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铆钉型电触头组件结构及电触头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881384发布日期:2021-04-30 13:00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铆钉型电触头组件结构及电触头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铆钉型电触头组件结构及电触头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各继电器装配厂家的组装精度问题,导致组装后的继电器动触头和静触头工作面接触部位为边缘,由于铆钉电触头的成型结构原因,导致常规结构电触头的工作面边缘的银层都会比较薄,并且电触头边缘的结合力较差,因此在电器长时间工作时,电触头边缘银层会逐渐消耗掉,从而逐步暴露出铜基体,而铜基体的导电性没有银的导电性好,就会导致继电器的性能下降。而另一边非接触方向的部位银层,可能在触头失效后仍未完全消耗完,导致银材料的浪费。同时电触头边缘银层结合力较差的问题,在继电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会使边缘银层与铜基体分离翘起,从而导致动触头和静触头出现烧损粘连,导致继电器完全失效。

因此,市场上亟需一种铆钉型电触头组件结构及电触头的加工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铆钉型电触头组件结构及电触头的加工方法,本发明具有加工方式简单、调试方便、产品质量稳定和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铆钉型电触头组件结构,包括电磁铁基座、电磁铁、动簧片固定杆、衔铁、动簧片、动触头、静簧片、静触头及复位件;所述动簧片固定杆沿竖向安装于电磁铁基座上,动簧片固定杆上端与衔铁相铰接,所述电磁铁安装于电磁铁基座上位于衔铁下方的位置,所述衔铁的一端通过复位件与电磁铁基座相连接,所述动簧片安装于衔铁的另一端,所述动触头设置在动簧片上,所述静簧片设置在动簧片的下方,所述静触头设置在静簧片上朝向动触头的一侧;所述动触头上设有上银层,上银层呈斜向分布,且上银层的厚度沿靠近动簧片固定杆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动触头上设有与上银层相对应的下银层,下银层呈斜向分布,且下银层的厚度沿靠近动簧片固定杆的方向逐渐变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触头上的上银层和静触头上的下银层均呈斜向分布,从而使动触头与静触头相抵时,上银层最厚的部位与下银层最后的部位相接触,从而提高上银层和下银层的使用寿命,能够大大节省银材料的使用,其具有加工方式简单、调试方便、产品质量稳定和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触头的下端面开设有内凹的第一弧形槽,所述上银层设置在第一弧形槽中,所述静触头的上端面开设有内凹的第二弧形槽,所述下银层设置在第二弧形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上银层与动触头以及下银层与静触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上银层与动触头以及下银层与静触头的结合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银层的下端面为向下凸起的弧面,所述下银层的上端面为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节省银材料使用的情况下,提升上银层边缘与下银层边缘的配合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均为外小内大的锥台形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降低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材料投入,节约成本。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均为无氧铜材质,所述上银层和下银层均为银合金材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保证该电触头良好的导电性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位件为弹簧,复位件的一端与动簧片固定杆相连接,复位件的另一端与电磁铁基座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的结构简单,且安装十分方便,利于批量生产操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衔铁的一端通过衔铁定位轴与动簧片固定杆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实现衔铁与动簧片固定杆的铰接,结构简单,方便组装生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磁铁设置在动簧片固定杆中部靠近衔铁定位轴的下方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增大衔铁的转动行程。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触头上相对上银层的另一侧设有第一钉脚,第一钉脚的侧部沿轴向设有第一定位切削部,所述动簧片上设有与第一钉脚相适配的第一簧片孔;所述静触头上相对下银层的另一侧设有第二钉脚,第二钉脚的侧部沿轴向设有第二定位切削部,所述静簧片上设有与第二钉脚相适配的第二簧片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保证动触头静触头铆接时不发生旋转,从而保证动触头上银层以及静触头上银层的朝向不会偏移。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铆钉型电触头组件结构的电触头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动触头的端面上开设内凹的第一弧形槽,在第一弧形槽中设置上银层,并且上银层呈斜向分布;

s2、动触头与第一钉脚一体成型,在第一钉脚的侧部沿轴向车出第一定位切削部,在动簧片上开设第一簧片孔,并将动触头的第一钉脚铆接在动簧片的第一簧片孔中;

s3、在静触头的端面上开设内凹的第二弧形槽,在第二弧形槽中设置下银层,并且下银层呈斜向分布;

s4、静触头与第二钉脚一体成型,在第二钉脚的侧部沿轴向车出第二定位切削部,在静簧片上开设第二簧片孔,并将静触头的第二钉脚铆接在静簧片的第二簧片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该电触头的质量更加稳定,生产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触头闭合前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电触头闭合后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动触头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动触头的底视图;

图5为本发明静触头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静触头的底视图;

图7为本发明动簧片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静簧片的俯视图。

图中:1、电磁铁基座;2、电磁铁;3、动簧片固定杆;4、衔铁;5、动簧片;6、动触头;7、静簧片;8、静触头;9、复位件;10、上银层;11、下银层;12、第一弧形槽;13、第二弧形槽;14、衔铁定位轴;15、第一钉脚;16、第一定位切削部;17、第一簧片孔;18、第二钉脚;19、第二定位切削部;20、第二簧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铆钉型电触头组件结构,如附图1~8所示,包括电磁铁基座1、电磁铁2、动簧片固定杆3、衔铁4、动簧片5、动触头6、静簧片7、静触头8及复位件9;所述动簧片固定杆3沿竖向安装于电磁铁基座1上,动簧片固定杆3上端与衔铁4相铰接,动簧片固定杆3以该铰接点为轴心地上下运动,所述电磁铁2安装于电磁铁基座1上位于衔铁4下方的位置,所述衔铁4的一端通过复位件9与电磁铁基座1相连接,所述动簧片5安装于衔铁4的另一端,所述动触头6设置在动簧片5上,所述静簧片7设置在动簧片5的下方,所述静触头8设置在静簧片7上朝向动触头6的一侧;所述动触头6上设有上银层10,上银层10呈斜向分布,且上银层10的厚度沿靠近动簧片固定杆3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动触头6上设有与上银层10相对应的下银层11,下银层11呈斜向分布,且下银层11的厚度沿靠近动簧片固定杆3的方向逐渐变小。通电时电磁铁2产生磁性,吸引衔铁4运动,衔铁4带动动簧片5向静簧片7方向运动,从而完成动触头6和静触头8的闭合,当动触头6和静触头8闭合时复位件9张开;断电时,电磁铁2消磁,在复位件9回复力作用下,动触头6和静触头8分离。该电触头的动触头6上的上银层10和静触头8上的下银层11均呈斜向分布,从而使动触头6与静触头8相抵时,上银层10最厚的部位与下银层11最后的部位相接触,从而提高上银层10和下银层11的使用寿命,能够大大节省银材料的使用,其具有加工方式简单、调试方便、产品质量稳定和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如附图1所示,所述动触头6的下端面开设有内凹的第一弧形槽12,所述上银层10设置在第一弧形槽12中,所述静触头8的上端面开设有内凹的第二弧形槽13,所述下银层11设置在第二弧形槽13中。该设计能够提高上银层10与动触头6以及下银层11与静触头8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上银层10与动触头6以及下银层11与静触头8的结合力。

如附图1所示,所述上银层10的下端面为向下凸起的弧面,所述下银层11的上端面为平面。该设计能够在节省银材料使用的情况下,提升上银层10边缘与下银层11边缘的配合效果。

如附图1所示,所述动触头6和静触头8均为外小内大的锥台形状。该设计能够降低动触头6和静触头8的材料投入,节约成本。

其中,所述动触头6和静触头8均为无氧铜材质,所述上银层10和下银层11均为银合金材质,该设计能够保证该电触头良好的导电性能。

其中,所述复位件9为弹簧,复位件9的一端与动簧片固定杆3相连接,复位件9的另一端与电磁铁基座1相连接。弹簧的结构简单,且安装十分方便,利于批量生产操作。

如附图1所示,所述衔铁4的一端通过衔铁定位轴14与动簧片固定杆3相连接,该设计能实现衔铁4与动簧片固定杆3的铰接,结构简单,方便组装生产。

如附图1所示,所述电磁铁2设置在动簧片固定杆3中部靠近衔铁定位轴14的下方的位置,该设计能够增大衔铁4的转动行程。

如附图3~8所示,所述动触头6上相对上银层10的另一侧设有第一钉脚15,第一钉脚15的侧部沿轴向设有第一定位切削部16,所述动簧片5上设有与第一钉脚15相适配的第一簧片孔17;所述静触头8上相对下银层11的另一侧设有第二钉脚18,第二钉脚18的侧部沿轴向设有第二定位切削部19,所述静簧片7上设有与第二钉脚18相适配的第二簧片孔20。该设计能够保证动触头6和静触头8铆接时不发生旋转,从而保证动触头6上银层10以及静触头8上银层10的朝向不会偏移。

另外,动触头6和静触头8采用冷镦加工的方法,第一钉脚15和第二钉脚18非圆形状态采用专用模具成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铆钉型电触头组件结构的电触头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动触头的端面上开设内凹的第一弧形槽,在第一弧形槽中设置上银层,并且上银层呈斜向分布;

s2、动触头与第一钉脚一体成型,在第一钉脚的侧部沿轴向车出第一定位切削部,在动簧片上开设第一簧片孔,并将动触头的第一钉脚铆接在动簧片的第一簧片孔中;

s3、在静触头的端面上开设内凹的第二弧形槽,在第二弧形槽中设置下银层,并且下银层呈斜向分布;

s4、静触头与第二钉脚一体成型,在第二钉脚的侧部沿轴向车出第二定位切削部,在静簧片上开设第二簧片孔,并将静触头的第二钉脚铆接在静簧片的第二簧片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方法,能够使该电触头的质量更加稳定,生产成本更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