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15503发布日期:2020-06-30 20:4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板对板插座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指一种板对板插座。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当前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设备均对空间要求极高,零组件的尺寸同样在缩减,一线板对板厂家的板对板插头与插座配合后的最低高度已经达到了0.6mm的超低高度,端子间距也达到了0.25mm的距离,如此微小的连接器,对于连接器结构强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相较于传统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现有智能手机大规模的功能集成,对电流承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液晶屏等对电流传输要求达到5a的承载能力,传统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设计已无法适应目前市场对强度及电流传输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板对板插座,满足产品在轻薄化后的仍具有较好的强度且能传输大电流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板对板插座,包括插座本体、插座端子及插座加强件,所述插座本体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纵向两端向上凸出形成的插座侧壁、形成于所述插座本体横向两端的插座引导部、自所述底壁向上凸出形成岛部及形成于所述岛部与插座侧壁之间的插头侧壁接收腔,所述插座引导部包括插头引导部接收腔、位于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横向外侧的纵向外周壁及位于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纵向两侧的一对横向外周壁,所述插座加强件包括覆盖于所述纵向外周壁表面的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纵向两侧沿横向方向延伸覆盖于所述横向外周壁外的横向外周壁遮盖部及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顶端向内翻折延伸形成的保护臂与接触弹臂,在垂直方向上,所述保护部的上端相较于所述接触弹臂的上端更靠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所述接触弹臂的下端相较于所述保护部的下端更靠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

优选地,所述插座本体的横向外周壁包括支撑肩部及位于所述支撑肩部纵向内侧连通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的弹性避让部,所述保护臂与接触弹臂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顶端翻折跨越所述支撑肩部后在所述弹性避让部上方斜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延伸。

优选地,所述支撑肩部的纵向外侧形成有安装台阶部,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延伸于所述安装台阶部上。

优选地,所述保护臂包括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顶端朝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翻折形成的折弯保护部、自所述折弯保护部下方斜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保护部及自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自由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保护部。

优选地,所述接触弹臂包括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顶端朝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翻折形成的折弯跨越部、自所述折弯跨越部自由端向下延伸形成的延伸臂及自所述延伸臂自由端斜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倾斜延伸形成的触点部,从上往下观察,所述触点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内,定义延伸角度为延伸体与横向垂直面之间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的延伸角度大于所述延伸臂的延伸角度以使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更靠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

优选地,所述第二延伸保护部的延伸角度小于所述触点部的延伸角度以使所述触点部更靠近或进入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延伸保护部以垂直向下的角度延伸或者自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自由端翻折朝向所述支撑肩部延伸。

优选地,所述触点部的延伸角度大于所述延伸臂的延伸角度使所述触点部以更短的延伸距离更快地接近或进入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的眼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保护部的延伸角度以使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以更短的延伸距离更快地靠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

优选地,所述支撑肩部的顶端在纵向两侧分别形成有避让斜面,以更利于所述保护臂与接触弹臂的翻折。

优选地,所述岛部的横向两端设有水平位置低于所述岛部的被保护部,所述插座加强件还包括自所述主体部横向内侧向下折弯并延伸至所述被保护部并覆盖所述被保护部的中央引导部。

本申请的板对板插座,通过在所述插座加强件的横向外周壁遮盖部顶部向内折弯形成分别用于导引与电性连接的保护臂与弹性接触臂,所述保护臂引导保护所述插头加强件的插入而不会损坏插座或插头。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至图15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实施例一的说明书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组合图;

图2为沿图1所示a-a虚线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一板对板插头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实施例一板对板插头的插头本体的立体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一板对板插头的插头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6为实施例一板对板插头的插头加强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一板对板插座的立体组合图;

图8为实施例一板对板插座的插座本体的立体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9为实施例一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10为实施例一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1为实施例一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的俯视图;

图12为实施例一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的左或右视图;

图13为实施例一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的侧视图;

图14为沿图1所示b-b虚线的剖视图;

图15为沿图1所示c-c虚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6至图18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实施例二的说明书附图:

图16为实施例二板对板插座的局部立体图;

图17为实施例二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18为实施例二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的侧视图。

图19至图25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实施例三的说明书附图:

图19为实施例三板对板插座的立体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20为实施例三板对板插座的插座本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21为实施例三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22为实施例三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3为实施例三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的侧视图;

图24为实施例三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的前或后视图;

图25为实施例三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的方向定义以图1所示x方向为左右方向的右方(或横向方向),以y方向为前后方向的前方(或纵向方向),以z方向为上下方向的上方(即垂直方向)。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所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贴装于印刷电路板上的插头a及贴装于另一印刷电路板上的插座b,所述插头a与所述插座b相互扣持连接。

所述插头a包括插头本体10、成型于所述插头本体10内的若干插头端子20及固定于所述插头本体10横向两端的插头加强件30。所述插座b包括插座本体40、安装于所述插座本体40上插座端子50及安装固定于所述插座本体40横向两端的插座加强件60。

请参阅图2至图6所示,所述插头a的插头本体10包括顶壁11、自所述顶壁11纵向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插头侧壁12、形成于所述插头本体10横向两端的插头引导部14及形成于所述顶壁11、一对插头侧壁12与插头引导部14之间的岛部接收腔13。

所述插头端子20在横向方向上呈两排一体成型于一对插头侧壁12上,所述插头引导部14包括底表面141、纵向外侧面142、一对横向外侧面143及朝向所述岛部接收腔13的斜面144。所述纵向外侧面142上设有第一缺口1421,所述横向外侧面143包括两个纵向凸出的凸块1431,1432、位于两个凸块1431,1432之间的第二缺口1433及位于所述凸块1432与所述插头侧壁12之间的第三缺口1434。所述斜面144形成有自所述底表面141向上至所述顶壁11的倾斜面1441及自所述倾斜面1441在靠近所述底表面141一侧向上凹陷形成的卡孔1442。

所述插头加强件30包括沿纵向方向覆盖于所述插头引导部14的底表面141上的覆盖基部31、自所述覆盖基部31横向两端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的分别覆盖于所述纵向外侧面142与卡入所述卡孔1442内的纵向外侧面覆盖部35与纵向内侧面覆盖部34及自所述覆盖基部31纵向两端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的沿横向方向覆盖于所述横向外侧面143外的横向外侧面覆盖部33。所述纵向外侧面覆盖部35卡入所述第一缺口1421内。

所述横向外侧面覆盖部33包括卡入所述第二缺口1421内的接触部331、自所述横向外侧面覆盖部33远离所述纵向外侧面覆盖部35一端顶部垂直向纵向外侧折弯形成的焊脚332,所述横向外侧面覆盖部33的接触部331卡入所述第二缺口1433内,所述焊脚332是卡入所述第三缺口1434后再向纵向外侧垂直折弯形成的,所述横向外侧面覆盖部33上还设有卡口333以卡入所述凸块1432外周,增强所述插头加强件30与所述插头引导部14之间的固持力。

重点参阅图2所示,所述插头端子20包括在自所述顶壁11上表面在纵向方向延伸出所述顶壁11外的插头端子焊脚24、自所述插头端子焊脚24沿所述顶壁11表面折弯至所述插头侧壁12的内侧面上的插头端子第一接触部22及自所述插头端子第一接触部22低端反向折弯延伸于所述插头侧壁12外侧面上的插头端子第二接触部23。所述插头端子第二接触部23上开设有凹槽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图7、图8所示,本申请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插座b的插座本体40包括底壁41、自所述底壁41纵向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对插座侧壁42、自所述底壁41位于一对所述插座侧壁42之间向上凸出形成的岛部45、形成于所述插座本体40横向两端的插座引导部44及形成于所述岛部45与一对所述插座侧壁42之间的插头侧壁接收腔43。

所述插座本体40的底壁自下向上开设有若干端子槽46,所述插座端子50向上组装于所述端子槽46内,所述插座端子50包括延伸于所述底壁41处的端子槽46内并露出于所述端子槽46底部的支撑臂部51、自所述支撑臂部51纵向外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的位于所述岛部45纵向侧面并朝向所述插座侧壁42的插座端子第二接触部52、自所述支撑臂部51纵向内侧向上折弯形成的位于所述插座侧壁42纵向侧面的插座端子第一接触部53、自所述第一接触部53顶端反向折弯延伸形成的固持部54及自所述固持部54低端垂直折弯朝纵向外侧延伸于所述插座本体40底壁41下表面的焊脚55。

所述插头a与所述插座b配合时,所述岛部45收容于所述插头a的岛部接收腔13内,所述插头a的插头侧壁12收容于所述插座b的插头侧壁接收腔43内,所述插头引导部14引导入所述插座引导部44内。所述插头端子20卡入所述插座端子50的插座端子第一、第二接触部53,52之间,所述插头端子20的第一、第二接触部22,23分别与所述插座端子50的第一、第二接触部53,52电性接触。

重点参阅图8所示,所述岛部45的横向两端朝向所述插座引导部44处设有被保护部451,所述被保护部451包括水平面低于所述岛部45的台面部453、自所述台面部453斜向下方倾斜形成的避让斜面452、自所述台面部453向下凹陷形成的卡槽454及自所述卡槽454向横向外侧开设连通所述避让斜面452的连通槽455。

所述插座引导部44包括外周壁441,442及位于所述外周壁441,442之间的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所述外周壁441包括纵向外周壁441及连接于所述纵向外周壁441两端的一对横向外周壁442,所述横向外周壁442与所述插座侧壁42连接。

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对应所述岛部45横向延伸处形成在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口4431,所述贯通口4431一直延伸至所述纵向外周壁441下端。所述纵向外周壁441的横向外侧与内侧分别设有第一、第二延伸槽4411,4412,所述第二延伸槽4412与所述贯通口4431连通。所述纵向外周壁442中间向上凸出形成支撑肩部4421,在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外周分别设有位于所述支撑肩部4421纵向外侧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安装台阶部4425、隔断所述支撑肩部4421与所述插座侧壁42的连通台阶部4426及位于所述支撑肩部4421纵向内侧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弹性避让部4424。所述安装台阶部4425、连通台阶部4426及弹性避让部4424相互连通形成一个u型台阶部。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顶面分别设有低位槽4423与高位台4422,所述低位槽4423靠近所述纵向外周壁441一侧,所述高位台4422靠近所述连通台阶部4426,所述高位台442顶面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低位槽4423表面的水平位置。所述安装台阶部4425部分在垂直方向上贯穿形成第三延伸槽4428。

请继续参阅图9至图13所示,所述插座加强件60包括沿纵向方向覆盖于所述纵向外周壁441顶面的主体部61、自所述主体部61横向外端向下折弯延伸入所述第一延伸槽4411的纵向外周壁遮盖部62、自所述主体部61横向内侧向下折弯并延伸至所述岛部45横向端部的被保护部451上的中央引导部63、自所述主体部61纵向两端向下折弯并沿所述安装台阶部4425延伸形成的位于所述横向外周壁442纵向外侧的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及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自由端反向折弯并通过所述连通台阶部4426延伸至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的弹性臂部65。所述弹性臂部65可以从所述横向外周壁覆盖部64的横向两端的任一端折弯延伸至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同时,再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部65还可以是自所述主体部61横向外侧的纵向两端向下反向折弯后延伸至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

所述纵向外周壁遮盖部62的自由端642作为焊脚固定至印刷电路板上,所述横向外周壁覆盖部64的底端作为焊脚通过所述第三延伸槽4428延伸至印刷电路板上焊接固定。所述主体部61朝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一侧在所述中央引导部63纵向两侧向下翻折形成有第一、第二弧面引导部611,612,所述第一弧面引导部611与所述中央引导部63自所述主体部61向下折弯形成的引导弧面636保持一致。

所述中央引导部63包括自所述主体部61横向内侧向下折弯延伸于所述第二延伸槽4412内的第一中央导引臂631、自所述第一中央导引臂631底部横向折弯并沿所述贯通口4431延伸至所述岛部45两侧的被保护部451底部的支撑底臂632、自所述支撑底臂632斜向上延伸至所述被保护部451上方的第二中央导引臂634及自所述第二中央导引臂634自由端向下折弯并卡入所述卡槽454内的卡入端部635。所述第一、第二中央导引臂631,634用于引导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插入并保护所述插座本体40的纵向外周壁441与岛部45横向两端的被保护部451。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纵向外侧面覆盖部35与纵向内侧面覆盖部34分别被所述第一、第二中央导引臂631,634引导并进入所述支撑底臂632上方的第一、第二中央导引臂631,634之间,但是在插入状态下,所述纵向外侧面覆盖部35与所述纵向内侧面覆盖部34不与所述第一、第二中央导引臂631,634产生电性接触。插入过程中,所述支撑底臂632受压与贴装的印刷电路板产生支撑力量使所述第一、第二中央导引臂631,634具备一定的弹性。

所述外周壁覆盖部64的顶部朝向所述弹性臂部65折弯延伸形成有支撑于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高位台4422上方的保护部66。在所述插头a未插入所述插座b内时,即所述插座b处于自然状态下,从上往下观察(即图11所示),所述保护部66不覆盖所述弹性臂部65,在所述弹性臂部65被插头加强件30的横向外侧面覆盖部33的接触部331向纵向外侧挤压时,所述弹性臂部65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保护部66下方。

自然状态下,所述弹性臂部65位于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方且与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内侧面之间存在形变间隙,在所述弹性臂部65被纵向挤压时,所述弹性臂部65在所述形变间隙内产生形变。所述弹性臂部65包括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横向方向的自由端反向折弯形成的拉紧部651、自所述拉紧部651在横向方向延伸于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的弹性主体臂652、自所述弹性主体臂652朝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凸出的接触凸部653及自所述弹性主体臂652顶端朝向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折弯延伸形成的挂接部654。所述挂接部654支撑于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低位槽4425上方。所述挂接部654折弯部分的弧面线与所述主体部61上的第二弧面引导部612一致。

重点参阅图14所示,所述保护部66顶面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挂接部654顶面的水平位置(重点参考图13),所述挂接部654的顶面与所述主体部61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从侧面观察时(如图12所示),所述接触凸部653完全位于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内。在插头a插入时,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横向外侧面覆盖部33先接触所述保护部654并得到所述保护部654朝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33一侧导引正确位置后,继续下压,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沿所述挂接部654内缘向纵向外侧挤压所述弹性主体臂652,所述挂接部654保持所述弹性主体臂652不会被向下擦挂翻折而损坏,所述插头a最终插入后,所述弹性主体臂652被朝向支撑肩部4421挤压形变并提供弹性力,所述接触凸部653最终与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接触部331实现电性接触以传输电流。所述插头加强件30与所述插座加强件60通过纵向方向的两个接触部331与两个接触凸部653电性接触传输电流,对于电流的传输承载可以达到5安培。

所述弹性主体臂652的弹性变量以所述挂接部654纵向移动不超出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的纵向外侧面为宜。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在纵向方向上对应所述挂接部654位置处设有避位缺口643,在所述插头a插入时,所述挂接部654延伸至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上的避位缺口643上方而不接触。

本实施例通过在弹性主体臂652上朝纵向外侧折弯延伸形成挂接于支撑肩部4421上的挂接部654,并通过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顶端朝纵向内侧折弯形成高于所述挂接部654的保护部66,保护所述弹性主体臂652在插头插入时,不会因为插头加强件30向下擦挂而损坏所述弹性主体臂652。

实施例二

请继续参阅图16至图18所示,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板对板插头a与实施例一一致,区别仅在于插座加强件60的部分结构上。

实施例二相较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对应所述挂接部654位置处取消实施例一中的避位缺口643,而是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对应所述挂接部654位置处向上突出延伸形成接触片644,而所述挂接部654的自由端冲压成较小的接触尖端。在所述插头a插入所述插座b时,所述弹性主体臂652朝纵向外侧形变迫使所述挂接部654的接触尖端655朝向所述接触片644延伸并最终电性接触,如此,电流的传输可以通过所述插座加强件30的接触部331经由所述插座加强件60的接触凸部653直接传输至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上的接触片644,最后通过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底部的焊脚642传输给印刷电路板,此传输路径定义为第一传输路径。从而使电流无需单独经由接触凸部653、弹性主体臂652、拉紧部651、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的路径进行传输,此传输路径定义为第二传输路径。由此实现插头a与插座b的多路并联传输,降低发热现象,提高电流承载能力。

所述接触片644向上延伸的长度以不超出所述主体部61及所述保护部66的上表面为宜。保留所述接触片644倾向向纵向外侧产生形变的能力以保护所述挂接部654及接触片644不会因误插而损坏。

本实施例二通过在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对应所述挂接部654位置处向上延伸形成接触片644,使所述弹性主体臂652在所述插头a插入向纵向外侧形变时,通过挂接部654的自由端电性接触于所述接触片644上,实现多路电流传输,有利于提升插座加强件60的电流承载能力。

在模拟温升测试过程中,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在通过电流为5安培的情况下,实施例一的温升为20.4摄氏度,实施例二的温升为17.4摄氏度。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19至图25所示,实施例三相较于实施例一的插头a一致,插座b的区别在于,插座引导部44存在部分区别,插座加强件60的结构不一致。

本实施例三的插座本体40的插座引导部44的支撑肩部4421在纵向两侧分别形成有避让斜面4429,使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顶部呈较为尖锐的支撑顶部,所述安装台阶部4425与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无需再通过所述连通台阶部4426进行连通,即取消了所述连通台阶部4426。所述插座台阶部44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一致。

实施例三的插座加强件60除包括与实施例一一样的主体部61、中央引导部63、纵向外周壁遮盖部62及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之外。还包括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顶端向内下翻折延伸形成的保护臂68与接触弹臂69。

所述保护臂68是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的自由端的顶部朝纵向内下方折弯延伸形成的,所述接触弹臂69是位于所述保护臂68与所述主体部61之间的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顶端朝纵向内下方折弯延伸形成的。

所述保护臂68包括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顶部朝纵向内侧折弯且跨越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折弯保护部681、自所述折弯保护部681斜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保护部682及自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682继续斜向下延伸形成的并位于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方的第二延伸保护部683。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682与所述第二延伸保护部683延伸角度不一致,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682的延伸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保护部683的延伸角度,即以使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682相较于所述第二延伸保护部683以更短的延伸长度而更快地靠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此处的延伸角度均定义为第一、第二延伸保护部682,683与垂直方向的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682同时还以远离所述主体部61方向延伸。

所述弹性接触臂69包括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顶部朝纵向内侧折弯且跨越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折弯跨越部691、自所述折弯跨越部691斜向下延伸形成的延伸臂692及自所述延伸臂692继续斜向下延伸形成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内的触点部693。所述延伸臂692与所述触点部693的延伸角度不一致,所述延伸臂692的延伸角度小于所述触点部693的延伸角度,即以使所述延伸臂692相较于所述触点部693以更短的延伸长度而更慢地靠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所述延伸臂692与所述触点部693斜向所述保护臂68方向倾斜延伸。

同时,所述延伸臂692的延伸角度小于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682的延伸角度以使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682更靠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所述触点部693的延伸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保护部683的延伸角度以使所述触点部693更靠近或进入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在所述插头a未插入状态下,从上往下观察,所述触点部693的自由端部全部或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内,而所述保护臂68的第二延伸保护部683的自由端部全部或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方。

所述折弯跨越部691顶端的水平位置不高于所述保护臂68的折弯保护部681的顶端,优选为所述折弯跨越部691的顶端低于所述折弯保护部681的顶端。

在所述插头a插入所述插座b过程中,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横向外侧面覆盖部33与所述覆盖基部31的结合端缘先被所述保护臂68的折弯保护部681所导引,并沿着所述折弯保护部681继续下压至被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682所导引,此时所述弹性接触臂69的延伸臂692相对于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682远离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3,所述延伸臂692无需引导所述插头加强件30。所述插头加强件30被所述第一延伸保护部682所导引后,所述插头a的插入位置基本已经没有偏差,所述第二延伸保护部683的导引作用削弱,继续下压,所述横向外面覆盖部33的接触部331位置与所述触点部693弹性接触。所述插头a扣合后,所述弹性接触臂69朝向所述支撑肩部4421在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形变,且所述触点部693至少部分被挤压至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方。所述保护臂68不会在与所述插头加强件30产生接触。电流的传输经由插头加强件30的接触部331、弹性接触臂69、纵向外周壁遮盖部64传输至印刷电路板上。

所述支撑肩部4424顶端纵向两侧的避让斜面4429可以让所述保护臂68与弹性接触臂69的折弯保护部681,折弯跨越部691以较小的夹角折弯且能处于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支撑状态下。

本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通过在所述插座加强件60的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顶部向内折弯形成分别用于导引与电性连接的保护臂68与弹性接触臂69,所述保护臂68引导保护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插入而不会损坏插座b或插头。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贴装所述插头a或插座b的印刷电路板不限于电路板,只要符合设有电流传输线路的对象物均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