

各金属件12的主体部121包括埋设固定于对应端壁113的上表面的第一主体部1211、由第一主体部1211延伸并且埋设于端壁113位于环形容纳空间110内侧表面内的第二主体部1212、由第一主体部1211延伸并埋设于端壁113远离环形容纳空间110所在侧的表面内的第三主体部1213、由第二主体部1212下端缘向岛部114方向延伸并埋设于底壁111内的第四主体部1214、由第一主体部1211于绝缘本体11宽度方向的两端进一步延伸且分别对应埋设于侧壁112位于长度方向的端部位置的上表面的第五主体部1215、由第五主体部1215远离环形容纳空间110所在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且对应埋设于侧壁113远离环形容纳空间110所在侧的表面内的第六主体部1216、及由第五主体部1215远离第一主体部1211的一端的内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且对应埋设于侧壁113位于环形容纳空间110内侧表面内的固定脚部1217。

所述第三主体部1213及第六主体部1216下端缘均向下延伸形成有所述金属件对接部123。所述第一主体部1211、第二主体部1212、第三主体部1213、第五主体部1215、第六主体部1216、及固定脚部1217均对应露出绝缘本体11表面外且于绝缘本体对应表面齐平设置。所述第四主体部1214露出底壁111的下表面且与底壁111的下表面齐平设置。所述第四主体部1214远离第二主体部1212的一端对应凸伸并埋设于岛部114于长度方向的端部内。

请参考图3并结合图8及图9所示,所述弹性臂部122包括有第一弹性臂1021和第二弹性臂1022。所述第一弹性臂1021由第五主体部1215位于环形容纳空间110所在侧的侧缘向环形容纳空间110内且向下折弯形成,所述第一弹性臂1021沿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主体部1211及对应的固定脚部1217之间位置。所述第一弹性臂1021包括与第五主体部1215连接的第一段部1221及由第一段部1221进一步折弯形成的第二段部1222。所述第二段部1222向环形容纳空间110内凸伸形成有第一弹性臂接触部1223。所述第五主体部1215与第一段部1221之间平滑过渡(弧面过度),所述第二段部1222由第一段部1221的下端缘向着岛部114方向且向下折弯延伸形成,以使得插头连接器2插入环形容纳空间110内时,弹性臂部122的第一段部1221和第二段部1222依次分别对插头连接器2产生导引,形成有顿挫感的插拔手感。本申请中,所述第一弹性臂1021成悬壁状,且能够以第一段部1221与第五主体部1215的连接处为支点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绝缘本体11的底壁111于上下方向上对应第一弹性臂1021的位置贯穿形成有封胶孔1110,用于注塑成型时定位第一弹性臂1021及封胶作用。

所述第二弹性臂1022设有两个,且分别由第四主体部1214远离第二主体部1212的一端位置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各第二弹性臂1022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本体部1224及由所述第二弹性臂本体部1224的上端位置折弯并向着环形容纳空间110内凸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接触部1225。所述绝缘本体11的岛部114定义有与侧壁112相对的内侧面1141,所述内侧面1141对应各第二弹性臂1022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有让位孔1142(用于注塑成型时封胶,同时可以给第二弹性臂1022的弹性变形提供空间)。所述让位孔1142沿上下方向贯穿绝缘本体11。所述让位孔1142位于岛部11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位于两排端子13排列区域以外的位置。

请参考图9所示,所述各端子13的第二接触部1331凸伸出岛部114的内侧面1141外至环形容纳空间110内的部分高于第二弹性臂接触部1225凸伸出岛部114的内侧面1141外至环形容纳空间110内的部分,如此设计能够使得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1对接时,先与端子13接触,然后再与金属件12的第二弹性臂接触部1225接触,可以防止第二弹性臂1022被插跨的风险。请参考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二弹性臂1022由第四主体部1214埋设于岛部114内的端部部分的两侧延伸形成。

所述插头连接器2包括有绝缘件21、经注塑成型与绝缘件21一体成型的插头端子22及插头金属件23。所述绝缘件21形成有相对设置的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墙211、分别沿宽度方向延伸且对应连接两个侧墙211的端部的端墙212。所述侧墙211与端墙212共同围设形成对位插座连接器1的岛部114的让位腔(未表示)。所述插头金属件23通过注塑形成固定于绝缘件21的两端位置,各金属件23形成有对应与第二主体部1212实现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231、对应与第一弹性臂1021接触的第二接触面232、及对应与第二弹性臂1022接触的第三接触面233。所述第一接触面231、第二接触面232及第三接触面233均露出绝缘件21外且与绝缘件21对应外表面齐平。

本申请中,通过插座连接器1的金属件的特殊结构设计,能够保证与绝缘本体11的固持稳定,同时能够保证多方位、多角度的与插头连接器1的插头金属件23实现多点接触,保证接触稳定性,同时可实现大电流传输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