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96928发布日期:2021-06-04 11:43阅读:87来源:国知局
蓄电元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具备容器以及收纳在容器中的电极体的蓄电元件。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壳体以及收纳在壳体中的电极组装体的蓄电装置。在该蓄电装置中,电极组装体的接片组和固定于壳体的盖体构件的导电构件连接。导电构件包括固定于盖体构件的内表面的固定片、和与固定片交叉且朝向电极组装体而突出的连接片。接片组通过焊接与连接片连接,之后将连接片折弯。即,将接片和连接片折叠,在该状态下将电极组装体收纳在壳体中。
3.在先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52372号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在具备容器以及收纳在容器中的电极体的蓄电元件中,在通过焊接等将固定于容器的壁部的集电体与电极体连接的情况下,在电极体与壁部之间,需要用于收纳集电体和电极体的连接部分的空间。这成为压缩容器内的电极体的收纳空间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蓄电元件中的能量密度的提高变得困难。特别地,在如上述以往的蓄电装置那样,集电体(专利文献1中的导电构件)的与电极体连接的部分在容器的内部被折叠地配置的情况下,该问题变得显著。
8.本发明考虑到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能量密度的蓄电元件。
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0.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具备容器以及收纳在所述容器中的电极体,所述蓄电元件具备:集电体,在第一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电极体与所述容器的壁部之间;和电极端子,固定于所述壁部,所述集电体具有: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和电极连接部,与所述电极体连接,所述端子连接部以及所述电极连接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排列配置,所述电极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厚度。
11.发明效果
12.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蓄电元件,能够提高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13.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14.图2是将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分解而示出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15.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16.图4是示出图3中的集电体的iv

iv剖面的剖视图。
17.图5是示出图3中的集电体的v

v剖面的剖视图。
18.图6是示出图3中的集电体的vi

vi剖面的剖视图。
19.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所具有的中间部的部分放大图。
20.图8是示出图7中的中间部的viii

viii剖面的剖视图。
21.图9是示出图7中的中间部的ix

ix剖面的剖视图。
22.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涉及的集电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23.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涉及的集电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具备容器以及收纳在所述容器中的电极体,所述蓄电元件具备:集电体,在第一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电极体与所述容器的壁部之间;和电极端子,固定于所述壁部,所述集电体具有: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和电极连接部,与所述电极体连接,所述端子连接部以及所述电极连接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排列配置,所述电极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厚度。
25.根据该结构,电极连接部被形成为比端子连接部薄,因而例如能够将与电极连接部接合的电极体的接片部配置在更靠近容器的壁部的位置。即,在本方式的蓄电元件中,通过比较厚的端子连接部,能够抑制集电体中的与电极端子的连接部位的变形。通过比较薄的电极连接部,能够提高容器内的电极体的体积占有率。因此,根据本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能够提高能量密度。
26.也可以是,所述电极连接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宽度。
27.根据该结构,在集电体中形成的沿着第二方向的导通路中,电极连接部的剖面积小于端子连接部的剖面积的情况被抑制。由此,例如即使在为了提高能量密度而将电极连接部形成得比较薄的情况下,也能降低电极连接部成为蓄电元件的充放电时的导通妨碍的可能性。
28.也可以是,所述电极连接部的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积为所述端子连接部的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积以上。
29.根据该结构,蓄电元件10内的导通路中的电极连接部的电阻值成为与端子连接部的电阻值相同或成为端子连接部的电阻值以下。电极连接部的耐熔断性成为与端子连接部的耐熔断性相同或成为端子连接部的耐熔断性以上。由此,例如能够使能量密度被提高了的蓄电元件的可靠性提高。
30.也可以是,所述集电体还具有将所述端子连接部和所述电极连接部连接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端子连接部靠近所述电极连接部而厚度变小且所述第三方向的宽度变大。
31.根据该结构,在端子连接部和电极连接部连接的部分中,设置有使剖面形状变化以使得剖面积几乎恒定的部分。由此,在端子连接部与电极连接部的交界处,不会形成剖面积急剧变小的部位。因而,不易产生充放电的效率下降等问题。这例如有助于提高了能量密度的蓄电元件的可靠性的提高。
32.也可以是,所述电极连接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
的端部被朝向所述电极体折弯。
33.根据该结构,通过电极连接部具有被折弯了的端部,能够抑制由于比较薄而导致的剖面积的减少,并且能够将第三方向的宽度设为与端子连接部相同程度的长度。因而,例如,能够挪用现有的垫片作为配置在集电体与壁部之间的垫片。由此,例如能够抑制提高了能量密度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成本。
34.也可以是,所述集电体的与所述壁部对置的面是平面,在所述集电体的与所述电极体对置的面,形成有由于所述端子连接部以及所述电极连接部的厚度不同而形成的台阶。
35.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通过使电极连接部薄型化而获得的空间的几乎全部作为收纳电极体的空间来使用。即,可实现通过使电极连接部薄型化而带来的能量密度的提高效果的最大化。
36.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这样的蓄电元件来实现,还能够作为该蓄电元件具备的集电体来实现。
37.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涉及的蓄电元件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示出了总括性的或具体的例子。由以下的实施方式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制造工序、制造工序的顺序等是一个例子,其主旨不是限定本发明。在各图中,尺寸等未严谨地图示。
38.在以下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将蓄电元件具有的一对(正极侧以及负极侧)电极端子的排列方向、一对集电体的排列方向、电极体所具有的一对接片部的排列方向、一对间隔件的排列方向、或容器的短侧面的对置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容器的长侧面的对置方向、容器的短侧面的短边方向、或容器的厚度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电极端子、集电体和电极体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主体和盖体的排列方向、容器的短侧面的长边方向、电极体的卷绕轴方向、间隔件的延伸方向、或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这些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是互相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正交)的方向。根据使用方式,也可考虑z轴方向不成为上下方向的情况,但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z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例如,所谓x轴正方向,表示x轴的箭头方向,所谓x轴负方向,表示与x轴正方向相反的方向。对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也是同样的。
39.(实施方式)
40.[1.蓄电元件的整体性说明]
[0041]
首先,使用图1以及图2来进行本实施方式中的蓄电元件10的整体的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将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分解而示出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0042]
蓄电元件10是能够充入电力和释放电力的二次电池,具体地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蓄电元件10例如作为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等汽车、机动二轮车、水运工具、雪地车、农业机械、建筑机械、或电车、单轨车或者直线电机车等电动轨道用的轨道车辆等移动体的驱动用或发动机启动用的电池等而被使用。
[0043]
蓄电元件10不限定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还可以是电容器。蓄电元件10也可以不是二次电池,而是即使使用者不进行充电
也能够使用蓄积的电力的一次电池。蓄电元件10也可以是层压型的蓄电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图示了长方体形状(角形)的蓄电元件10,但蓄电元件10的形状不限定于长方体形状,也可以是长方体形状以外的多棱柱形状、圆柱形状或长圆柱形状等。
[0044]
如图1所示,蓄电元件10具备容器100、一对(正极侧以及负极侧)电极端子200和一对(正极侧以及负极侧)上部垫片300。如图2所示,在容器100的内侧,收纳有一对(正极侧以及负极侧)下部垫片400、一对(正极侧以及负极侧)集电体500和电极体700。在容器100的内部封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质),但省略了图示。作为该电解液,只要不损害蓄电元件10的性能,则对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选择多样的种类。除上述的构成要素之外,也可以配置有配置在电极体700的上方或者侧面的间隔件、或将电极体700等包入的绝缘膜等。
[0045]
容器100是具有形成有开口的容器主体110、和封堵容器主体110的该开口的盖体120的长方体形状(箱形)的壳体。通过这样的结构,容器100通过将电极体700等收纳在容器主体110的内部之后,将容器主体110和盖体120焊接等而成为能够将内部密封的构造。容器主体110以及盖体120的材质不特别地限定,但例如优选为不锈钢、铝、铝合金、铁、镀覆钢板等能够进行焊接的金属。
[0046]
容器主体110是构成容器100的主体部的矩形筒状且具备底的构件,在z轴正方向侧形成有开口。盖体120是构成容器100的盖部的在x轴方向上为长条且矩形状的板状构件,配置在封堵容器主体110的开口的位置。在盖体120配置有气体排出阀122,气体排出阀122在容器100的内压过度地上升的情况下将容器100内部的气体排出。
[0047]
电极体700具备正极板、负极板和隔离件,是能够蓄积电力的蓄电要素(发电要素)。具体地,电极体700通过以隔离件夹入到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的方式配置为层状的构件卷绕而形成。由此,正极板的多个接片被层叠而形成正极侧的接片部720,负极板的多个接片被层叠而形成负极侧的接片部730。即,电极体700具有电极体主体部710、和从电极体主体部710的一部分向z轴正方向突出且在y轴正方向上延伸的接片部720以及730。在本实施方式中,剖面形状采用了长圆形形状的电极体700,但电极体700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形状等。
[0048]
电极端子200是经由集电体500与电极体700电连接的电极端子。电极端子200通过铆接等与集电体500连接,并且安装于盖体120。具体地,电极端子200具有向下方(z轴负方向)延伸的轴部201(铆钉部)。而且,轴部201被插入于上部垫片300的贯通孔301、盖体120的贯通孔123、下部垫片400的贯通孔401和集电体500的贯通孔501并被铆接。由此,电极端子200与上部垫片300、下部垫片400以及集电体500一起被固定于盖体120。电极端子200由铝、铝合金、铜或铜合金等金属等导电构件形成。
[0049]
集电体500是将电极体700和电极端子200电连接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构件。具体地,正极侧的集电体500具有通过铆接等与正极侧的电极端子200接合的端子连接部510、和通过焊接等与电极体700的正极侧的接片部720连接(接合)的电极连接部520。对于负极侧的集电体500也是同样的,具有通过铆接等与负极侧的电极端子200接合的端子连接部510、和通过焊接等与电极体700的负极侧的接片部730连接(接合)的电极连接部520。集电体500由铝、铝合金、铜或铜合金等金属形成。将集电体500和电极端子200连接(接合)的手法不限定于铆接接合,也可以使用超声波接合、激光焊接或者电阻焊接等焊接、或螺栓紧固等铆接以外的机械性接合。将集电体500和接片部720或730连接(接合)的手法既可以使用超声波
接合、激光焊接或电阻焊接等任何焊接,也可以使用铆接接合或螺栓紧固等机械性接合等。对于集电体500的详细情况,使用图3~图8在后面描述。
[0050]
上部垫片300是配置在容器100的盖体120与电极端子200之间的平板状的绝缘性的密封构件。下部垫片400是配置在盖体120与集电体500之间的平板状的绝缘性的密封构件。上部垫片300以及下部垫片400例如由聚丙稀(pp)、聚乙烯(pe)、聚苯硫醚树脂(p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醚醚酮(peek)、四氟乙烯

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fa)、聚四氟乙烯(ptf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或者聚醚砜(pes)等树脂、或包含这些树脂的复合材料等具有绝缘性的坯料形成。
[0051]
[2.集电体的结构]
[0052]
接下来,使用图3~图9对集电体500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3~图6对集电体500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侧以及负极侧的集电体500具有相同的结构,因而以下着眼于正极侧的集电体500来进行该说明。
[0053]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的外观的立体图。具体地,图3是从斜下方(电极体700的一侧)观察正极侧的集电体500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3中的集电体500的iv

iv剖面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3中的集电体500的v

v剖面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图3中的集电体500的vi

vi剖面的剖视图。在图4中,为了示出电极体700与集电体500的大概位置关系,除集电体500的剖面之外,还示意性地图示了电极体700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0054]
如图3~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具有端子连接部510和电极连接部520。在端子连接部510形成有电极端子200的轴部201所贯通的贯通孔501。在贯通孔501,如上述那样插通电极端子200的轴部201,并且从贯通孔501露出的轴部201的前端部被铆接。由此,将电极端子200和集电体500机械性连接以及电连接。
[0055]
电极连接部520是连接电极体700的部分,如图4所示,在正极侧的集电体500具有的电极连接部520连接电极体700的正极侧的接片部720。对于该连接,如上述那样,可使用超声波接合等给定的手法。
[0056]
具有这样的结构的集电体500在z轴方向上配置在电极体700与盖体120(参照图2)之间。端子连接部510以及电极连接部520在x轴方向上排列配置。z轴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x轴方向是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盖体120是容器的壁部的一个例子。进一步地,如图5以及图6所示,电极连接部520被形成为与端子连接部510相比较薄。
[0057]
即,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具备容器100、收纳在容器100中的电极体700、在z轴方向上配置在电极体700与容器100的盖体120之间的集电体500、和固定于盖体120的电极端子200。集电体500具有与电极端子200连接的端子连接部510、和与电极体700连接的电极连接部520。端子连接部510以及电极连接部520在与z轴方向交叉的x轴方向上排列配置,电极连接部520的厚度d2小于端子连接部510的厚度d1。
[0058]
即,在将z轴正方向设为上方的情况下,在位于电极体700的上方的集电体500中,与电极端子200连接的部分(端子连接部510)和与电极体700连接的部分(电极连接部520)在横向(左右方向)上排列。因而,例如即使在形成于电极连接部520的下表面的铆接部从该下表面较大程度地突出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干扰电极体主体部710地将铆接部收纳在接片部720的侧面的空间。
[0059]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电极连接部520被形成为比端子连接部510薄,因
而例如能够将与电极连接部520接合的电极体700的接片部720配置在更靠近盖体120的位置。由于电极连接部520比较厚,因而在如上述那样电极端子200的轴部201被铆接的情况下,由铆接力导致的变形被抑制。即,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中,通过比较厚的端子连接部510,能够抑制集电体500中的与电极端子200的连接部位的变形,并且通过比较薄的电极连接部520,能够提高容器100内的电极体700的体积占有率。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能够提高能量密度。
[0060]
集电体500中的端子连接部510的厚度d1例如是1mm程度,电极连接部520的厚度d2例如是0.5mm程度。这些数值是例示,端子连接部510以及电极连接部520各自的厚度d1以及d2只要是满足d1>d2的值,则也可以根据集电体500的坯料、电极体700的蓄电电容或容器100的尺寸等来适当决定。
[0061]
例如,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电极连接部520的与z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交叉的y轴方向的宽度l2大于端子连接部510的所述y轴方向的宽度l1。
[0062]
根据该结构,在集电体500中形成的沿着x轴方向的导通路中,电极连接部520的剖面积小于端子连接部510的剖面积的情况被抑制。简言之,能够通过使电极连接部520的宽度增大来弥补由于使电极连接部520减薄而导致的剖面积的减少量。由此,例如,即使在为了提高能量密度而将电极连接部520形成得比较薄的情况下,也可降低电极连接部520成为蓄电元件10的充放电时的导通的妨碍的可能性。
[0063]
如果着眼于电极连接部520的剖面积和端子连接部510的剖面积的关系,则还能够设为电极连接部520的与x轴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积s2在端子连接部510的与x轴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积s1以上。
[0064]
根据该结构,蓄电元件10内的导通路中的电极连接部520的电阻值成为与端子连接部510的电阻值相等或成为端子连接部510的电阻值以下。电极连接部520的耐熔断性成为与端子连接部510的耐熔断性相等或成为端子连接部510的耐熔断性以上。由此,例如能够使能量密度被提高了的蓄电元件10的可靠性提高。
[0065]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具有将厚度以及宽度互相不同的端子连接部510以及电极连接部520平滑地连接的中间部530。对于该中间部530的特征,使用图7~图8来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具有的中间部530的部分放大图。在图7中,通过标注了点的区域来表示集电体500中的中间部530的大体的区域。图8是示出图7中的中间部530的viii

viii剖面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图7中的中间部530的ix

ix剖面的剖视图。
[0066]
如图7~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还具有将端子连接部510和电极连接部520连接的中间部530。中间部530形成为随着从端子连接部510接近电极连接部520而厚度变小且y轴方向的宽度变大。
[0067]
即,在中间部530中,在靠近端子连接部510的位置的viii

viii剖面中,设为厚度为t1,y轴方向的宽度为w1。在远离端子连接部510的位置(靠近电极连接部520的位置)的ix

ix剖面中,设为厚度为t2,y轴方向的宽度为w2。此时,t2<t1并且w2>w1。因此,例如能够将viii

viii剖面的剖面积(t1
×
w1)和ix

ix剖面的剖面积(t2
×
w2)设为几乎相同。进一步地,也能够将t1
×
w1以及t2
×
w2设为与端子连接部510的剖面积s1以及电极连接部520的剖面积s2几乎相同。
[0068]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中,在端子连接部510和电极连接部520连接
的部分中,设置有使剖面形状变化以使得剖面积几乎恒定的中间部530。由此,在端子连接部510与电极连接部520的交界处,不会形成剖面积急剧变小的部位。
[0069]
即,假设在将图5所示的剖面形状的端子连接部510和图6所示的剖面形状的电极连接部520直接连接的情况下,在端子连接部510与电极连接部520的交界处形成剖面积表示为“l1
×
d2”的小剖面积部。该小剖面积部在集电体500中形成的导通路中,相比于其他部分成为高电阻的部分,从而成为使蓄电元件10的充放电的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小剖面积部中,还可能产生熔断等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中,在沿x轴方向排列的端子连接部510与电极连接部520之间,设置有对与x轴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积的变化进行抑制的形状的中间部530。其结果是,蓄电元件10的充放电的效率的下降或集电体500中的熔断等的发生被抑制。这例如有助于能量密度被提高了的蓄电元件10的可靠性的提高。
[0070]
由于中间部530是厚度互相不同的端子连接部510与电极连接部520之间的部分,因而在侧视下是形成台阶535(参照图4)的部分。该台阶535朝向电极体700侧。
[0071]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集电体500的与盖体120对置的面是平面,在集电体500的与电极体700对置的面,形成有由于端子连接部510以及电极连接部520的厚度不同而形成的台阶535。
[0072]
根据该结构,例如能够将通过将电极连接部520薄型化而获得的空间的几乎全部作为收纳电极体700来使用。即,可实现由将电极连接部520薄型化带来的能量密度的提高效果的最大化。
[0073]
以上,对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进行了说明,但蓄电元件10也可以具备形状与图2~图8所示的形状不同的集电体作为将电极体700和电极端子200连接的集电体。因此,以下使用图10,并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差异为中心来说明关于蓄电元件10具备的集电体的变形例。
[0074]
(变形例1)
[0075]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涉及的集电体500a的外观的立体图。具体地,图10是从斜下方(电极体700的一侧)观察正极侧的集电体500a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10所示的集电体500a是蓄电元件10中能够取代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而具备的集电体。
[0076]
图10所示的集电体500a具有与电极端子200连接的端子连接部510、和与电极体700连接的电极连接部525。端子连接部510以及电极连接部525在x轴方向上排列配置,电极连接部525的厚度小于端子连接部510的厚度。这些特征与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是共同的。
[0077]
在本变形例涉及的集电体500a中,电极连接部525的第三方向(y轴方向)的端部525a被朝向电极体700折弯。即,电极连接部525具有被朝向电极体700折弯的端部525a。
[0078]
根据该结构,通过电极连接部525具有被折弯了的端部525a,从而能够抑制由于比较薄而导致的剖面积的减少,并且将y轴方向的宽度设为与端子连接部510相同程度的长度。因而,例如能够挪用现有的垫片作为配置在集电体500a与盖体120之间的下部垫片。由此,例如可抑制能量密度被提高了的蓄电元件10的制造成本。
[0079]
在本变形例中,在电极连接部525中,y轴正方向的端部525a被朝向电极体700折弯。即,与导通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剖面是l字型。因此,在将电极连接部525与接片部720
接合了的情况下,例如,如根据图2得知的那样,在比接片部720的前端靠y轴正方向侧的位置存在端部525a。即,端部525a配置在不从上方按压接片部720的位置。因而,能够获得由于电极连接部525比较薄而带来的能量密度的提高效果,并且通过将剖面设为l字型,从而能够在电极连接部525确保与端子连接部510相同程度的剖面积。通过电极连接部525的剖面成为l字型,从而电极连接部525的构造上的强度提高。
[0080]
(变形例2)
[0081]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涉及的集电体500b的外观的立体图。具体地,图11是从斜下方(电极体700的一侧)观察正极侧的集电体500b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11所示的集电体500b是蓄电元件10中能够取代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而具备的集电体。
[0082]
图11所示的集电体500b具有与电极端子200连接的端子连接部510、和与电极体700连接的电极连接部526。端子连接部510以及电极连接部526被配置为在x轴方向上排列,电极连接部526的厚度小于端子连接部510的厚度。这些特征与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是共同的。在本变形例涉及的集电体500b中,端子连接部510的y轴方向的宽度和电极连接部526的y轴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即,本变形例涉及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连接部526不形成为如集电体500的电极连接部520那样的相比于端子连接部510明显宽幅的形状。
[0083]
即,在从第一方向(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集电体500b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由此,例如,不易产生由于电极连接部526的y轴方向的宽度较宽因而不能将集电体500b收纳在下部垫片400的范围内、或电极连接部526与容器100的内表面的距离过近这样的起因于电极连接部526的尺寸的问题。在集电体500b中,在沿着x轴方向的导通路中,电极连接部526的剖面积小于端子连接部510的剖面积。然而,电极连接部526的剖面积只要是实质上不成为蓄电元件10的充放电时的导通的妨碍的程度的值即可,端子连接部510的剖面积为该值以上。因此,即使在蓄电元件10具备集电体500b的情况下,集电体500b也不会使蓄电元件10的性能或可靠性下降。在本变形例中,电极连接部526的厚度小于端子连接部510的厚度,因而能够提高蓄电元件10的能量密度。这样,只要端子连接部以及电极连接部满足在第二方向上排列且电极连接部的厚度小于端子连接部的厚度这样的条件,则电极连接部的宽度也可以在端子连接部的宽度以下。
[0084]
(其他实施方式)
[0085]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涉及的蓄电元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即,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在本发明的范围中,包括与请求的范围等同的意思以及在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0086]
例如,在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中,在正极侧以及负极侧这两侧具备具有比端子连接部510薄的电极连接部520的集电体500,但集电体500只要配置在正极侧以及负极侧的至少一侧即可。例如,在由于正极侧以及负极侧之中的一个集电体的材料的刚性较高等理由而能够将这一个集电体形成为较薄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端子连接部以及电极连接部的厚度均匀的集电体作为这一个集电体,并采用集电体500作为另一集电体。例如,在容器100与电极体700的正极以及负极的一者电连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集电体500作为将电极体700的正极以及负极的另一者与电极端子200连接的构件。
[0087]
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以端子连接部510位于第一方向(x轴方向)的外侧的姿势而被配置在蓄电元件10中,但也可以是以端子连接部510位于x轴方向的内侧(盖体120的
x轴方向的中央侧)的姿势而配置在蓄电元件10中。例如,在将正极侧以及负极侧的电极端子200配置于盖体12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靠中央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图2中的2个集电体500这两者以绕z轴旋转了180
°
的姿势来配置。
[0088]
在集电体500中,电极连接部520在y轴方向的两侧具有比端子连接部510突出的部分,但电极连接部520也可以仅在该两侧之中的一侧具有比端子连接部510突出的部分。即,集电体500中的电极连接部520相对于端子连接部510的第三方向(y轴方向)的位置,例如也可以根据电极端子200和与电极连接部520连接的接片部720或730的位置关系等而适当决定。
[0089]
蓄电元件10具备的电极体的种类不限定于卷绕型。例如,蓄电元件10也可以具备层叠了平板状极板的层叠型的电极体、或者具有通过反复凸折和凹折而将长条带状的极板层叠成蛇腹状的构造的电极体。
[0090]
上述对于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500的各种补充事项中的每一个也可以应用于变形例涉及的集电体500a。将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任意组合而构建的方式也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0091]
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这样的蓄电元件来实现,还能够作为该蓄电元件具备的集电体来实现。
[009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93]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等。
[0094]
符号说明
[0095]
10:蓄电元件;
[0096]
100:容器;
[0097]
120:盖体;
[0098]
200:电极端子;
[0099]
500,500a:集电体;
[0100]
510:端子连接部;
[0101]
520,525:电极连接部;
[0102]
525a:端部;
[0103]
530:中间部;
[0104]
535:台阶;
[0105]
700:电极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