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48259发布日期:2020-06-02 19:59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用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用发动机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用二极管。



背景技术:

二极管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一种电子器件,它具有单向导电性能,即给二极管阳极和阴极加上正向电压时,二极管导通。二极管是最早诞生的半导体器件之一,其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各种电子电路中,利用二极管和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进行合理的连接,构成不同功能的电路,可以实现对交流电整流、对调制信号检波、限幅和钳位以及对电源电压的稳压等多种功能,无论是在常见的收音机电路还是在其他的家用电器产品或工业控制电路中,都可以找到二极管的踪迹。

目前,公开号为cn20488517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用二极管,它包括管座、芯片、引线、密封胶,管座包括固定底座、芯片托、芯片底座、芯片保护套,芯片底座设于固定底座圆心处,芯片托设于芯片底座上,芯片通过焊锡设于芯片托内的中心处,引线通过焊锡设于芯片上,芯片保护套设于固定底座上,并位于芯片托外围,固定底座外圆周上一体成型设有底座外延,底座外延高度低于芯片底座高度,密封胶设于芯片保护套内,并与芯片保护套边缘齐平。

这种汽车发动机用二极管虽然,但是:这种二极管设计时已经将二极管密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使用,二极管中的导电柱、芯片或者其他零部件出现问题时,需要将整根二极管进行更换,当一批次出厂的二极管均出现问题时,无法较好地检验故障所在,也无法及时补救因某一零部件故障而导致的二极管失效的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二极管,其具有便于安装拆卸、能够更为方便地更换二极管零部件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汽车用二极管,包括引脚、设于引脚底部的管座、设于管座外部的底座,所述引脚与管座为可拆卸式结构,所述管座的顶部设有呈十字状的插槽,所述管座内位于插槽的底部设有装配腔体,所述装配腔体的内部设有引脚固定件,所述引脚包括导电柱、设于导电柱底部的双层式插入件,所述双层式插入件与引脚固定件配合卡紧引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脚与管座的可拆卸式结构便于引脚与管座之间的安装、拆卸,引脚固定件安装于装配腔体的内部,实现引脚与管座之间的连接安装,双层式插入件嵌入在装配腔体中,并与引脚固定件形成配合。

进一步设置:所述引脚固定件包括设于装配腔体内的旋转杆、固定连接于旋转杆底部的限位片及设于管座内底部的限位槽,所述旋转杆包括旋转圆盘、设于旋转圆盘外围且与旋转圆盘一体成型的旋转片,所述旋转圆盘的圆心位置设有固定在管座内的中心轴,所述旋转杆围绕中心轴转动,所述限位片固定在旋转片远离中心轴一端的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旋转杆转动时,限位片同时位于限位槽内进行滑动,限位片由限位槽的一端滑动至限位槽的另一端,限位片到达限位槽另一端后其位置受到限制,旋转杆无法继续转动,因而引脚的位置被锁死固定在装配空间内。

进一步设置:所述双层式插入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引脚外围的第一插入块及设于第一插入块顶部的第二插入块,所述第二插入块对应插槽嵌入,所述第二插入块转动连接于引脚,所述第一插入块与旋转杆填充装配腔体的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插入块嵌入在装配空间内,旋转引脚时,第一插入块同时进行旋转,第一插入块从而带动旋转杆进行转动,第二插入块填充了十字插槽的空间。

进一步设置:所述底座包括设于管座底部的底座壳、设于管座顶部的顶壳、固定于底座壳内的芯片座及安装于芯片座上的芯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芯片固定在芯片座上,底座壳与顶壳配合实现引脚与管座的密封,一是能够防止引脚与管座出现松动,二是能够形成完整的二极管结构,保证二极管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设置:所述芯片座外部位于底座壳内固定连接有定位插槽,所述管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嵌入在定位插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装配时,定位块嵌入在定位插槽中,将管座固定在芯片座上,保证管座牢牢顶住芯片座。

进一步设置:所述顶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组固定销,所述管座的顶部设有第一柱销孔,所述第一插入块的顶部设有第二柱销孔,所述固定销、第一柱销孔、第二柱销孔一一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装配时固定销、第一柱销孔与第二柱销孔一一对应,以便于实现定位装配。

进一步设置:所述底座壳顶部位于芯片座的外侧设有固定连接于底座壳顶部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顶壳之间设有贯穿两者的螺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钉用于旋紧顶壳与底座壳,将引脚与管座完全密封在底座内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整个二极管均为可拆卸式的可拆卸式结构,引脚与管座之间可相互拆卸,引脚、管座与底座之间可相互拆卸,当二极管中的零部件出现问题时,可将二极管的整体进行拆卸,将损坏的芯片、失效的引脚或是其他无法正常工作的部分进行替换,替换后亦可方便地进行安装,不同于常规的二极管,便于安装和拆卸,可随时更换内部的零部件,保证能够精密装配的同时,二极管能够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引脚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底座壳部分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中顶壳部分的示意图。

图中,1、引脚;2、管座;3、底座;31、底座壳;32、顶壳;33、芯片座;34、芯片;4、插槽;5、装配腔体;6、引脚固定件;61、旋转杆;611、旋转圆盘;612、旋转片;62、限位片;63、限位槽;7、导电柱;8、双层式插入件;81、第一插入块;82、第二插入块;9、中心轴;10、定位插槽;11、定位块;12、固定销;13、第一柱销孔;14、第二柱销孔;15、连接座;16、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附图4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汽车用二极管,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二极管包括引脚1、管座2与底座3,引脚1设置在二极管的顶部,管座2位于引脚1的底部,引脚1与管座2之间为可拆卸式结构,底座3设于引脚1的底部,且包覆在管座2的外部。

如图1、图2所示,引脚1包括导电柱7、双层式插入件8,导电柱7为引脚1顶部的柱体,其垂直固定在二极管的顶部,双层式插入件8为引脚1底部的连接部分,其主要包括第一插入件与第二插入件,第一插入件固定连接在引脚1底部的外围,第二插入件设于第一插入件的顶部,且第二插入件转动连接于引脚1。

如图2所示,管座2的顶部设有十字型的插槽4,管座2的内部设有装配腔体5,装配腔体5位于插槽4的正下方,装配腔体5的内部设有引脚固定件6,引脚固定件6包括旋转杆61、限位片62与限位槽63,旋转杆61包括旋转圆盘611与旋转片612,旋转圆盘611设置在装配腔体5内的底部,旋转圆盘611的圆心位置设置有一根中心轴9,中心轴9固定在管座2内的底部,旋转圆盘611转动连接于中心轴9,旋转圆盘611以中心轴9为圆心进行转动,四组旋转片612固定在旋转圆盘611的外部,四组旋转片612与第一插入块81组合填充了装配腔体5内的空间。

如图2所示,限位片62固定在旋转片612远离旋转圆盘611一侧的底部,限位槽63开设在管座2内的底部,限位片62与限位槽63的内部进行滑动。

如图所示,底座3包括底座壳31、顶壳32、芯片座33与芯片34,芯片34固定在芯片座33上,芯片座33固定在底座壳31的顶部,顶壳32设于底座壳31的顶部,芯片座33的外部设有固定在底座壳31上的定位插槽10,管座2的底部的外沿固定连接有定位块11,定位块11嵌入在定位插槽10中。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顶壳3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组固定销12,管座2的顶部设有四组对应的第一柱销孔13,第一插入块81的顶部同样设有四组对应的第二柱销孔14,固定销12可插入与其对应的第一柱销孔13、第二柱销孔14中。

如图1、图3所示,底座壳31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座15,连接座15位于芯片座33的外沿,连接座15与底座3之间设有螺钉16,螺钉16将底座壳31与顶壳32进行装配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为,首先装配引脚1与管座2,将双层式插入件8对应插槽4插入装配腔体5内,第一插入块81嵌入在旋转杆61之间,扭动导电柱7,第一插入块81带动旋转圆盘611进行转动,第一插入块81与旋转片612同步进行转动,限位片62在限位槽63内进行滑动,扭动一定角度后,限位片62卡在限位槽63的内部,致使无法继续扭动导电柱7,此时第一插入块81的位置与插槽4错开,第一插入块81被限制在装配腔体5内。

其次装配底座3,将管座2底部的定位块11对应嵌入在底座壳31顶部的定位插槽10中,将顶壳32上的固定销12对准第一柱销孔13与第二柱销孔14进行插入,将螺钉16旋入顶壳32与连接座15的连接处表面,从而完成装配。

以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仅局限于此;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思路前提下,所作的拓展以及操作方法、数据的替换,都应当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