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支架连接结构及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37908发布日期:2021-10-08 18:1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按键支架连接结构及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尤指一种包含按键支架连接结构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2.一般笔记本电脑的键盘按键通常采用剪刀脚支架以提供键帽支撑及升降机制。为节省空间,通常直接使用结构底板形成与支架连接的结构,使得支架能可旋转地连接至底板。底板一般是通过冲压金属板以形成连接结构,但此方法弯折的结构尺寸精度不易控制,且形成的连接结构强度、与支架的接触面积均受限于金属板厚度,影响按键作动的稳定性。当按键尺寸缩小时,此问题更形严重。另一种方法是在底板上以埋入射出的方式形成与支架连接的连接结构。连接结构与底板的链接强度原则上透过结构上相互嵌合实现。当按键尺寸缩小时,连接结构尺寸将更小,使得连接结构与底板的链接强度不易维持。塑料材质通常软于金属底板,故当需更换键帽、支架时,连接结构将会受到支架、底板的拉扯,使得塑料的连接结构易产生变形,甚至破坏而无法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支架连接结以及按键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4.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按键支架连接结,按键支架连接结包含:
5.底板部,其具有结合孔;
6.悬臂板,该悬臂板自该结合孔向上延伸且具有卡持结构;以及
7.结合部,该结合部与该结合孔相互固定嵌合并包覆该卡持结构,该结合部与该底板部共同形成或该结合部独立形成支架连接部。
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悬臂板具有固定端及自由端,该悬臂板以该固定端固定至该底板部,该卡持结构为该悬臂板的颈缩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
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卡持结构为穿孔,平行于该底板部贯穿该悬臂板。
10.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架连接部具有滑槽,该滑槽平行于该底板部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具有开口,该开口供按键支架进入该滑槽以与该支架连接部于该第一方向上滑动连接。
11.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结合孔于该第一方向上具有两个相对侧边,该悬臂板自该两个侧边中其靠近该开口者向上延伸。
12.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支架连接结构还包含凸桥部,横跨连接至该结合孔的两侧,该结合部包覆该凸桥部。
13.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悬臂板自该固定端至该自由端具有两个相对外缘,该结合孔于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具有两个相对侧边,该两个外缘与该两个侧边相连。
14.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结合部具有肋部,平行于该第一方向延伸,该肋部至少局
部地延伸至该底板部的上表面。
15.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板部具有底表面及相对于该底表面的上表面,该支架连接部位于该上表面侧,该结合部具有翼部,突出于该底表面且平行于该底表面延伸。
16.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按键支架相对于旋转轴向与该支架连接部可转动地连接,其中该翼部于该底表面上垂直于该旋转轴向延伸;或者,
17.按键支架相对于旋转轴向与该支架连接部可转动地连接,其中该翼部于该底表面上平行于该旋转轴向延伸。
1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结合部具有接触面,紧密贴合该上表面,该接触面于垂直于该上表面的垂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该翼部于该垂直方向上的投影之内。
1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结合部为射出成形件。
20.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板部及该悬臂板由同一冲压件形成。
2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按键结构,按键结构包含:
22.底板部,该底板部具有底表面、相对于该底表面的上表面、及贯穿该底表面及该上表面的结合孔;以及
23.结合部,其与该结合孔相互固定嵌合,该结合部具有翼部,突出于该底表面且平行于该底表面延伸,该结合部与该底板部共同形成或该结合部独立形成支架连接部,位于该上表面侧。
24.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按键支架相对于旋转轴向与该支架连接部可转动地连接,其中该翼部于该底表面上垂直于该旋转轴向延伸;或者,
25.按键支架相对于旋转轴向与该支架连接部可转动地连接,其中该翼部于该底表面上平行于该旋转轴向延伸。
26.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结合部具有接触面,紧密贴合该上表面,该接触面于垂直于该上表面的垂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该翼部于该垂直方向上之投影之内。
27.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板部包含悬臂板,该悬臂板自该结合孔向上延伸悬臂板,该悬臂板具有卡持结构,该结合部包覆该卡持结构,该悬臂板具有固定端及自由端,该悬臂板以该固定端固定至该底板部,该卡持结构为该悬臂板的颈缩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或者,
28.该底板部包含悬臂板,该悬臂板自该结合孔向上延伸悬臂板,该悬臂板具有卡持结构,该结合部包覆该卡持结构,该卡持结构为穿孔,平行于该底板部贯穿该悬臂板。
2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板部包含悬臂板,该悬臂板自该结合孔向上延伸悬臂板,该悬臂板具有卡持结构,该结合部包覆该卡持结构,该支架连接部具有滑槽,该滑槽平行于该底板部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具有开口,该开口供按键支架进入该滑槽以与该支架连接部于该第一方向上滑动连接。
30.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结合孔于该第一方向上具有两个相对侧边,该悬臂板自该两个侧边中其靠近该开口者向上延伸。
31.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支架连接结构还包含凸桥部,横跨连接至该结合孔的两侧,该结合部包覆该凸桥部。
32.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悬臂板自该固定端至该自由端具有两个相对外缘,该结合孔于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具有两个相对侧边,该两个外缘与该两个侧边相连。
33.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结合部具有肋部,平行于该第一方向延伸。
3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按键支架连接结构,该按键支架连接结构包含:
35.底板部,其具有结合孔;
36.结合结构,设置于该结合孔内,该结合结构包含至少悬臂板或至少凸桥部,该悬臂板自该结合孔向上延伸且具有卡持结构,该凸桥部横跨连接至该结合孔的两侧;以及
37.结合部,该结合部与该结合孔相互固定嵌合并包覆该至少一悬臂板或至该少一凸桥部,该结合部包含两个钩槽部,该两个钩槽部相对的两个内凹壁面共同定义轴槽,以形成支架连接部。
3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两个钩槽部于第一方向上间隔对立,该结合结构包含两个凸桥部,突出于该于底板部的上表面且沿该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以于该第一方向上将该结合孔分隔成三部分;或者
39.该两个钩槽部于第一方向上间隔对立,该结合结构包含一个悬臂板及一个凸桥部,沿该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或者,
40.该两个钩槽部于第一方向上间隔对立,该结合结构包含两个悬臂板,沿该第一方向间隔排列。
41.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凸桥部与该结合孔的连接界面呈弧形。
4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含:
43.底座,其包含如前述所提的按键支架连接结构;
44.键帽,其设置于该底座之上;
45.第一按键支架,其连接至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第一按键支架与该支架连接部可转动地连接;以及
46.第二按键支架,其连接至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按键支架及该第二按键支架可相对于该支撑底座垂直移动。
4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按键支架连接结构包含底板部及结合部。该底板部具有贯穿该底表面及该上表面的结合孔。该结合部与该结合孔相互固定嵌合。该底板部设置结合结构,该结合部与该底板部共同形成或该结合部独立形成支架连接部,以增加结合部与底板部的结合强度,有利于维持该支架连接部的结构稳定。
4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49.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50.图2为图1中圆圈a的放大图。
51.图3为图2中底座的爆炸图。
52.图4为图2中底座沿线x

x的剖面图。
53.图5为图2中底座沿线y

y的剖面图。
54.图6为图1中圆圈b的放大图。
55.图7为图6中底座的爆炸图。
56.图8为图6中底座沿线z

z的剖面图。
57.图9为图6中底座沿线w

w的剖面图。
58.图10为根据第二实施例底座悬臂板的示意图。
59.图11为根据第三实施例底座悬臂板的示意图。
60.图12为根据第四实施例底座悬臂板的示意图。
61.图13为根据第五实施例按键支架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62.图14为图13中按键支架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63.图15为图13中沿线v

v的剖面图。
64.图16为根据第六实施例按键支架连接结构的剖面图。
65.图17为根据第七实施例按键支架连接结构的剖面图。
66.图18为根据第八实施例按键支架连接结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67.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68.请参阅图1。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包含键帽12、第一按键支架14、第二按键支架16及底座18,键帽12设置于底座18之上,第一按键支架14及第二按键支架16连接至键帽12及底座18之间,使得键帽12经由第一按键支架14及第二按键支架16可相对于底座18垂直移动(或谓平行于垂直方向dv(以双头箭头表示于图中)移动)。其中,底座18包含两个支架连接部18a及两个支架连接部18b,第一按键支架14经由支架连接部18a可转动地且可滑动地连接至底座18,第二按键支架16经由支架连接部18b可转动地连接至底座18。
69.请亦参阅图2至图5。对于第一按键支架14所连接的支架连接部18a,底座18包含底板部182、悬臂板184及结合部186。第一按键支架14经由支架连接部18a可转动地且可滑动地连接至底座18的底板部182,第二按键支架16经由支架连接部18b可转动地连接至底座18的底板部182。底板部182具有结合孔1822,悬臂板184自结合孔1822向上延伸且具有卡持结构1842(以链线框示于图3及图5中),结合部186与结合孔186相互固定嵌合并包覆卡持结构1842。结合部186与底板部182共同形成支架连接部18a。其中,底板部182、悬臂板184及结合部186的结合即可视为一个按键支架连接结构180a,用于与第一按键支架14连接。
70.于第一实施例中,悬臂板184具有固定端184a及自由端184b,悬臂板184以固定端184a固定至底板部182。卡持结构1842为悬臂板184的颈缩部,位于固定端184a与自由端184b之间。颈缩部能增加结合部186与悬臂板184的接触面积及对结合部186的结构干涉程度。底板部182及悬臂板184由同一冲压件形成,例如冲压金属板件以同时形成底板部182及悬臂板184,结构逻辑上,悬臂板184相当于由底板部182的一部分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结合部186为射出成形件,例如埋入塑料射出成型(埋入底板部182连同悬臂部184并射出塑料)。
71.支架连接部18a具有滑槽18c。滑槽18c平行于底板部182沿第一方向d1(以双头箭头表示于图中)延伸、并于第一方向d1上具有开口18d,开口18d供第一按键支架14的底座连接部142(于图4中以链线圈表示)进入滑槽18c,以与支架连接部18a于第一方向d1上滑动连接。第一按键支架14的底座连接部142亦能于滑槽18c中,绕着垂直于第一方向d1及垂直方向dv的旋转轴向r1(以链线表示于图1中且以十字标记表示于图4中)旋转,旋转轴向r1平行于第二方向d2(以双头箭头表示于图中)。此外,结合孔1822于第一方向d1上具有两个相对侧边1822a、1822b,悬臂板184自该两个侧边1822a、1822b中其靠近开口18d的侧边1822a向
上延伸。以图4视角而言,开口18d朝右,悬臂板184系自结合孔1822的右侧边向上延伸,第一按键支架14中心位置位于支架连接部18a左侧。当第一按键支架14被向上带动(例如键帽12向上移动而带动第一按键支架14)时,底座连接部142将结合部186向上、向佐拉扯时,前述结构配置可增加悬臂板184抵抗此拉扯力(亦即增加按键支架连接结构180a整体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利用向上延伸的悬臂板以增加结构结合强度,悬臂板本身能增加与结合部的接触面积,且卡持结构能增加与结合部结构干涉的程度,两者均能增加结合部与底板部及悬臂板的结合强度,有利于维持支架连接部的结构稳定。
72.结合部186包含埋入部1862、钩槽部1864、翼部1866及肋部1868。底板部182于垂直方向dv上具有底表面1824及相对于底表面1824的上表面1826,结合孔1822贯穿底表面1824及上表面1826。埋入部1862填满结合孔1822,且与上表面1826共平面;埋入部1862向下一体连接翼部1866,并向上一体连接钩槽部1864底端1864a及肋部1868底部。钩槽部1864呈上下倒置的l形,且钩槽部1864与上表面1826共同形成支架连接部18a,故支架连接部18a位于上表面1826侧。支架连接部18a的滑槽18c由结合部186钩槽部1864的倒l形壁面1864b,以及沿第一方向d1邻接的底板部182上表面1826共同定义;如前所述,滑槽18c于第一方向d1上具有开口18d,同时滑槽18c及钩槽部1864在第二方向d2的相对两侧也是开放的。翼部1866突出于底表面1824且覆盖部分的底表面1824(或于底表面1824上延伸)。肋部1868位于钩槽部1864的背侧(即开口18d的相对侧),肋部1868宽度可选择性地不大于钩槽部1864宽度或结合部186宽度,肋部1868平行于第一方向d1向外延伸超出结合孔1822的侧边1822b,且肋部1868至少局部地延伸覆盖至底板部182的上表面1826。
73.翼部1866除有助于提升结合部186与底板部182的结合强度,亦有助于抵抗结合部186自底板部182脱离(例如于第一按键支架14的底座连接部142将结合部186向上、向佐拉扯时)。为避免结合部186受到外力拉扯时局部向上变形或翻转,肋部1868有助于增加结合部186整体结构强度,使结合部186能在受到向上外力时,以肋部1868顶抵于结合孔1822侧边1822b及邻侧的局部上表面1826,此亦有助于抵抗结合部186自底板部182脱离。再者,钩槽部1864的底端1864a至少局部的延伸覆盖于底板部182在结合孔1822旁的上表面1826;如此可使结合部186能在受到向上外力而将变形或翻转前,以钩槽部1864的底端1864a顶抵于结合孔1822孔壁及孔壁邻旁的局部上表面1826,抵抗结合部186自底板部182脱离。
74.此外,于第一实施例中,翼部1866于底表面1824环绕结合孔1822的部分上均有设置,亦即翼部1866自结合孔1822朝四周延伸覆盖于底表面1824上。因此,翼部1866于底表面1824上垂直于旋转轴向r1延伸(即平行于第一方向d1延伸)、亦可视需要于底表面1824上平行于旋转轴向r1延伸(即平行第二方向d2延伸)。为避免结合部186受到外力拉扯时局部向上变形或翻转,此结构配置可使翼部1866于各方向均有助于抵抗结合部186自底板部182脱离。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例如,翼部1866仅平行于第一方向d1延伸于底表面1824上,此结构配置使结合部186能在受到向上外力时,以翼部1866顶抵于结合孔1822周边的局部底表面1824,已能增加结合部186自底板部182脱离的抵抗能力。又例如,翼部1866仅平行于第一方向d1、朝向开口18d延伸于底表面1824上,此结构配置同样能于一定程度上增加结合部186自底板部182脱离的抵抗能力。
75.本实施例中,利用突出于底板部且平行于底板部延伸的翼部以增加结构结合强度,翼部可增加结合部与底板部结构干涉的程度,同时也增加结合部与底板部的结合强度,
有利于维持支架连接部的结构稳定。
76.请参阅图1、图6至图9。对于支架连接部18b,底座18包含结合部188,独立形成支架连接部18b。底板部182具有结合孔1828及两个凸桥部1830,结合孔1828沿第一方向d1延伸,而两个凸桥部1830分别沿第二方向d2延伸。该两个凸桥部1830沿第一方向d1间隔排列、且高于底座18的上表面1826,两个凸桥部1830横跨连接至结合孔1828的两侧,以于第一方向d1上将结合孔1828分隔成三部分(亦即于垂直方向dv)。也就是两个凸桥部1830将结合孔1828沿第一方向d1依序分隔成暴露的边孔1828a、中孔1828b、边孔1828c,其中边孔1828a与中孔1828b经由凸桥部1830下方彼此贯通,而中孔1828b与边孔1828c经由另一凸桥部1830下方彼此贯通,并由埋入部1862填满边孔1828a、中孔1822b、边孔1822c与两个贯通区域。结合部188与结合孔1828相互固定嵌合并包覆该两个凸桥部1830。其中,底板部182及结合部188的结合即可视为一个按键支架连接结构180b,用于与第二按键支架16连接。
77.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按键支架16的轴状底座连接部162(于图8中以链线圈表示)与结合部188枢接,以能绕着垂直于垂直方向dv的旋转轴向r2(以链线表示于图1中且以十字标记表示于图8中,平行于旋转轴向r1)旋转,旋转轴向r2平行于第二方向d2。该两个凸桥部1830于垂直于旋转轴向r2的方向上排列(亦垂直于垂直方向dv),凸桥部1830与结合孔1828的连接界面(以虚线框示于图7中)非呈矩形,而呈弧形,此可增加凸桥部1830的惯性矩。如果两个凸桥部1830的外侧都是封闭的,也就是没有两个边孔1828a/1828c,结合部188受力拉拔时,应力较容易集中在中孔1828b周边,尤其是两个凸桥部1830的相对内缘,使两个凸桥部1830容易因为高应力而变形。因此,两个边孔1828a/1828c的设置有助于将应力从中孔1828b周边局部分散至两个边孔1828a/1828c周围;此外,两个边孔1828a/1828c在第二方向d2的宽度不大于中孔1828b,使结合部188受力拉拔时能有效分散应力到两个边孔1828a/1828c。以图8视角而言,第二按键支架16中心位置位于支架连接部18b右侧。当第二按键支架16被向上带动(例如键帽12向上移动而带动第二按键支架16)时,底座连接部162将结合部188向上、向右拉扯时,前述具有弧形连接界面的凸桥部1830可增加抵抗此拉扯力的能力(亦即增加按键支架连接结构180b整体结构强度)。
78.本实施例中,利用向上延伸的悬臂板或横跨结合孔之凸桥部以增加结构结合强度,悬臂板本身能增加与该结合部的接触面积,且卡持结构能增加与该结合部结构干涉的程度,两者均能增加该结合部与该底板部及该悬臂板的结合强度,有利于维持该支架连接部的结构稳定。该凸桥部本身亦能增加与该结合部的接触面积,该凸桥部横跨该结合孔之结构配置可增加该凸桥部结构强度及增加该凸桥部与该结合部的结合强度,均有利于维持该支架连接部的结构稳定。
79.结合部188包含两个钩槽部1881a/1881b、埋入部1882及翼部1884。两个钩槽部1881a/1881b于第一方向d1上间隔对立,两个钩槽部1881a/1881b相对的两个内凹壁面共同定义轴槽1886,轴槽1886沿第二方向d2(旋转轴向r2)延伸,轴槽1886在第二方向d2(旋转轴向r2)与垂直方向dv是至少局部开放的,且轴槽1886在垂直方向dv开放处尺寸,也就是钩槽部1881a/1881b自由端的间距,略小于第二按键支架16的底座连接部162的轴状结构直径。两个钩槽部1881a/1881b的两个底端1881c/1881d,至少局部的延伸覆盖贴合到上表面1826;如此可以两个钩槽部1881a/1881b的两个底端1881c/1881d,在受向上外力时顶抵于结合孔1828(包括边孔1828a、中孔1828b、边孔1828c)孔壁及孔壁邻旁的局部上表面1826,
抵抗结合部186自底板部182脱离。埋入部1882填满结合孔1828。翼部1884突出于底表面1824且覆盖部分的底表面1824(或于底表面1824上延伸)。结合部188的翼部1884的结构、功效与前述结合部186的翼部1866相同,故关于结合部188的翼部1884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前文关于结合部186的翼部1866及其变化例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轴槽1886与底座连接部162可转动地连接;换言之,结合部188透过轴槽1886独立实现支架连接部18b。此外,结合部188于旋转轴向r2上、轴槽1886旁包含侧壁1888连接两个钩槽部1881a/1881b,其可增加两个钩槽部1881a/1881b两者之间的结构稳定度,连带强化轴槽1886的结构强度,亦能提高结合部188与底座连接部162枢接的稳定性。
80.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悬臂板184具有自底板部182延伸、弯折向上的l形颈部及连接至l形颈部一端的头部,头部与颈部因宽度不同形成的段差于结构上即可视为颈缩部(作为卡持结构1842)。于实作上颈缩部亦得以其他结构实施。例如,如图10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悬臂板184'的颈缩部由悬臂板184'两侧凹口形成,以作为卡持结构1842a(以链线框示于图中)。此外,于图10中,悬臂板184'自其固定端至自由端(即于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具有两个相对外缘184c、184d,底板部182'的结合孔1822'于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上具有两个相对侧边1822c、1822d,该两个外缘184c、184d与该两个侧边1822c、1822d分别直接相连。此结构特征有助于增加悬臂板184'本身的结构强度。又例如,如图11所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悬臂板184"包含倒梯形结构,其宽度由上向下递减,故于结构上可将整个倒梯形结构视为颈缩部,以作为卡持结构1842b(以链线框示于图中)。此外,于图11中,底板部182"的结合孔1822"的轮廓与悬臂板184"的轮廓相同(例如对金属板件直接冲切不留余隙),此结构特征能缩小结合孔1822"及结合部(图11未显示,参考图1到图9的结合部18a/18b)占用底座18板材面积、降低结合部18a/18b体积,减少结合部18a/18b与其他组件干涉问题,提高底座18板材利用率,且更能增加悬臂板184"本身的结构强度。
81.此外,于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卡持结构1842以颈缩部增加其与结合部186的结合强度,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例如,如图12所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悬臂板185的卡持结构1852(以链线框示于图中)包含穿孔(平行于底板部182贯穿悬臂板185),卡持结构1852以此穿孔增加其与(图3的)结合部186的结合强度。又,此穿孔亦可应用至悬臂板184的头部中(如图3中虚线所示)。此外,于图12中,悬臂板185的轮廓与底板部183的结合孔1832的轮廓,此有助于增加悬臂板185本身的结构强度。
82.另外,于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4所示,结合部186与底板部182共同形成支架连接部18a,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例如,如图13至图15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结合部187具有上下相连的钩槽部1872、埋入部1874与翼部1876,钩槽部1870的底部具有接触面1872a并以此接触面1872a至少局部的紧密贴合底板部183a的上表面1827。埋入部1874填满底板部183a的结合孔1834。翼部1876紧密贴合底板部183a的底表面1825。接触面1872于垂直方向dv上的投影位于翼部1876于垂直方向dv上的投影之内。藉此,即使翼部1876较薄,但仍可透过大分布面积以增加抵抗结合部187自底板部183a脱离的能力。此外,于此例中,结合部187独立形成支架连接部18a(其中,底板部183a、悬臂板185a及结合部187的结合即可视为个按键支架连接结构180a')。又,悬臂板185a自底板部183a的结合孔1834于第一方向d1远离的侧边1834a向上延伸。结合部187在其背侧更包含肋部1878沿第一方向d1延伸,肋部1878贴合于底板部183a的上表面1827,肋部1878并不在结合孔1834投影之内、也不与结合部187填满结
合孔1834的埋入部1874相连,不过肋部1878与一部分的翼部1876上下共同夹持着底板部183a。
83.另外,于第一实施例中,(用于形成按键支架连接结构180a的)结合部186与底板部182的结合结构(包含一个悬臂板184),与(用于形成按键支架连接结构180b的)结合部188与底板部182的结合结构(包含两个凸桥部1830)不尽相同;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例如,对于支架连接部18a,悬臂板184及结合部186的翼部1866可择一实施。又例如,对于支架连接部18a,底板部182上于结合孔1822左侧可设置如凸桥部1830的结构,结合部186亦包覆此结构。又例如,对于支架连接部18a,去除悬臂板184,置换为如凸桥部1830的结构(横跨结合孔1822),结合部186包覆此结构。又例如,对于支架连接部18b,去除一或两个凸桥部1830,置换为如悬臂板184(或其变化例)的结构(分别自结合孔1828的两侧向上延伸),结合部188包覆此结构。
84.具体而言,有关上述各实施例的悬臂板184/184'/184"/185/185a的应用,并不限于前述实施例的支架连接部18a或结合部186/187。悬臂板184/184'/184"/185/185a也可以应用在图6

9的支架连接部18b或结合部188。
85.请参阅图16及图17,分别为第六及第七实施例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相当于图6中线z

z。于图16及图17中,大部分组件与图8实施例对应,具有相同组件名称或组件编号的组件及结构,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技术特征,在此不复赘述。
86.于图16中,将图8左侧凸桥部1830替代为悬臂板184/184'/184"/185/185a其中一个,也就是钩槽部1881a与埋入部1882仍完整包覆右侧的凸桥部1830,但钩槽部1881b改为完全包覆图16中左侧的悬臂板184(或184'/184"/185/185a其中一个),此悬臂板184(或184'/184"/185/185a其中一个)由第一方向d1向垂直方向dv弯折延伸。
87.图16揭露的架构使具有两个钩槽部1881a/1881b的结合部188能透过一个悬臂板184(或184'/184"/185/185a其中一个)及一个凸桥部1830与底板部182结合,而结合部188的两个钩槽部1881a/1881b所构成的支架连接部18b也能仰赖悬臂板184(或184'/184"/185/185a其中一个)及凸桥部1830共同提供高强度的拉拔抗力。
88.类似地,于图17中,将图8两个凸桥部1830皆分别替代为悬臂板184/184'/184"/185/185a其中一个,也就是钩槽部1881a与钩槽部1881b、加上埋入部1882分别完全包覆图17中间隔对立的两个悬臂板184(或184'/184"/185/185a其中一个),此两个悬臂板184(或184'/184"/185/185a其中一个)分别由第一方向d1向垂直方向dv弯折延伸。
89.图17揭露的架构使具有两个钩槽部1881a/1881b的结合部188也能透过两个悬臂板184(或184'/184"/185/185a其中一个)与底板部182结合,而结合部188的两个两个钩槽部1881a/1881b所构成的支架连接部18b也能仰赖两个悬臂板184(或184'/184"/185/185a其中一个)共同提供高强度的拉拔抗力。
90.请参阅图18,其为第八实施例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相当于图2中线x

x。图18大体与图4对应实施例相近,差异处在于图4结合孔1822进一步设置凸桥部1830a(即图6

9中的凸桥部1830),凸桥部1830a横跨连接至结合孔1822的两侧,以于垂直方向dv上将结合孔1822分隔成两部分。也就是凸桥部1830a将结合孔1822沿第一方向d1依序分隔成暴露的中孔1822b、边孔1822c,而中孔1822b与边孔1822c经由凸桥部1830a下方彼此贯通,并由埋入部1862填满中孔1822b、边孔1822c与贯通区域。本实施例中的悬臂板184邻近钩槽部1864、
凸桥部1830a则靠近结合部186的背侧与肋部1868;如有必要,悬臂板184也可以改为靠近结合部186的背侧与肋部1868,而凸桥部1830a改为靠近钩槽部1864。
91.再者,上述各实施例的翼部1866/1876/1884,不论贴合在底表面1824/1825或上表面1826/1827,翼部1866/1876/1884的面积越大,一定程度上越能对抗向上外力、避免结合部186自底板部182/183a脱离。不过,翼部1866/1876/1884的外围尺寸过大,也会排挤按键结构1中其他组件或背光光效的配置,翼部1866/1876/1884的设计需要考虑按键结构1的整体菜单现、并避免干涉周围相关组件。
92.虽然前述各实施例的按键支架连接结构180a/180a'/180b注重拉拔外力的对抗,现代化自动化组装制程在安装第一按键支架14及/或第二按键支架16时,可能采取对前述各种结合部186/187188(钩槽部1864/1872/1881a/1881b)的干涉组装。前述各实施例的凸桥部1830/1830a、肋部1868/1878、上钩槽部1872底部、翼部1866/1876/1884、悬臂板184/184'/184"/185/185a的多重搭配设置,也有助按键支架连接结构180a/180a'/180b在干涉组装第一按键支架14及/或第二按键支架16时,强化按键支架连接结构180a/180a'/180b的结构抗力。
93.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以及前述按键支架连接结构的结构,能增加结合部与底板部的结合强度。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包含底座、键帽、第一按键支架、以及第二按键支架。底座包含如前述按的键支架连接结构的结构。键帽设置于底座之上。第一按键支架及第二按键支架连接至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键帽经由第一按键支架及第二按键支架可相对于底座垂直移动。第一按键支架与支架连接结构可转动地连接。其中,按键支架连接结构利用自该底板部向上延伸的悬臂板、凸桥部或结合部的翼部,以增加结合部与底板部的结合强度,有利于维持该支架连接部的结构稳定。
94.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