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52082发布日期:2021-03-19 12:37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适合用于电气设备的安全电路的小型断路器等。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断路器作为各种电气设备的二次电池和电机等的保护装置(安全电路)。在充放电中的二次电池的温度过度上升的情况、或者在汽车、家电产品等设备所装备的电机等中过电流流动的情况等发生异常时,断路器切断电流以保护二次电池和电机等。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作为这样的保护装置而使用的断路器要求追随温度变化准确地动作(具有良好的温度特性)和通电时的电阻值稳定。

在断路器中,具备根据温度变化进行动作来导通或者切断电流的热致动元件。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应用了双金属片作为热致动元件的断路器。双金属片是指将热膨胀率不同的2种板状的金属材料层叠,根据温度变化而改变形状,由此控制触点的导通状态的元件。上述文献示出的断路器的固定片、可动片、热致动元件、ptc热敏电阻等部件容纳于壳体,固定片以及可动片的端子从壳体突出,与电气设备的电路连接来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15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此外,断路器在作为笔记本型个人电脑、平板型便携式信息终端设备、或者被称为智能手机的薄型的多功能移动电话机等电气设备所装备的二次电池等的保护装置而使用的情况下,除了上述安全性的确保以外,还要求小型化。特别地,近年来的移动信息终端设备中,用户对小型化(薄型化)的意向较强,各公司新发售的设备设计为了确保设计上的优越性而以小型的倾向较为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构成便携式信息终端设备的一个部件,与二次电池共同安装的断路器也被强烈地要求进一步小型化。

在上述专利文献1示出的断路器1中,可动片、热致动元件以及ptc热敏电阻从设置在壳体主体的开口收纳。在收纳有可动片、热致动元件以及ptc热敏电阻的壳体主体的开口装配有盖部件,壳体主体的第1固接面和盖部件的第2固接面通过超声波焊接等固接(参照该文献的第(0032)段等)。

在第2固接面形成有在盖部件的外缘稍微偏内侧的区域以肋状突出,沿着外缘连续延伸的突出部。通过在超声波焊接时突出部熔融,使第1固接面和第2固接面之间得到良好的固接(参照该文献的第(0043)段等)。

然而,在小型化至极限的断路器中,存在以下问题:在超声波焊接时盖部件挠曲,作用于突出部的顶部的压力降低,第1固接面和第2固接面之间变得不能得到良好的固接,壳体的刚性以及强度不足。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小型化至极限的断路器,也是能够得到良好的壳体的刚性以及强度的断路器。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案是一种断路器,具备:固定触点;可动片,具有形成为板状且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以及在该弹性部的一端部的可动触点,使所述可动触点按压并接触所述固定触点;热致动元件,通过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形,使所述可动片的状态从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导通状态转换至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切断状态;第1树脂壳体,具有用于收纳所述可动片以及所述热致动元件的开口;第2树脂壳体,为了封闭所述开口而装配于所述第1树脂壳体;板状的罩片,埋设于所述第2树脂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树脂壳体中,被固接于所述第2树脂壳体的第1固接面在所述开口的周围连续形成,在所述第2树脂壳体中,被固接于所述第1树脂壳体的第2固接面与所述第1固接面相对置地连续形成,在所述第2固接面形成有向所述第1固接面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和所述罩片在从所述罩片的厚度方向观察的俯视时至少一部分重叠。

本发明的第2方案是一种断路器,具备:固定触点;可动片,具有形成为板状且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以及在该弹性部的一端部的可动触点,使所述可动触点按压并接触所述固定触点;热致动元件,通过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形,使所述可动片的状态从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导通状态转换至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切断状态;第1树脂壳体,具有用于收纳所述可动片以及所述热致动元件的开口;第2树脂壳体,为了封闭所述开口而装配于所述第1树脂壳体;板状的罩片,埋设于所述第2树脂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树脂壳体中,被固接于所述第2树脂壳体的第1固接面在所述开口的周围连续形成,在所述第2树脂壳体中,被固接于所述第1树脂壳体的第2固接面与所述第1固接面相对置地连续形成,在所述第1固接面形成有向所述第2固接面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和所述罩片在从所述罩片的厚度方向观察的俯视时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本发明的所述断路器中,期望有所述开口包含在所述俯视时形成为矩形状的矩形区域,所述突出部和所述罩片在所述俯视时在靠近所述矩形区域的四角的外侧的区域重叠。

在本发明的所述断路器中,期望有所述第2树脂壳体在所述俯视时形成为在所述可动片的长边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所述突出部具有:沿着所述开口与所述2树脂壳体的长边平行地延伸为直线状的第1部分;和从所述第1部分开始连续,且在所述靠近的区域向所述可动片的短边方向的内方弯曲的第2部分。

在本发明的所述断路器中,期望有所述第2部分和所述罩片在所述俯视时重叠。

在本发明的所述断路器中,期望有所述突出部进一步具有从所述第2部分开始连续,且设置在在比所述第1部分更靠所述短边方向的内方、与所述第1部分平行地延伸为直线状的第3部分。

本发明的电气设备用的安全电路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断路器。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路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断路器。

发明效果

根据该第1方案的断路器,在第1树脂壳体中,第1固接面在开口的周围连续形成,在第2树脂壳体中,第2固接面与第1固接面相对置地连续形成。形成于第2固接面的朝向第1固接面突出的突出部在超声波焊接时熔融,第1固接面和第2固接面的固接变得良好。埋设于第2树脂壳体的板状的罩片在超声波焊接时抑制第2树脂壳体的挠曲。进而,在该第1方案中,由于突出部和罩片在俯视时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抑制作用于突出部的顶部的压力的降低,第1固接面和第2固接面之间得到更良好的固接。

根据该第2方案的断路器,在第1树脂壳体中,第1固接面在开口的周围连续形成,在第2树脂壳体中,第2固接面与第1固接面相对置地连续形成。形成于第1固接面的朝向第2固接面突出的突出部在超声波焊接时熔融,第1固接面和第2固接面的固接变得良好。埋设于第2树脂壳体的板状的罩片在超声波焊接时抑制第2树脂壳体的挠曲。进而,在该第2方案中,由于突出部和罩片在俯视时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抑制作用于突出部的顶部的压力的降低,第1固接面和第2固接面之间得到更良好的固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该第1方案的一实施方式的断路器的概略构成的组装前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通常的充电或者放电状态中上述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过充电状态或者异常时等中上述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4是构成上述断路器的盖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构成上述断路器的壳体主体以及盖部件的焊接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上述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7是示出该第2方案的一实施方式的断路器的概略构成的组装前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断路器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上述断路器的二次电池组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上述断路器的安全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方案)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方案的一实施方式的断路器进行说明。图1至图3示出断路器的构成。如图1以及图3所示,断路器1具备一部分从壳体10露出至外部的一对端子22,32。通过端子22,32与外部电路(未图示)电连接,断路器1构成电气设备的安全电路的主要部分。

如图1所示,断路器1由以下等部件构成:第1端子片(固定片)2,具有固定触点21以及端子22;第2端子片3,具有端子32;可动片4,在前端部具有可动触点41;热致动元件5,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形;ptc(positivetemperature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6;壳体10,收纳第1端子片2、第2端子片3、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以及ptc热敏电阻6。壳体10由壳体主体(第1树脂壳体)7与装配在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的盖部件(第2树脂壳体)8等构成。

第1端子片2例如是对以铜等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板(除此之外,还有铜-钛合金、洋白铜、黄铜等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来形成,通过嵌入成形埋入壳体主体7。

固定触点21通过包层(clad)、镀覆或涂布银、镍、镍-银合金、以及铜-银合金、金-银合金等导电性良好的材料等来形成。固定触点21形成在第1端子片2中与可动触点41相对置的位置,从形成在壳体主体7的内部的开口73a的一部分露出至壳体主体7的收纳凹部73。固定触点21和端子22利用埋设在壳体主体7的阶梯弯曲部(未图示)配置在不同的高度。

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在本申请中,将在第1端子片2中形成有固定触点21一侧的面(即,图1中上侧的面)作为第1面、将其相反侧的底面作为第2面进行说明。对于其他部件例如第2端子片3、可动片4、以及热致动元件5、ptc热敏电阻6、壳体10、罩片9等也同样。

端子22的第2面从壳体主体7的底壁以矩形状露出(未图示),通过焊接等方法与外部电路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断路器1的短边方向并排设置有一对端子22。

如图2所示,第1端子片2具有弯曲成阶梯状(侧面观察为曲柄状)的阶梯弯曲部25、支承ptc热敏电阻6的支承部26。阶梯弯曲部25将固定触点21和支承部26相连,并将固定触点21和支承部26配置在不同的高度。ptc热敏电阻6被载置于形成在支承部26的3处凸状的突起(榫)26a上,由突起26a支承。

第2端子片3与第1端子片2同样地通过对以铜等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形成,通过嵌入成形埋入壳体主体7。第2端子片3具有与可动片4接合的接合部31和端子32。接合部31和端子32利用埋设在壳体主体7的阶梯弯曲部(未图示)配置在不同的高度。

接合部31从形成在壳体主体7的内部的开口73b的一部分露出至壳体主体7的收纳凹部73,与可动片4电连接。端子32的第2面从壳体主体7的底壁以矩形状露出(未图示),通过焊接等方法与外部电路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断路器1的短边方向并排设置有一对端子32。

可动片4通过对以铜等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形成板状。可动片4形成为相对于长边方向的中心线对称的臂状。

在可动片4的一端部形成有可动触点41。可动触点41由与固定触点21同等的材料形成于可动片4的第2面,通过焊接以及包层、铆接(crimping)等方法与可动片4的前端部接合。

在可动片4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与第2端子片3的接合部31电连接的接合部42。第2端子片3的接合部31的第1面和可动片4的接合部42的第2面例如通过激光焊接固接。所谓激光焊接是指对工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第2端子片3以及可动片4)照射激光并使工件局部熔融以及凝固,由此将工件彼此接合的焊接方法。在照射了激光的工件的表面形成有与其他的焊接方法(例如,利用焦耳热的电阻焊)所产生的焊接痕迹为不同形态的激光焊接痕迹。

可动片4在可动触点41和接合部42之间具有弹性部43。弹性部43从接合部42向可动触点41侧伸出。由此,接合部42隔着弹性部43而设置在可动触点41的相反侧。

可动片4通过在接合部42中与第2端子片3的接合部31而固定,固接弹性部43弹性变形,由此形成在其前端的可动触点41被按压并接触固定触点21侧,第1端子片2与可动片4变得可通电。由于可动片4和第2端子片3在接合部31以及接合部42中电连接,因此第1端子片2与第2端子片3变得可通电。

在弹性部43中,可动片4通过冲压加工而弯曲或弯折。弯曲或弯折的程度只要能够收纳热致动元件5便没有特别限定,考虑工作温度以及恢复温度中的弹力、触点的按压力等适当设定即可。此外,在弹性部43的第2面形成有与热致动元件5相对置的一对突起(接触部)44a,44b。突起44,、44b与热致动元件5接触,经由突起44a,44b使热致动元件5的变形传递至弹性部43(参照图1及图3)。

热致动元件5使可动片4的状态从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接触的导通状态转换至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分离的切断状态。热致动元件5呈弯曲成圆弧状的初始形状,通过层叠热膨胀系数不同的薄板材料而形成。若由于过热而达到工作温度,则热致动元件5的弯曲形状随着速动(snapmotion)而反翘,由于冷却降低至恢复温度以下则复原。热致动元件5的初始形状能够利用冲压加工来形成。只要在期望的温度下通过热致动元件5的反翘动作上推可动片4的弹性部43,且通过弹性部43的弹性力复原,则热致动元件5的材质及形状便没有特别限定,从生产率及反翘动作的高效性的观点来看期望为矩形,为了在保持小型的同时高效地上推弹性部43期望为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另外,作为热致动元件5的材料,例如是将在高膨胀侧以铜-镍-锰合金或镍-铬-铁合金、在低膨胀侧以铁-镍合金为代表的由洋白铜、黄铜、不锈钢等各种合金构成的热膨胀率不同的2种材料层叠而得的材料,但也可根据需要条件组合使用。

在可动片4为切断状态时,ptc热敏电阻6使第1端子片2和可动片4导通。ptc热敏电阻6配设在第1端子片2的支承部26和热致动元件5之间。即,支承部26隔着ptc热敏电阻6位于热致动元件5的正下方。在通过热致动元件5的反翘动作而使第1端子片2和可动片4的通电被切断时,流经ptc热敏电阻6的电流增大。ptc热敏电阻6只要是电阻值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大来限制电流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就能够根据工作电流、工作电压、工作温度、恢复温度等的需要选择种类,只要不损害这些特性,其材料以及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包含钛酸钡、钛酸锶或者钛酸钙的陶瓷烧结体。除了陶瓷烧结体以外,也可以使用使聚合物中含有碳等导电性粒子的所谓聚合物ptc。

构成壳体10的壳体主体7以及盖部件8由阻燃性的聚酰胺、耐热性优异的聚苯硫醚(pps)、液晶聚合物(lc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热塑性树脂成形。只要能够得到与上述树脂同等或以上的特性,也可以应用树脂以外的材料。

在壳体主体7形成有用于收纳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以及ptc热敏电阻6等的内部空间即收纳凹部73。收纳凹部73具有:用于收纳可动片4的开口73a,73b;用于收纳可动片4以及热致动元件5的开口73c;以及用于收纳ptc热敏电阻6的开口73d等。另外,组装在壳体主体7中的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的端缘分别被抵接于在收纳凹部73的内部形成的框(内壁),在热致动元件5的反翘时得到引导。

在盖部件8中,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有罩片9。罩片9通过对上述以铜等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或不锈钢等金属冲压加工而形成为板状。如图2以及图3所示,罩片9适当地抵接于可动片4的第1面,限制可动部4的活动,且提高盖部件8乃至作为框体的壳体10的刚性、强度,同时有助于断路器1的小型化。

如图1所示,盖部件8以封闭收纳有第1端子片2、第2端子片3、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以及ptc热敏电阻6等的壳体主体7的开口73a,73b,73c等的方式装配在壳体主体7。壳体主体7与盖部件8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来接合。此时,壳体主体7与盖部件8在各自的外缘部的整周上连续地接合,壳体10的气密性提高。由此,提供收纳凹部73的壳体10的内部空间被密封,能够将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以及ptc热敏电阻6等部件从壳体10的外部的气氛隔断,进行保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罩片9的第1面侧整体配置有树脂,因此可进一步提高收纳凹部73的气密性。

图2示出通常的充电或者放电状态中的断路器1的动作。在通常的充电或者放电状态中,热致动元件5维持在弹性部43侧形成凸状的初始形状(反翘前)。在罩片9设置有与可动片4的顶部43a抵接并将顶部43a按压至热致动元件5侧的突出部91。通过由突出部91按压顶部43a,弹性部43弹性变形,形成在其前端的可动触点41被按压并接触固定触点21侧。由此,断路器1的第1端子片2和第2端子片3之间通过可动片4的弹性部43等导通。也可以是,可动片4的弹性部43与热致动元件5接触,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ptc热敏电阻6以及第1端子片2作为电路导通。然而,由于ptc热敏电阻6的电阻压倒性地大于可动片4的电阻,因此与流经固定触点21以及可动触点41的量相比,流经ptc热敏电阻6的电流是实质上能够忽略的程度。

图3示出过充电状态或者异常时等的断路器1的动作。若由于过充电或异常而成为高温状态,则达到工作温度的热致动元件5反翘,可动片4的弹性部43被上推而使固定触点21和可动触点41分离。在断路器1的内部,热致动元件5变形,上推可动片4时的热致动元件5的工作温度例如是70℃~90℃。此时,在固定触点21和可动触点41之间流动的电流被切断,微小的漏电流通过热致动元件5以及ptc热敏电阻6而流动。只要这样的漏电流流过,ptc热敏电阻6就会持续发热,在使热致动元件5维持反翘状态的同时使电阻值急剧增加,因此电流不流经固定触点21和可动触点41之间的路径,仅存在上述微小的漏出的电流(构成自保持电路)。该漏电流能够分配至安全装置的其他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达到了工作温度的热致动元件5即使在反翘变形的状况下也可以维持顶部43a和突出部91的抵接。由此,顶部43a和突出部91的抵接部位成为支点而上推可动片4,从而可以容易维持固定触点21和可动触点41的距离。此外,由于可动片4由突出部91支承,突出部91负担热致动元件5的上推力的一部分,因此对可动片4的接合部42施加的力被抑制,进而接合部42从接合部31的剥离被抑制。

如图1所示,在壳体主体7形成有固接于盖部件8的第1固接面75。第1固接面75在开口73a、73b以及73c的周围连续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固接面75沿着壳体主体7的外缘,且形成为在壳体主体7的整周连续的平面状。

图4是从与可动片4相对置的第2面侧观察盖部件8的立体图。在盖部件8形成有用于供罩片9露出至壳体10的内部空间的开口83、固接于壳体主体7的第2固接面85。

本实施方式的开口83在盖部件8的第2面侧形成为与壳体主体7的开口73a以及73c相对应的形状。即,期望从罩片9的厚度方向观察开口83的外缘与开口73a以及73c的外缘一致。由此,能够使得第1固接面75和第2固接面85的接触面积变大。在盖部件8被装配于壳体主体7时,第2固接面85以与第1固接面75相对置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固接面85在开口83的周围沿着盖部件8的外缘在盖部件8的整周连续地形成。

在第2固接面85形成有向第1固接面75突出的突出部86。在图4中,突出部86的一部分断裂。突出部86沿着盖部件8的外缘延伸为肋状。沿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突出部86的可动片4的短边方向的剖面为圆弧状。沿可动片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突出部86的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的剖面为圆弧状。

图5示出壳体主体7以及盖部件8的焊接部分的剖面。在该图中,以双点划线的假想线示出熔融前的突出部86。

通过在第2固接面85设置有突出部86,在盖部件8被装配于壳体主体7时,首先突出部86的顶部抵接于第1固接面75。由此,在超声波焊接时,作用于突出部86的顶部的压力升高,突出部86的顶部和第1固接面75之间产生的摩擦热增加。其结果为,突出部86的树脂容易熔融,第1固接面75和第2固接面85的固接变得良好。

在上述固接工序中,主要通过突出部86的树脂熔融而产生的树脂89流入突出部86的两侧,且流入第1固接面75和第2固接面85之间,两者间的间隙被填埋。

图6是从第2面侧观察盖部件8而得的仰视图。埋设于盖部件8的板状的罩片9还在超声波焊接时加强盖部件8,抑制盖部件8的挠曲。然后,盖部件8在仰视中具有突出部86和罩片9重叠的区域87。即,在从罩片9的厚度方向观察突出部86和罩片9而得的俯视图中,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在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固接时,区域87中的盖部件8的挠曲减少,作用于突出部86的顶部的压力的降低被抑制,在第1固接面75和第2固接面85之间得到更良好的固接。

如图1所示,开口73a、73b以及73c中的开口73c是在俯视下形成为矩形状的矩形区域76。在此,“矩形区域”并不限于完全的矩形,还包括角部被圆整为圆角状的形态等。

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描绘矩形区域76。如该图所示,盖部件8在仰视时的矩形区域76的四角76z的外侧的附近具有与突出部86和罩片9重叠的区域87。即,突出部86和罩片9在俯视时在靠近矩形区域76的四角76z的外侧的区域87重叠。由此,在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固接时,在靠近四角76z的外侧的区域87高效地抑制盖部件8的弯曲。因此,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牢固地固接在通常倾向于刚性等不足的开口73c的周边,变得可容易地提高壳体10的刚性等。

如图1、图4以及图6所示,盖部件8形成为俯视下在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d1较长的矩形状。并且,突出部86具有第1部分86a和第2部分86b,第1部分86a沿着开口73c与盖部件8的长边平行地延伸为直线状,第2部分86b从第1部分86a开始连续,在靠近四角76z的区域87向可动片4的短边方向d2的内方弯曲。通过从第1部分86a向内方弯曲的第2部分86b,在开口73c的周边,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更牢固地固接。

期望第2部分86b在俯视时在至少一部分中与罩片9重叠。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开口73c的周边,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更牢固地固接。

突出部86还具有第3部分86c,第3部分86c从第2部分86b开始连续,与第1部分86a平行地延伸为直线状。第3部分86c设置在比第1部分86a更靠短边方向d2的内方。通过上述第1部分86a、第2部分86b以及第3部分86c,在靠近四角76z的区域87中,形成以之字形蜿蜒的突出部86。由此,在靠近四角76z的区域87中致密地配置有突出部86,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更牢固地固接。

期望第3部分86c在俯视时在至少一部分中与罩片9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端子22的附近的第3部分86c中、在第2部分86b侧的区域中,在俯视时与罩片9重叠。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开口73c的周边,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更牢固地固接。

如图6所示,盖部件8在仰视时在盖部件8的长边方向d1的两端附近具有突出部86和罩片9重叠的区域88。即,突出部86和罩片9在俯视时在盖部件8的长边方向d1的两端附近的区域88重叠。由此,与上述的区域87中的突出部86和罩片9的重叠共同作用,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更牢固地固接。

上述第1方案的断路器1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而实施。即,断路器1至少具备:固定触点21;可动片4,具有形成为板状且弹性变形的弹性部43以及在弹性部43的一端部的可动触点41,使可动触点41按压并接触固定触点21;热致动元件5,通过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形,使可动片4的状态从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接触的导通状态转换至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分离的切断状态;壳体主体7,具有用于收纳可动片4以及热致动元件5的开口73c;盖部件8,为了封闭开口73c而被装配于壳体主体7;板状的罩片9,埋设于盖部件8,在壳体主体7中,固接于盖部件8的第1固接面75在开口73c的周围连续形成,在盖部件8中,固接于壳体主体7的第2固接面85与第1固接面75相对置地连续形成,在第2固接面85形成有向第1固接面75突出的突出部86,突出部86和罩片9在从罩片9的厚度方向观察的仰视时至少一部分重叠。

例如,壳体主体7的外缘可以沿着突出部86形成。更具体而言,壳体主体7的侧壁74(参照图1)可以在端子22、32的附近沿着第2部分86b以及第3部分86c向短边方向d2的内方凹陷形成。同样地,盖部件8的外缘可以沿着突出部86形成。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确保端子22,32从侧壁74突出的突出量并且抑制断路器1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尺寸。

(第2发明)

图7示出作为图1至图6所示的断路器1的变形例的第2方案的一实施方式的断路器1a的构成。断路器1a中,对于以下未说明的部分,能够采用上述的断路器1的构成。

断路器1a在突出部77被设置在壳体主体7的第1固接面75的这点与断路器1不同。盖部件8的突出部86随之被废除。

突出部77向第2固接面85突出。在图7中,突出部77的一部分断裂。突出部77沿着壳体主体7的外缘延伸为肋状。沿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突出部77的可动片4的短边方向的剖面为圆弧状。沿可动片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突出部77的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的剖面为圆弧状。

在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的焊接时,突出部77的树脂容易地熔融,第1固接面75和第2固接面85的固接变得良好这点与上述断路器1同样。此外,在上述固接工序中,主要通过突出部77的树脂熔融而产生的树脂流入突出部77侧,且流入第1固接面75和第2固接面85之间,两者间的间隙被填埋这点也与上述断路器1同样。

图8示出从罩片9的厚度方向观察断路器1而得的俯视图。壳体主体7在仰视时具有突出部77和罩片9重叠的区域78。即,突出部77和罩片9在从罩片9的厚度方向观察的俯视中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在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固接时,区域78中的盖部件8的挠曲减少,作用于突出部77的顶部的压力的降低被抑制,在第1固接面75和第2固接面85之间得到更好的固接。

如图8所示,壳体主体7在俯视时的矩形区域76的四角76z的外侧的附近具有突出部77和罩片9重叠的区域78。由此,在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固接时,盖部件8的挠曲在靠近四角76z的外侧的区域78中被高效地抑制。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壳体主体7在俯视时形成为在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d1上较长的矩形状。并且,突出部77具有:沿着开口73c而与壳体主体7的长边平行地延伸为直线状的第1部分77a;从第1部分77a开始连续且在靠近四角76z的区域78中向可动片4的短边方向d2的内方弯曲的第2部分77b。通过从第1部分77a向内方弯曲的第2部分77b,在开口73c的周边,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更牢固地固接。

期望第2部分77b在俯视时至少一部分与罩片9重叠。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开口73c的周边,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更牢固地固接。

突出部77还具有从第2部分77b开始连续且与第1部分77a平行地延伸为直线状的第3部分77c。第3部分77c设置在比第1部分77a更靠短边方向d2的内方。通过上述第1部分77a、第2部分77b以及第3部分77c,形成在靠近四角76z的区域78中以之字形蜿蜒的突出部77。由此,在靠近四角76z的区域78中致密地配置有突出部77,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更牢固地固接。

期望第3部分77c在俯视时在至少一部分中与罩片9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端子22的附近的第3部分77c中、在第2部分77b侧的区域中,在俯视时与罩片9重叠。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开口73c的周边,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更牢固地固接。

如图8所示,壳体主体7在俯视时在壳体主体7的长边方向d1的两端附近具有突出部77和罩片9重叠的区域79。由此,与上述的区域78中的突出部77和罩片9的重叠共同作用,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被更牢固地固接。

上述第2方案的断路器1a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而实施。即,断路器1a至少具备:固定触点21;可动片4,具有形成为板状且弹性变形的弹性部43以及在弹性部43的一端部的可动触点41,使可动触点41按压并接触固定触点21;热致动元件5,通过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形,将可动片4的状态从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接触的导通状态转换至可动触点41与所述固定触点21分离的切断状态;壳体主体7,具有用于收纳可动片4以及热致动元件5的开口73c;盖部件8,为了封闭开口73c而装配于壳体主体7;板状的罩片9,埋设于盖部件8。在壳体主体7中,固接于盖部件8的第1固接面75在开口73c的周围连续形成,在盖部件8中,固接于壳体主体7的第2固接面85与第1固接面75相对置地连续形成,在第2固接面85形成有向第1固接面75突出的突出部86,突出部77和罩片9在从罩片9的厚度方向观察的仰视时在至少一部分中重叠即可。

例如,壳体主体7的外缘可以沿着突出部77形成。更具体而言,壳体主体7的侧壁74可以在端子22,32的附近沿着第2部分77b以及第3部分77c向短边方向d2的内方凹陷形成。同样地,盖部件8的外缘可以沿着突出部77形成。通过这样的构能够成,确保端子22,32从侧壁74突出的突出量并且抑制断路器1a的短边方向d2的宽度尺寸。

此外,上述第1方案以及第2方案也可以应用于例如国际公开wo2011/105175号公报中示出的那样的第2端子片3和可动片4一体地形成的方式。上述第1方案以及第2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如该公报示出的那样的端子22等向壳体的长边方向突出的方式。

在上述第1方案以及第2方案的断路器1,1a中,具有利用ptc热敏电阻6的自保持电路,但也可以应用于省略该构成的方式。

此外,上述第1方案以及第2方案的断路器1,1a还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在二次电池组、电气设备用的安全电路等。图9示出二次电池组500。二次电池组500具备二次电池501、设置在二次电池501的输出端电路中的断路器1等。图10示出电气设备用的安全电路502。安全电路502具备串联在二次电池501的输出电路中的断路器1。也可以通过包含具备了断路器的连接器的电缆构成安全电路502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断路器

4可动片

5热致动元件

7壳体主体

8盖部件

9罩片

21固定触点

41可动触点

43弹性部

73a开口

73b开口

73c开口

75第1固接面

76矩形区域

76z四角

77突出部

77a第1部分

77b第2部分

77c第3部分

78区域

79区域

85第2固接面

86突出部

86a第1部分

86b第2部分

86c第3部分

87区域

88区域

501二次电池

502安全电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