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87064发布日期:2020-07-14 17:13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接触器。



背景技术:

在电器领域,高电压、大电流的电磁接触器是一种新型电器产品,其电压等级相对传统低压电器的电压更高、电流更大,其主要作用是控制更高电压、更大电流线路的可靠通断,也可应用于低于前述高压线路的可靠通断;主要应用领域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系统、储能系统等领域。

目前高压电磁接触器的开关触头结构多为单独一对双断点触头、或者增加辅助触头系统,但是辅助触头的结构多为单独设立的结构形式,零部件较多,结构较为复杂,同时其存在主触头熔焊感知能力较低;或者即使一端主触头发生熔焊,也不能准确反馈触头状态的情况。

综合性能不能满足如上所述应用领域的发展需要,如遇触头发生熔焊、粘连失效等,则不能及时反馈触头位置信息,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爆裂失效等风险。

比如发明专利专利cn205863097u,公开了一种高压真空直流接触器,它包括外壳、圆筒、总组件、上盖、小帽;其所描述的总组件包括电触头系统、磁吹灭弧系统和电磁系统;所述的内推杆套放入外推杆套中并用四氟薄膜润滑,为防止四氟薄膜滑落到产品腔体内造成损坏,将内推杆套设计为“t”型结构;该发明专利经和外壳组装后通过灌环氧树脂经过高温固化,再抽气和充惰性气体组成新型密封直流接触器,其中线圈直接通过引出线经过触头支架,再经过外壳穿线孔和线路板相连,使内部的导线完全隐藏,只裸露接电源部分的电线,达到防断线,防拉断,美观等效果,但是其产品就没有辅助触头系统,存在不能准确反馈主触头位置状态的功能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触头发生熔焊、触头粘连失效时可以及时反馈触头位置信息的接触器。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触器,它包括一个壳体,其特征是:所述的壳体内部上面安装两个静触头,这两个静触头分别是左静触头和右静触头,所述的左静触头连接壳体外面的左接线柱,所述的右静触头连接壳体外面的右接线柱;

在壳体内下面安装两个静触点,这两个静触点分别是左静触点和右静触点,所述的左静触点连接壳体外面的左外接线端子,所述的右静触点连接壳体外面的右外接线端子;

还有一个操纵杆安装在壳体内中间位置,介于两个静触头之间和两个静触点之间,还有导体制成的桥型动触头安装在操纵杆上,并且桥型动触头在左静触头和左静触点之间、右静触头和右静触点之间;

向上操动操纵杆,桥型动触头两侧接触左静触头和右静触头;向下操动操纵杆,桥型动触头两侧接触左静触点和右静触点。

进一步地讲,所述的左静触点是一个微动按钮开关,所述的右静触点也是一个微动按钮开关。

进一步地讲,所述的操作杆的中间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的壳体内下面安装有产生磁场的电磁线圈,所述的电磁线圈具有引出导线,所述的电磁线圈内部安装有衔铁,所述的衔铁安装在操纵杆上;当电磁线圈通电时,线圈产生磁场作用于衔铁,带动操作杆向上运动,联动桥型动触头接触两个静触头并同时脱离两个静触点;当电磁线圈断电时,线圈不产生磁场,此时由复位弹簧提供衔铁向下运动的动力,同时带动操作杆向下运动,联动桥型动触头脱离两个静触头并同时接触两个静触点。

进一步地讲,所述复位弹簧在电磁线圈断电后,提供桥型动触头向下运动的动力,及衔铁向下运动的动力,及两个静触点的闭合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这样的接触器具有在桥型动触头发生熔焊、粘连失效时,可以及时反馈触头位置信息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触头不发生熔焊时桥型动触头接触两个静触头的示意图。

图3为触头不发生熔焊时桥型动触头接触两个静触点的示意图。

图4为桥型动触头一端发生熔焊时本发明壳体内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检测桥型动触头位置信息的逻辑电路简图。

其中:1、壳体2、左静触头3、右静触头4、左接线柱5、右接线柱6、左静触点7、右静触点8、操纵杆9、桥型动触头10、线圈11、衔铁12、复位弹簧13、触头弹簧14、卡簧15、磁轭16、线圈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其中一种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3、4、5所示,一种接触器,它包括一个壳体1,其特征是:所述的壳体内部上面安装两个静触头,这两个静触头分别是左静触头2和右静触头3,所述的左静触头2连接壳体外面的左接线柱4,所述的右静触头3连接壳体外面的右接线柱5;

在壳体内下面安装两个静触点,这两个静触点分别是左静触点6和右静触点7,所述的左静触点6连接壳体外面的左外接线端子,所述的右静触点7连接壳体外面的右外接线端子;

还有一个操纵杆8安装在在壳体1内中间位置,介于两个静触头之间和两个静触点之间,还有导体制成的桥型动触头9安装在操纵杆8上,并且桥型动触头9在左静触头2和左静触点6之间、右静触头3和右静触点7之间;

向上操动操纵杆8,桥型动触头9两侧接触左静触头2和右静触头3;向下操动操纵杆8,桥型动触头9两侧接触左静触点6和右静触点7。

本发明使用时,将本接触器的左接线柱4和右接线柱5连接到主电路中,如图5所示,将检测电路(测量装置可以是电压传感器等、例如电压表)的两个接线端连接到左静触点6的左外接线端子和右静触点7的右外接线端子上;向上操动操纵杆8(图5中向上箭头的方向),左静触头2和右静触头3连通,桥型动触头9所在主电路可以正常工作;当桥型动触头9所在主电路需要断开时,向下操动操纵杆8(图5中向下箭头的方向),桥型动触头9与左静触头2和右静触头3断开,桥型动触头9所在主电路断开,这时如果桥型动触头9不发生熔焊,桥型动触头9向下运动,并分别接触下面两侧左静触点6和右静触点7,检测电路可以测量到左静触点6和右静触点7连通(例如所述的检测装置是电压表,这时测得左静触点6和右静触点7之间电压是零);这时如果桥型动触头9发生熔焊、或桥型动触头9一端发生熔焊,桥型动触头9不能向下运动或运动不到初始断开位置,进而不能分别接触下面两侧左静触点6和右静触点7,检测电路可以测量到左静触点6和右静触点7不连通(例如所述的检测装置是电压表,这时测得左静触点6和右静触点7之间有电压),如图4所示。

本发明这样设置,并安装在电路中具有准确检测桥型动触头发生熔焊、粘连失效等故障情况,可以及时反馈桥型触头位置信息到检测电路上,进而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进一步地讲,所述的左静触点是一个微动按钮开关;所述的右静触点也是一个微动按钮开关,其中复位弹簧12提供桥型动触头9向下运动的动力,当桥型动触头复位时,进而提供两个微动按钮开关闭合的动力;

本发明这样设置,使得左右两个静触点在检测电路中处于串联状态,只要其中一个静触点不闭合,则检测电路即显示为不通(有电压),更能保证检测桥型动触头位置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讲,所述的操作杆的中间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的壳体内下面安装有产生磁场的电磁线圈10,所述的电磁线圈10具有引出导线,所述的电磁线圈10内部安装有衔铁11,所述的衔铁11安装在操纵杆8上,所述的操作杆8中间安装有复位弹簧12,操作杆8上部安装有触头弹簧13;当电磁线圈通电时,线圈产生磁场作用于衔铁11,带动操作杆8上运动,联动桥型动触头9向上运动,接触上方两个静触头并同时脱离下方两个静触点;当电磁线圈断电时,线圈不产生磁场,此时由复位弹簧12提供衔铁11向下运动的动力,同时带动操作杆8下运动,联动桥型动触头9脱离两个静触头并同时接触两个静触点。

本发明这样设置,具有接触器体积更小,功能更强,监测更精确的效果。所述的电磁线圈周围还设置有线圈支架16。

进一步地讲,衔铁11和操纵杆8通过卡簧14进行相对固定,其中复位弹簧12安装在衔铁11和磁轭15中间,并套在操纵杆8上;桥型动触头9和操纵杆8通过卡簧14相对固定,其中触头弹簧13安装在桥型动触头9和操纵杆8的台阶轴之间,提供桥型动触头9闭合时的触头终压力(即桥型动触头9和上方的两个静触头2和3接触时的压力)。

如上的结构布局,衔铁11、操作杆8及桥型动触头9可以实现同时一起上下运动。

使用时,电磁线圈10的两根引出导线连接控制电源,电源接通或断开,可以实现衔铁11、操作杆8及桥型动触头9的上下运动,例如当两个引出导线接通控制电源时,电磁线圈10产生电磁场,衔铁吸合,操作杆8向上运行,联动桥型动触头9向上运动,主电路闭合;复位弹簧12的作用保证了桥型动触头9回复到断开位置,即在当电磁线圈10的两个引出导线断开控制电源时,电磁线圈10产生的电磁场消失,衔铁11释放,带动操作杆8向下运行,联动桥型动触头9向下运动,主电路断开;

本发明这样设置,保证了桥型动触头9两侧能够充分接触左静触头2和右静触头3。

进一步地讲,所述的接触器,在桥型动触头、两个静触头及两个静触点组成的触头系统周围还设置有永磁体,用于增强触头系统的外加磁场,当静触头系统发生电路故障时,用于快速拉长电弧,并起到快速熄灭电弧的作用。

进一步地讲,所述的接触器,为了增强熄弧能力,把整个触头系统密封在壳体中,内部填充惰性气体,以增加接触器切断故障电弧的能力。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仅为优选结构,并非为唯一结构,其中所附简图及其所展示的结构、比例、大小、数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公布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都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而且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公布的技术内容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